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缺血性外科急腹症手术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肠缺血性急腹症,如绞窄性肠梗阻、出血坏死性肠炎、肠系膜血管栓塞等凶险性疾病,往往由于手术不及时,病人出现大段肠管缺血甚至坏死,贸然切除较长段肠管将导致短肠综合征,甚至影响病人的存活。因此,对于肠缺血性急腹症,正确把握手术时机极其重要。本文对这些疾病的手术时机选择  相似文献   

2.
努力提高对炎性肠病的诊治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海安 《腹部外科》2002,15(3):132-132
炎性肠病 (inflammatoryboweldisease ,IBD)应包括特异性肠道疾病 (如肠结核、肠伤寒、阿米巴性肠炎等 )和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前者已列入传染性疾病 ,后者则指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 ,UC)、克罗恩病 (Crohndisease ,CD)以及非典型结肠炎。临床上UC及CD较多见 ,2 0世纪 30年代欧美已有文献报告 ,但在我国则属少见病例 ;近 2 0年来我国已有多篇病例报告 ,临床上该病已逐渐增多。由于术前诊断率不高 ,常以出血、穿孔、炎性包块、肿瘤等在手术探查中发现 ,这说明是…  相似文献   

3.
克罗恩病46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的特点及其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近20年来收治的46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术前确诊16例,误诊率65.2%。病变呈节段性分布24例,弥漫性分布4例,单一分布18例,2例合并有癌变。手术治疗共62例次,手术原因以肠梗阻最多(44/62,71.0%)。手术方法以肠部分切除吻合术最多(38例次,61.3%),1990年前肠组织切除范围掌握在距离病变两端各10cm处;1990年后在保证吻合口通畅和足够血运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肠组织切除范围。随访发现,1990年前手术后的复发率为20.1%(3/13);1990年以后为25.0%(4/16);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克罗恩病手术原因以肠梗阻最多见,切除肠管范围、切缘有无病变残留并不影响复发率。外科手术仅适用于治疗克罗恩病的并发症,不能改变其基本病变进程。  相似文献   

4.
正炎症性肠病是一种以非可控性炎症反应为特点的肠道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国民生活环境的改变特别是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导致近20年来克罗恩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炎症性肠病已成为我国疾病负担最重的胃肠道疾病之一[1]。外科治疗是炎症性肠病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克罗恩病病人因肠腔狭窄、腹腔脓肿、肠瘘、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需手术治疗[2]。克罗恩病病人手术后恢复往往较慢,部分病人常需行二次手术。腹腔镜具有创伤小、疼  相似文献   

5.
急性坏死性肠炎58例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急性坏死性肠炎手术治疗效果,探讨手术时机与方式.方法自1981年10月至2000年3月共手术治疗急性坏死性肠炎58例,按照其临床分型,结合临床检查,分别采取肠系膜封闭、肠减压、肠切除、肠造口等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治疗58例,治愈38例.其中一期吻合成功28例,二期吻合10例,死亡 20例.结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手术时机及术中正确判断手术方式,是手术治疗的关键,亦是达到治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4例进行肠切除吻合术,1例仅行剖腹探查。结果3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保持高度警惕性和尽早明确诊断是提高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1987年1月-2001年12月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14例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6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3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4例,非血管阻塞性急性肠缺血1例,均经病理证实。10例有与腹部体征不相符的剧烈腹痛,6例存在慢性肠缺血表现。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确诊1例,CT确诊2例,11例为术中发现。14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行溶栓,抗凝治疗,9例治愈,5例死亡。结论 (1)器质性心脏病,动脉硬化,血栓等病史伴与腹部不相符的剧烈腹痛是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重要临床特征;(2)选择性动脉造影和CT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3)血管的再管化,必要的肠切除和术前,后抗凝及溶栓是提高疗效的重要保证;(4)出现慢性肠缺血再表现时,预防性抗凝可能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各种炎性肠病都可以叫炎性肠病。但是狭义的炎症性肠病(IBD)就是指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IBD在西方国家相当常见,UC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为10/10万-20/10万,在国内为11.6/10万。克罗恩病的发病率为5/10万~10/10万,国内约1.4/10万。已成为中国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和慢性腹泻的主要原因,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9.
超声检查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性疾病包括肠系膜上动脉栓塞(occlusion of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和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SMA thrombosis formation),其发生率在肠系膜血管性病变中占1/3以上,占所有外科急腹症住院病人的0.9%,亦属血运性肠梗阻范畴。根据栓塞部位、大小或血栓蔓延及侧支循环情况,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肠坏死或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系由肠系膜血管阻塞或狭窄引起的血流灌注及供血不全,被供血区域肠襻出现缺血、肠壁营养障碍和进而发生肠梗死所最终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引起的外科急腹症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6月因外科急腹症接受手术治疗的16例克罗恩病例,总结其临床治疗特点.结果 16例中术前确诊8例,误诊率50.0%.本组病人表现以腹痛、腹泻和恶心呕吐为主,分别占81.3%、43.8%、37.5%.16例全部行手术治疗,手术原因以肠梗阻最多,手术方法以肠部分切除吻合术最多.术后出现并发症4例,复发2例.结论 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多样化,术前误诊率高,可根据术中所见做出判断;克罗恩病急腹症内科治疗无效并有外科手术指征时可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1.
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断与治疗——附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澍  梁斌 《普外临床》1997,12(2):95-98
作者总结了本院1964年11月至1995年12月收治的13例急性肠系膜缺血病例,其中肠纱膜上动脉血栓栓塞8列,死亡7例,死亡率为89%,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5例,治愈率100%。本组患者总死亡率54%,结合对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治体会,对本病的临床症状,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炎症性肠疾病(IBD)是一种迄今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通常特指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有相似的发病机制,但二者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仍以内镜检查为金标准,内镜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对明确病变性质,累及范围及活动性程度,摘除较大的假性息肉,发现早期癌变,治疗策略的制定及预后的估计均有重要意义。已出现肠穿孔、腹膜炎、中毒性巨结肠,严重衰竭病人,精神病,严重心肺疾病等应禁忌或暂缓镜检。  相似文献   

13.
手术治疗克罗恩病82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类型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0年经外科治疗的82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术前确诊38例,误诊率53.7%。发病类型以腹痛、腹泻和腹部肿块为主,分别占96.3%、89.0%和28.0%;其他还有瘘管形成、肠出血、肛门直肠周围病变,甚至肠外表现如口腔溃疡、鹅口疮性口腔炎。全组均经手术治疗,其中小肠部分切除术57例,结肠部分切除造口术4例,回肠部分切除造口术2例,小肠结肠短路手术3例,内瘘者行小肠及结肠部分切除、吻合术3例,回肠穿孔修补术2例,肠粘连松解术6例,腹腔脓肿引流术并小肠造口术3例,结肠癌变行根治术2例。手术缓解(或有效)73例(89.0%),9例出现术后并发症,死亡2例。结论克罗恩病临床类型多种多样,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乾坤肠康灌肠液加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将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60例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乾坤肠康灌肠液加思密达保留灌肠·对照组予思密达口服或保留灌肠、抗病毒药静脉滴注等,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27例,有效3例;对照组治愈24例,有效6例。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程为3~5d·平均3.5d;埘照组疗程为5~7d,平均5.6d。治疗组疗程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乾坤肠康灌肠液加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操作简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部分。慢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病变,是由于肠系膜动脉的慢性阻塞性疾病导致的以间歇腹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通常被称为“腹部间歇性跛行”、“肠型心绞痛”,其病变发展变化可分为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虚不荣、络脉拘急四个阶段,符合络病理论。治疗上,根据病变阶段分别运用行气通络、活血化瘀通络、以补为通、驱邪解除拘急之法,以“络以通为用”为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对非肿瘤性肠壁增厚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由非肿瘤性疾病引起的肠壁增厚的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84例经手术、内镜取活检或临床证实的非肿瘤性肠壁增厚患者的CT资料,重点观察肠壁增厚的部位、范围、增厚方式、程度、密度、强化方式以及相关肠外异常.结果 在284例患者中,肝硬变109例,急性胰腺炎54例,肠梗阻36例,炎症性肠病14例,缺血性肠病12例,放射性肠炎13例,结核12例,免疫系统疾病10例,感染性肠炎3例,急性阑尾炎3例,低蛋白血症5例,其他少见病8例,正常变异5例; 1例高密度,144例等密度,127例低密度,5例脂肪沉积,7例肠壁积气; 轻度强化249例,显著强化32例,不强化3例; 271例均匀性增厚,13例不均匀性增厚; 279例轻度增厚,5例显著增厚; 局灶性8例,节段性64例,弥漫性212例; 相关肠外异常包括: 肠系膜脂肪肿胀218例,腹水189例,淋巴结肿大5例,肠周脓肿2例,肠系膜血管病变25例和实质器官受累169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对于诊断由非肿瘤性疾病引起的肠壁增厚具有重要价值.多种非肿瘤性疾病可以引起肠壁增厚,仔细观察肠壁增厚的特征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炎性肠道疾病包括特异性肠炎如肠结核、肠伤寒、阿米巴性肠炎等 ,及非特异性炎性肠道疾病两类。本文讨论后者 ,简称炎性肠道疾病 (IBD)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 (UC)和Crohn病 (CD)。国内炎性肠道疾病多数以急腹症入院 ,诊断率较低 ,1994年统计术前确诊率不到 2 0 % ,近年有增多的趋势。诊断要求辨明有无IBD ,是UC还是CD ,以及有无合并症或癌变。内镜检查在IBD诊断中已广泛应用 ,在早期发现和确诊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也是基于病史和病理形态表现 ,故要正确诊断 ,需对IBD有较全面的认识。1 诊断步骤1 1 病史和体征UC…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急性坏死性肠炎手术治疗效果。探讨手术时机与方式。方法 自1981年10月至2000年3月共手术治疗急性坏死性肠炎58例,按照其临床分型,组合临床检查。分别采取肠系膜封闭,肠减压,肠切除,肠造口等手术治疗。结果 手术治疗58例,治愈38例,其中一期吻合成功28例,二期吻合10例,死亡20例,结论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手术时机及术中正确判断手术方式,是手术治疗的关键。亦是达到治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 1987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 14例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6例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3例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4例 ,非血管阻塞性急性肠缺血 1例 ,均经病理证实。 10例有与腹部体征不相符的剧烈腹痛 ,6例存在慢性肠缺血表现。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确诊 1例 ,CT确诊 2例 ,11例为术中发现。 14例均行手术治疗 ,术后均行溶栓、抗凝治疗 ,9例治愈 ,5例死亡。结论 ①器质性心脏病、动脉硬化、血栓等病史伴与腹部不相符的剧烈腹痛是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重要临床特征 ;②选择性动脉造影和CT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③血管的再管化、必要的肠切除和术前、后抗凝及溶栓是提高疗效的重要保证 ;④出现慢性肠缺血表现时 ,预防性抗凝可能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是腹部外科较 少见的急腹症,是临床较棘手的问题,现回 顾分析我院1992年1月~2004年6月收 治的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15例的 临床特点及诊治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37~ 81岁。发病时间为12h~7d。12例合并 有其他疾病,其中下肢性静脉血栓3例,糖 尿病3例,脑血栓2例,冠心病1例,肝硬化 3例。15例均有腹痛表现,4例排暗红色血 便,11例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腹部检查 13例有腹膜刺激征,11例肠鸣音减弱或消 失。9例有明显的高热、低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