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掌握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人群病情时空分布特征,为精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6年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病情数据和流行区上报的2016年人群病例基本信息及血清抗体效价数据并分析。采用Flexible空间扫描统计量和Kulldorff 圆形扫描统计量探测人群血吸虫病疫情空间聚集性。结果 2015年湖北省51个县(区、市)报告了64 819例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测阳性病例,17个县(区、市)报告了1 504例粪检阳性病例;2016年48个县(区、市)报告了39 365例血检阳性病例,未报告粪检阳性病例。血清抗血吸虫抗体最高效价≥ 1∶80者共1 603例,占总数的4.07%。Kulldorff 圆形扫描统计量空间聚集性分析显示,2015年湖北省血吸虫病血检和粪检阳性病例的空间聚集性区域分别为8个和6个,2016年血检阳性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最高效价≥ 1∶80的病例空间聚集性区域分别为8个和5个。Flexible空间扫描统计量空间聚集性分析显示,2015年湖北省血吸虫病血检和粪检阳性病例的空间聚集性区域分别为3个和2个,血检阳性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最高效价≥ 1∶80病例的空间聚集性区域分别为2个和1个。结论 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病例分布存在空间聚集性,以长江中下游区域为主,该区域是今后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控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湖北省并殖吸虫病流行状况,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2018—2020年在湖北省13个县(市、区)设立监测点,每年8—10月,在每个监测点选择1个行政村或沿水系分布的若干自然村,按整群抽样的方法对6岁以上全部常住居民进行调查,人数不少于300人。采集监测点居民血样,采用ELISA检测血清抗并殖吸虫抗体水平。血清抗体阳性者再采集痰液用浓集消化法检测并殖吸虫虫卵,并进行个案调查。对采集血样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和相关行为。选择监测点内的山坑、溪流环境采集第二中间宿主溪蟹,采用捣碎沉淀法检测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结果 3年共调查3 947人,人群血清抗并殖吸虫抗体总阳性率为9.5%(376/3 947)。血清抗体阳性者痰液经浓集消化法检测均未查到虫卵。不同地区以兴山县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为72.5%(158/218);地区间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169.9, P 0.01)。男性和女性血清抗体阳率分别为9.2%(172/1 875)、 9.9%(204/2 0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6, P 0.05)。各年龄段血清抗体阳性率以6~9岁和≥60岁较高,分别为11.1%(9/81)和12.9%(251/1 951);各年龄段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48, P 0.01)。不同文化程度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以小学和大学及以上人群较高,分别为12.4%(277/2 228)和2/14;不同文化程度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06, P 0.01)。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饮用自来水人群的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为11.3%(285/2 529);各种饮用水类型的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834, P 0.01)。食用过溪蟹者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1.5%(36/313),未食用者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9.4%(340/3 634)(χ2=1.539, P0.05)。有饮生水行为者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9%(77/1 315),无饮生水行为者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1.4%(299/2 63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829, P 0.01)。共采集溪蟹558只,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10.4%(58/558),平均感染度为7.6个囊蚴/只;13个监测点中溪蟹感染率最高的为兴山县,达81.6%(31/38);利川市、丹江口市、建始县、夷陵区、通山县、宣恩县、英山县等7个监测点未查到囊蚴感染溪蟹;不同地区间溪蟹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514, P 0.01)。结论湖北省人群血清抗并殖吸虫抗体阳性率仍较高,以兴山县、≥60岁年龄段、小学文化程度人群为重点人群;第二中间宿主溪蟹的囊蚴感染率较高,传播风险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鄱阳湖区居民血清抗体水平现状,探索科学的血清抗体阳性者管理模式,为开展精准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于2016-2018年对江西省新建区2个重点流行乡南矶乡(向阳村、朝阳村、红卫村)和昌邑乡(昌北村、曹会村) 6岁以上常住居民采用间接血凝试验法(IHA)开展血吸虫血清抗体水平检测。302名血吸虫抗体阳性者通过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联合组(吡喹酮化疗+健康教育)、化疗组(吡喹酮化疗)和健教组(健康教育) 3组,连续3年观察不同组别间的血清抗体转阴率,并比较血清抗体平均滴度的差异。每年同步对各组进行1次问卷调查,比较血清抗体阳性者血防知识正确率和血防行为正确率的差异。结果调查对象以男性为主,年龄主要分布在40岁以上,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职业多为农民或渔船民。2017年联合组、化疗组和健教组的血清抗体转阴率分别为38.1%(37/97)、 33.7%(32/95)、 40.0%(38/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018年各组的血清抗体转阴率分别为47.9%(45/94)、 45.3%(43/95)、51.7%(45/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017年联合组、化疗组和健教组的血清抗体平均滴度分别为1∶22.5、 1∶26.6、 1∶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018年各组的血清抗体平均滴度分别为1∶24.0、 1∶18.7、1∶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016年联合组、化疗组和健教组的血防知识正确率分别为84.0%(79/94)、87.5%(84/96)、 88.6%(78/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017年各组的血防知识正确率分别为85.9%(85/99)、 90.7%(88/96)、 90.2%(83/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018年各组的血防知识正确率均为100.0%。2016年联合组、化疗组和健教组的血防行为正确率分别为31.9%(30/94)、 22.9%(22/96)、 22.7%(20/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017年各组的血防行为正确率分别为42.4%(42/99)、 44.8%(43/96)、45.7%(42/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018年各组的血防行为正确率分别为63.4%(64/101)、 65.7%(65/99)、 66.3%(65/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宜采用健康教育方式,在提高居民血防知识及行为意识的同时,可减少药物用量,节约成本,有利于实现对血清抗体阳性者的个案管理,使血吸虫病防治更加精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0—2020年苏州市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巩固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从2010—2020年苏州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江苏省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平台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历年苏州市查螺、灭螺、血吸虫病查病等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本地人群和流动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比较采用[χ2] 检验,历年血检阳性率比较采用趋势性[χ2] 检验。结果 苏州市于2018年通过江苏省血吸虫病消除评估考核。2010—2020年累计查螺18 572.73 hm2,共查出有螺面积68.61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37.30 hm2;共解剖钉螺23 144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无论是复现还是新发钉螺环境,均以内陆为主。2010—2020年累计药物灭螺269.34 hm2,其中环境改造灭螺3.48 hm2。2010—2020年共对674 002人·次进行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查,检出阳性2 567人·次,血检阳性率0.38%;病原学检查33 835人·次,未检出阳性。2010—2020年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 = 129.48,P < 0.001),其中本地人群血检阳性率除2016年居于高位外,其余几年相对平稳;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 = 54.11,P < 0.001)。2013—2020年分别对本地人群和流动人口开展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查278 800、175 202人·次,分别检出阳性1 387、609人·次,阳性率分别为0.50%和0.35%,本地人群血检阳性率高于流动人口([χ2] = 54.76,P < 0.001)。结论 苏州市血吸虫病疫情有回升风险,应继续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血吸虫病疫情复燃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江西省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疫情变化趋势,为全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江西省39个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于2015-2018年每年的10-11月对监测区域的本地人群、流动人群、螺情和家畜等血吸虫病传播相关因素进行监测。采用间接血凝试验对6岁以上常住居民和流动人群进行血吸虫病血清学筛查,血清学阳性者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一粪三检)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检)进行粪检;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一粪三检)检测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采用解剖镜检法观察活螺感染情况,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钉螺体内血吸虫核酸。结果 2015-2018年,江西省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和流动人群血清学检测分别45 086、31 272人次,检出阳性者分别2 080、 556例,阳性率为4.61%、 1.78%;不同年份本地人群和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4.01%~5.58%、 1.24%~2.36%,均以2017年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男性血检阳性率分别为5.41%(1251/23 124)、 2.15%(394/18 322),均高于女性的3.77%(829/21 962)、 1.25%(162/12 950)(P 0.01)。 55岁年龄组人群血检阳性率分别为6.22%(902/14 504)、 2.37%(152/6 421),均高于其他年龄组(P 0.01);农、渔职业组人群血检阳性率分别为6.06%(1 932/31 868)、 3.09%(383/12 408),均高于他职业组的1.12%(148/13 218)、 0.92%(173/18 864)(P 0.01)。本地人群累计发现粪检阳性病例6例,男性和女性各3例,以55岁以上(5例)为主,全部为农渔职业(6例),均位于鄱阳湖周边地区;流动人口未发现粪检阳性者。2015-2018年累计监测家畜4 128头,未发现粪检阳性家畜。开展钉螺调查共10 510.11 hm~2,查出有螺总面积2 907.58 hm~2,活螺密度0.16~0.66只/(0.11 m~2), LAMP检测活螺23 007只,检测混合样品935管,发现阳性混合样品4管(均来自2015年庐山市新华村东乌龟洲)。结论目前我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周边地区,流行区高危人群仍然以从事农渔职业、 55岁以上、男性人群为主,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湖北省孝感市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数据,为掌握血吸虫病流行趋势、科学评价防治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2020年在孝感市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16个监测点开展人畜血吸虫感染、螺情及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2020年,孝感市无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发生。5年在16个监测点累计查出血检阳性660例,血检阳性率由2016年的2.08%下降到2020年的0.97%,男性血检阳性率高于女性、60~岁年龄组血检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组;未检出粪检阳性病例和阳性家畜。活螺平均密度为0.05~0.06只/0.1 m2,有螺框出现率由2016年的2.99%上升到2020年的3.92%,但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2016—2020年孝感市血吸虫病疫情显著下降;今后需继续健全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重点加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及流动人口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重庆市荣昌区布鲁氏菌病血清抗体阳性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布鲁氏菌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6—2020年布鲁氏菌病监测点不同职业人群抽血采样,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初筛,阳性者用试管凝集试验确诊。对布鲁杆菌抗体初筛阳性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16—2020年共监测不同职业人群1 081人,血清学抗体阳性37例、平均抗体阳性率3.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厨师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8.20%),血清抗体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趋势χ2=4.584)和从业时间的增加(趋势χ2=18.472)均呈下降趋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引起不同职业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的主要传染源是染疫羊(OR=3.546,95%CI:1.345~9.350),血清抗体阳性率养殖人员(OR=12.604,95%CI:2.962~53.645)、皮毛乳肉加工人员(OR=16.727,95%CI:2.235~125.129)和厨师(OR=22.100,95%CI:4.147~117.781)高于兽医。结论 荣昌区不同职业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芜湖市2009–2018年血吸虫病疫情,为调整、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9–2018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数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9–2018年芜湖市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从2009年的0.450%下降至2018年的0.035%,下降了92.22%(χ2 = 16 128.307,P < 0.01);家畜血吸虫感染率从0.483%下降为0(χ2 = 27.570,P < 0.01)。有螺面积由2009年的1 501.07 hm2增加到2018年的4 408.62 hm2,增加了193.70%。自2012年起未查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自2016年起未再发现粪检阳性血吸虫病病人和病畜。结论 目前,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低流行状态,但有关血吸虫病流行与传播的因素依然存在。今后仍应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完善和加强监测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重庆市荣昌区布鲁氏菌病血清抗体阳性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布鲁氏菌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6—2020年布鲁氏菌病监测点不同职业人群抽血采样,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初筛,阳性者用试管凝集试验确诊。对布鲁杆菌抗体初筛阳性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16—2020年共监测不同职业人群1 081人,血清学抗体阳性37例、平均抗体阳性率3.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厨师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8.20%),血清抗体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趋势χ2=4.584)和从业时间的增加(趋势χ2=18.472)均呈下降趋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引起不同职业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的主要传染源是染疫羊(OR=3.546,95%CI:1.345~9.350),血清抗体阳性率养殖人员(OR=12.604,95%CI:2.962~53.645)、皮毛乳肉加工人员(OR=16.727,95%CI:2.235~125.129)和厨师(OR=22.100,95%CI:4.147~117.781)高于兽医。结论 荣昌区不同职业人群血清布鲁杆菌抗体阳性主要是通过接触染疫羊而引起;应加大厨师、养殖人员和皮毛乳肉加工人员的健康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医疗机构对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和报告能力,落实好动物检疫制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大型水利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评估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疾病传播风险。方法2008-2010年,在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途经的江苏省盱眙县、洪泽县、金湖县和高邮县,山东省微山县,湖北省潜江市和宜昌市夷陵区,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重庆市万州区和开县,以及长江下游河口段的张家港市等5省(市)11个县(市、区),选择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开展传播风险相关因素监测并进行风险评估分析。每个县(市、区)至少设立1个固定监测点和3个流动监测点。2008年随机抽取当地6~65岁常住居民,2008-2010年每年对监测县(市、区)内的当地暂住流动人口,采用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筛查,血检阳性者用改良加藤法或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查。2008-2010年每年对居巢、潜江、高邮和万州等4个县(市、区)的家畜开展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此外,对危险地带和可疑环境开展钉螺孳生分布调查和水体漂浮物的监测,并在江苏省盱眙县、洪泽县、金湖县和高邮县的通江河道采用稻草帘诱螺法开展钉螺扩散调查。结果监测点共8 256名当地居民接受了血清学检查,抗体阳性率为0.7%(60/8 256),60例抗体阳性者中55例接受了病原学检查,均为阴性。2008-2010年流动人口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53/2 611)、1.4%(56/3 944)和1.7%(74/4 581),3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7,P>0.05);在抗体阳性者中,居巢区连续3年均查获了粪检阳性者,共22例,另于2010年在金湖县检获1例粪检阳性。除在金湖和高邮的可疑环境检获钉螺外,其他监测点均未查获钉螺,检获的钉螺中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水体漂浮物和稻草帘诱螺监测,检获大量水生贝类和螺,但未检获钉螺。结论尚未发现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相关工程引起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传播的情况,但存在相关风险,有必要建立长期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不同类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因素监测的重点可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04—2018年湖北省居民血吸虫病病情变化趋势,为制定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4—2018年湖北省居民血吸虫病病情数据,应用Joinpoint 回归模型分析居民血检阳性率、粪检阳性率和血吸虫感染率变化趋势。结果 2004—2018年湖北省居民血吸虫病血检和粪检阳性人数均呈下降趋势,血吸虫感染率由6.85%降至0。Joinpoint 回归分析发现,2004—2018年湖北省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 -24.1%(P < 0.01),其中2004—2006年和2006—2018年下降率均有统计学意义,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别为-35.1%和-22.1%(P 均< 0.01)。2004—2018年,垸外洲滩、垸内和丘陵亚型流行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 = -25.1%、-26.4%和-32.5%,P均< 0.01)。在疫情控制(2004—2008年)、传播控制(2009—2013年)和传播阻断阶段(2014—2018年),湖北省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 = -28.0%、-24.4%和-63.8%,P均< 0.01)。2004—2018年,湖北省居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AAPC = -14.5%,P < 0.01),其中2004—2012年和2012—2018年下降率均有统计学意义(APC = -8.4%和-22.1%,P均 < 0.01)。2004—2018年,湖北省居民血吸虫病粪检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AAPC = -30.6%,P < 0.05),其中2007—2014年下降率有统计学意义(APC = -15.5%,P < 0.01)。结论 2004—2018年湖北省居民血吸虫病病情呈下降趋势,垸外洲滩和垸内亚型流行区是湖北省迈向消除阶段血吸虫病重点防控地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20年湖南省人群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为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数据,包括调查村常住人口数、晚期血吸虫病病例数、血清学检查受检人数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人数。以村为单位分析人群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空间分布特征,采用Spearman秩相关评估人群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间的相关性。结果 2020年,湖南省1 153个血吸虫病流行村人群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为0~2.72%,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为0~20.25%。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全局Moran’s I=0.416,P <0.01)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全局Moran’s I=0.711,P <0.01)均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存在98个高-高聚集村、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存在134个高-高聚集村、36个村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均存在高-高聚集。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居民晚期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斑点金免疫渗滤法(DIG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与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在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平行检测居民血清抗体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DIGFA、ELISA和IHA平行检测粪检血吸虫虫卵阳性血清、健康人群及其它3种寄生虫感染人群血清、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血清,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DIGFA、ELISA和IHA检测100例粪检血吸虫虫卵阳性血清的敏感性均为96.0%;检测188例健康人群及其它3种寄生虫感染人群血清的特异性分别为98.9%、96.8%和97.3%;平行检测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血清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35%(102/1091)、11.54%(125/1083)和11.00%(120/1091),检测结果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IGFA、ELISA和IHA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交叉反应少,平行检测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血清抗体的阳性检出率较为符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2016—2019年四川省甘孜州棘球蚴病综合防治效果。方法 2016—2019年,在四川省甘孜州18个县开展棘球蚴病患者筛查、犬只驱虫和感染监测、牛血清抗体监测等综合防控工作。人群棘球蚴病患者筛查采用B超检查,覆盖90%以上常住人口(居住满6个月,年龄2周岁以上)。2016—2019年每年每县随机抽取4~6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采集不少于50份家犬粪样,ELISA检测犬粪棘球绦虫抗原。2016、 2017、 2019年每年每县随机抽取4~6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采集50份牦牛血样,ELISA检测牛血清抗棘球蚴抗体;2018年每县随机抽取不少于30副屠宰的牦牛肝、肺等脏器,采集有棘球蚴囊状物、包块或结节的病灶组织样品,PCR扩增棘球绦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 (cox1)基因,PCR扩增阳性者判为棘球蚴病病牛。学生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为每年每乡(镇)随机抽取50名6~12岁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分析2016—2019年甘孜州人群患者检出率、家犬感染率、牛血清抗体阳性率或患病率、 6~12岁学生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变化情况。结果2016—2019年,人群棘球蚴病患者检出率分别为1.58‰(693/439 091)、0.44‰(204/460 165)、 0.56‰(244/436 473)和0.18‰(51/285 747),呈下降趋势(χ~2=617.21, P 0.05); 6~12岁儿童检出率分别为0.35‰(24/68 166)、 0.10‰(7/68 104)、 0.14‰(10/70 096)和0.06‰(4/69 151),呈下降趋势(χ~2=19.38, P 0.05)。家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分别为16.50%(1 241/7 519)、 7.75%(501/6 464)、 3.58%(63/1 758)和3.32%(193/5 813),呈下降趋势(χ~2=797.96, P 0.05)。2016、 2017、 2019年牛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27%(572/5 569)、 10.05%(511/5 087)和5.22%(141/2 700),呈下降趋势(χ~2=79.58, P 0.05);2018年共检测牛内脏492副,检出病变内脏20副,患病率为4.07%。6~12岁学生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合格率分别为89.20%(15 925/17 854)、 93.90%(17 740/18 892)、 94.92%(18 685/19 686)和96.05%(23 564/24 532),呈上升趋势(χ~2=902.34, P 0.05)。结论2016—2019年四川省甘孜州棘球蚴病综合防治工作效果显著,人群患者检出率、家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牛血清抗体阳性率/患病率均呈下降趋势,6~12岁学生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 2016—2020 年合肥市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疫情,了解全市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合肥市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 2016—2020 年合肥市国家监测点螺情和病情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2016—2020 年,合肥市国家监测点总体螺情稳定,小范围内有波动,2019 年复现钉螺面积 0. 50 hm2,镜检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从 2018 年的最高 0. 27%降至 0,五年来均无当地感染病例;未发现血吸虫阳性家畜。 结论 2016—2020 年,合肥市继续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全市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局部地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今后应继续加强对该地区的疫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2020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为洪涝灾害发生地区血吸虫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9年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5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湖区5省)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钉螺分布等疫情资料,以及相关水域警戒水位、实际水情等数据。以流行县(市、区)为单位,统计2013-2019年湖区5省累计血吸虫病粪检阳性人数和阳性牛数、2019年钉螺分布面积、2020年7月12日水位等数据,并以此为风险等级评估指标,计算各项风险指标累加值,分析血吸虫病传播综合风险水平。结果 2020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后,湖区5省基于粪检阳性人数、粪检阳性牛数、钉螺分布等单项风险指标的血吸虫病传播高风险流行县(市、区)分别有10、5个和9个;基于综合风险指标的5级和4级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流行县(市、区)分别有10个(湖南省洞庭湖区8个、江西省鄱阳湖区2个)和15个(湖北省4个、湖南省7个、江西省4个)。结论 洞庭湖区和鄱阳湖区是受2020年洪涝灾害影响最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区,洪涝灾害可能加剧这些地区血吸虫病传播和流行;需加强灾后血吸虫病防控工作,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芜湖市2009–2018年血吸虫病疫情,为调整、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9–2018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数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9–2018年芜湖市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从2009年的0.450%下降至2018年的0.035%,下降了92.22%(χ2 = 16 128.307,P < 0.01);家畜血吸虫感染率从0.483%下降为0(χ2 = 27.570,P < 0.01)。有螺面积由2009年的1 501.07 hm2增加到2018年的4 408.62 hm2,增加了193.70%。自2012年起未查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自2016年起未再发现粪检阳性血吸虫病病人和病畜。结论 目前,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低流行状态,但有关血吸虫病流行与传播的因素依然存在。今后仍应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完善和加强监测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镇江市国家监测点血吸虫病监测结果,为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及时处置风险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在镇江市设立7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对本地居民和流动人群、牛羊等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以及钉螺孳生环境等进行系统监测,对5年血吸虫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镇江市7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和流动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筛查15 848人·次和7 779人·次,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95%~1.75% 和0.14%~0.91%,均未发现病原学阳性者;筛查牛、羊、猪等各类家畜1 885头·次,均未发现粪检血吸虫阳性家畜。累计调查各类钉螺孳生及可疑钉螺孳生环境3 333.79 hm2,查出有螺面积108.71 hm2,其中钉螺复现面积50.97 hm2;5年活螺密度为0.007~0.125只/0.1 m2,呈逐年增高趋势(χ2 = 2 732.626,P < 0.01),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镇江市血吸虫病疫情已维持在较低水平,防治成果较为巩固。但钉螺分布仍较广,血吸虫病传播危险因素依然存在。今后要加强钉螺控制等综合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置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推进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海宁市流动人口血吸虫病流行情况,评估血吸虫病的潜在传播风险。方法 随机抽取海宁市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各1个乡镇(或街道),对来自血吸虫病流行省的流动人口进行血吸虫病流行情况调查。 结果 共调查了流动人口1 207人,检出血吸虫感染血清学阳性4人(0.33%);病原学检查未发现血吸虫病患者;血检阳性者主要分布在31~40岁人群,阳性率为1.68%,高于其他年龄组([χ2]= 6.590,P < 0.05)。 结论 应加强海宁市流动人口的血吸虫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甘肃省定西市HIV-1抗体阳性者蛋白免疫印迹(WB)带型,了解其组合分布特征和规律,进而掌握感染者的感染状况,为该地区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归纳整理2014—2017年采用WB试验确证的HIV-1阳性者的基本信息和带型组合,对不同年龄组、性别、传播方式、人群来源的不同WB带型阳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确证的200例HIV-1抗体阳性者中,由Env基因编码的跨膜蛋白抗体gp160和gp120阳性率最高,均为100.00%;gp41为98.50%;Pol基因编码的核心内切酶和聚合酶抗体p66,p51和p31阳性率分别为97.50%,95.00%和96.00%;Gag基因编码的核心蛋白抗体p55,p17和p24阳性率分别为54.50%,84.50%和99.50%;不同年龄组中gp41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19,P0.05),不同性别中p55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6,P0.05),不同传播方式中p17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99,P0.05),不同人群来源中gp41(χ~2=32.622)、p66(χ~2=31.922)和p31(χ~2=23.256)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4—2017年定西地区确证为HIV-1抗体阳性者中,由Env基因编码的蛋白抗体gp160,gp120和gp41及gag基因编码的p24抗体阳性率较高,表明这4种特异性条带是判定HIV-1抗体阳性的重要指示条带;p24条带的阳性率为99.50%,表明绝大多数感染者还未进入艾滋病期就已经被发现和诊断;本地区所流行的HIV-1亚型与不同人群、不同传播方式和WB带型组合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