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掌握剑川县鼠疫自然疫源地鼠巢蚤的种类及感染鼠疫菌的情况,为制定鼠疫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2017年,在剑川县鼠疫监测过程中,以挖鼠巢的方法采集鼠巢蚤,按形态学方法鉴定鼠巢蚤种类,实验室用细菌培养方法检验鼠巢蚤是否感染鼠疫菌。结果 2008—2017年共挖鼠巢1 230个,有蚤鼠巢238个,鼠巢平均染蚤率为25.07%,2011年最高,为40.00%。238个有蚤鼠巢共获得鼠巢蚤2科4属4种1 561只,平均蚤指数6.55,其中方叶栉眼蚤、棕形额蚤、特新蚤指名亚种、低地狭臀蚤的构成比分别为73.03%、17.23%、5.06%、4.68%,方叶栉眼蚤、棕形额蚤为优势种,特新蚤指名亚种、低地狭臀蚤为常见种。鼠巢蚤鼠疫菌培养结果全部为阴性。结论 2008—2017年剑川县野鼠鼠疫疫源地共有4种鼠巢蚤,方叶栉眼蚤、棕形额蚤为优势蚤种,特新蚤指名亚种、低地狭臀蚤为常见种。鼠巢蚤未检出鼠疫菌。鼠巢蚤指数较高,建议开展预防性的灭鼠灭蚤。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调查和处理过程,为今后调查和处理类似疫情提供参考。方法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发生时,在疫村、病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在疫村发动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及灭鼠、灭蚤工作:在灭鼠前后进行鼠密度调查;灭鼠7 d后灭蚤,并在喷洒灭蚤前后对鼠体染蚤指数进行观察。将捕获鼠送鼠疫强毒室检鼠检蚤;对结果进行鼠密度计算及统计学检验。结果疫村按上述方法处理疫区后未出现二代病例。疫村灭鼠前鼠密度5.7%高于灭鼠后鼠密度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P0.05);喷洒灭蚤前活鼠体表染蚤指数(1.5)高于喷洒灭蚤后活鼠体表染蚤指数(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P0.05)。结论蒙自市疫村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疫情与该村环境卫生差、鼠密度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肖厝口岸鼠形动物及蚤类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的本底情况,为口岸的传染病监测和卫生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2004年8月~2005年7月分别采用捕鼠夹和捕鼠笼对肖厝口岸的鼠形动物及所携带的蚤类动物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60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3属5种。年平均鼠密度为1.08%(40/3707),海龙餐馆调查点的鼠密度最高,为1.57%(11/702),全年鼠密度的高峰期在6~8月。鼠种构成黄胸鼠为优势鼠种,占45.00%(27/60);褐家鼠占36.67%(22/60);黄毛鼠占8.33%(5/60);小家鼠占1.67%(1/60);臭鼩鼱占8.33%(5/60)。检蚤40匹,均为当地常见的印鼠客蚤。鼠体染蚤指数为2.00,鼠体染蚤率为55.00%,其中褐家鼠染蚤率最高,为80.00%。结论肖厝口岸鼠密度较低,鼠种构成相对简单,但调查所在地域具有传播鼠疫的潜在危险。每年的6~8月是开展灭鼠的最好时机,灭鼠重点应放在港区内食堂、三梅码头及海龙餐馆,控制褐家鼠的种群密度和灭蚤是今后防鼠灭鼠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徐闻口岸鼠情监测调查情况,共捕鼠形动物140头,隶属2目2科3属7种,以黄胸鼠为优势种,占总数42.14%;拾获鼠体寄生蚤37匹,隶属1科2属2种,以印鼠客蚤为优势种,总蚤指数为0.73。黄胸鼠蚤指数为1.75最高。共检测鼠疫F_1抗体140份,结果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和分析云南省2019年鼠疫疫情,为鼠疫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对云南省108个县(市)开展鼠疫宿主、媒介、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并对监测结果使用Excel 2013建成数据库,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黄胸鼠疫源地共捕获啮齿动物29 103只,分别属于3目5科12属22种,平均鼠密度为2.17%,黄胸鼠占捕获总数的52.67%,褐家鼠占32.15%;共检获寄生蚤20 400匹,分别属于1目5科11属11种,蚤种分布以印鼠客蚤为主,占42.42%,其次为缓慢细蚤,占39.19%;齐氏姬鼠-大绒鼠疫源地共捕获啮齿动物5 418只,分别属于4目6科13属19种,平均鼠密度为3.98%,其中齐氏姬鼠和大绒鼠分别占捕获总数的47.21%和32.13%;齐氏姬鼠平均鼠体蚤指数为0.55,鼠体蚤以棕形额蚤和特新蚤指名亚种为优势蚤种,分别占获蚤数的51.83%和32.33%,大绒鼠平均鼠体蚤指数为0.82,鼠体蚤以方叶栉眼蚤为优势蚤种,占83.89%。分别对48 670只动物和21 062组媒介进行细菌学检验,结果均...  相似文献   

6.
中草药灭蚤粉剂现场鼠体蚤杀灭及自然贮藏稳定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测定了中草药灭蚤粉剂的现场灭鼠体蚤效果及药物在室温贮存两年零4个月后的实验室毒效。结果显示布药后第6~10d鼠体印鼠客蚤灭蚤率为69.23%;该蚤的鼠体蚤指数最高下降率可达78.18%,楼上虽未布药但鼠体蚤指数仍可下降54.55%,厨房和仓房分别下降75.66和60.67%。布药1月后,人、畜未出现中毒现象,且布放的药不潮解,不结块。灭蚤粉剂经自然贮存两年零四个月后原粉的实验室毒效仍佳。中草药灭蚤粉剂现场使用安全、无污染,可广泛用于鼠疫疫区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蒙自市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鼠体染蚤情况,为鼠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3年间蒙自市鼠疫监测工作中捕获的活鼠鼠体染蚤实验室数据,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3年蒙自市共捕获3种鼠5种蚤,平均蚤指数3.48;3个鼠种印鼠客蚤、缓慢细蚤染蚤率46.51%,蚤指数0.46(χ2=4.58,P0.05);褐家鼠印鼠客蚤坝区染蚤率最高(χ2=4.58,P0.05);黄胸鼠蚤指数最高,褐家鼠次之(χ2=169.36,P0.01)。黄胸鼠、褐家鼠人蚤染蚤率坝区高于山区(χ2=8.58,P0.05)。结论蒙自市黄胸鼠印鼠客蚤染蚤率、蚤指数坝区和山区差异大;褐家鼠印鼠客蚤染蚤率、蚤指数坝区和山区差异小。  相似文献   

8.
1986~1995年在湛江港开展鼠蚤数量、种群组成和鼠疫血清学、病原学监测。10年中共收集港区鼠类8101只,经鉴定隶属于啮齿动物鼠科3属5种和一种食虫鼠,以小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种,未发现外来种;鉴别港区蚤类41匹,均为当地常见的印鼠客蚤;港区每年鼠密度都保持在0.2%以下;鼠类染蚤率为2.86%,鼠身蚤指数为0.06,地面游离原指数为0;用被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鼠血清1135份,结果全部阴性;细菌学培训256份,均未分离到鼠疫杆菌。监测结果表明,湛江港目前不存在有鼠疫疫情,但鼠疫的发生和传入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必须进一步做鼠疫疫源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丽江市鼠疫自然疫源地鼠巢蚤的种类及感染鼠疫菌的情况,为制定鼠疫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丽江玉龙县7个自然村,古城区1个自然村范围内,以挖鼠巢的方法采集鼠巢蚤,按形态学方法鉴定鼠巢蚤种类,实验室用细菌培养方法检验鼠巢蚤是否感染鼠疫菌。结果此次共挖鼠巢133个,有蚤鼠巢37个,鼠巢平均染蚤率为27.82%,平均蚤指数1.77。共获得鼠巢蚤2科5属6种235只,其中高山狭臀蚤、方叶栉眼蚤、棕形额蚤、特新蚤指明亚种、锐额狭臀蚤和缓慢细蚤的构成比分别为33.62%、25.53%、25.11%、14.47%、0.85%、和0.42%。鼠巢蚤鼠疫菌培养结果全部为阴性。结论丽江鼠疫疫源地共有6种鼠巢蚤,以高山狭臀蚤、方叶栉眼蚤、棕形额蚤、特新蚤指明亚种为优势蚤种,鼠巢蚤未捡出鼠疫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其媒介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夜笼法捕鼠,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密度;计算鼠带(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捕获鼠形动物1 308只,分属2目2科4属9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 212只,食虫目动物96只,总鼠密度(捕获率)为10.83%,鼠密度(捕获率)为10.03%;在143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染蚤鼠46只,捡获蚤112匹,鼠体表蚤经鉴定均为印鼠客蚤;鼠染蚤率为32.17%,总蚤指数为0.78;黄胸鼠蚤指数为0.59;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 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黄胸鼠体表寄生蚤类的种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方法用鼠茏及鼠夹加食饵诱捕小型哺乳动物(小兽),分类鉴定其中的黄胸鼠。采集黄胸鼠体表寄生蚤类,在实验室制成玻片标本,经干燥透明后于光学显微镜下鉴定蚤种。结果1997~2004年在云南省共调查19个县(市),捕获黄胸鼠3757只,从其体表采集到蚤类2181只,分别隶属于5科16属18种。西南山地亚区采集到蚤类1306只,隶属于5科13属15种。滇南山地亚区采集到蚤类875只。隶属于5科7属7种。结论黄胸鼠体表寄生蚤类种类丰富,不同动物地理区域的蚤类构成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华坪县与攀枝花市交界地区小型兽类(小兽)及其寄生蚤的组成和分布,为鼠疫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以华坪县与攀枝花市交界3个乡镇海拔1 000~2 250 m的农耕区和居民区2种生态环境为调查空间范围,采用夹夜法和笼夜法捕获小兽,梳捡体表寄生蚤,分类计数,运用群落生态学指标进行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 共捕获小兽3 目4 科9 属17 种240只,主要是啮齿动物187只(占77.92%),其次是食虫动物51只(占21.25%),居民区小兽捕获率为1.58%,以小家鼠占47.37%(9/19)和褐家鼠占26.32% (5/19)为主要优势种;农耕区小兽捕获率为10.85%,以卡氏小鼠(23.08%)、斯氏家鼠(12.22%)、灰麝鼩(11.76%)、长尾大麝鼩(11.31%)、锡金小鼠(10.41%)和齐氏姬鼠(10.41%)相对较多。1 000~1 500 m低海拔地区以啮齿动物小鼠属和食虫动物麝鼩属为主,随海拔升高至2 000 m以上,啮齿动物姬鼠属和绒鼠属相对优势度增加。检获小兽寄生蚤5科7属7种26匹,居民区缓慢细蚤和印鼠客蚤相对较多,农耕区近端远棒蚤二刺亚种、穗缘端蚤中缅亚种和方叶栉眼蚤相对较多,小兽平均染蚤率为7.08%,总蚤指数为1.53。小兽及其寄生蚤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农耕区比居民区高,反之优势度居民区高于农耕区,居民区与农耕区之间小兽群落相似性极为不相似;不同海拔带中小兽及其寄生蚤群落生态学指标无明显区别,不同海拔带之间小兽群落相似性为中等相似。结论 华坪县与攀枝花市交界地区有家、野两型疫源地的主要宿主和媒介分布,具有鼠疫的宿主和媒介基础,但总体上鼠密度和蚤指数相对不高,可认为干热河谷地区鼠疫风险不高,有待加强鼠传疾病及其宿主媒介的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夜笼法捕鼠,并对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捕获鼠形动物2259只,分属2目2科3属7种。其中啮齿目动物2014只,食虫目动物245只,总鼠密度为12.09%,鼠密度为10.78%。在559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有蚤鼠只73只,捡获蚤297匹,鼠体表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鼠染蚤率为13.05%,总蚤指数为0.53,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捕获鼠形动物1797只,分属2目2科4属6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707只,食虫目动物90只,总鼠密度为10.80%,鼠密度为10.26%;在171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有蚤鼠只61只,捡获蚤265匹,鼠体表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缓慢细蚤;鼠染蚤率为35.67%,总蚤指数为1.55;黄胸鼠蚤指数为2.56;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黄胸鼠蚤指数较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水富市小兽与其体表蚤类的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为鼠传疾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5月在水富市4个乡镇海拔在300~1 500 m的居民区、农耕地和林地3种生态环境,选取8个样区,用笼夜法和5 m夹线法捕获小兽,梳捡其体表寄生蚤,对小兽和蚤分类鉴定,并计算群落生态学指标。结果 共捕获小兽140只,隶属于2 目3 科 8 属11 种,优势种为针毛鼠(35.00%)、北社鼠(10.71%)和中国鼩猬(10.00%)。居民区、农耕区和林区的捕获率分别为1.56% 、6.03%和1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64,P<0.001),在3种生态环境中,居民区的小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相对较小,而生态优势度高于其他两种生境,农耕区和林区小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均无明显区别。小兽物种丰富度在1 000~1 500 m海拔带最高为8种,3个海拔梯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在1.588~1.839,均匀度指数在0.764~0.945,生态优势度在0.172~0.271,3个海拔带小兽捕获率分别为4.36% 、4.43%和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98,P<0.001)。共检获寄生蚤41匹,隶属于4科5属7种,优势种为缓慢细蚤(36.59%)和近端远棒蚤二刺亚种(30.77 %),平均染蚤率为15.71%,总蚤指数为0.29。林区的寄生蚤物种丰富度最高为4种,居民区蚤指数最高为1.357。在不同生境和不同海拔带中,寄生蚤生态优势度均较低,在0.396~0.769之间。结论 水富市小兽与其寄生蚤生物多样性不高,鼠密度和蚤指数相对低,可能与当地生态环境比较单一有关。进一步开展小兽及其体表蚤类等媒介监测对相关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深圳市罗湖区印鼠客蚤在月份和鼠种的分布,为深圳市灭蚤预防鼠疫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1-12月在深圳市罗湖区某大型酒楼采用电捕鼠器每月捕鼠15只,调查染蚤率和印鼠客蚤指数,用x2比较不同鼠种染蚤率的差异显著性。结果共获2种鼠种194只,其中褐家鼠146只和黄胸鼠48只,鼠类雌雄性比为1:1.02(96/98),成幼比为2.59:1(140/54)。在捕获的194只鼠中97只体表携带406匹蚤,只有印鼠客蚤1个种属,蚤类雌雄性比为1:1.07(196/210)。家鼠平均染蚤率为50%,其中褐家鼠49%(72/146),黄胸鼠为52%(25/48),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0.11,P>=0.05)。家鼠染蚤率最大值为93%(14/15)在8月份,最小值为7%(1/15)在6月份。印鼠客蚤指数最大值为4.88,在9月份,最小值为0.20(3/15),在6月份,平均指数为2.09。褐家鼠和黄胸鼠的平均蚤指数分别是2.42和1.10。结论深圳市罗湖区蚤密度随季节而波动并呈春秋双高峰现象,褐家鼠作为印鼠客蚤的宿主动物比黄胸鼠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泉州市后渚港鼠类种群分布、密度指数、季节消长及鼠体表寄生虫情况,为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布笼法从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选择室内及野外布放鼠笼300个笼/d。采集鼠血清、鼠肝、鼠肺进行鼠疫抗体RIP试验和流行性出血热(EHF)抗原检测,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港区褐家鼠和臭鼩鼱为优势种,10月份鼠密度最高,3月份亦出现小高峰,鼠体携带印鼠客蚤、毒厉螨。本次调查鼠疫抗体RIP试验和流行性出血热(EHF)抗原检测结果都为阴性,鼠密度0.79%、蚤指数0.18%。结论3月和10月是灭鼠灭蚤和灭螨的好时机;虽然鼠密度较低,鼠携带病原体阴性,蚤指数较低,但要加强媒介生物入侵的防御和管理、加强媒介生物及媒介生物性疾病的风险评估,监测工作仍需定期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解野外驻训地域医学动物种类及其干预效果,对指导驻训部做好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查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结合现场调查收集标本、分类鉴定进行整理分析,以人群发病等为指标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结果表明野外驻训地域医学动物种类繁多,主要有蚊、蝇、蚤、吸血蠓、白蛉、虻、蜱、革螨、螨和鼠形啮齿动物以及毒蛇等。其中蚊、蝇类分别多达100余种。啮齿类5科6属20余种。其主要危害以是吸血骚扰,二是在疾病传播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野外驻训部队的实际,采取以环境整治、防虫与防鼠和强化防护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保障了部队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指战员的身体健康。结论基本摸清了野外驻训地域重要医学动物的种类及危害,针对性提出的综合性防制对策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