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种输血方式在骨科手术患者术中输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定2020年1月到2023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行骨科手术的患者9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输血方式分为三组,每组各33例,其中A组采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联合术中自体回收式输血方式,B组采用自体回收式输血方式,C组采用异体输血方式。比较三组血常规[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比较两组凝血功能状况[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激活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三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三组患者血常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三组患者Hb、RBC、HCT、PLT均降低,且术后各指标组间比较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三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三组患者PT、APTT、FIB均提升,但术后PT、APTT组间比较A组明显小于B、C组(P<0.05);B、C组两组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前后凝血参数的变化。方法24例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回收式自体输血组(观察组)或异体输血组(对照组)。观察组12例,回输经血液回收仪洗涤处理的自体血;对照组12例,输异体浓缩红细胞。分别取术前、输血前和输血后的静脉血,测定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同时Sonoclot仪测定血凝曲线的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术前、输血前和输血后Hb、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APTT及PT水平变化趋势相似。观察组的血块凝结速率(CR)值自体血回输前与手术前相比变化明显(P<0.05),但与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Sonoclot仪其他各项指标在各测定点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相比对老年人凝血功能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体血回输在腹腔内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07年我院121例腹腔内出血手术中进行自体血回输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的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Hb、Hct及凝血功能指标(PLT、APTT、PT、ACT)变化。结果 患者术后第1天Hb、Hct、凝血功能指标及PT均显著降低,但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腹腔内出血自体输血疗效较好,安全方便,杜绝传染病发生,减少了大量库血的使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低中心静脉压(ANH+LCVP)在肝癌手术中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40例ASA I~II级拟行肝癌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于全麻后行ANH,入室到肝实质横断分离完成前行控制性LCVP,对照组按常规处理。记录患者术中、术后的出血量和术后因腹腔出血需再次手术的患者例数,以及不同时间点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例(INR),凝血时间(ACT)、血块凝结速率(CR)、血小板功能(PF)等。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出血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因继发性出血而再次手术的患者;观察组在采血后、肝癌切除后、恢复容量后Hb、HCT、PLT、FIB、CR、PF较术前均明显下降,APTT、PT、INR、ACT较术前均明显升高,但恢复容量后比肝癌切除前各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从手术开始至结束,Hb、HCT、PLT、FIB、CR、PF呈进行性降低,APTT、PT、INR、ACT呈进行性升高;手术结束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较对照组改善(P<0.05)。 结论:ANH+LCVP能够减少术中出血,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会导致异常出血,可以安全应用肝癌手术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对肝脏手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肝脏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Ⅰ组行ANH,红细胞压积(Hct)为30%;Ⅱ组行ANH,Hct为25%;Ⅲ组为对照组不行ANH。所有行ANH患者均经肘部静脉或其他大静脉采血,放血时间为15~30min,血液存于含PCD的采血袋;下肢同步输注等容量6%羟乙基淀粉(HES),直到Hct降至30%或25%,并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所采集的血液室温保存于手术室,结合术中失血量和循环情况在手术结束前行自体输血;分别于ANH前、ANH后30、60min、手术结束和手术后12h采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和Hct。结果Ⅰ、Ⅱ组术中出血量较Ⅲ组显著减少(P<0.05);Ⅰ、Ⅱ组ANH后和术中PT、TT较Ⅲ组显著延长(P<0.05,P<0.01),Plt显著下降(P<0.05,P<0.01),但仍在正常范围内,回输自体血后上述指标明显恢复,手术野和切口无异常出血;三组D二聚体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术前对肝脏手术患者进行ANH至Hct降至30%~25%之间是安全的,对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无明显影响且可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研究各类颅脑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13年收治的227例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按损伤的性质和类型进行分组并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227例患者中,颅脑外伤后24小时内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和FIB检测值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1%、71.4%、34.4%和21.2%;颅脑外伤后72小时PT、APTT、TT和FIB检测值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降至2.6%、33.9%、5.7%和17.6%。在各类颅脑创伤中,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和7天时间段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和FIB检测值异常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他颅脑外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创伤患者伤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凝血功能异常,72小时后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颅脑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可能与颅脑创伤的性质和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创伤严重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治疗后其凝血功能变化。方法从2011年7月到2013年11月间,本院接治的因严重创伤而进行大量输血的病患36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36例病患的PLT、HCT和HGB等血细胞计数相关指标;PT、APTt、Tt和FIB等血凝相关指标;在手术前和手术后1天、手术结束后3天分别进行测试;分析各指标的变化;以判断大量输血对重症创伤病患的凝血功能影响。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发现:PLT指标手术后明显小于手术前;且手术后3天仍没有达到术前水平(P〈0.05)。HCT指标在手术结束后3天都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血红蛋白含量(HGB)手术后1天时明显低于术前(P〈0.05);手术后3天恢复到术前水平。APTT、TT和PT时间在手术后3天虽然比术后1天有明显改善,但都没有达到手术前的水平(P〈0.05)。结论对因重症创伤患者进行大量输血后,因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失活;机体凝血功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及时补充血浆和(或)血小板的必要性.[方法]按输血量分为为3组,分别是输血1500 ~2500 ml、2500~3500 ml及输血>3500ml以上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量.[结果]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输入1500ml后PT、APTT时间、FIB及PLT量无明显改变;但输血量达2500~3500 ml,平均为3 127 ml时,PT、APTT时间明显延长,其中PT延长为正常对照的1.54~8.63倍,(平均2.86倍);APTT延长为正常对照的1.19~5.01倍(平均2.24倍);同时FIB含量在(0.02~3.29)g/L平均1.21 g/L; PLT量(13~107)×109,平均(36.95 +20.13)×109.补充凝血因子制品及血小板后有29例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得以纠正.[结论]患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应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制品和(或)血小板,减少出血,避免发生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种类液体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对脊柱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和血液保护效应。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后路脊柱手术的患者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48~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ANH晶体组(A组)、ANH胶体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A组和B组在俯卧位全麻下行ANH,目标Hct为32%,A组放血同时用3倍体积的复方乳酸钠稀释,B组放血同时用相同体积的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稀释,C组不做ANH,为对照组。记录ANH前5 min(俯卧位后5 min,T0)、ANH结束后10 min(切皮前5 min,T1)、输血(包括异体血和自体血)前5min(T2)和输血结束后10min(T3)的MAP、HR、心脏指数(CI)、每搏量变异度(SVV)、Hb、Hct、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BIS和体温;监测三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包括悬浮红细胞、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输注异体血患者例数、输液量及尿量。结果 T2、T3时A组MAP明显低于,SVV明显高于T0时和B、C组(P0.05);T1时A、B组CI明显高于T0时和C组(P0.05),T2、T3时B、C组CI明显高于T0时和A组(P0.05);T1、T3时A、B组Hb、Hct及Plt明显低于T0时(P0.05);T1、T2时A、B组Hb、Hct及Plt明显低于C组,T3时明显高于C组(P0.05);T2、T3时三组PT及APTT明显长于T0时,T3时A、B组PT及APTT明显短于C组(P0.05)。A、B组术中未输入悬浮红细胞,输入悬浮红细胞及输注异体血患者例数明显少于C组(P0.05);A组晶体液输入量明显多于B、C组,B组明显少于C组(P0.05);A、C组胶体液输入量明显少于B组(P0.05);A组尿量明显多于B、C组(P0.05)。三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NH可减少脊柱手术患者术中异体悬浮红细胞的输入量,有利于凝血功能的恢复,具有明显的血液保护效应;胶体液行ANH的扩容效果优于晶体液。  相似文献   

10.
异体与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凝血功能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后凝血状态的变化。方法36例择期行骨科大手术病人,将同性别,手术类型及年龄相近的两位病人配为一对,随机分配到回收式自体输血组(试验组)或异体输血组(对照组)中。试验组用血液回收仪回收术中出血,经过滤、离心、清洗后回输给病人。分别取术前、输血前、输血后1h及术后24h的静脉血,测定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同时用血栓弹性描记仪测定血栓弹性描记图(Thrombelastography,TEG)的各项指标。结果 试验组稀释后H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常规其余各值、PT、APTT、FIB及TT在各测定点两组变化一致,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R在稀释后明显延长(P<0.05),但与对照组比差异不显著。两组间TEG其它各项指标在各测定点亦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回收式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相比对凝血状态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刘更夫  张远金  贺桂文  段军 《骨科》2015,6(1):32-35
目的观察联合多种技术手段、药物对骨科手术患者失血、凝血功能和血液氧合状态的影响以及实施血液保护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271例骨科手术治疗患者,术前行储存式自体输血,术中采用控制性降压技术、稀释式或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并使用凝血药物等;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red blood cell specific volume,Hct)、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s count,BP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以及混合静脉血氧分压(mixed venous blood oxygen tension,Pv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mixed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vO2)等指标的变化,对比分析实施血液保护对患者贫血程度、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以及血液氧合状态的影响。结果本组病例围术期自体输血共179 010 mL,异体输血共35 000 mL,未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患者术后Hb、Hct、BPC、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vO2、SvO2较术前有所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PTT、PT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骨科围术期联合应用多种血液保护方法能明显减少失血,减少异体输血,保护血液资源,且未对患者凝血功能、氧合状态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颅脑外科手术中联合应用预贮式自体输血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63例病人随机分为预贮式自体输血组(A组31例)和联合应用预贮式自体输血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组(B组32例)。两组在采血前、术前即刻放血前、放血后、回输自体血后、术后第1天分别测定Hb、Hct、Pt及PT、APTT、FIB,监测MAP、CVP、SpO2、HR,两组出血量、输异体血量。结果 A、B组Hb、Hct术中降低,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回输自体血后回升。A、B两组PT、APTT术中延长,FIB和Pt未见明显改变。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A组采血量明显少于B组(P<0.05),输异体血量明显多于B组(P<0.05)。结论 联合应用预贮式自体输血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有明显节血效应,对血液生理学影响小,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对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7-01间于西华县人民医院经病理检查确诊且接受手术治疗并完成3 a随访的124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72例存活患者(观察组)和52例死亡患者(对照组)的凝血功能指标与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较对照组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一般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FIB、PT、APTT可对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预后产生影响(P0.05)。结论凝血功能指标对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预后影响较大,D-D、FIB水平越低,APTT、PT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被不同毒性毒蛇咬伤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常规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58例被毒蛇咬伤患者(其中血循毒35例,非血循毒23例),在被毒蛇咬伤后就诊未治疗前,采集血标本检测D-D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血小板计数(PLT)等,并与30例正常对照比较分析。结果血循毒组及非血循毒组D-D、PT、APTT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血循毒组明显高于非血循毒组;PLT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血循毒组明显低于非血循毒组;FIB血循毒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非血循毒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血循毒组D-D含量与PT、APTT、FIB和PLT的异常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非血循毒患者血浆D-D含量变化与上述凝血指标的变化均无相关性。结论被血循毒毒蛇咬伤后易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检测患者D-D及常规凝血指标,可了解患者的凝血状况,防止DIC的进一步发生具有很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仪(TEG)在危重症创伤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监测的应用及对临床输血治疗的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危重症创伤出血患者89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45)与对照组(n=44)。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凝血功能检测与输血治疗指导,研究组在次基础上加用TEG检测与输血治疗指导,对两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及血制品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在凝血功能各指标方面,两组患者输血24小时后PT、APTT、TT均较输血前明显降低,FIB明显提高,其中研究组各指标变化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EG参数方面,研究组患者输血24小时后α角、MA、LY30及CI均较输血前明显提高,R、K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输血24小时后CRBC、FFP、CRYO及PC输注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血栓弹力图仪指导临床输血能够显著改善危重症创伤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在获得理想效果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减少血制品输注量,且能够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输血后凝血功能及血常规等指标对股骨骨折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医院收治的176例股骨骨折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是否输血,将患者分为对照组88例和研究组88例,对照组为手术未输血的患者,研究组是手术输血的患者,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凝血功能及血常规进行检测,并对比其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凝血功能四项、红细胞(RBC)、白小板(PL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凝血功能四项、PL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Hb、HC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股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及血常规等指标的检测,制定合理有效的输血方案,在保证手术安全的同时减少输血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储存式自体输血和急性等容稀释式自体输血在中央性前置胎盘孕妇剖宫产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因中央性前置胎盘拟行剖宫产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平均分为两组:A组为储存式自体输血组,B组为急性等容稀释式自体输血组。观察两组患者自体输血采血前后及手术后的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Hb水平、输血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患者出血量及输血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采血前后及手术后的Hb、Hct、PLT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及Hb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中输注自体血的患者均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术后恢复良好;输注异体血的患者中,B组仅有1例出现发热、皮疹,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储存式自体输血和急性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在应用安全性上无明显差异。在基层医院临床工作中,针对中央性前置胎盘患者,由于剖宫产输血率高,可以在综合评估患者具体情况后,对必要的患者选择自体输血。  相似文献   

18.
腹部大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腹部大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000年9月至2005年3月我院35例腹部大手术者手术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水平的变化,以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结果腹部大手术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前FIB水平较高,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8),术后PLT水平明显降低,PT则显著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0及0.015)。腹部大手术者术前术后比较,PT明显延长,FIB和PLT水平则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19,0.013及0.002)。伴发肝病的腹部大手术者术后FIB和PLT水平明显低于非肝病患者(P值分别为0.000及0.024)。术后死亡患者PLT水平低于存活患者,PLT水平低于50.0×109/L的患者死亡率为100%。结论腹部大手术者术前常呈高凝状态,术后则可呈现高凝,相对纤溶抑制和低凝;术中大出血或伴有肝病易诱发术后出血;术后PLT减少是预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回收式自体输血 (ATS)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围手术期几项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 62例脊柱损伤患者 ,按手术种类分为 5组 ,分别测定术前、术后 1d、术后 7d血液中Hb、HCT、PaO2 、Fbg、PLT、PT ,比较各组ATS量的变化及其对出凝血状况和血携氧功能的影响。结果 回输自体血量 52 860ml,占总输血量的 80 . 2 6 %。术后Hb、HCT、PLT均不同程度减少 ,PT显著延长 (P <0 . 0 1 ) ,Fbg无明显变化 ,PaO2 显著升高 (P <0 . 0 1 )。结论 围手术期虽有轻度贫血但不影响血携氧功能 ,术后PT显著延长却未出现出凝血功能障碍 ,ATS技术能明显减少异体血用量 ,可安全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挤压综合征(CS)对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影响。方法收集95例C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CS透析组和CS非透析组,按Hb、PLT降低程度分为4级,比较两组Hb及PLT、PT、APTT的改变以及两组血液制品输注情况。结果CS患者85例(89.5%)发生贫血,47例PLT降低(49.5%),合并AKI的CS透析组Hb和PLT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CS透析组PT、APTT均较非透析组延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CS透析组输血人次、输血量、输入血浆量均较非透析组高(P〈0.05)。结论CS患者可发生明显的血液及凝血功能的异常,造成Hb及PLT不同程度地降低,PT、APTT时间延长,在合并AKI的CS透析患者中,Hb及PLT降低程度更重,输血及血浆治疗在CS透析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