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五味,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五味能滋养人体,古人早有论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阴”是指五脏而言,说明五脏的资生依赖五味。这正是“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养,以养五气。”人们只要把五味调和得当,机体就会得到充分的营养来源,就能“骨正筋柔气血以疏,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相似文献   

2.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不能离开的生生之本,否则人体气血精气无生化之源而无法维持.但饮食对人体的作用又具有两面性,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即饮食五味既可化生精气,充养脏腑,又可损伤脏腑,导致疾病.老年人因年事已高,各脏器功能呈下降趋势,许多人又同时患有多种疾病,需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总药量几如饭量,因此,饮食调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一、饮食五味,生命之本《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说明饮食五味乃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血阴阳化生之源。《内经》认为,饮食五味与五脏功能攸切相关,谷、肉、果、菜虽食之入胃,然其五味又各归所喜、各有所入,以养五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  相似文献   

4.
赵云芳 《河南中医》1997,17(6):329-330
食疗,是将饮食物品单独服用,或配伍其它药物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一种方法。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食疗经验,运用于治疗杂病,体现在《金匾要略》的各个篇章,对食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笔者就此内容浅析如下。1饮食与发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说明人之生存,必赖摄取饮食五味以维持,然而饮食不节或偏嗜,又可损伤五脏而产生疾病。继《内经》之论,仲景在《金匾要略》中更加详细论述了这一观点。《金匾·禽兽鱼虫禁忌》篇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自非服药炼液,…  相似文献   

5.
1 饮食不当,病之由也 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化生阳气以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饮食不节或偏嗜,又可使人体脏腑经络受到伤害而产生疾病,甚至死亡。《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这说明,阴精之所化生来源于饮食五味,而五味偏嗜又可损伤五脏阴精,犹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相似文献   

6.
气味医学,是现代医学近年所提出的一门新兴学科,认为欢愉的气味对人体有益,厌恶的气味对人体有害,气味的厚薄对人体影内的程度也不同。在中医学中,既往虽没有“气味医学”之名称,但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实早已有其丰富的“气味医学”理论,如《素问·生气通无论》的“阴之所在,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味归形,形归气”等,兹就此探讨如下。1气味生理学人以饮食为本,在生理情况下,饮食人胃后,其五味各归其所喜人的脏腑,以养其脏。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  相似文献   

7.
杂粮保平安     
中医学认为,食物有酸、苦、甘、辛、咸5种味道,五味对人体的作用各有不同,按照人体所需合理调配,以利健康。《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必须讲究食物的搭配,注意五味调和,不可偏嗜。只有摄入的食物五味比例协调,百病不生,真元充沛,形体  相似文献   

8.
“饮”,指饮用水、酒之类的饮料;“食”,指食用谷、肉、菓、菜之类的食品。统而言之,叫做饮食。祖国医学中有时以“谷”,“水谷”,“五味”等称代它。饮食是维持身体健康活动的要素。人体的气血精神津液基本均来自于水谷精微,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依赖于饮食调养。因此,古人有“安谷则昌,绝谷则亡”之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饮食对人体固然重要,但饮食不当,也可以导致疾病发生。为防止饮食致病,做到“饮食有  相似文献   

9.
浅谈《内经》“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中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五味,就是药食物的辛、甘、酸、苦、咸5种味,实际上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把淡附于甘味,把涩附于咸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和功效。五官即五脏,合五行配属关系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相似文献   

10.
郑建功 《养生月刊》2006,27(3):201-203
五味是古人对食物与药物从“味”的角度进行概括与分类,以说明其功用及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藉此指导人们养生与防病。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五类,实际上还有淡味。《黄帝内经》在叙述五味的功用的同时,常按五行学说将五味分属五脏,进一步说明五味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黄帝内经》中关于五味的论述十分丰富,涉及面也十分广泛,今对其相关论述,尤其是在养生防病方面的论述,作如下探析。《黄帝内经》中关于五味的论述,最先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其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说味相对于气(性),主要作用是…  相似文献   

11.
大道至简     
《中医药文化》2012,(1):31+44+51+53+56
《黄帝内经》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扁鹊曰∶安身之要,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乡党》一篇,其载圣人饮食之节为甚详。后之人奔走于名利而饥饱失宜;沉酣于富贵  相似文献   

12.
《陕西中医》2017,(6):783-784
目的:探讨五味消渴方治疗糖尿病立方机理。方法:从五味消渴方的由来、组成及配伍特点、药物五味五性理论、五味补泻理论等方面归纳总结。结果:《灵枢》言:"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五脏柔弱"为消渴(糖尿病)的重要病机。《素问》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脏精气不足,故当以五味养之。据此在《内经》五行理论指导下,紧密联系"五味"、"五脏",以五味消渴方论治糖尿病,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内经》中有关饮食护理方面的多,本文作点滴滴论述颇探讨。一、为养生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生理及养生保健方面,首先将饮食按五行学说分成酸、苦、甘、辛、成五类,“粳米牛肉枣葵皆甘,……皆辛。”同时将五味分属五脏,指出饮食五味进入胃后,各归其所喜的脏腑,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阴之所生,本在五味。是故和五味。”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终年,度百发乃去。”以及“毒药改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相似文献   

14.
对于"扶阳气""存阴液"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伤寒论》的理论来源于《内经》."扶阳气"包括了扶心阳、扶肝阳、扶脾阳以及扶肾阳;而"存阴液"在临床包括了三阳病固护胃阴、阳明腑实急下存阴、三阴病重在救助肾水.现代研究表明,阳气、阴液是人体的根本,"扶阳气""存阴液"可应用于多种危急重症及消耗性疾病的治疗,起到减轻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黄帝内经》中食疗理论及药膳组方方法进行梳理,以寻求中医营养学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结果:一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是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二是遵循"天人相应"的原则,根据食物的"四气""五味"相关属性,顺应自然规律,不同时节及不同体质选择不同食材进行调摄;三是若饮食五味有所偏嗜则会造成相应脏腑功能的损伤失调出现病变;四是对于五脏机能失调的相关疾病利用食物的性味进行调养,可治疗和预防疾病进展和复发。结论:饮食养生调摄需顺应自然、规律进食、五味调和、无偏嗜的原则,对五脏机能失调的相关疾病也可根据食物的四气五味具体属性进行调养,从而治疗和预防疾病再生。  相似文献   

16.
我国历代的劳动人民在饮食养生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概括为以下六原则. 注意饮食合理搭配 人体对饮食营养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单一的食物品种不能满足机体需要.中医认为,饮食应多品种、多变化,做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合理搭配,才能达到"谨调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解读《内经》之"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牛菲 《吉林中医药》2008,28(7):477-479
汗为人体"五液"之一,为心所主,是人体津液代谢的产物.通检<内经>中200处的论汗内容后不难发现,其对人体出汗之源、出汗的机理、汗与五脏、汗与津液、汗与血的关系有深刻揭示.<内经>从外感性和内伤性两方面论述了病理汗出,认为出汗是病理过程中的主要体征,可根据出汗辨疾病顺逆和病情发展.对<内经>汗法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和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五脏相关学说"认为人体可分为以肝、心、脾、肺、肾为主的五个子机能系统,它们之间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而多脏器功能不全涉及到全身各个主要系统、脏器和组织,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故认为以"五脏相关学说"为指导来诊治多脏器功能不全是有其临床意义的。文章从多脏器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及"五脏相关学说"与多脏器功能不全的内在联系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郭振东 《养生月刊》2011,(12):1099-1101
我国民间素有"人老足先衰","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的说法。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脚是人的"第二心脏",脚部有许多神经末梢与大脑相连,并参与和调节大脑的活动。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  相似文献   

20.
人身之"神"是中医学对生命本质的解读,指人的生命活动,既具有不可测度性,又具有可知性.阴阳(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物质)是"人神"之主.人身之"神"可分为先天之神和后天之神.先天之神又称元神,元神又称脑神,但都与精神思维等神志概念不同.后天之神可分为生理之神和心理之神.根据脏象学说对人体的划分,后天之神又可分为心神、肝神、脾神、肺神、肾神等"脏神",并可根据五脏与相应的腑、五官或手足的关系再细分为更低层次之"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