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循环肿瘤细胞(CTCs)水平与术后生化复发(BCR)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73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BCR分为BCR组(19例)和非BCR组(54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利用CanPatrol TM二代CTC检测技术检测血清CTCs表达水平;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前列腺癌患者术后发生BCR的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术前前列腺特异抗原(PSA)、CTCs水平对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RP)术后BCR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年龄、体质指数(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PSA水平、Gleason评分、精囊侵犯阳性率、切缘阳性率、病理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R组患者血清CTCs水平显著高于非BCR组患者(6.94±1.04 vs.5.03±1.2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高PSA水平、高Gleason评分、病理分期加重、高CTCs水平是影响前列腺癌RP术后BCR发生的危险因素;ROC结果显示,术前PSA水平、CTCs水平预测前列腺癌RP术后BCR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6(95%CI:0.599~0.816)、0.877(95%CI:0.779~0.922),敏感性分别为68.42%、78.95%,特异性分别为79.63%、87.04%;二者联合的AUC为0.906(95%CI:0.815~0.96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68%、92.59%。结论 CTCs水平在前列腺癌患者RP术后BCR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是影响BCR发生的危险因素,且对RP术后BCR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周凝血指标及临床因素对初诊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次就诊、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的3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扫描的结果分为骨转移组和未转移组,采用组间对照研究、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外周凝血指标及各临床因素对初诊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共332例前列腺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骨转移118例,无骨转移214例。骨转移组中位D-二聚体为0.33(0.140~0.779)mg/L,显著高于未转移组0.11(0.069~0.186)mg/L;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D-二聚体、临床T分期、Gleason评分、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碱性磷酸酶(ALP)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独立相关(P0.05);D-二聚体诊断初诊前列腺癌骨转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00,最佳截断值为0.19mg/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76%。结论 D-二聚体与初诊前列腺癌骨转移相关,可与临床T分期、Gleason评分、tPSA、ALP等协同评估初诊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患者microRNA-18a(miR-18a)在血清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60例前列腺癌患者(PCa)、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BPH)和20例健康对照者(HC)血清miR-18a的表达水平。分析miR-18a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TNM分期及PSA的关系。通过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miR-18a表达水平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PCa患者血清miR-18a的表达水平分别明显高于BPH组和HC组(P<0.01);miR-18a与Gleason评分、肿瘤分期有关(P<0.01);miR-18a与PSA之间呈正相关(r=0.701,P=0.000);miR-18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8(95%CI:0.880~0.976,P=0.000),敏感度为84.3%,特异度为75.8%。结论miR-18a在PCa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对于PCa的诊断有潜在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观察低血清睾酮水平是否能独立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风险。方法:本研究纳入标准为接受前列腺穿刺证实为前列腺癌,并进行骨扫描检测的患者165例,患者年龄58~78(66.6±5.3)岁。所有患者在诊断为前列腺癌之前未接受过雄激素剥夺治疗、化疗、放射治疗。我们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前列腺穿刺Gleason评分、血清性激素、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其中血清标本在前列腺穿刺之前的清晨收集。根据骨扫描结果,将前列腺癌分为骨扫描组和非骨扫描组,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差异的因子,并进行了多因素非条件回归模型筛选出独立预测因子。结果:165例前列腺癌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依据骨扫描结果分为前列腺癌骨转移组和非骨转移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126)、黄体生成素(P=0.930)、卵泡刺激素(P=0.763)和雌二醇(P=0.256)在两组之间并没有统计学差异,而血清PSA(P<0.001)、前列腺穿刺的Gleason评分(P<0.001)、血清睾酮(P=0.013)及血清碱性磷酸酶(P<0.001)在预测骨转移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血清睾酮(P=0.531)、前列腺穿刺Gleason评分(P=0.898)并不能作为独立因子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风险,而血清碱性磷酸酶(P<0.001,OR=1.018[1.011~1.026])和血清PSA(P<0.001,OR=1.029[1.015~1.044])是有效的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风险因子。结论:低血清睾酮水平与前列腺癌骨转移密切相关,但不能成为有效的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血清PSA、直肠指检(DRE)与前列腺癌检出率、临床分期以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10年12月796例PSA、DRE和病理结果完整患者的前列腺穿刺活检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性研究分析PSA和DRE与前列腺癌相关指标间的关系,进一步将PSA及DRE分组后进行比较. 结果 PSA与前列腺癌检出率、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相关(r=0.537,P<0.0001;r=0.365,P<0.0001;r=0.556,P<0.0001);DRE结果与前列腺癌诊断率及病理分级有相关性(r=0.212,P<0.0001;r=0.126,P=0.02).分组分析显示不同PSA水平组中前列腺癌检出率、前列腺癌分期以及Gleason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相同PSA水平时,只有PSA 10.0 ~ 19.9 μg/L组和20.0~99.9μg/L组中DRE阳性和阴性患者的前列腺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PSA组中不同DRE结果患者的前列腺癌分期以及Gleaso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SA水平与前列腺癌的检出率、肿瘤分期及Gleason评分有显著相关性,DRE结果仅在部分PSA水平患者中影响肿瘤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8)Ga-PSMA-617PET/CT在初诊前列腺癌远处转移灶检测中的应用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05月至2018年05月接诊的68例初诊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有无发生远处病灶转移及转移类型分为无远处转移组、仅伴区域外淋巴结转移组、仅伴骨转移组、同时伴区域外淋巴结和骨转移组及伴内脏转移组5组,分析~(68)Ga-PSMA-617PET/CT检查不同的远处转移灶结果与患者发病年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Gleason评分、T分期、N分期间的关系。结果68例初诊前列腺癌患者中,~(68)Ga-PSMA-617PET/CT检查结果显示,无远处转移患者38例(55.9%)、远处转移性患者30例(44.1%)。远处转移患者较无远处转移患者具有更高的PSA水平、Gleason评分、T分期及N分期,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但发病年龄无明显差异(P=0.675)。无远处转移组、仅伴区域外淋巴结转移组、仅伴骨转移组、同时伴区域外淋巴结和骨转移组及伴内脏转移组的PSA水平与转移程度存在正相关(r=0.602,P0.0001),并提示当PSA≥37ng/mL时,即可能发生远处转移。结论推荐Gleason评分为8-10分、T分期为3-4、N分期为1的初诊前列腺癌患者,特别是当PSA≥37ng/mL时,行~(68)GaPSMA-617PET/CT检查,尽早发现患者远处转移灶及精准分期,有利于对患者制订更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FIB在前列腺癌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珠江医院456例前列腺癌(PCa)患者及322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前列腺癌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纤维蛋白原(FIB)、Gleason评分、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值、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值、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百分比(f/tPSA)、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临床T分期(cT)、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骨转移、危险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血浆FIB中位水平分别为3.52(2.97~4.35)g/L、3.12(2.61~3.45)g/L。前列腺癌组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患者术前血浆FIB水平与年龄、tPSA、Gleason评分、c T分期改变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前列腺癌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肿瘤病理评分、临床T分期以及相关血清指标有密切关系,可以联合相关影像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预测患者疾病进展情况及其转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系列及穿刺组织活检Gleason评分在前列腺癌病理分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2008年病理证实为前列腺腺癌的124例患者资料,将该124例患者根据术后病理、骨扫描和CT或MRI结果分为A、B两组。骨扫描、CT、MRI或术后证实为有周围浸润或远处转移者归为A组;无周围浸润且无远处转移者归为B组。比较两组之间以上各指标的差异。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前列腺癌病理分期的影响因子。运用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各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tPSA、穿刺活检Gleason评分值A组明显高于B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仅tPSA进入模型,被认为是最主要的预测因子。ROC曲线对前列腺病理分期预测效力比较:联合分析tPSA与穿刺活检Gleason评分预测效果明显高于其他指标,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从大到小依次为Gleason评分+tPSA>tPSA>PSAD+tPSA+Gleason评分。结论:tPSA依然是临床上对前列腺癌病理分期较好的预测因素;联合穿刺组织活检Gleason评分,可以提高预测准确度,对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循环微小RNA 152(miR-152)对前列腺癌生化复发早期预测的价值。方法:收集将要进行前列腺癌手术的患者66例(生化复发组:35例,术后2年内生化复发;未生化复发组:31例,术后2年内未生化复发),另择年龄相匹配的31例健康男性作为健康对照组。用qRT-PCR法检测前列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循环miR-152表达水平。应用ROC曲线分析循环miR-152对前列腺癌早期生化复发的诊断价值。分析复发组循环miR-152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年龄、术前PSA水平、Gleason积分、临床分期、骨转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循环miR-152在前列腺癌术后患者(未生化复发及生化复发)与健康对照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2,P=0.001)。前列腺癌术后生化复发组患者循环miR-152的表达量较未生化复发组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27,P=0.001)。循环miR-152对前列腺癌术后生化复发早期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6(95%CI,0.809~0.96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4%、80.6%。循环miR-152表达水平与Gleason积分、临床分期、有无生化复发和骨转移相关(P均<0.05);随着Gleason积分、临床分期的增加,循环miR-152的表达水平下降。但miR-152表达量与患者年龄、术前PSA无关(P均>0.05)。结论:循环miR-152表达水平在前列腺癌术后生化复发患者中显著降低,可能成为前列腺癌生化复发早期预测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分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术前与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后Gleason评分的变化,分析低危组Gleason评分升级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局限性前列腺癌行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组织活检针数、阳性针数、组织活检Gleason评分、cTNM、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和pTNM,根据前列腺癌风险分级分组。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46例患者,低危组63例、中危组163例、高危组120例。术后出现Gleason评分升级的患者中低危组23例(35.93%)、中危组37例(22.70%)、高危组41例(34.17%)。低危组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升级组与未升级组之间术前PSA水平、穿刺阳性率及前列腺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危组中前列腺体积小、术前PSA水平高是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术后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穿刺病理与术后病理结果的Gleason评分相比术前穿刺病理的Gleason评分明显被低估;低危组中前列腺体积较小与术前PSA水平高的患者可能更适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探讨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碱性磷酸酶(ALP)和Gleason评分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关系,评价联合检测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1月1日在本院临床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癌的患者(tPSA>10 ng/mL)以及健康体检人群的临床资料,其中前列腺癌患者又经核素骨显像分为骨转移组和非骨转移组;共收集304例完整病例进行分析,其中前列腺癌骨转移组48例(15.8%),前列腺癌未发生骨转移组116例(38.2%),良性前列腺增生组56例(18.4%),健康对照组84例(27.6%)。检测分析所有患者的tPSA 、fPSA、ALP值及Gleason评分。结果 任意两组之间的tPSA、fP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骨转移组的ALP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骨转移组的Gleason评分高于非骨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分化程度的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率进行比较,发现低风险组的骨转移率明显低于中高风险组(P<0.05)。单指标tPSA、fPSA和ALP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时,绘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4、0.700和0.783,其cut off值分别为57.47 ng/mL、8.44 ng/mL、85.47 U/L;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时发现tPSA+fPSA+ALP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分别达86.20%和64.40%,高于单指标和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结论 对于怀疑有骨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不宜单独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浓度来判断骨转移,应联合tPSA、fPSA、ALP三者及Gleason评分对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风险的预测。  相似文献   

12.
作者评价前列腺癌相关诊断信息作为判断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死亡风险预测指标的价值。1095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入组,评价前列腺癌诊断前的PSA速率、诊断时的PSA水平、Gleason评分和肿瘤临床分期是否能帮助预测前列腺根治术后死于前列腺癌或其他原因的时间。结果发现,PSA速率>2ng/mL/年者死于前列腺癌(P<0.001)或其他原因(P<0.01)的时间明显早于PSA速率<2ng/ml/年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cadherin和N-cadherin在中低危前列腺癌和高危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差异,以及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血清PSA水平、肿瘤组织Gleason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前列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将前列腺癌分为高危组27例和中低危组15例。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并比较两组有无差异;同时分析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阳性率与血清PSA值、肿瘤Gleason评分及患者年龄的关系。结果:E-cadherin在中低危组的表达水平高于高危组(6.1±0.51 vs 4.2±0.37,P0.01),并且在中低危组中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高危组(73.3%vs 25.9%,P0.01),E-cadherin在PSA20μg/L的患者中表达阳性率高于PSA≥20μg/L的患者(66.7%vs 29.6%,P0.05),在Gleason评分5~7分的患者中,其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Gleason评分8~10分的患者(60.9%vs 21.1%,P0.05)。N-cadherin在中低危组的表达水平低于高危组(3.7±0.32 vs 7.5±0.58,P0.01),并且在中低危组中的表达阳性率低于高危组中(13.3%vs 59.3%,P0.05),在Gleason评分5~7分的患者中,其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Gleason评分8~10分的患者(26.1%vs 63.2%,P0.05),N-cadherin在PSA20μg/L和PSA≥20μg/L的患者中表达阳性率没有差异(P0.05)。E-cadherin和N-cadherin在年龄≥70岁和70岁的患者中表达阳性率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E-cadherin和N-cadherin在高危前列腺癌和中低危前列腺癌表达阳性率及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即两者与前列腺癌的侵袭转移有关,并且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可能与前列腺癌Glesaon评分、血清PS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前列腺癌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较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升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的102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收集可能影响Gleason评分升高的相关因素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Gleason评分升高的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体积、PSA密度(PSAD)与直肠指诊(DRE)等相关指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列腺体积对于前列腺癌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升级具有重要相关性(OR=0.981)。结论通过测量前列腺体积可预测前列腺癌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较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升高的可能,从而准确估算前列腺癌患者的实际Gleason评分,以便做出更有利的医疗决策。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切缘阳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5年9月于我院住院部就诊的经穿刺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并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108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术前血清PSA、穿刺后Gleason评分、病理T分期与术后切缘阳性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术前血清PSA10ng/ml、10~20ng/ml与20ng/ml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9,P=0.21);不同穿刺后Gleason评分,≤6、7与≥8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8,P=0.063);而不同病理T分期,T_(1a)~T_(2a)、T_(2b)与T_(2c)~T_(3b)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1,P=0.041)。同时通过对术前血清PSA、穿刺后Gleason评分、病理T_2及T_3分期这4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结果无论是总体部位还是前列腺体部,病理T_3期都是影响术后切缘阳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结论:术前血清PSA值及穿刺后Gleason评分与前列腺癌术后切缘阳性无相关性,穿刺病理T分期对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切缘阳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病理T_3期是影响术后切缘阳性的一个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睾酮5-α还原酶Ⅱ(SRD5A2)基因多态性与影响前列腺癌预后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12例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癌组)与89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增生组)的SRD5A2基因89密码子亮氨酸替代缬氨酸(V89L)及49密码子苏氨酸替代丙氨酸(A49T)多态性位点进行酶切鉴定,了解V89L及A49T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的差异,及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患者的年龄、血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总PSA、游离PSA/总PSA值、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前列腺癌组与前列腺增生组V89L和A49T基因频度风险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0.040与0.045,0.308与0.399,x2值为0.047、3.606,P均>0.05)。前列腺癌组AT TT基因型患者的发病年龄[(65±9)岁]明显低于AA基因型者[(71±7)岁](P=0.03),Gleason评分平均水平明显高于AA基因型(P=0.015)。VV和VL LL基因型各评价预后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分段评价PSA水平、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年龄,均与两种基因型无相关性。结论AT TT基因型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可能较差,VL LL基因型与预后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7.
前列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77例前列腺癌患者、3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的Fib含量,对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列腺癌患者的Fib含量明显高于非前列腺癌组患者(P〈0.001),有远处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的Fib含量高于无远处转移的患者(P〈0.001),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Fib含量高于早期前列腺癌患者(P〈0.001)。恶性肿瘤发生高Fib血症的比例远高于非前列腺癌患者,且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增加(P〈0.001)。前列腺癌伴有高Fib血症的患者疗效和预后差于前列腺癌不伴有高fib血症的患者。结论血浆Fib水平与前列腺癌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浆Fib水平的检测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疗效及预后判定有一定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标本切缘阳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9-07—2021-07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切缘阳性组和切缘阴性组。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新辅助治疗、初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术前PSA、穿刺Gleason评分、临床T分期,MRI前列腺体积、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前列腺体积、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术后Gleason评分和病理T分期。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对变量进行分析,寻找切缘阳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92例患者平均年龄(67.22±7.25)岁,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转开放手术。切缘阳性组31例(33.7%),切缘阴性组61例(66.3%)。所有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均证实为前列腺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PSA、术前PSA、临床T分期、术前Gleason评分、病理T分期,以及术后Gleason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BMI,前列腺体积、横径、垂直径、前后径,手术时间、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Gleason 10分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诊疗及疾病变化过程,总结该类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21例初诊为前列腺癌、Gleason 10分、行手术去势加抗雄激素治疗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初诊年龄56~85岁,平均73岁.PSA 8.9~261.0 ng/ml,平均60.8 ng/ml,其中6例PSA≤20 ng/ml.行核素骨扫描发现骨转移16例.予双侧睾丸切除术加氟他胺或比卡鲁胺全雄激素阻断治疗.术后1个月复查PSA,以后每3个月随访PSA.治疗后6个月为单纯内分泌治疗观察终点.6个月内PSA未降至<4 ng/ml且无远处转移者加用局部外放射治疗,伴骨转移者使用基于多西他赛与泼尼松的全身化疗.患者死亡为研究终点.结果 15例初诊PSA> 20 ng/ml患者中,5例治疗后6个月内血清PSA未降至正常水平,其中4例伴骨转移.该4例子全身化疗后PSA均未降至正常水平,3例1年内死亡,1例诊断后19个月死亡,1例疾病局限患者予外放射治疗,PSA下降至正常水平8个月后出现肿瘤进展,诊断后11个月死亡.10例治疗后6个月内血清PSA降至正常水平,其中3例分别于诊断后第19、28、36个月死于肿瘤,7例存活.6例初诊时PSA≤20 ng/ml患者中3例治疗后6个月内PSA未降至正常水平,其中2例伴骨转移予化疗后于1年内死亡;1例PSA下降至正常水平但仍出现肿瘤进展,全身多发骨转移,化疗无效,1年内死亡;1例4年后因前列腺癌死亡;1例随访6个月,PSA降至0.07 ng/ml. 结论 Gleason 10分前列腺癌肿瘤进展迅速,抗雄激素治疗疗效不佳,行伞雄激素阻断后6个月内PSA无法下降至正常水平患者病情进展凶险.初诊PSA≤20 ng/ml且病理证实Gleason 10分者可能预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0.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3):182-185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水平与Gleason评分分数、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水平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我院前列腺癌患者共142例(前列腺癌组),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对病理切片应用Gleason分级系统对前列腺癌进行组织学分级,使用25.0版本的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比较。对于不同Gleason评分、不同临床分期、不同tPSA水平的前列腺癌患者与血清Cystatin C水平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检验;对血清Cystatin C含量与年龄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2例前列腺癌组患者Cystatin C水平高于166例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0.55) mg/L vs.(0.94±0.18) mg/L,P0.001]。在59例有Gleason评分的前列腺癌患者中,血清Cystatin C含量在Gleason评分各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例已分期前列腺癌患者中,血清Cystatin C水平与前列腺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0.386,P0.01),Cystatin C含量越高,临床分期越晚。在142例已测tPSA水平前列腺癌患者中,经分析显示,前列腺癌Cystatin C水平与tPSA水平无显著相关性,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98,P0.05)。结论:血清Cystatin C水平对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及临床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