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脑血管畸形的MRI及MRA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脑动静脉畸形与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及MRA特征,评价不同的成像方法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1例脑动静脉畸形及6例海绵状血管瘤分别作了常规MR成像及MR血管成像,MRI采用SET1和Turbo SE T2加权序列,MRA采用2D-FLASH及3D-FISP序列,6例海绵状血管瘤MRA仅使用2D-FLASH序列。所有成像以环形激化头线圈在1.0T MR仪上完成。结果:T1及T  相似文献   

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与MRI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发生于颅内脑血管畸形的一种,其发生率占颅内脑血管畸形的7%,分脑内与脑外型,脑内型多见,常见于大脑半球皮层下区,脑外型以颅底部多见,若无出血,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与体征,因而确诊较难。搜集18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作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与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CT与MRI为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提供了更为敏感和直观的检查方法。1 材料与方法18例中,男、女各9例,年龄17~59岁,平均38岁。主要临床症状有头痛7例,癫痫发作10例,复视、视物重影1例。CT检查10例,其中平扫4例,平扫加增强6例;MRI检查8…  相似文献   

3.
CT脑血管造影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CT脑血管造影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CT脑血管造影62例,其中脑动脉瘤22例,脑动静脉畸形6例,脑肿瘤5例,脑内感染性肉芽肿性病变6例,颈内动脉瘤海绵窦瘘2例,头皮血管瘤1例,正常20例,其中22例脑动脉瘤,6例脑动静脉畸形及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还进行了DSA检查。结果:62例CTA均能显示1-4级脑动脉结构,有时甚至显示5级脑动脉结构。22例脑动脉病人及6例脑动静脉畸形均经CTA检  相似文献   

4.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征象,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材料和方法:经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32例,26例作CT检查,30例作MRI检查。结果: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单发,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多于脑外。CT平扫病灶呈高密度或稍高密度,增强扫描病灶呈轻至中度强化。MRIT2WI常显示海绵状血管瘤核心为混杂高信号,周边有一圈环状低信号。结论:MRI对微小病灶的显示较CT优越,CT和MRI结合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能全面提供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5.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MRI,CT及超声诊断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MRI、CT和超声在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对21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MRI、CT及超声检查。结果:超声能够揭示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MRI及CT可反映肿瘤的良性特征,根据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可对大多数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作出定性诊断。两种方法均有助于肿瘤的准确定位,MRI可明确肿瘤与视神经的关系。结论:MRI及CT对本病的诊断均有重要作用,但MRI除能直接形成三种位置图像外,其他方面并不优于CT;超声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脑动静脉畸形的CT诊断(附1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并分析了100例经脑血管造影及手术证实的脑动静脉畸形的CT表现。CT阳性率为97%,诊断准确度为66%。将CT阳性者分为未破裂AVM和破裂AVM二组,描述了各的CT特征,并与血管造影结果对照。未破裂AVM组中22例有占位效应,破裂AVM多为血 管造影微小AVM。13例血管造影隐性AVM,CT均为阳性。比较了CT和血管造影对脑AVM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脑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的的3D-TOF MRA及SWI磁共振表现,探讨3D-TOF MRA及SWI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4例血管畸形进行高场磁共振成像,并加扫3D-TOF MRA及SWI序列,其中26例海绵状血管瘤、18例动静脉畸形。通过分析SW I和3D-TOF-MRA技术对脑血管畸形的显示情况,比较二者对脑血管畸形的检出率以及细微特征的鉴别能力等。结果:3D-TOF MRA可以清晰显示动静脉畸形的部位、大小、输入动脉的来源、输出静脉的去向等;海绵状血管瘤MRA检查均未见异常供血动脉,病灶内无异常流空信号。SWI可清晰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数目及范围较常规序列增大;SWI只能显示动静脉畸形迂曲的小静脉,但不能直观显示畸形血管团的全貌及输入动脉等粗大血管的情况。结论:3D-TOF MRA技术对于AVM之类高流速低阻力的血管畸形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价值,而SWI技术则对于海绵状血管瘤等小血管或低流速的血管畸形的显示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隐匿性脑血管畸形是指脑血管造影未能发现的小血管畸形,它们可能是动静脉畸形、静脉畸形,毛细血管扩张、海绵状血管瘤等,靠组织病理切片才能区分上述四种类型病变畸形。  相似文献   

9.
脑少见血管瘤CT表现分析(附五例报告)汤春发,姚茹国,王志华,方昌林脑海绵状血管瘤、脑毛细血管扩张症在临床脑血管畸形中很少见。现将我们经CT发现并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作一分析,以提高CT诊断的水平。一、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磁共振成像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对脑血管畸形(cerebral vascular malformation,CVM)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脑血管畸形的磁共振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增强扫描及其中15例的扰相梯度回波加权成像(T_2~*WI)、10例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RA)、5例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表现,分别评价其对脑血管畸形的显示价值.结果 病灶位于额叶19例,枕叶9例,颞叶6例,顶叶3例,小脑半球2例,脑干1例,环池1例,大小脑及脑干多发病灶1例,其中脑静脉畸形20例,海绵状血管瘤13例,动静脉畸形7例,脑静脉畸形合并海绵状血管瘤2例.结论 各种磁共振成像序列相结合能明确诊断脑血管畸形.  相似文献   

11.
CT、MRI与DSA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MRI与DSA检查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资料,CT平扫22例,其中增强扫描17例。MRI检查22例,其中增强扫描13例。DSA检查5例。结果CT表现为高密度,略高密度,等密度。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与T2WI均呈高信号,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T1WI与T2WI均呈低信号。病灶无占位效应或占位效应轻微,病灶多为不强化及轻微强化。DSA检查无肿瘤染色。结论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典型,比CT表现更具特异性,与CT检查结合是诊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参考DSA表现有利于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l4例。12例行CT平扫,10例行CT增强扫描;10例行MM检查,6例行Gd—DTPA增强扫描;9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 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以单发病灶多见。12例CT平扫发现16个病灶,全部病灶均呈高密度或稍高密度,7个病灶可见钙化;10例CT增强扫描发现病灶14个,9个病灶无强化,5个病灶呈轻度强化。10例MRI检查发现13个病灶,3个在T1WI上是等信号,10个为高信号;在T2WI上全部病灶为高低混杂信号,其中9个病灶周围伴有环形低信号,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带,无占位效应。结论 CA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对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MRI优于CT。正确诊断有赖于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征象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3.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CT和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和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2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21例,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1例。10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13例行MRA检查。结果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72.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 T1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脑外型病灶位于中颅窝、鞍旁,MRI呈类似哑铃形较均匀的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见明显均匀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结论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CT和MRA可明确诊断;脑外型者易误诊,对CT和MRI表现类似的中颅窝脑膜瘤,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内与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4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MRI检查45例,CT检查30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42例,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3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无明显占位效应,周围无或轻度水肿.CT检查的全部病例呈稍高及混杂密度影27例,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检查T2 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仅少数轻度强化.脑外型病灶位于中颅窝鞍旁,MRI呈类似哑铃形或类圆形较均匀的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脑内与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优于CT像,特别是MRI的T2 WI像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方法经随访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13例,4例cT常规检查后行MRI扫描,9例仅行MRI检查。13例患者中2例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8例行MRI增强检查。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瘤周多无水肿及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有时可有斑片状钙化。MRI中病灶信号混杂,周边有环状低信号。增强后2例病灶轻度强化,6例无明显强化。MRA均未见异常血管团。结论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右明显特秆忡结会CT和MRA可明确诊睐斤  相似文献   

16.
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MRI、MRA认和DSA表现并比较四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CA的影像学表现,其中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经影像学及临床随访证实。20例进行CT和MRI平扫、MRA认,13例行CT增强扫描,15例行MRI增强扫描,12例行DSA检查。结果: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以单发多见(17/20,占85%)。20例CA检出25个病灶。CT和MRI平扫均发现所有病灶。CA的CT平扫均表现为高密度或稍高密度;13例CT增强扫描发现15个病灶,其中10个病灶无强化,5个病灶轻度强化。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12个,高信号8个,混杂信号5个;T2WI全部病灶均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23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2个病灶周围有水肿带,无占位效应;15例MRI增强扫描发现17个病灶,其中7个病灶出现瘤体血管床轻中度强化,2个病灶边缘强化,8个病灶无强化。20例CA行3D TOF MRA认均未见异常血管影。12例行全脑DSA检查未见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4例表现为毛细血管期或静脉窦期富血管性病变。结论:CA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平扫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MRI优于CT;CA的CT和MRI增强扫描无特征性表现;MRA和DSA对诊断CA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SWI)对脑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地采用磁共振SWI序列及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T1WI、T2WI对6例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扫描,分析MRI不同扫描序列图像区别。结果:6例患者中TSE T1WI发现海绵状血管瘤病灶23个,TSE T2WI发现病灶92个,SWI发现病灶192个。结论:在显示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方面,SWI较TSE序列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对于小病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