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间开窗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初次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椎间孔镜组(50例)和开窗组(50例)。椎间孔镜组在局部麻醉下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开窗组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并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手术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6个月。两组术前各项评分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腿痛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14 d腰痛VAS评分椎间孔镜组远低于开窗组(P0.05),术后3~12个月两组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2个月两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优良率:椎间孔镜组为92%,开窗组为94%(P0.05)。结论两种手术均可有效治疗患者神经根压迫造成的症状,但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创伤小,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4-02诊治的单节段同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18例(椎间孔镜组),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24例(椎板开窗组)。采用VAS评分和ODI指数评价2组手术疗效。结果 2组均获得随访8~12个月,平均10.7个月。2组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与椎板开窗组术后1 d、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术后1 d腿痛VAS评分低于椎板开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但手术费用较昂贵,学习曲线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患者行PELD术,对照组行常规的椎板开窗减压腰椎间盘切除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进行统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两组患者的腰腿疼痛情况进行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情况进行评价;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减少(P0.05),手术时间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术后ODI评分均有显著减少(P0.05),JOA评分均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 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得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其手术出血量更少,术后疼痛显著减少,患者恢复较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将1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3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3个月随访。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0. 001)。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及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相当,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损伤少,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技术与改良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8-05诊治的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75例采用改良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观察组),75例采用椎间盘镜技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下肢疼痛VAS评分、腰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结果 15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下肢疼痛VAS评分、腰痛VAS评分、ODI指数较对照组低,JOA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下肢疼痛VAS评分、腰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椎间孔镜治疗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经皮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与椎板开窗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优劣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我院行PTED手术和再次椎板开窗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76例。其中经皮椎间孔镜治疗(PTED组)36例,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为40例(对照组)。通过术后随访,记录并评价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评定(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PTED组患者手术时间(1.3±0.2)h,术中出血量(20.0±6.5)m L,住院时间(4.5±1.2)d,术后卧床时间(1.3±0.4)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DI值与术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与椎板开窗术并无明显差异,但在卧床时间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可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工作中开展和推广,但要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72-1976
[目的]比较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和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6月~2015年2月,将50例初次单节段LDH患者随机分为椎板开窗组(25例)和椎间孔镜组(25例)。两组年龄、性别、病变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开窗组在全麻下行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椎间孔镜组在局麻下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比较两种术式的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7.3个月(12~36个月)。椎板开窗组的手术时间少于椎间孔镜组(P0.05),椎间孔镜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少于椎板开窗组(P0.05)。两组术后3、12个月ODI、VAS、JOA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椎板开窗组相比,椎间孔镜技术治疗LDH疗效确切,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LDH更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和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初次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06例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经皮椎间孔入路,53例)和B组(经皮椎板间入路,5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VAS评分和ODI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B组均显著短(少)于A组(P 0.05)。术后卧床时间B组显著长于A组(P 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 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B组高于A组(P 0.05)。结论两种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初次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总体疗效接近,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手术可缩短术后卧床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而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手术则有助于降低操作难度,减少X线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97例接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8例经椎间孔侧后方入路,观察组49例经后路椎板间入路。比较2组手术效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手术前后疼痛评分(VAS)。结果 2组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孔侧后方和经后路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效果肯定。其中后路椎板间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疼痛缓解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3):2119-2124
[目的]分析比较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两种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院2016年7月~2018年1月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单间隙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12例采用椎间孔入路,其余为椎板间入路。记录两组围手术期资料,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影像检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25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内脏及硬膜损伤,经椎板间组1例术后出现肌力下降,经处理后恢复。经椎间孔组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方面明显大于经椎板间组(P0.05),两组切口长度和术后下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随访6~16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间组1例男性患者术后2年因腰部外伤导致L5/S1椎间盘突出症复发,行椎间孔入路翻修手术。影像方面,术后两组患者椎管占位率和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腰椎前凸角与腰椎Pfirrmann分级均无显著改变(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在椎管占位率、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腰椎Pfirrmann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入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应依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板间隙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7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8位经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经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组34例,行椎间孔镜辅助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术;改良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组34例,行改良PLIF技术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临床、实验室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均无严重并发症。PTED组在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天数和住院天数方面显著优于PLIF组(P0.05)。但是,PTED组的透视次数及放射暴露量显著大于PLIF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12~18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3周时PTED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PLIF组(P0.05),而术后6~12个月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6个月时,PTED组ODI显著小于PLIF组(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间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验方面,术后3 d,PTED组的CPR和CK显著低于PLIF组(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PTED组34例患者动力位X线片未见节段失稳改变,邻近节段无退变加重;PLIF组34例均达到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结论]椎间孔镜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患者中,具有创伤小、近期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的优点,但有放射暴露量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与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5—2017-10诊治的68例年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观察组),38例采用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2组术后1 d、3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分。结果 6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8.6个月。观察术后2例髓核残留,2例出现一过性下肢麻木;对照组3例出现脑脊液漏,3例出现腰部疼痛并且症状反复,1例出现马尾神经损伤,对症治疗后均治愈。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d观察组疼痛VAS评分与ODI指数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2组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改良Mac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能迅速缓解疼痛,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孔镜组(采用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42例)和开窗组(采用后正中入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3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JOA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4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孔镜组均短(少)于开窗组(P<0.001)。术后3个月JOA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等优点,且能达到同开放手术相同的直接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两种方法椎间孔镜与传统后路髓核摘除术比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7年2月收治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对照组70例)和椎间孔镜下减压、髓核摘除术(观察组70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术后进行1年随访,比较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及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2例出现复发病例,予二次手术;术后1个月、3个月JOA评分和ODI指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而6个月和1年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下减压、髓核摘除术较传统开放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更佳,值得临床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椎间孔镜TESSYS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或不伴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的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2018年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或不伴腰椎神经根管狭窄64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手术方式分为两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术的为TESSYS组,共34例,采用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的为开放组,共30例,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进行VAS评分、ODI评分和改良MacN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TESSYS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均低于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ESSYS组早期并发症1例,开放组早期并发症3例。两组患者随访6~18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显著减少,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术后3个月,TESSYS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12个月,两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评价标准,TESSYS组优良率94.12%;而开放组优良率83.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均能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但TESSYS术在术后短期内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下髓核摘除术(TO-PETD)治疗青年重度脱出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HMLD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4年3月~2017年12月入住本院且手术治疗的重度脱出移位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1例,椎板开窗单纯髓核摘除术(FD) 18例。比较两组VAS腿痛和腰痛评分、ODI评分和改良MacNab评分、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 TO-PETD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药应用比例及住院时间方面小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PETD组手术时间长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36个月,平均(21.68±7.52)个月。两组手术前后VAS-下肢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术后1个月VAS-腰痛评分及术后1个月ODI评分,TO-PETD组小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改良MacNab评定临床优良率和椎间隙高度丢失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重度脱出移位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但可达到与椎板开窗单纯髓核摘除术同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与经椎间盘镜椎间盘切除治疗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随机分为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组(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和经椎间盘镜组(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每组各25例。对两组患者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手术前后Oswestry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术后优良率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症状、体征、腰椎间盘突出节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透视时间分别为(5.0±1.1)次、(5.0±0.9)次(P0.05);PEID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MED组(P0.05),但手术时间长于MED组(P0.05);各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PEID组术后1周VAS评分及ODI评分较MED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之间VAS评分及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按照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PEID组优良率88%,MED组为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ID及ME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术中透视少、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的优点,但PEID较MED术中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05—2016-10间濮阳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5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2组。观察组(25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对照组(31例)行椎板开窗手术。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须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中,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手术的疗效差异。方法自2011年8月~2016年8月,我科开展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翻修手术57例,其中研究组32例,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对照组25例,均采用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比较其围手术期指标、疗效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和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取得相近的良好疗效;但PTED技术的手术时间较短,术后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均显著缩短,更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TED)与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F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ED组和FD组,其中TED组36例、FD组33例。对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8±12.5)个月。两组末次随访JOA评分、VAS评分、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TED组短于FD组(P 0.05)。结论TED和F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满意的短期疗效,但与FD比较,TED创伤更小,手术时间更短,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