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指不伴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亦排除了代谢或电解质异常、遗传性心脏疾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ventricular tachycardia,RVOT-VT)。特发性室速占各种原因室速的10%~20%。右心室特发性室速80%以上为右心室流出道起源。多在20~40岁发病,女性略多见。临床经常表现为频发室性早搏(室早)、  相似文献   

2.
左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repetitive mono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RMVT)在临床上很常见,表现为频发室性早搏(室早),部分成对、成串,以及反复发作与室早相同形态的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单形VT,这类心律失常多发生在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患者,常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最近发现这种特征的VT部分也可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具有和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ight ventricle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RVOT-VT)不同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点,本文综述国内外关于左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left ventricle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LVOT-VT)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江洪  吴钢 《中国循环杂志》2001,16(5):325-327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 achy cardia,IVT)是指心脏无明显病变和功能异常的患者发生的室性心动过速,约占室性心动过速的10%左右.起源于右心室的IVT主要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少数患者位于右心室游离壁;左心室IVT主要起源于左心室间隔部,少数患者可位于左心室游离壁和左心室流出道.根据对药物的反应不同,IVT可分为腺苷敏感型、维拉帕米敏感型和普奈洛尔敏感型[1~3].腺苷敏感型多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本型 IVT是由环磷酸腺苷(cAMP)介导的晚期后除极及触发活动所致.维拉帕米敏感型多起源于左后分支,由折返机制形成,浦肯野纤维出现缓慢传导可能是折返形成的重要机制.普奈洛尔敏感型可起源于左心室或右心室,由肾上腺素能介导的自律性增高所致.  相似文献   

4.
大部分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s/VT)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少数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及二尖瓣、三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附近及肺动脉干。起源于肺动脉干的PVCs/VT已有报道[1-3]。我们也作了一些研究[4]。现报道1例起源于主肺动脉干的PVCs经右心室流出道优先传导,并最终经主肺动脉干标测肺动脉电位消融成功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和室性早搏(PVC)主要起源于左、右心室的流出道,目前射频消融术(RFCA)已经成为治疗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有效方法[1-3].但是临床工作中遇到的IVT或PVC的起源部位是多种多样的,对这些室性心律失常进行RFCA是否有效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是探讨瓣环部起源的IVT和PVC对RFCA的效果及其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tachycardia,IVT)是指一组没有明显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室性心动过速(VT),是临床上较少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约占所有室速的10%左右。根据其起源部位有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和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以起源于左心室间隔部的ILVT最为常见。近年来,随着对IVT的发生机制、电生理机制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心内标测技术的发展和导管射频消融技术在根治这类室速中的应用,不仅对ILVT和RVOT-VT有了深入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diopathicventriculartachycardia ,IVT)是指心脏无明显病变和功能异常的患者发生的室性心动过速 ,约占室性心动过速的 10 %左右。起源于右心室的IVT主要位于右心室流出道 ,少数患者位于右心室游离壁 ;左心室IVT主要起源于左心室间隔部 ,少数患者可位于左心室游离壁和左心室流出道。根据对药物的反应不同 ,IVT可分为腺苷敏感型、维拉帕米敏感型和普奈洛尔敏感型[1~ 3 ] 。腺苷敏感型多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 ,本型IVT是由环磷酸腺苷(cAMP)介导的晚期后除极及触发活…  相似文献   

8.
大部分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少数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及二尖瓣、三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附近。起源于左心室前间隔左前分支室性期前收缩的QRS形态与左前分支折返性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相似,绝大多数患者采用经股动脉逆行途径常规导管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安全有效,但少数患者由于心脏的解剖关系,消融导管在此处无法贴靠而消融失败。近期我院1例左心室前间隔左前分支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采用股动脉逆行途径普通消融导管消融失败,  相似文献   

9.
背景 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IPVC)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多起源于左心室中后间隔和右心室流出道,但经临床实践发现,不少患者起源于非典型部位,如起源于左房室瓣环等,而该类患者的电生理特征目前尚无确切定论.目的 分析邻近左房室瓣环间隔与游离壁起源的IPVC/IVT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及其鉴别诊断,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射频消融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34例,右室流出道特发性室速(IRVT)采用起搏标测确定消融耙点,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确定消融靶点.结果其中20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和流出道,14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31例即刻成功,3例失败,成功率91.2%.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