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 探讨益气温中针灸结合四位一体整脊法治疗颈性眩晕对患者血清TC、CGRP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益气温中针灸结合四位一体整脊法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眩晕及颈椎功能恢复情况、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两组眩晕症状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FS-CSA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LVA、RVA、BA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D-D、TC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CGRP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气温中针灸结合四位一体整脊法治疗颈性眩晕,可通过降低血清TC水平,提高血清CGRP水平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及颈椎功能受损情况,从而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笔者多年来采用针灸结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48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兹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48例眩晕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或住院病人,其中男21例,女27例;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19岁;以头晕、视物昏花、甚至昏仆跌倒为主症,均排除高血压、脑梗塞、贫血等病,大多数眩晕都因头颈部位置变化而诱发。全部病例在一侧或两侧上颈部均有明显压痛点,所有病例均摄颈椎正侧位片及张口正位片,片示:颈椎有不同程度骨赘增生或见双边征,寰齿间隙宽窄不等,侧块与齿状突间距不等。2 治疗方法2.1 针灸方法 全部病例均选双侧风池、天柱及颈椎压痛点附近的夹脊穴,… 相似文献
3.
眩晕是多个系统发生病变均可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而与脊柱相关的眩晕常被称为颈性眩晕[1].颈性眩晕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常常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颈性眩晕已经不单纯地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而更多地作为病名被应用.笔者于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收治颈性眩晕125例.经运用针灸结合中医整脊治疗均获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颈性眩晕患者给予针灸配合整脊治疗,针灸取百会、风池、完骨、大椎、外关等穴,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留针同时,颈部采用TDP照射.治疗最少1次,最多7次.整脊治疗一般在针灸治疗期间,整复1~3次,2次整复间隔1~2 d.结果:痊愈34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0例.结论:针灸配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颈丛九针刺联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先用0.4mm×40mm毫针顺序针刺右侧完骨、左侧完骨、风府、右侧风池、左侧风池、右侧天柱、左侧天柱、右侧风灵、左侧风灵。风灵穴刺达第1颈椎横突骨面,沿骨缘扇形点刺,其它穴位进针后行小幅度高强度提插手法。每天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针刺后用整脊手法对颈椎进行整脊微调,间隔两天手法治疗1次。对照组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风池、风府、颈夹脊、百会、合谷,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整脊手法同治疗组。两组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颈丛九针刺联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牵引整脊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7年12月~2008年12月到我院门诊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50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25例)用牵引整脊法治疗,对照组(25例)用葛根素粉针剂静滴治疗;两组病人均治疗7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结束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显效、好转等总有较率迭96%;对照组治愈、显效、好转等总有较率达76%;两组在治愈、显效、好转等总有较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牵引整脊法是治疗颈性眩晕一种经济、方便、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9.
叶伟东 《世界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8(2):25-25
颈性眩晕是因颈椎源性引起的眩晕综合症。好发于中老年人及从事低头作业人员,其特点是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但也有部分病人眩晕症状反复发作。自2003年10月-2006年8月我科先后收治该类病人48例,采用寰枢端转整脊法冶疗颈性眩晕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颈性眩晕患者行针刀结合三维定位平衡整脊治疗的效果及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1月本院诊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各49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刀松解治疗,研究组行针刀结合三维定位平衡整脊手法治疗,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Vp、Vd、Vm)、症状及功能评分(ESCV)、临床疗效、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水平、ESCV评分均提高,且研究组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96%(48/49),高于对照组79.59%(39/49)(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针刀结合三维定位平衡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可显著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水平、临床症状及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4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各42例,治疗组患者使用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及眩晕症状评分,同时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69.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为(24.10±4.12)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的(11.75±4.01)分及对照组的(14.54±5.64)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高流速及低流速患者治疗后VA及BA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颈性眩晕选择不同治疗方法2~3年后的生存质量,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差异。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修改表为调查工具。选取1000例颈性眩晕患者选用了不同治疗方法作为调查对象,资料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调查表明,一指禅整脊组病人生存质量调查表总分平均为(78±11.23)分,药物治疗组病人生存质量调查表总分平均为(71±9.04)分,经比较一指禅整脊组病人生存质量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应用一指禅整脊治疗的患者总体生存质量评分处于优势,在远期疗效以及复发率方面与药物治疗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医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针灸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比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眩晕、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颈肩痛、头痛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提高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眩晕症状,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永凯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2):162-165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天麻素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及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1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天麻素。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眩晕残碍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经颅多普勒(TCD)数值及ET-1与CGRP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眩晕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CD数值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参数数值增高的程度更明显,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E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CG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针灸联合天麻素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可靠,并且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血清ET-1水平,升高CGRP水平,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TCD检测颈性眩晕患者康复治疗干预前后后循环血流速度变化。方法42例颈性眩晕患者在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前后采用TCD检测后循环血流速度,对比干预前后后循环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后后循环血流速度发生明显变化(P〈0.05)。结论后循环血流速度变化可反映颈性眩晕患者在中医康复治疗后的改善情况,后循环血流速度变化可作为颈性眩晕恢复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比较整脊手法与放松手法对颈性眩晕干预治疗效果,探讨治疗颈性眩晕的优势方法。方法:选取7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整脊手法组和放松手法组。使用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X线颈曲值、血液流变学分别对2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分析、比较。结果:2种治疗方法对颈性眩晕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工作生活、心理、社会适应、颈曲及血液流变学均有显著改善作用(均P<0.05),但整脊手法组较放松手法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整脊手法及放松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均有肯定的疗效,但整脊手法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放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针刺电针仪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刺结合放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及相关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流速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一临床症状改善、体征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采用针灸结合放血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效果明显,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针刺联合放血的治疗方式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手法对颈曲改变的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颈曲与椎--基底动脉在颈椎病病理过程和康复过程中的相关关系。方法:分有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1组)、无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2组)和健康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施行手法治疗。观察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颈曲值和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并统计它们的相关系数。结果:观察1组的颈曲和LVA、RVA、BA的血流速度普遍低于对照组和观察2组,治疗后,颈曲改善,血流速度明显提高,观察1组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与颈曲呈相关性。结论:颈曲对椎--基底动脉有内在的致病作用。手法可以恢复颈曲形状,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