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对福建省长乐市医院2008年1月-2016年5月收集阿托伐他汀所致的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阿托伐他汀引起的不良反应共计52例。所致不良反应发生次数最多为肝胆系统损害22次(37.29%),胃肠系统损害11次(18.64%),全身性损害5次(8.47%),肌肉骨骼系统损害5次(8.47%),心肌、心内膜、心包及瓣膜损害4次(6.78%),听觉和前庭功能损害4次(6.78%)。结论 临床上应加强阿托伐他汀应用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与特点。方法对福建省长乐市医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上报的阿托伐他汀所致10例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阿托伐他汀引起的ADR中,女性7例,男性3例。发生次数最多为心肌、心内膜、心包及瓣膜损害3次(17.65%),肝胆系统损害3次(17.65%)、全身性损害2次(11.76%)、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2次(11.76%)、胃肠系统损害2次(11.76%)。结论临床上应加强阿托伐他汀应用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所致药品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合理选择降脂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福州市长乐区医院2010—2019年上报的怀疑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所致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从患者一般情况、用药情况、累及系统-器官损害、观察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布、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89例阿托伐他汀所致的不良反应报告、38例瑞舒伐他汀所致的不良反应报告。阿托伐他汀以肝胆系统损害及骨骼肌系统损害多见,瑞舒伐他汀以肝胆系统及泌尿系统损害多见;阿托伐他汀涉及系统器官的不良反应表现较多,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出现的LFTs>3×ULN、CK>10×ULN、SAMS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4~18 d,而瑞舒伐他汀多发生在5~20 d。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引起的不良反应大部分为严重,经采取相应措施治疗后易于好转及治愈。结论 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引发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但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及主要不良反应观察指标相似,临床用药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使用,以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所致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8年9月我院有关阿托伐他汀的不良反应案例22例,分析案例涉及患者的基础资料,疾病史,药品用法用量,联合用药史情况以及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等。结果 22例阿托伐他汀药物不良反应案例中,年龄 60岁患者的发生率最高(72.72%);不良反应以肝功能异常最常见(95.45%),肌肉疼痛不良反应较少见(4.55%);所有患者在停药对症治疗后得以恢复,无死亡事件。结论在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时,应给予老年群体及存在合并症群体更多的关注,并尤其注意联合用药情况,关注药物的相互作用,尽最大可能降低阿托伐他汀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某院住院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及转归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4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某院上报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设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DILI不良反应病例,对这些病例的年龄、性别、临床分型、RUCAM评分、严重程度、转归及所涉及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收集到201 268例住院患者;筛选得到448例DILI不良反应住院患者病例;DILI不良反应的住院患者粗发病率为0.22%;男女比例为1∶0.56;平均年龄(59.24±18.22)岁,男女年龄有显著差(P <0.05);原患疾病主要是感染性疾病(28.35%)、心脑血管疾病(27.46%),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临床分型中肝细胞损伤型比例最高为218例(48.46%)、混合型次之为161例(35.93%),胆汁淤积型最少为69例(15.40%),RUCAM量表评分均在3分以上,264例(58.93%)≥6分;3种临床分型之间RUCAM评分及严重程度有显著差异;3种临床分型之间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  相似文献   

6.
阿托伐他汀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选择性抑制剂,是一种具有良好降血脂效果的降脂药。阿托伐他汀可引起剂量依赖性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常伴有肝脏肿大、黄疸、直接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阿托伐他汀致肝损伤的类型有:细胞毒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阿托伐他汀致细胞毒型肝损伤的机制可能是通过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引起肝细胞染色体DNA断裂和细胞形态学变化,导致肝细胞凋亡所致。阿托伐他汀致胆汁淤积型肝损伤的机制可能是使肝细胞窦状隙膜或胆管侧膜上转运体表达减少或功能障碍,或通过抑制胆盐和胆汁酸排泄相关转运蛋白的活性所致。防治阿托伐他汀致肝损伤措施包括:应用阿托伐他汀前,应检测患者肝脏功能,了解病史、其他用药及饮酒习惯等;建议从小剂量开始应用。因服用阿托伐他汀致轻中度转氨酶升高者可减少用药剂量,服用保肝利胆等药物;严重肝损伤者应立即停药并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0例2型糖尿病伴A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120例和辛伐他汀组80例。2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基础治疗及通心络胶囊治疗,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辛伐他汀组另给予辛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总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血脂、颈动脉IMT和斑块总积分均显著改善(P〈0.0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糖尿病患者AS,均具有良好的调脂功能,可明显减轻AS病变。  相似文献   

8.
田春秀 《中国医药科学》2014,(17):76-77,138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临床常见问题,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出现的29例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阿托伐他汀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并提出合理用药措施。结果 60岁以上老年患者出现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者较高,所占比例为69.0%;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均为药物服用后30min~3个月之内。联合用药患者中服用2~4种药物的患者有21例,所占比例为72.4%。临床不良反应以骨骼、肌肉损害最为常见,所占比例为48.3%。结论阿托伐他汀临床实际用药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血液、皮肤、肝、胆等方面的观察与监测,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问题。  相似文献   

9.
惠春  林大专  孙莹 《中国药房》2010,(44):4189-4191
目的:了解阿托伐他汀致不良反应的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公开报道的24例阿托伐他汀致不良反应病例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阿托伐他汀致单纯性横纹肌溶解症7例,横纹肌溶解并发肾功能衰竭1例,横纹肌溶解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肌病3例;致肝功能异常6例;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致过敏反应2例;致过敏性休克1例;致指关节疼痛1例。24例患者中,5例为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1例为低钾血症伴高血压和冠心病者,1例为冠状动脉综合征伴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其他均为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超过60岁的16例(占66.67%),停药及相应治疗后22例(占91.67%)恢复正常,2例(占8.33%)死亡。结论:阿托伐他汀引发的肝功能异常、肌病等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阿托伐他汀致相关性肌病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致相关性肌病的特点、影响因素、临床转归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统计分析他汀相关性肌病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并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服用日剂量、发生ADR时服药时间、合并用药、基础疾病以及ADR临床表现、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的变化、转归情况。结果 检索到38篇阿托伐他汀导致肌病发生的相关病例报告,共计41例。男性的发生率(60.98%)明显高于女性;>70岁老人(68.29%)是肌病发生的高危人群;初次服药或既往服用阿托伐他汀正常患者在服用阿托伐他汀过程中新增合并用药的前2个月内是肌病发生的危险期;肌病始发症状多见乏力、肌痛,偶见血尿/褐色尿/棕红色尿,恶心/食欲不振、抽搐、皮肤黄染,少见发热、心慌、局部肿胀。结论 阿托伐他汀致相关性肌病发生严重时可导致致死性事件;加强用药教育,避免自行添加药物,注意肌病发生的症状,用药后1~2个月密切监护肝肾功能及CK的变化,一旦出现肌病症状或CK升高,及时就医,避免致死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的机制、危险因素、治疗及预防方法,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抗结核药物、肝损害、肝损伤等词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和维普医学数据库,收集2015—2020年抗结核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患者1 267例,男性患者799例(63.06%),女性患者468例(36.94%),患者年龄14~90岁。原发疾病均为结核病,发病时间为用药后7~90 d。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乏力、皮疹、发热为主,有症状者694例(54.78%),无明显症状者573例(45.22%)。其中轻度肝损害患者839例(66.22%),中度肝损害患者346例(27.31%),重度肝损害患者82例(6.47%)。停药并给予保肝及对症治疗后,治愈1 142例(90.13%),好转122例(9.63%),死亡3例(0.24%)。结论 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1.03%,轻中度肝损害大多愈后良好,但要警惕重度肝损害及肝衰竭的发生。进行抗结核治疗时,须定期复查肝功能,以便早发现、早干预,有利于患者肝功能恢复,从而完成全程抗结核治疗,降低结核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2020年5月31日使用甲氨蝶呤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肝损伤的临床特点,以及患者特征和药物因素对肝损伤的影响。结果共纳入320例患者,其中49例发生肝损伤,发生率为15.31%。临床分型均为肝细胞损伤型,RUCAM量表评分均在3分以上,38例(77.55%)≥6分。肝损伤多发生在停药后3 d内,严重程度主要为2级和3级。28例经保肝治疗后痊愈或好转,12例未经治疗自行痊愈或好转,9例未复查。分析显示,患者年龄(P=0.98)、体质量指数(P=0.19)、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否阳性(P=0.13)和异位妊娠类型(P=0.78)均与肝损伤无关。不同治疗方案(P0.01)和合并使用致肝功能异常药物(P0.05)与肝损伤有关,预防性使用保肝药物未见对肝损伤有影响(P=0.92)。结论甲氨蝶呤引起的肝损伤发生较早,具有可逆性。5 d连续给药方案和合并使用致肝功能异常药物的患者更易引发肝损伤,建议加强监测肝功能,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避免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3.
陈崇泽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0,43(10):2090-2095
目的 分析福州市长乐区医院抗凝药物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与规律,为临床药物警戒及促进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福州市长乐区医院2010-2019年上报的135例抗凝药物引发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从性别、年龄、用药情况、给药途径和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布、累及系统-器官损害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5例患者中男性83例(61.48%)、女性52例(38.52%),男女比例为1.60:1;60~89岁年龄段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用药后5 d~6 m;主要累及系统-器官损害为血小板,出血和凝血障碍和肝损伤;经暂停给药、剂量下调和对症处理,治愈24例(17.78%),好转91例(67.41%),不详17例(12.59%),未好转3例(2.22%)。结论 临床医生应重视抗凝药物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在应用抗凝药物时,严密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凝血功能、肝功能等相关指标,以尽量降低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24例甲巯咪唑致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甲巯咪唑致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发生特点与规律,为防治及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中有关甲巯咪唑致胆汁淤积性肝损伤(黄疸)的个案报道,并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 获8篇个案报道,共计24例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23例;年龄48~58岁共8例,均为女性,占33.33%;其次为37~47岁共7例,均为女性,占29.17%。合并用药与甲巯咪唑单次给药相比,致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发生率未见差异(25.00% vs 25.00%,P>0.05);诱导期以21~35 d为主,占比58.33%,其次为7~21 d,占比37.50%。药物与不良事件因果关系诺氏(Naranjo''s)评分肯定4例(16.67%),很可能20例(83.33%)。结论 中年女性甲亢患者为甲巯咪唑致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高危人群,宜对其进行中短期用药监护,权衡利弊,尽量避免和减少药源性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帕博利珠单抗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PubMed、Science Direct、Wiley及Springer等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帕博利珠单抗致肝炎的病例报告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帕博利珠单抗致肝损伤的病例报告共28例,以男性(57.1%)患者居多,年龄以51~70岁(60.7%)为主,发生时间多在用药后30 d内(57.2%)。肝损伤类型以胆汁淤积型多见,损伤程度多为3~4级。大多数患者(78.6%)经停药和治疗后肝损伤好转或痊愈。结论:临床医师在应用帕博利珠单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肝功能,避免严重肝损伤的发生,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6.
孙静  李家斌  叶英 《安徽医药》2016,37(3):272-275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因构成、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 根据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RUCAM)量表纳入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住院治疗的205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引起DILI的前三位药物为:中药92例(44.87%)、抗结核药41例(20.00%)、抗菌药物14例(6.82%)。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肝细胞损伤型DILI最常见,共126例(61.46%),胆汁淤积型67例(32.68%),混合型12例((5.85%)。205例患者中,190例达到治愈或好转,有效率为92.68%,其中肝衰竭型预后最差。结论 本组患者因中药引起的DILI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抗结核药及抗菌药物,绝大部分DILI患者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丁楠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0,35(10):2091-2093
目的 探讨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阿托伐他汀钙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2019年收集的64例阿托伐他汀钙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患者基本信息和服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阿托伐他汀钙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结论 掌握阿托伐他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加强对患者用药指导,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某院消化内科病房40例药物性肝损伤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发生的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某医院消化内科病房的药物性肝损伤病例,每例患者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可疑药品使用情况、药物性肝损伤发生及处理情况,并进行临床分型,将所有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药物性肝损伤病例40例,其中女性18例,男性22例;>45岁的中老年患者占所有发病人数的70%;中草药和中成药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共有25例,高达62.5%,其他依次为抗感染药物、免疫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抗痛风药、心血管系统用药、内分泌系统用药.33例(82.50%)患者用药开始到肝损伤发生的时间在5~90 d.39例患者从停药开始到肝损伤发生的时间≤15 d,只有1例肝血管损伤型超过30 d.32例患者对症治疗后好转,8例由土三七导致的肝小静脉闭塞症无法逆转,留下后遗症.结论 临床药师应积极推动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工作,协助医师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避免药物滥用,以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王静宜  吕明月  殷佳  王信  刘慧  傅春升 《药学研究》2023,42(11):943-948
目的 通过对服用补骨脂及其制剂导致肝损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补骨脂及其制剂导致肝损伤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院内数据搜索平台,收集2016年1月—2021年1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服用补骨脂及补骨脂制剂患者的全部病例,共计37 419例,筛选诊断为补骨脂及其制剂致肝损伤的住院病例,剔除住院时间低于两周,数据严重不全患者,采用SPSS 26.0对入选病例的年龄、性别、用药目的、临床表现、药物治疗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ytoscape v3.9.1对入选病例的中药配伍情况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353例补骨脂及其制剂致肝损伤的病例,其中男性病例191例,女性病例162例,平均年龄63.12岁,患者50岁以上占比为78.47%。用药目的主要包括促进骨生长(69例),抗炎(63例),抗肿瘤(83例),增强免疫(53例),神经保护(2例),心血管系统(49例),其他(31例)。使用药物为中药盐补骨脂298例,占比为84.41%;使用含补骨脂制剂共55人,占比为15.58%。患者经治疗后好转352例,无效1例。中药配伍中与盐补骨脂关联度较高的前六位是黄芪、甘草、当归、生地黄、制五味子、盐小茴香。使用频率较高的前三位保肝中药是黄芪、甘草、制五味子,保肝西药为注射液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乳果糖口服溶液、注射用谷胱甘肽。结论 患者服用补骨脂期间应按规定的剂量,临床上应加强对中老年患者用药时的肝功能监测,注重补骨脂的质量监控,从中药配伍炮制方面寻找更有效的减毒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