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分化鳞癌(WDSC)与假癌性增生(PCH)的组织形态学鉴别迄今仍是外科病理学棘手难题之一。本文以抗人,抗牛角蛋白多克隆抗体,双PAP法观察,分析其角蛋白抗原表达。结果表明:WDSC组20例中17例(85%)呈不规则表型,2例基本阴性,仅1例规律型。PCH组10例中7例(70%)呈规律性表型,3例呈弱杂乱不规则表型,两组角蛋白表型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1)。本文认为仔细分析组织形态特征的同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52岁。右大腿肿胀、疼痛半月余,近4天加重来诊。查右大腿上段外侧略膨隆,并可触及一4.0cm×3.0cm大小包块,触之有痛感,皮肤色泽正常。高频超声检查所见:右大腿上段外侧可探及一个实质性回声团,卵圆形,尚规则,边界欠清晰,似有包膜,回声团大小为5.13cm×3.58cm×1.92cm,其内 相似文献
3.
4.
5.
1病历摘要男,52岁。右小腿肿块伴疼痛2个月,夜间明显。体格检查:右小腿下段后侧软组织内可触及2.5 cm×3.5 cm肿块,质硬、边界不清。X线平片示:右小腿下段后侧软组织内斑点状密度增高影,未见明显的软组织肿块轮脚,右胫骨下段骨质正常。X线表现:右胫骨后外缘见点、片状致密影,邻近骨膜轻度增生。X线诊断:右小腿下段骨化性肌炎。次年3月,CT示:胫骨后外缘病变区呈稍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影,位于深部肌群内,与胫骨后缘联系较密,肿块内见散在不规则点状、块状钙化 相似文献
6.
患者 ,男性 ,41岁 ,教师 ,主因左前臂肿胀、疼痛 3年 ,加重伴四肢近端萎缩 3个月 ,于 2 0 0 0年 8月 2 9日入院。 3年前患者无诱因的自觉左腕部变粗 ,戴手表时较紧 ,不伴疼痛 ,未介意 ,后逐渐向前臂发展。 1年半前 ,因患部明显肿胀 ,且每遇感冒肿胀明显加重 ,赴上海华山医院就诊 ,查 :风湿、自身抗体等均正常。经查肌电图示 :肌源性改变。肌肉活检示 :骨化性骨炎。服用强的松 5mg/d ,肿胀可缓解 ,但后来需递增剂量 ,最大至 60mg/d。近 3个月来 ,上述剂量不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另外 ,四肢变细 ,以双肩胛 ,臂部为甚 ,经转至北京协和、… 相似文献
7.
病历摘要
男,21岁。左大腿隐痛不适10a,不能下蹲7a。患者于10a前于同伴玩耍时,被踢中左大腿,至今一直感隐痛不适,但仍能正常行走,当时曾在当地医院拍片检查未见骨质异常,按软组织损伤对症处理,征象未见好转,3a后患者出现左腿不能下蹲,曾服中药(药名不详)治疗,效果不佳,近来上述征象明显加重。于2006—10来我院治疗。查体:脊柱生理弯曲存在,无压痛,四肢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髋骨上15cm处测量双大腿周径,右39cm,左35cm。左大腿胭窝上10cm处半腱肌深部可触及一肿物,范围10cm×8cm,界不清,明显触痛,质中活动,局部皮肤外观无异常。CT、X线拍片检查左股骨未见异常。MRI示左大腿下段后侧肌肉深部软组织肿瘤,密度不均,右血凝块存在。手术切除肌肉肿物送病理。 相似文献
8.
局限性骨化性肌炎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局限性骨化性肌炎临床并非罕见,但超声诊断此病仅见少数个案报道。近年来我们用超声诊断局限性骨化性肌炎4例,并为手术和病理所证实。现将其特殊声像图表现报告如下。本文4例中3例为20~24岁的青年男性,1例为65岁的老年女性。均有外伤史,并于外伤后3周~7个月出现局部疼痛性肿块并周围关节活动受限而就诊。其中双侧大腿1例,单侧大腿2例,臀部1例。X线检查2例未见异常,2例示软组织内钙化性团块。仪器采用ATLUM9DP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MHz,于肿块处直接扫查。典型病例例1,男,20岁。右大腿前方中… 相似文献
9.
卵巢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诊断及鉴别诊断丁华野,皋岚湘,王鲁平,刘光,周景(北京军区总医院病理科北京100700)对许多卵巢肿瘤的诊断,如果病理医生仅靠主观的形态学观察,常会产生不同看法,而且往往难以做出鉴别。免疫组化学在这方面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1上皮...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 ,39岁。左侧腹股沟肿物 2年 ,近期肿物增大 ,偶感疼痛。B超示左侧腹股沟实性肿物。查体 :左侧腹股沟可触及一 3cm× 3cm× 2cm实性肿物 ,质硬 ,不易活动。手术见左精索睾丸头上方约 2cm处有一 3cm× 3cm× 2cm大小肿物 ,与精索融合 ,表面血管怒张 ,不易分离 ,将肿物全切。病理检查 巨检 :睾丸、附睾及精索标本 ,于附睾精索交界处可见一灰白色结节 ,直径 2 5cm ;于精索断端处可见一灰白色结节 ,1 5cm× 1cm× 1cm大小 ,切面实性 ,编织状 ,边界不清。镜检 :病变组织由胶原纤维构成 ,呈束状、编织状排列 ,可见大量炎细胞如浆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增生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归纳分析2003~2009年9例增生性筋膜炎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增生性筋膜炎好发部位为四肢及躯干,多发于40~70岁中老年患者,生长迅速;组织病理学表现为不等量黏液基质、纤维母细胞、胶原纤维和炎细胞背景下出现具有诊断意义的神经节样大细胞;免疫组化主要表达波形蛋白(Vim)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论增生性筋膜炎是一种少见的增生性病变,诊断应抓住其临床、组织学特征,掌握其鉴别诊断,防止误诊。 相似文献
12.
116 例先天性巨结肠的几种免疫组化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是否存在能准确识别先天性巨结肠病变肠段神经节细胞的特异性抗体。方法 结合HE染色、普通光镜下肠壁神经节细胞的形态特征,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31例临床拟诊为HD的病变肠段行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NSE、S-100蛋白染色,比较它们的染色结果和分布特点。结果 光镜下有116例确诊为HD,其肠壁神经丛cathepsin D表达阴性。余15例肠壁神经丛内的个别细胞虽不具备神经节细胞的典型形态特征,但cahepsin D表达阳性。而NSE、S-100只在神经纤维或神经鞘膜(施万)细胞及周围细胞中表达阳性。结论 在肠壁神经丛中,cathepsin D只标记神经细胞,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故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方法,用于鉴别HD的可疑病例。 相似文献
13.
血管球瘤形态学研究和组织发生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光镜及电镜观察,对30例血管球瘤进行了研究和组织发生探讨,根据结果和形态特征,血管球瘤分为四型:血管型,粘液型,实体型和混合型。超微结构发现瘤细胞充满大量微丝伴致密斑和吞饮小泡及质膜附着斑。结果提示:血管球瘤可能来自变异的平滑肌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间质细胞的起源,以提供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方法对11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进行组织形态观察及NSE、lysozyme、AAT、AACT、GFAP、S-100、desmin、EMA、CD34、CK免疫组化标记,对其中1例做了电镜观察。结果11例中发生于左小脑半球3例,右小脑半球6例,小脑蚓部2例;表现为高颅压者9例,共济失调者6例;两者同时存在者6例。肿瘤间质细胞NSE、lysozyme、AAT、AACT、GFAP、S-100、desmin全部或部分( );而EMA、CD34、CK(-)。电镜未见特异性改变。结论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好发于成人小脑部位的良性肿瘤,肿瘤的间质细胞有神经内分泌分化能力,可能为神经内分泌来源的肿瘤。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 探讨癌基因产物p21ras表达的意义及在甲状腺肿瘤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了10例甲状腺腺瘤、10例不典型腺瘤、20例乳头状癌、20例滤泡癌、10例髓样癌、10例未分化癌。结果 在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和周边正常组织中均有表达,但阳性细胞的量和染色强度有所不同。其分布特点是:癌组织区〉腺瘤区〉正常组织。良恶性肿瘤组间比较P〈0.01,差异非常显著。结论 甲状腺癌的发生与ras基因的活化和21ras的过量表达关系密切。p21ras的过表达有助于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8.
脑的转移性和原发性乳头状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2例脑内具有乳头状结构的肿瘤(15例转移癌,5例室管膜瘤和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的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临床资料研究。使用抗体为MAK-6,GFAP,VM,AACP和S-100,MAK-6检查,转移癌有14例阳必,室管膜瘤1例阳性,而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均阴性;GFAP检查,转移瘤仅1例阳性,室管膜瘤4例和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阳性,S-100检查,转移瘤3例阳性及全部室管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 相似文献
19.
皮肤平滑肌肉瘤组织学类型及来源——附7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皮肤平滑肌肉瘤的病理类型,组织来源和预后。方法集7例皮肤平滑肌肉瘤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①皮肤平滑肌肉瘤有结节性和弥漫性两种生长方式。组织学上结节性高度异型,弥漫型异型小。②免疫组化:7例肿瘤均表达Vimentin,SMA,HHF-35;4例表达S-1000p;1例Cytokeratin异型表达。肿瘤局部复发率57.1%,多次复发后组织学异型性增大,1例弥漫性肿瘤发生远处转移,1年后死亡。结论皮肤平滑肌肉瘤可分为坚毛肌和非竖毛肌来源,形态学上相应地表现为弥漫性和结节性两种不同的生长方式。弥漫性瘤细胞异型小,与皮肤附件关系密切,复发率高,个别多次复发可去分化。结节性组织学高度异型。本组远处转移率为14.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