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反馈在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利用生物反馈技术加强卒中康复的治疗发展迅速。研究发现,生物反馈技术促进卒中康复的机制基本上有本体感觉替代学说、旁路学说和改善运动单位的募集模式等几种学说。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生物反馈对卒中的康复治疗,从促进单块肌肉功能的恢复(如麻痹肌的兴奋、过度紧张肌的抑制、肌力增强和运动的灵巧性等)到肢体和器官水平的功能恢复(足下垂、肩关节半脱位和手功能减弱等)以及整体功能的康复(站立、行走和日常生活能力)都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物反馈治疗及其在心血管病康复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生物反馈治疗是60年代开展起来的一种心理行为治疗技术。它借助于传感器把采集到的内脏器官的活动信息加以处理和放大,及时转换成人们熟悉的视觉和听觉信号,并加以液晶显示,让人们“感觉”到自己内脏器官的活动情况。通过学习和训练,逐步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会在一定范围内对部分内脏器  相似文献   

3.
卒中的康复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卒中康复的医疗工作应在急性期开始,选择适于康复的病人,在残损,残障3个层次上全面评价,在不同的机构按一程序进行,文中总结了卒中康复有效的科学证据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卒中康复医疗和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卒中的康复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卒中康复的医疗工作应在急性期开始,选择适于康复的病人,在残损、残疾、残障3个层次上全面评价,在不同的机构按一定程序进行。文中总结了卒中康复有效的科学证据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卒中康复医疗和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在产后盆底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该院分娩,后经随访确定发展为产后盆底功能性障碍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力锻炼进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肌力锻炼基础上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盆底肌力恢复情况与尿失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盆底肌力及尿失禁情况无明显差别;治疗后肌力等级达Ⅲ级以上的患者观察组为85%,对照组为60%,观察组盆底肌力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失禁评级为轻度观察组占70%,对照组占45%,观察组尿失禁评级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可有效促进产后盆底康复,改善盆底肌力状况。  相似文献   

6.
卒中康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近年来,卒中的诊治手段不断发展,死亡率下降,但卒中后残疾率却增加了,因此,卒中的康复越来越受重视,卒中康复的目的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使之重返社会,其主要内容包括卒中的评价,并发症和相关疾病的处理,康复训练,防止卒中再发,卒中后神经心理问题的处理和卒中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卒中后运动障碍的康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动功能障碍是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进行积极、及时的康复治疗十分重要。文章介绍了卒中康复的理沦基础、时机、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卒中康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卒中的诊治手段不断发展,死亡率下降,但卒中后残疾率却增加了。因此,卒中的康复越来越受重视。卒中康复的目的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使之重返社会,其主要内容包括卒中的评价、并发症和相关疾病的处理、康复训练、防止卒中再发、卒中后社会心理问题的处理和卒中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卒中的早期康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卒中早期康复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促进脑功能重组。早期康复时机以卒中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4 8h为宜 ,康复训练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0.
<正>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1]。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血管病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2-3]。我国卒中康复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最初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卒中康复观念形成和普及阶段,其次是卒中康复机构建设和三级康复网络建设时期[4],到"十一五"期间是卒中康复规范方案的制订和普及  相似文献   

11.
卒中后运动障碍的康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动功能障碍是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 ,进行积极、及时的康复治疗十分重要。文章介绍了卒中康复的理论基础、时机、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卒中后的家庭康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卒中后家庭康复的作用和优点,如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缩短病后卧床时间、减少医疗开销和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等。此外,还对卒中后家庭康复与医院康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卒中康复治疗的远期预后与很多丙素有关,如年龄、性别、种族、病变部位及侧别、病变性质和各种并发症等.了解这些相关因素不但有助于临床判断预后,而且还可为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脑的可塑性与卒中康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充分认识脑损伤后的代偿能力是制定有效卒中康复计划的基本条件。文章提出了有关未受损和受损脑的可塑性以及脑缺血后功能恢复的现代概念。  相似文献   

15.
卒中后的家庭康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卒中后家庭康复的作用和优点,如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缩短病后卧床时间、减少医疗开销和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等.此外,还对卒中后家庭康复与医院康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正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电脑通讯系统~([1]),其特点是不依赖于大脑、周围神经、肌肉和骨骼这一人体正常的传导输出通路,而是将获取的大脑电活动信号经过外源输出设备评价分析或补充修正后,转变为相应指令并显示成人们预期的行为活动,从而实现人体大脑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2])。更简单地说,BCI可以定义为一种"新型大脑信号传输系统"。  相似文献   

17.
卒中后抑制状态对卒中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状态和抗抑郁治疗前后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脑梗死合并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分为抗抑郁组(21例)和抑郁组(20例),采用卒中生活质量量表(SS-QOL)和欧洲临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标准(ESS),分别在脑梗死发病后1个月和3个月时进行评分,观察抗抑郁治疗后患者在体能,家庭活动,语言,运动,情绪,性格,自理能力,社会活动,思维能力,上肢功能,视觉和工作能力等12个方面的变化。结果 抗抑郁药物治疗后,患者的情绪,体能,家庭活动,社会活动,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等匀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卒中后抑郁状态影响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抗抑郁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卒中的早期康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急性卒中早期康复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脑功能重组。早期康复时机以卒中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48h为宜,康复训练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9.
165例脑卒中发病1周患者根据随机的原则被分为卒中单元治疗组79例和普通治疗组86例,治疗3周后采用Barthel指数法和Fugl—Meyer法对两组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和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同时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Barthel、Fugl-Meyer积分评分、血清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康复型卒中单元综合治疗能有效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脑的可塑性与卒中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认识脑损伤后的代偿能力是制定有效卒中康复计划的基本条件。文章提出了有关未受损和受损脑的可塑性以及脑缺血后功能恢复的现代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