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观察浮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咽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5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浮针治疗,对照组采用门德尔松手法训练,2组均治疗14天。2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床边吞咽量表、吞咽功能分级标准、洼田饮水试验评价量表评分,并评定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优于对照组的80.0%。治疗组中治疗前与治疗后1天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治疗前与治疗后7天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治疗组具有起效快,疗效确切的特点。结论:浮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咽期)优于门德尔松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分析于氏项针联合揿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于氏项针联合揿针组)与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脱离1例,剩余34例。两组除基础治疗外,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于氏项针联合揿针治疗。记录并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吞咽造影(VFSS)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SWAL-QOL)。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降低,VFSS指标及SWAL-QOL评分增高,且治疗组总有效率以及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氏项针联合揿针可以改善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且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吞咽分期深刺法联合舌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脾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舌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吞咽分期深刺法,对比治疗后临床疗效、VFSS评分、SWAL-QOL评分和洼田咽水试验评分、右侧椎动脉和左侧椎动脉的Vs、Vm和PI值及血清BDNF和NSE水平。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两组治疗前VFSS评分、SWAL-QOL评分和洼田咽水试验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VFSS评分和SWAL-QOL评分显著升高,洼田咽水试验评分显著降低(P <0.05);且治疗组降低较明显(P <0.05);两组治疗前右侧椎动脉和左侧椎动脉的Vs、Vm和PI值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右侧椎动脉和左侧椎动脉的Vs和Vm值显著升高,PI显著降低(P <0.05);且治疗组改善较明显(P <0.05);两组治疗前血清BDNF和NSE水平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BDNF水平显著降低,血清NSE水平显著升高(P <0.05);且治疗组改善较明显(P <0.05)。结论:采用吞咽分期深刺法联合舌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提高脑血流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皮内针久留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咽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3组均接受内科基础治疗及护理,对照组采用康复干预措施(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1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皮内针久留针治疗,治疗2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针治疗。治疗3星期后,观察3组治疗前后藤岛吞咽疗效评价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 3组治疗后藤岛吞咽疗效评价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治疗后藤岛吞咽疗效评价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总有效率为95.0%,治疗2组为90.0%,对照组为60.0%,治疗1组和治疗2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治疗后藤岛吞咽疗效评价评分及总有效率与治疗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内针久留针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咽期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其疗效与电针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皮内针埋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表面肌电图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除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外,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和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皮内针埋针治疗。10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分评定和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3种状态下(放松、干吞咽、咽水)舌骨肌群的sEMG最大波幅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波幅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内针埋针配合NMES、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显著提高其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咽五针联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患者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本院收治的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碍吞咽障碍患者17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88例,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89例,给予咽五针联合康复训练。连续治疗30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评分、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及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SSA评分、VFSS评分及洼田饮水试验等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等级较治疗前显著降低,VF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观察组以上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3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68%,两组相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咽五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疗效显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吞咽困难,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吞咽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脑皮层血流量(CBF)和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45例予头针联合吞咽训练治疗;对照组45例单纯应用吞咽训练治疗。2组均治疗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CBF、脑血容量(CBV)及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分;比较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治疗后CBF、CBV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MTT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CBF、CBV高于对照组(P0.05),MTT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联合吞咽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有效改善患者CBF,恢复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8.
头电针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电针治疗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电针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吞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对帕金森病(PD)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56例PD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针刺(毫针针刺和舌针点刺)治疗,毫针针刺穴取廉泉、上廉泉、翳风等;舌针点刺穴取金津、玉液、咽后壁。康复训练及针刺均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5 d,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口期传递时间(OTT)、吞咽反应时间(SRT)、咽期传递时间(PTT)、喉关闭时间(LCD)]和营养指标[体质量指数(BMI)、血清清蛋白(ALB)、血清前清蛋白(PA)、血红蛋白(Hb)]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糊状物和液体OTT、SRT、PTT、LCD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营养指标(BMI、ALB、PA、Hb)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9%(26/28),优于对照组的67.9%(19/28,P0.05)。结论:针刺辅助康复训练治疗可改善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0.
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体针对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随机将70例卒中后合并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头针结合体针配合吞咽训练治疗,对照组仅采用体针及吞咽训练,治疗前后选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进行评分及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低(P<0.05);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为85.7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头针结合体针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苏稼夫老中医通咽利窍针法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康复组及针刺加康复组,每组各30例,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及表面肌电图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电生理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针刺加康复组更能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治疗后洼田氏饮水及藤岛吞咽疗效评价均优于治疗前,并能提高吞咽相关肌群的肌电积分值(IEMG)和中位频率(MF)。结论:通咽利窍针法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是有效的,该法简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针刺对脑卒中后慢性吞咽障碍咽期作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改良吞钡试验(MBS)评价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慢性吞咽障碍患者咽吞咽期的疗效.方法:181例脑卒中30天后的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假针刺组,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分别采用以下方法,治疗组针刺风池、完骨、翳风、上廉泉、人迎等穴位治疗,对照组康复训练配合穴位经皮电刺激,假针刺组康复训练配合穴位假针刺.治疗28天后采用MBS评定疗效.结果:MBS显示会厌闭合评分与治疗前比较3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以针刺组疗效优于其他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Z=6.57,P=0.037 4).结论:针刺方法是促进脑卒中后慢性吞咽障碍咽期恢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子灸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基础治疗、针刺治疗及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电子灸,取穴为廉泉、天突、天鼎和扶突,每次治疗30 min。两组均每周5次,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行肌骨超声检测咽侧壁活动度,并观察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咽侧壁活动度增加、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升高(P<0.01,P<0.05)。观察组咽侧壁活动度增加幅度、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电子灸能改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受损吞咽功能,重建正常吞咽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咽三针"点按联合"金津、玉液"放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住院治疗的9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在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咽三针"点按联合"金津、玉液"放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法和改良吞咽能力评价表(Modified Mann Assessment of Swallowing Ability,MMASA)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并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洼田饮水症状积分及MMAS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咽三针"点按联合"金津、玉液"放血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恢刺廉泉穴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穴取廉泉,采用恢刺手法不留针,每日1次;对照组采用吞咽康复训练治疗,每日1次。两组均每周治疗5 d,休息2 d,1周为一疗程,共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测量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舌骨运动位移、咽期运送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S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舌骨运动位移增加、咽期运送时间缩短(P<0.05)。结论:恢刺廉泉穴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障碍症状,可能与增加舌骨运动位移、缩短咽期运送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开窍利咽四步针刺法配合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开窍利咽四步针刺法配合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单纯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WST)评分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WST评分和SS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WST评分和SS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窍利咽四步针刺法配合导管球囊扩张术是一种治疗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凌婷婷  金微微 《新中医》2023,55(10):37-41
目的:观察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补肾利咽汤联合揿针埋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肾虚痰瘀阻窍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卒中后吞咽障碍肾虚痰瘀阻窍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与康复训练,对照组予揿针埋针治疗,观察组予补肾利咽汤联合揿针埋针治疗。10 d为1个疗程,2组均持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应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定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SSA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补肾利咽汤联合揿针埋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肾虚痰瘀阻窍证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吞咽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Vitalstim咽障碍治疗仪配合吞咽功能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talstim咽障碍治疗仪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踊,  相似文献   

19.
汪逍  冯卫星  田申  李涛  李沛  刘智斌 《吉林中医药》2020,40(10):1383-138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帕金森病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咽三针、止颤八针治疗,观察2组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程度。结果 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咽三针、止颤八针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浮针结合电针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 筛选医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浮针组、电针组与联合组,各30例。3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浮针组给予浮针治疗,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联合组给予浮针结合电针治疗,均治疗4周后判定疗效。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ASA)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比较空吞咽、吞咽5 mL温水时吞咽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平均振幅值(AEMG)、平均吞咽时间及治疗期间的安全性。结果 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4%(27/28),显著高于浮针组的75.0%(21/28)(χ2=5.250,P<0.05)和电针组的79.3%(23/29)(χ2=3.875,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SSA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浮针组和电针组(P<0.05),MASA和SWAL-QOL评量表分显著高于浮针组和电针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在空吞咽和吞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