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付莉莉 《智慧健康》2022,(12):103-105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采用软肝化纤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松原市中医院收治的118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平均的原则进行分组,一组命名为对照组,一组命名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谷胱甘肽片治疗,观察组给予谷胱甘肽片+软肝化纤汤治疗。统计分析两组组间总有效率、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组内ALT、AST、HA、LN、乙型肝炎病毒DNA载量、分析两组组间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ALT、AST、HA、LN、乙型肝炎病毒DNA载量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这五个指标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这五个指标改善幅度更优。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采用软肝化纤汤治疗在改善临床症状、调节肝生化指标、乙型肝炎病毒DNA载量方面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4月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观察组(加用恩替卡韦组)各30例,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周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质(TB)水平及Child-Pugh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2周血清ALT、AST、TB水平及Child-Pugh评分分别为(202.5±31.4)U/L、(198.4±32.5)U/L、(78.7±12.1)μmol/L、(7.2±1.2)分,治疗后24周血清ALT、AST、TB水平及Child-Pugh评分分别为(50.3±12.5)U/L、(52.3±11.9)U/L、(35.7±6.1)μmol/L、(6.1±1.1)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改善作用显著,可用于此类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慢性乙型肝炎长期发展可出现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常规核苷酸类药物可有效抑制肝脏炎性反应,延缓肝纤维化进展,但单纯抗病毒治疗无法解决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问题,本研究探讨恩替卡韦联合中药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8-01-2016-07-03鞍山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按1∶1配比后,共纳入82例,每组41例。对照组予以恩替卡韦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中药联合治疗,两组均接受为期1年的治疗,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血清细胞因子和内毒素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层粘连蛋白水平为(117.7±30.1)ng/mL,低于对照组的(161.1±52.5)ng/mL,t=4.965,P=0.001;研究组血清透明质酸水平为(106.7±25.3)ng/mL,低于对照组的(200.9±68.1)ng/mL,t=14.268,P0.001;研究组Ⅲ型前胶原水平为(141.7±13.6)ng/mL,低于对照组的(247.6±59.1)ng/mL,t=12.594,P0.001;研究组Ⅳ型胶原水平为(108.0±27.9)ng/mL,低于对照组的(164.0±32.3)ng/mL,t=18.253,P0.001。研究组肝功能改善情况、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和内毒素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中药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血清细胞因子和内毒素水平,有效抑制患者肝纤维化发展,对患者肝功能起到良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是一种以慢性肝脏损害为主的进行性弥漫性肝脏疾病。各种致病因素持久或反复作用于肝脏组织,引起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硅的纤维化和结节再生等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扰乱了肝组织的正常结构.导致肝脏逐渐变形、质地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临床上可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及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早期可代偿,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长期抗病毒治疗对Child-Pugh B级和C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就诊的38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hild-Pugh分级对患者进行分组,观察长期抗病毒对不同分级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所有HBV相关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5年累计生存率为63.73%(246例).5年累计生存率Child-Pugh B级组患者为73.05%,C级组为56.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723,P<0.01).Child-Pugh B级组第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81%、91.88%、95.92%,高于C级组(87.21% 、83.77%、90.0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595、5.330、3.887,P<0.05);Child-Pugh B级和C级组患者第4、5年生存率分别为93.62%、92.42%和95.14% 、90.5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309、0.289,P>0.05).经抗病毒治疗5年生存的Child-Pugh B级、C级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无论Child-Pugh B级或C级HBV相关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长期抗病毒治疗的生存率均能超过55.00%,B级患者优于C级患者.Child-Pugh分级较差的生存者经长期抗病毒治疗可获得与分级较轻患者相似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0年1月笔者所在科住院治疗的147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阿德福韦酯10mg,1次/d,治疗1年以上。结果 治疗组在服用阿德福韦酯1年后,乙型肝炎DNA转阴率为87.1%,HBeAg转阴率为18.2%,肝功能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可减轻或阻止病情发展,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从而延长患者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80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保肝对症支持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片。治疗12个月后,对比两组的肝功能情况和HBV-DNA转阴率。结果观察组的肝功能改善情况和HBV-DNA转阴率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情况,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片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保肝、利尿和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德福韦酯片,两组均以48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生化指标、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Child-Pugh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病毒学、生化学和血清学应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比20.0%(6/30)](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片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能有效抑制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耐受性好,耐药发生率低,不良反应少,且价格低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李青杰 《现代保健》2008,5(35):15-16
目的 观察抗病毒治疗代偿期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两组均给予保肝及免疫调节治疗,一组加服拉米夫定,每日100mg,连续12个月。另一组应用干扰素300~500万U,其中安达芬21例,运得素9例,疗程6~12个月,治疗后每3个月行上述检测及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拉米夫定治疗组和干扰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拉米夫定治疗组疗效高于干扰素组。结论 拉米夫定起效快,抑制病毒作用强,短期内抗病毒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不同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42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患者的血清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和尿素氮水平。420例患者中48例纳入阿德福韦组,88例纳入恩替卡韦组,48例纳入拉米夫定组,68例纳入替比夫定组,76例纳入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组,44例纳入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组,48例纳入常规治疗组。结果替比夫定组(t=-3.601,P<0.001)和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组(t=-4.063,P≤0.001)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其它组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不显著(P>0.05)。替比夫定组(F=2.943,P=0.018)和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组(F=6.782,P=0.006)患者的血清肌酐和血清尿素氮含量随时间的推移不断降低,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不同时间点血清肌酐和血清尿素氮的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不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替比夫定单药或阿德福韦联合替比夫定进行治疗可以很大程度改善患者的肾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丹参酮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93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例,对照组45例.两组均给予拉米夫定100 mg口服,1次/d,治疗时间为1年.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再给予丹参酮Ⅱ磺酸钠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应用时间为8周.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比较,观察组乏力、腹胀消失,脾肿大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减少,对照组乏力、腹胀改善,脾肿大与治疗前比较轻微减少,治疗前后两组改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纤维化指标明显下降,对照组肝纤维化指标下降不明显,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改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临床疗效评定的效果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4%,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8,P<0.05).结论 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应用丹参酮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3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资料,按照是否并发肝癌分为肝癌组(120例)与非肝癌组(118例),分析乙肝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 肝癌组在性别为男性、肝癌家族史、其他肿瘤家族史、糖尿病史、长期吸烟史、长期饮酒史、HBV阳性及抗病毒治疗的比例方面均高于非肝癌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糖尿病史、有长期饮酒史、有长期吸烟史、HBV阳性及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是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结论 男性患者发生乙肝肝硬化的几率高于女性患者。糖尿病史、未接受抗病毒治疗、长期吸烟史、长期饮酒史、HBV阳性均是乙肝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对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及肝功能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乙肝肝硬化患者167例(肝硬化组),根据Child-Pugh评分标准进行肝功能分级:A级48例(A级组),B级65例(B级组),C级54例(C级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乙肝肝硬化各肝功能分级组与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肝硬化组PLT、MPV、PDW分别为(88.53±21.36)×109/L、(9.47±2.02) fl、(12.41±1.16) fl,对照组分别为(172.64±37.42)×109/L、(11.47±2.16)fl、(10.49±0.83) fl,肝硬化组PLT、MPV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DW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级组、B级组、C级组PLT [(123.78 ±26.35)×109/L、(84.96±31.62)×109/L、(61.48±27.13)×109/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级组与对照组MPV、P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级组、C级组MPV、P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8±2.23)、(8.65±2.19)fl比(11.47 ±2.16) fl和(12.26± 1.35)、(14.13±1.54) fl比(10.49±0.83) fl](P< 0.05或<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LT、MPV与肝功能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365、0.473,P< 0.05).而PDW与肝功能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512,P< 0.05).结论 PLT、MPV、PDW可以作为评价乙肝肝硬化时肝功能分级指标,动态观察各参数变化规律,对乙肝肝硬化的病情评估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LHBs)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医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3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LHBs水平,并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随着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的增加,各组LHBs、HBV-DNA、ALT的表达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级LHBs、HBVNA、ALT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A、B级,但A、B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sAg(+)肝硬化患者LHBs的阳性率为92.3%、HBV-DNA的阳性率为100.0%,均明显高于HBsAg(一)肝硬化患者的65.2%、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HBs(+)组发生原发性肝癌的例数明显多于LHBs(一)组,但其他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腹腔感染、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检测血清中LHBs与HBV-DNA均反映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体内HBV复制情况,且可以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体内HBV的复制及病情严重分级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对临床治疗的有效性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服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 2 0 0 0年 2月~ 2 0 0 2年 2月某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 4 0例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拉米夫定口服治疗 ,1 0 0mg/d ,连服 1 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 ,生化指标 ,病毒标记物改变情况。结果  37例 (92 .5 0 % )患者治疗后病情稳定 ,生活质量改善 ,child pugh积分下降 ,肝功能恢复正常或好转 ,HBVDNA降至 <1 0 3 拷贝 /mL ,HBeAg阴转率达 2 9.73% (1 1 /37)。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伴有活动性病毒复制及肝炎时 ,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可改善肝功能 ,阻止病情进展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前S基因(preS)变异与HBV感染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50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和67例乙肝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患者的血清HBVPreS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应用MEGA7软件进行序列比对,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PreS基因热点变异与LC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HBV基因组PreS区T3116m(χ2=8.470,P=0.004)、A49m(χ2=4.939,P=0.026)、T53m(χ2=6.683,P=0.010)、A109m(χ2=5.868,P=0.015)及PreS缺失变异(χ2=12.154,P=0.000)与LC发生显著相关。PreS缺失变异在失代偿期LC患者中的频率(63.16%)显著高于代偿期LC患者(31.03%)(P=0.007)。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越大(OR=1.07,95%CI:1.02~1.11)、T3116m(OR=4.18,95%CI:1.39~12.61)、PreS缺失变异(OR=7.20,95%CI:2.09~24.80)是L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BV PreS缺失变异与T3116m是乙型肝炎患者进展至LC的危险变异,还需要大样本人群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及其后期肝病患者免疫状态,了解其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纳入临床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37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患者35例、乙肝肝癌(hepatocellular cancer,HCC)患者32例及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38例。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4+ /CD8+和Th1、Th2)的构成比,用ELISA法分析各组血清中Th1类(IFN-γ)、Th2类(IL-4)、Th17(IL-17)细胞因子的表达量。 结果 CHB、 LC、HCC与正常对照相比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4+/CD8+百分数比例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HB、 LC、HCC患者TH1(CD4+IFN-γ+)细胞频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P<0.05),CHB、 LC、HCC三组患者TH2(CD4+IL4+)均高于健康对照(P<0.05); 对应CHB、LC、HCC患者血清IL-4、IL1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CHB、LC、HCC患者血清中IFN-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程与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均有明显相关性(均P<0.05)。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及肝癌患者外周血存在T细胞亚群标志改变,提示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监测免疫功能并纠正免疫紊乱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微小RNA-21 (microRNA-21)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到肝癌病程中的动态表达,以期为阐明microRNA-21表达变化在慢性乙型肝炎到肝硬化再到肝癌病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医院收治的1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1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癌患者为肝癌组,另选取1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上述3组人群血浆中microRNA-21中的含量.结果 肝硬化组血浆中microRNA-21表达水平为7.86±3.39,高于对照组的1.27±0.5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癌组患者血浆中microRNA-21表达水平为32.57±21.13,高于对照组和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iroRNA-21可能参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到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外周血miroRNA-21含量的检测可作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早期诊断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Liver disease is more sever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s and alcohol-induced liver injury. Whether the same is true for alcoholic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who have recovered from previous HBV infections remains to be determined.

Objectives

To document the extent of liver disease in alcoholic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who test negative for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and test positive for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 (anti-HBc).

Methods

Two hundred fifty-four alcoholic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were divided into anti-HBc-positive (N = 171) and anti-HBc-negative (N = 83) cohorts. Demographic, clinical, and biochemical featur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Prognostic scores and the prevalence of patients at high risk for short-term mortality were calculated.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identif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for short-term mortality.

Results

Jaundice was more common in the anti-HBc-positive cohort (32.2% vs. 18.1%, p = 0.02). This cohort also had higher serum bilirubin (70.9 vs. 50.4 μm/L, p = 0.03), prothrombin times (15.6 vs. 14.4 s, p = 0.01), MELD scores (8.5 vs. 4.6, p = 0.01), i-MELD scores (28.6 vs. 24.7, p = 0.03), MDF scores (14.2 vs. 6.8, p = 0.02) and ABIC scores (7.2 vs. 6.6, p = 0.01). In addition, anti-HBC-positive patients were more often at high risk for short-term mortality (40.4% vs. 26.5%, p = 0.03). Multivariate analysis identified anti-HBc-positive status (OR: 1.84; 95% CI: 1.10–3.36) and alcohol intake ≥150 g/day (OR: 2.01; 95% CI: 1.10–3.66) as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high risk of mortality.

Conclusion

The anti-HBc-positive state is associated with more advanced liver disease in alcoholic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 prospective study including HBV–DNA testing and liver biopsies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validate and further elucidate these find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