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优化吸痰方式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20例,随机分成2组,各60例。观察组运用优化吸痰法,对照组运用常规吸痰法,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 O2)、氧合指数(Pa O2/Fi O2)明显高于对照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吸痰方式能够明显降低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并发症,改善血气指标和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8—2018-08间西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将早期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亚低温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各32例。比较2组治疗后的血气指标及GO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Pa O2、Pa CO2、Sa O2及GO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迅速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经皮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肺部感染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本院符合研究条件的92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2组:早期气管切开组(早期组,47例)和延期气管切开组(延期组,45例)。早期组在入院3天内行经皮气管切开术,延期组在入院7天左右行经皮气管切开术。在入院第1天、第4天、第7天和第14天分别检测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的表达水平,统计患者呼吸机的使用时间,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患者第14天时的GC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CRP和PCT均有升高,入院第14天,早期组的CRP和PCT的表达低于延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呼吸机的使用时间少于于延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延期组,GCS评分高于延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够减少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早期气管切开对特重型颅脑损伤防治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间126例行气管切开治疗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气管切开时间的不同将其随机分成了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肺部感染情况、感染控制率以及感染控制时间等。结果两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4.72%和79.63%,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肺部感染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00%和64.44%,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感染控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降低了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了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了感染控制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两步吸痰法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即插管时关闭负压,当吸痰管插到气管深部(15cm)时再后退0.5~1.0cm后打开负压将痰液吸尽。观察组采用两步吸痰法,即第1步带负压插管将气管套管内的痰液吸尽,第2步更换吸痰管后按常规吸痰法吸尽气管深部的痰液。结果两组吸痰时患者HR、R、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痰培养中铜绿假单胞菌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应用两步吸痰法能保持患者吸痰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稳定,提高安全性,并能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气分析与临床治疗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气分析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血气变化机制,以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水平.方法:进入实验组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记录动脉血气分析及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记录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等治疗措施及其前后血气分析结果变化,采用GOS评分表对患者近期预后(出院时)进行评定,利用统计学分析血气分析结果与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等治疗措施及预后的关系.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低氧血症(Pa02<60 mmHg组)影响患者预后,与氧分压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碱失衡(pH<7.35/pH>7.45组)影响患者预后,与pH值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时间早晚影响患者预后,缺氧24小时后气管切开组与24小时内气管切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后患者pH值、PaO2、PaCO2血气指标明显改善,与气管切开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治疗后患者PaO2、SpO2指标改善,与机械通气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性碱中毒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主要酸碱失衡类型.结论:1.低氧血症及酸碱失衡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关系密切.2.气管切开可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并影响预后.3.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并影响预后.4.血气分析可有效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并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LRYGB)与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对肥胖患者术后肺功能及氧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1年12月30例26~48岁的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按术式分为LRYGB组与LSG组,每组1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4 h、术后48 h抽取患者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 O2)、二氧化碳分压(Pa CO2)、p H值;测定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一秒用力呼气容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aximal midexpiratory flow curve,MMF)等肺功能指标;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动脉血气、肺功能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a O2、FVC、FEV1及MMF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p H、Pa CO2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24 h、48 h,LRYGB组Pa O2、FVC、FEV1及MMF明显低于LSG组(P<0.05);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LRYGB相比,LSG对肥胖患者肺功能、氧合影响较小,术后肺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8.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时机的选择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时机,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行气管切开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气管切开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早期气管切开组(测定组)和非早期气管切开组(对照组),分别计算两组患者1周后的GCS评分变化,低氧血症、肺部感染和死亡的发生率,评价患者预后。本文所有数据用SPSS 11.0软件包完成统计。结果 测定组患者1周后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2.292,P〈0.05);测定组低氧血症、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正确把握气管切开的适应证,及早行气管切开对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及肺呼吸功能有积极作用。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骨瓣开颅术,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比较2组患者的脑氧摄取率(CEO_2)、脑灌注压(CCP)、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等脑代谢指标及格拉斯哥(GC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EO_2、CCP、SVO_2水平及G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骨瓣开颅术比较,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脑代谢指标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七氟醚控制性降压用于颅脑手术对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和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颅脑手术患者37例,ASA I或II级,在全身麻醉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七氟醚(S组,n=20)和硝普钠(N组,n=17)行控制性降压。监测术中HR、BP、SpO2、ECG,桡动脉、右颈内动脉球部抽血标本行血气分析,计算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差(Da-jvO2)、脑氧代谢率(CMRO2)、心率收缩压乘积(RPP)。结果 S组在降压达到目标MAP时,各时点的HR明显慢于N组(P0.05)。两组Da-jvO2、CMRO2在降压时均下降(P0.0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RPP在降压期间明显低于N组(P0.05)。结论七氟醚控制性降压更能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同时改善脑氧代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插管的时机和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插管,观察组采用早期气管插管,比较2组疗效、生理指标、上机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心率(HR)、呼吸频率(RR)均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机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插管可更好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缺氧症状,缩短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去骨瓣减压术(DC)对急性颅脑损伤(TBI)患者氧代谢和颅内压(ICP)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收治的155例急性TBI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8例)和观察组(77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去大骨瓣减压+颞肌切除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小时ICP变化及术前、术后7天脑血氧饱和度(rSO_2)、脑氧代谢率(CMRO_2)等氧代谢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4小时的IC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rSO_2、CMRO_2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优良率为84.42%优于对照组的61.54%(P0.05)。结论应用去骨瓣减压术联合颞肌切除术能显著缓解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同时改善脑氧代谢,有利于术后脑组织的恢复,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常压高浓度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将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均予脑损伤常规治疗,对照组机械通气时持续给予低浓度氧,治疗组间断给予常压高浓度氧加低浓度给氧。比较两组入院时、入院14天及28天Pa O2(动脉血氧分压)变化,以及入院前、入院14天及28天GCS变化,及28天病死率。结果两组入院时PaO_2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组入院14天及28天PaO_2较对照明显升高,两组入院前、入院14天及28天GCS评分及28天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积极主动间断吸入高氧浓度可提高动脉血氧分压,但患者预后并未能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与异丙酚复合麻醉对颅脑外伤手术患者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且预进行手术患者15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异丙酚复合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麻醉诱导前及麻醉维持阶段给予右美托咪定。结果两组患者T_1、T_2、T_3时点的D(a-jv)O2、CEO2均显著性高于T_0时点(t≥2.688,均P0.05),观察组T_1、T_2、T_3时点的D(a-jv)O2、CEO2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t≥3.733,均P0.05)。两组患者术毕、术后12小时、术后24小时两组患者NES、S100β蛋白浓度均显著上升(t≥7.047,均P0.05),但观察组术毕、术后12小时、术后24小时NES、S100β蛋白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444,均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及拔出气管导管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3.773、5.575,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降低手术过程中的脑氧代谢,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和拔出气管导管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部闭合性创伤合并隐匿性气管损伤患者应用气管切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颈部闭合性创伤合并隐匿性气管损伤患者10例,按照适应征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干预,研究组行气管切开手术干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率及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变化。结果干预前心率无明显区别(P0.05),干预后研究组心率水平好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无明显区别(P0.05),干预后研究组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部闭合性损伤合并隐匿性气管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治疗效果理想,维持患者心率、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稳定,对颈部闭合性创伤合并隐匿性气管损伤患者的管理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洗涤式自体血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氧代谢的影响,为临床血液保护措施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择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2例,年龄62~78岁,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血液回收组(cell saver group,CS组)和对照组(control group,C组),每组各41例,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中补液量及异体红细胞量。记录术前(T1)、术毕(T2)及术后24小时(T3)血红蛋白(Hb)、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 O2)、动脉血氧分压(Pa O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v O2)、动脉血乳酸(a LA)、静脉血乳酸(v LA)。同时计算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含量(Ca O2)、静脉血氧含量(Cv O2)及氧摄取率(ERO2)。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术毕外周静脉全血及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含量。结果 Control组患者输注异体红细胞量显著高于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组患者术毕(T2)Sv O2、Pa O2、Pv O2、Ca O2、Cv O2均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5)。CS组患者a LA、v LA、ERO2均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5)。CS组患者术毕全血、红细胞内2,3-DPG含量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5)。结论术中自体血回输能够有效减少异体红细胞的使用,节约血液资源,同时具有良好的携氧能力,值得在髋关节置换术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进入ICU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9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进入ICU监护,按照进入ICU监护的时间早晚分为早期组(n=52)和晚期组(n=44)。6个月后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并根据格拉斯哥预后积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进行评分,并比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GOS评分情况比较结果显示,早期组患者良好率为32.7%,明显高于晚期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患者死亡率为13.5%,显著低于晚期组死亡率3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肺部感染、高钠血症、脑性盐耗综合征、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ICU监护,可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两步吸痰法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即插管时关闭负压,当吸痰管插到气管深部(15cm)时再后退0.5~1.0cm后打开负压将痰液吸尽。观察组采用两步吸痰法,即第1步带负压插管将气管套管内的痰液吸尽,第2步更换吸痰管后按常规吸痰法吸尽气管深部的痰液。结果两组吸痰时患者HR、R、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痰培养中铜绿假单胞菌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应用两步吸痰法能保持患者吸痰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稳定,提高安全性,并能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地氟烷与丙泊酚在颅脑损伤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及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在本院进行颅脑损伤手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麻醉,观察组采用地氟烷联合丙泊酚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氧代谢及炎症反应水平。结果术后,观察组苏醒时间及定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Pbr O_2、MDA、Glu、TNF-α、IL-1β及IL-6水平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SOD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Pbr O_2、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MDA、Glu、TNF-α、IL-1β及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氟烷联合丙泊酚麻醉能有效改善患者氧代谢及炎症反应水平,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对依托咪酯诱导气管内插管时脑氧供需平衡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4例择期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艾司洛尔(A)组和对照(B)组,每组各12例。A组全麻诱导应用依托咪酯、咪达唑仑、芬太尼和维库溴铵,并在插管前30s静注艾司洛尔1mg/kg;B组除不用艾司洛尔外,其他与A组相同。分别于全麻诱导前、气管插管后即刻采集颈内静脉和桡动脉血,检测血糖、血乳酸盐及血气,记录MAP和HR;并计算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脑氧摄取率(CERO2),葡萄糖摄取率(GluER),脑动-静脉血乳酸盐浓度差(Da-jvLac)。结果:与诱导前比较,A组插管后即刻MAP、HR无显著变化(P0.05),SjvO2增高、Da-jvO2和CERO2降低(P均0.05);B组插管后即刻MAP、HR及SjvO2明显增高(P0.01),Da-jvO2和CERO2显著降低(P0.01)。B组插管后即刻MAP、HR及SjvO2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而Da-jvO2和CERO2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GluER和Da-jvLac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麻醉诱导时给予艾司洛尔1mg/kg可减轻依托咪酯诱导气管内插管对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但不影响脑的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