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围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到2015年8月于我院分娩的212例产妇临床资料,根据其围产期发生下肢DVT情况分为DVT组(n=44)和非DVT组(n=168)。观察对比两组产妇年龄、孕次、孕周、分娩方式、经产情况、胎数、"三高"病史、吸烟史、血栓史及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C反应蛋白(CRP)水平差异;将单因素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记录影响围产期产妇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产妇经产情况、早产情况、孕次、吸烟史等一般资料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剖宫产、年龄≥30岁、多胎、合并"三高"史、血栓史产妇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非DVT组,且血清Fbg、CRP及血浆D-D水平均显著高于非DVT组,aPTT水平显著低于非D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30岁、剖宫产、多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有血栓史、血液呈高凝状态等是女性产后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围产期下肢DVT的形成同年龄、合并"三高"情况、血栓史、胎数、分娩方式、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相关,临床可将符合上述危险因素的产妇作为重点监测对象,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肾脏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式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2008年7月~2011年10月收治DVT患者16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为32~70岁,平均年龄46.3岁.对其治疗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1个疗程的治疗,10例患者治愈,另6例患者经2个疗程的治疗治愈.结论 在对DVT进行防治时,护理工作具有极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非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王蓓(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南京210029)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血管外科常见疾患之一。现针对有关护理问题探讨如下。1临床资料1995年1月至1996年11月本院共收治52例急性深静脉血...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我科至2009年6月以来共收治下肢静脉血栓(DVT)患者11例,经溶栓、抗凝治疗及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1例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年龄22~65  相似文献   

5.
静脉血栓形成 ,系指血液不正常地在静脉内凝结。深静脉血栓形成好发于下肢 ,发病率占下肢静脉疾病的 10 %~30 % [1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以下简称DVT)为外科常见并发症。DVT迁延日久往往造成下肢深静脉瓣膜损害 ,以后遗下肢深静脉倒流多见。DVT形成 ,应防重于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脑卒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对策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按照治疗方法将68例脑卒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治疗组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护理总有效率为97.06%、对护理质量总评分为(95.03±4.05)分,与对照组的76.47%和(69.76±3.10)分相比较,P<0.05。结论:康复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西方是较常见的疾病,发生率远远高于临床发病率。在我国的发病率虽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近年来报道逐渐增多。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要比治疗更为重要。我院骨科在2000-2008年收治55例,疗效满意,未出现急性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护理工作极大程度上支持了临床治疗,并由此形成了对高危人群的较为规范的预防和治疗性护理。现将主要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阿魏酸钠治疗肾病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阿魏酸钠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回顾研究的方法,以阿魏酸钠治疗组为实验组,尿激酶治疗组为对照组,进行疗效、副作用的对照研究.结果:阿魏酸钠治疗组与尿激酶治疗组比较,其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新鲜下肢深静脉血栓,尽早用阿魏酸钠进行溶栓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朱建梅  黎小珍  徐远 《河北医学》2009,15(6):716-718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DVT患者32例,对其进行全面的治疗与护理。结果:本组治愈17例,占53.13%;好转13例,占40.63%;无效2例,占6.25%。平均住院天数(12.40±2.25)d,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出血、肺栓塞、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全面的整体护理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严重且具有潜在危险的疾病,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甚至会发生肺栓塞造成死亡。通过笔者所在医院1例CVC置管29 d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病例讨论,探讨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策略,从而提高CVC临床运用的安全性,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女,65岁,因恶心、呕吐3 d,于2009年9月1日入院。因浅静脉穿刺困难,为患者行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失败,遂在右侧股静脉行深静脉穿刺术,患者正常置管29 d后为患者拔出深静脉穿刺导管,2 d后患者右下肢肿胀、疼痛,以膝关节水平以下显著。立即行双下肢动静脉超声检查示:右侧下肢静脉、左腘静脉内云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与常规基础护理干预对伴高危血栓风险因素老年腹部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n=6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未进行风险评估,均实施常规基础护理及治疗;干预组进行DVT风险评估,低风险患者给予同对照组的常规基础护理及治疗,中、高风险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栓弹力图主要参数,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最大振幅(MA),检测两组血液指标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水平,并记录两组DVT及肢体肿胀、疼痛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前血栓弹力图主要参数、血液指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R、MA值均明显改善,Fbg、D-D水平均明显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R值明显升高,MA明显降低(P0.05),Fbg、D-D水平显著较低(P0.05)。干预组术后DVT、肢体肿胀、肢体疼痛发生率为8.33%、8.33%、13.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2.50%、25.00%、30.00%(P0.05)。结论对伴高危血栓风险因素的老年腹部创伤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术后血液高凝状态,显著降低DVT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胸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肺栓塞(PE)出现的原因,总结相关的护理经验,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完整收集83例胸腔镜术后下肢DVT及PE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研究,资料收集时间为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按照入院时间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41例),观察组(42例)。分析患者下肢DVT及PE出现的原因,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出血率为4.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51%,(P0.05)。不同的治疗方案下对两组治疗有效率评估结果进行分析,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与对照组(78.50%)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腔镜术后下肢DVT及PE的原因包括静脉内膜受损、高凝状态等,通过用药、心理等多方面实施全面的护理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AP严重者病程中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急性肾功能衰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消化道出血、胰性脑病、血栓性静脉炎与播漫性血管内凝血等。本文报道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下肢DVT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结果外科手术史、骨折与创伤史、年龄、恶肿性瘤、长时间制动、静脉内应用刺激性强的药物、静脉内留置管道、既往糖尿病病史均是DVT的危险因素,β分别为-0.162、-0.091、-0.073、-0.069、-0.051、-0.039、-0.019、-0.002,均P<0.05。结论 DVT是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加强对危险因素的评估和DVT疾病知识宣教,术中对高危人群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治疗仪,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等,可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防性护理.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我院实施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等基线资料,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方式、下肢静脉穿刺次数、术后活动次数等围术期指标,对比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等凝血功能指标,同时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基线资料分析显示观察组体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中年龄≥45岁、DVT病史、高脂血症、高血压比例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术后PLT、D-D、Fb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2h、麻醉方式为全麻、下肢静脉穿刺次数≥5次/d、术后活动次数<3 h/d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麻醉方式、DVT病史、下肢静脉穿刺次数、PLT、术后活动次数是影响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麻醉方式、下肢静脉穿刺次数多、术后活动次数少、PLT升高是导致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做好预防及随访工作,减少下肢静脉穿刺次数、鼓励患者术后多活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以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老年糖尿病组和老年糖尿病伴下肢DVT组,通过对其临床资料的分析研究,探索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DVT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对照组;下肢DVT,70岁以上的患者多于60至70岁的患者;发生于左下肢的患者多于发生在右下肢和双下肢的患者;急性期的患者多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患者;实验组有高血压、手术史、恶性肿瘤的患者多于对照组。结论老年糖尿病伴下肢DVT的患者,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下肢DVT多发生在左下肢,急性期多见;高龄、高血糖、高血压、手术、恶性肿瘤均为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方法随机将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50例剖宫产产妇分为2组各75例,对照组常规干预,观察组则给予预防性干预,比较2组DVT发生率、剖宫产手术前后血常规、血小板参数(PLT)、凝血功能等指标。并观察DVT发生时间、部位、首发症状、影像学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产褥期DVT发生率2.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术后观察组Hct、Hgb较术前下降至(36.42±1.35)%、(108.42±9.26)g/L,PT、a PTT较术前增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与对照组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剖宫产手术前后PLT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D-D水平(0.40±0.12)ng/ml,较同组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与对照组术后(0.68±0.13)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褥期DVT好发于左下肢,D-D检查多显示阳性。给予预防性干预护理能有效改善产妇剖宫产术后凝血功能,明显降低产褥期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栓专科护理对高危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双盲将120例高危骨折患者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血栓专科护理,比较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手术前后下肢周径差值、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患者满意率分别为1.7%、96.7%,较对照组的11.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下肢腿围膝上10cm、下肢腿围膝下10 cm周径差值分别为(3.12±0.88)cm、(2.46±0.88)c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7±1.25)cm、(3.25±1.0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评估、血栓知识宣传、血管专科护理及预防技能指导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栓专科护理能明显降低高危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率,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周期性充气加压对子宫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行子宫切除术患者63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1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2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周期性充气加压。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3.13%)低于对照组(19.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降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凝固时间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周期性充气加压可促使机体血液高黏滞与高凝状态减少,从而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