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二级医院护士职业获益感的潜在类别并分析不同类别护士的特征差异。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护士职业获益感问卷和护理工作环境量表对河南省9家二级医院的721名护士进行调查。运用潜在剖面分析识别护士职业获益感的潜在类别,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评估各因素对其不同类别的影响。结果 二级医院护士职业获益感分为3个类别:低获益-低感知型(6.4%)、中高获益-护患关系良好型(69.6%)、高获益-高关系成长型(24.0%)。性别、年龄和护理工作环境是二级医院护士职业获益感潜在剖面分类的预测因素(P<0.05)。结论 二级医院护士职业获益感具有3个潜在类别,医院管理者应注重不同性别和年龄护士的分类,通过建设健康友好的护理工作环境等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提高二级医院护士的职业获益感。  相似文献   

2.
国美娥  辛海霞 《护理学报》2019,26(23):65-68
目的 调查本科护生电子健康素养现状,并分析其与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高校学生电子健康素养量表及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对山东省3所医学院校的578名本科护生进行调查。结果 本科护生电子健康素养总分为(73.72±15.05)分,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总分为(145.61±20.08)分;不同年级的本科护生电子健康素养及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本科护生健康自我管理能力与电子健康素养总分呈密切正相关(r=0.539,P<0.01)。结论 本科护生电子健康素养、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均处于中等水平,电子健康素养与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呈密切正相关。护理教育者应重视本科护生的电子健康教育工作,从体育锻炼、疾病应对方式、自我效能、资料利用等角度,引导本科护生提高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加强电子健康信息的应用,提高其电子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个体为中心的视角探究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格画像,分析其与专业认同的关系及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大五人格特质量表和大学生专业认同量表对广东省、山东省某4所大学的1 167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潜在剖面分析识别人格特质的潜在类别。结果 护生的人格特质被识别为三个潜在类别的模型,分别定义为过度敏感型(15.34%)、普通型(63.41%)和灵活适应型(21.25%)。在专业认同得分上,灵活适应型>普通型>过度敏感型。性别、护理榜样、转专业意愿和人格画像在专业认同水平上存在差异(P<0.05)。结论 护生的人格特质呈现类别分布,即过度敏感型、普通型和灵活适应型;过度敏感型者专业认同感最低,需重点关注;性别、护理榜样、转专业意愿和人格画像是护生专业认同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刘思  周通  陶可可  陈舟  周丹丹 《护理学报》2019,26(10):64-67
目的 观察朋辈辅导在本科护生PBL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名二年级本科护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名,观察组进行PBL教学加朋辈辅导,对照组进行PBL教学,比较本科护生朋辈辅导前后在PBL教学中社交恐惧水平与知识分享水平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 朋辈辅导后本科护生在PBL教学中社交恐惧、知识分享情况有改善,得分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朋辈辅导能有效缓解本科护生PBL教学中社交恐惧现状,提高知识分享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Sandwich教学法在护生实习前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广州某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的123名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Sandwich教学法(观察组)和案例教学法(对照组)。培训后,向2组发放临床思维能力问卷和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并应用2组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理论成绩和操作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临床思维能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且对技能教学方法的认可度均高于对照组,可达83%~96%(均P<0.05)。结论 Sandwich教学法能提高护理技能培训的教学效果,同时有利于培养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促使护生更快地掌握护理技能在实际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导师制带教在本科实习护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7—2018学年59名、2018—2019学年57名新入院本科实习护生为研究对象,按照来院实习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017—2018学年)和观察组(2018-2019学年)。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方法,观察组应用“全程联合专科”双导师带教进行本科护生临床实习带教,比较2组本科护生实习期间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临床工作能力考核、综合素质评价和临床带教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本科实习护生科室月度理论和操作考核、学校中期临床工作能力考核、医院终期综合素质评价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临床带教满意度为 98%,高于对照组的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7,P=0.031)。结论 “全程联合专科”双导师带教有利于提高本科护生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及临床带教满意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于自主学习系统的动态情景模拟在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训中的学习效果。方法 从湖南某高校2015级本科护理专业中随机选取1个班级50名护生作为观察组,另1个班级48名护生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基于自主学习系统的动态情景模拟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课程结束后,比较2组护生急危重症护理学操作考试成绩、自主学习能力和观察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 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操作考试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生对该教学模式持肯定态度。结论 基于自主学习系统的动态情景模拟能提高护生的操作成绩,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护生专业适应性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改善护生专业适应性,提高职业胜任力实证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医科大学839名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问卷、情绪智力量表以及大学生专业适应性量表进行调查,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讨护生专业适应性影响因素。结果 本科护生专业适应性总分为(100.13±13.12)分,条目总均分为(2.63±0.35)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级、专业喜欢程度、情绪智力是专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P<0.05),共解释总变异的27.4%。结论 本科护生专业适应性总体处于中上水平;年级、专业喜欢程度和情绪智力是本科护生专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护理教育者应关注本科护生早期阶段专业适应性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护理专业;增设情绪智力教育课程,利用情绪智力正向推动作用,帮助专业适应不良的学生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9.
陈丽  杨敏  丁慧  刘莹璎  胡娟 《护理学报》2020,27(17):39-44
目的 探讨护理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业拖延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11月—2019年6月抽取3所长沙市公立医学院校695名本科护生,198名护理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学生拖延量表—学生卷、自我调节学习能力问卷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多分类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本科护生和护理研究生学业拖延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本科护生和护理研究生学业拖延现状得分分别为(59.16±11.74)分,(58.47±11.70)分;本科护生学业拖延前3位的原因分别为焦虑(38.7%)、完美主义(38.4%)和缺乏自信(37.8%);护理研究生学业拖延前3位的原因是不良的时间管理(42.4%)、任务厌恶(38.4%)和焦虑(36.8%)。多分类有序Logistic 回归显示:每天玩电子设备时长≤3 h、对填报专业较了解、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较强,是本科护生学业拖延水平的保护因素(P<0.05);每天玩电子设备时长≤3 h、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较强,是护理研究生学业拖延水平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本组本科护生和护理研究生学业拖延程度均处于中等水平,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对填报专业的了解程度、每天玩电子设备时长是本科护生学业拖延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护理研究生学业拖延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和每天玩电子设备时长。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应针对本科护生和护理研究生不同的学业拖延原因和影响因素采取对应的措施,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从而减少其学业拖延行为。  相似文献   

10.
杨蓓  王庆天  张兰  李训  田亚林 《护理学报》2020,27(17):61-66
目的 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应激反应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并比较不同类别患者创伤后应激与创伤后成长得分情况。方法 本研究选取疫情爆发期间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大五人格量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问卷、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和创伤后成长量表,在患者入院化疗时测量患者人格、疫情心理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及创伤后成长水平;使用潜在类别分析基于患者面对疫情心理应激反应各维度得分进行类别划分,并通过创伤后应激及成长得分情况对类别可区分性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 患者对疫情的心理应激反应类别可分为:高应激反应组(类别1)、中应激反应组(类别2)和低应激反应组(类别3)。类别1的创伤后应激得分高于类别2和类别3(F=29.785,P<0.001),且高应激反应组(类别1)的神经质人格水平较高。结论 新冠疫情期间,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可分为3个类别,高应激反应患者创伤后应激水平最高,成长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识别本科护生心理压力类型,并比较不同心理压力类型护生在人口学、应对方式和专业认同的特征差异。方法 于2020年3—4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大学生心理压力源问卷、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和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对2 999名河北省本科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本科护生心理压力类型可分为“就业压力突出型”(n=570)、“普遍低压力型”(n=1 163)、“普遍中压力型”(n=610)和“普遍高压力型”(n=656)。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心理压力类型的本科护生在年级、是否担任学生职务、父母亲朋是否从事护理工作、应对方式和专业认同的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报考护理专业原因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普遍低压力型”相比,“普遍高压力型”(OR=0.579,P<0.001)和“就业压力突出型”(OR=0.496,P<0.001)与专业认同得分呈负向关联。结论 本科护生心理压力存在异质性,识别出4个心理压力类型。尤其关注“普遍高压力型”和“就业压力突出型”护生,为各心理压力类型的护生制定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策略,引导其正确应对,以提高护生的专业认同感,从而稳定护理队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三主”视角下《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及效果。方法 围绕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3方面,采取强化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完善课程思政系统、构建“LOVE”和“HEART”2大思政模块、丰富课堂教学方法等措施,在2019级护理本科生中进行《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结果 学生和督导评价中,教师德育能力均分超过上一年度,且获得了一些奖项;学生课堂互动参与度好、线上学习积极、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平均分超过80分,思政素养得分超过90分者占比超过80%。结论 “三主”视角下“课程思政”教学可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激发学生课程学习投入、提升学习效果和思政素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ICU后综合征(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PICS)患者症状特征的潜在类别并分析各类别患者在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上的差异。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8月16日—2020年1月16日、2020年6月8日—2020年10月30日选取贵州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患者转出ICU 1个月时,采用PICS相关症状评估量表对其进行电话随访。对PICS患者的症状特征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识别其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299例ICU患者,其中165例(55.18%)出现PICS症状。PICS患者的症状特征分为3个潜在类别,分别为“疲劳-睡眠障碍组”(44.24%)、“焦虑组”(16.97%)、“症状高发组”(38.79%)。“症状高发组”与“疲劳-睡眠障碍组”比较,PICS患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越高归于“疲劳-睡眠障碍组”的概率越小(OR=0.882,P=0.001),无呼吸系统疾病史和无气管切开归于“疲劳-睡眠障碍组”的概率较大(OR=5.443,P=0.048;OR=4.015,P=0.006);“症状高发组”与“焦虑组”比较,PICS患者的APACHE Ⅱ越高归于“焦虑组”的概率越小(OR=0.903,P=0.027),年龄<50岁归于“焦虑组”的概率较大(OR=3.392,P=0.025);“疲劳-睡眠障碍组”与“焦虑组”比较,年龄<50岁的PICS患者归于“焦虑组”的概率较大(OR=4.422,P=0.005)。结论 PICS患者的症状特征存在异质性,可分为3个潜在类别。高APACHE Ⅱ、有呼吸系统疾病史和气管切开的PICS患者归为“症状高发组”的概率较大,年龄<50岁的PICS患者归为“焦虑组”的概率较大。临床医护人员应关注PICS患者症状特征的异质性,对不同类别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黄迪  王雨  代永娅  王颖  江智霞 《护理学报》2019,26(19):11-15
目的 通过构建护理学创客教育2.0双螺旋教育模型,并在护理本科生教学中运用该模型,验证其教学效果,为提升护理本科生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文献分析结果,采用探索性研究法构建护理学创客教育2.0双螺旋教育模型,并以“3D打印+护理”课程为案例,运用该模型,对护理本科生课程前后进行创新能力测试。结果 (1)冒险性、挑战性、想象性中不同年级对应的维度均分值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年级学生好奇性维度均分值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护理本科生总体创新能力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挑战性中不同年级的均分值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均分值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大二、大一、大三;(5)大一、大三学生想象性维度均分值与大二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构建护理学创客教育2.0双螺旋教育模型,并能够一定程度提升护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为护理学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高职大专护生遭遇约会暴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黑龙江省4所高职院校688名有过约会经历的在校高职大专护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情绪智力量表、大学生遭遇约会暴力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688名高职大专护生中,335名高职大专护生遭遇约会暴力,其发生率为48.70%;高职大专护生认为非暴力行为的前3项分别是:“通过查看您的手机和个人网站等来确认您和谁交流”、“用手掐、拧或捏您”、“用手或其他物体打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曾经饮酒、目睹父母吵架时暴力或殴打行为及情绪智力是高职大专护生遭遇约会暴力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情绪智力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 高职大专护生遭遇约会暴力发生率较高,且对约会暴力认知较差;曾经饮酒、目睹父母吵架时暴力或殴打行为和情绪智力是高职大专护生遭遇约会暴力的影响因素,高职专科学校应尽早开设关于约会暴力方面的选修课程或讲座内容,帮助高职大专护生认识约会暴力并避免由遭遇约会暴力引发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6.
黄珊  袁娟  颜贵明 《护理学报》2023,30(3):30-34
目的 探究本科实习护生临床群体情绪现状,为了解其职业心态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自由联想法进行投射测验,调查2所大学383名本科实习护生的群体情绪状态,采用RostCM 6文本分析软件对所得书面语言文本内容进行高频词、语义网络分析及情感色彩分析。结果 本科实习护生临床实习高频词汇以形容词、动词和名词为主,主要包括“实习生”“操作”“学生”“临床”“护士”等;形成以一级关键词“操作”为圆心,二级和三级关键词为圆周的圆形语义网络结构图;情感色彩分析中积极情绪占比16.1%,中性情绪占比49.0%,消极情绪占比35.0%。结论 本科实习护生临床群体情绪结构总体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布,整体较为稳定,但仍需改善其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导师与研究生不同视角,探讨危重症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最佳学习方法,为研究生的教与学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经过查阅文献、相关规范文件,在“危重症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内容专家函询问卷”基础上,拟定“危重症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方法”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120名危重症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121名危重症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答此问卷,比较导师与研究生不同视角下的最佳学习方法。结果(1)导师建议的学习方法包括自学(18.2%)、课堂讲授(15.1%)、临床查房(13.5%)等;研究生选择的学习方法包括课堂讲授(20.3%)、临床查房(16.7%)、新媒体(13.7%)等。(2)师生在公共理论、科研方法等学习内容对应的学习方法的选择差异明显(P<0.05)。结论无论对于导师还是危重症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与学的方法多样且存在差异。导师应根据具体学习内容灵活选择教的方法,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并创新课堂讲授形式,开展“对话式”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学生则应根据具体学习内容灵活选择多种学的方法,注重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付悦琪  赵梅  宇寰 《护理学报》2021,28(16):1-4
目的 探究我国护理实践教学信息化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为今后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国内2000—2020年护理实践教学信息化领域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Cite 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的发文情况、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551篇有效文献,年发文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作者最高发文量为4篇;研究机构最高发文量为8篇;高频关键词主要有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蓝墨云班课、虚拟仿真等。结论 国内护理实践教学信息化领域正处于发展期,已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但缺乏具有相对学术影响力的作者和机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病患儿心理行为适应特征的潜在类别,比较不同类别慢性病患儿在人口学特征及家庭复原力上的差异,分析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9月在上海市与浙江省4所三级甲等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307名慢性病患儿家长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长处与困难问卷(家长版)和家庭复原力评估量表进行调查。对慢性病患儿的心理行为适应特征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识别其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 结果 慢性病患儿的心理行为适应特征分为3个潜在类别,分别为心理行为健康组(48.9%)、多动-低亲社会行为组(48.2%)、高心理行为问题组(2.9%)。将高心理行为问题组、多动-低亲社会行为组合并为心理行为问题组,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疾病类型和家庭复原力是患儿心理行为适应特征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 结论 慢性病患儿的心理行为适应特征存在异质性,可分为3个潜在类别。年龄较小、患有神经系统疾病、低家庭复原力的患儿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在“金课”理念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科研护士培养的探索和实践效果。方法 选取长沙市某三级综合医院36名有意向申请2021年科研护士岗位的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在“金课”理念下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形式,围绕科研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更加侧重学员的“分析、评价、创造”3个高级认知阶段,分别展开护理科研培训与实践。结果 培训后临床护士科研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课”理念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有效提高临床护士科研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