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中间入路:回结肠血管被拉伸并且在所产生的腹膜皱褶的基部开始腹膜切开。腹膜前叶的解剖沿着SMA左边缘进行;在SMV前部行整体淋巴结清扫术,沿着肾前筋膜平面从内侧到外侧和从底部到顶部。Toldt筋膜的解剖胚胎平面被锐性分离:内测分离通常沿肝曲的结肠系膜与胰十二指肠前筋膜之间的平面解剖;外侧通过切开结肠肝曲外侧腹膜返折进入上述平面,在这个水平的结肠筋膜囊相互衔接,可以容易的分离。分离过程中确保右半结肠系膜完整性及保护腹膜后结构,如右输尿管和性腺血管。右侧腹膜返折和回盲部腹膜返折逐渐分离后使右半结肠标本完全游离。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次报道以头侧入路优先清扫No.206和No.204组淋巴结的结肠肝曲癌根治术。首先,使用LigaSure(LF1937)将胃网膜右系膜连同右结肠及其系膜向尾侧剥离,显露十二指肠降部外侧的Toldt筋膜平面,以及胰十二指肠前筋膜平面和Henle干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处;其次,沿着回结肠血管蒂下窝切开回结肠系膜表面的膜桥,在右结肠系膜背侧叶与Toldt筋膜之间向头侧拓展筋膜间隙并与头侧间隙会师;最后,在肠系膜上动脉右侧缘剥离右结肠系膜,运用LigaSure(LF1937)防波堤技术,凝闭并切断回结肠动静脉、右结肠动静脉及中结肠动静脉,清扫No.203、No.213和No.223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患者全身麻醉后,5孔法建立气腹,术者左侧站位。探查腹腔未见转移,行腹腔镜辅助中央入路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步骤:充分显露右半结肠系膜,辨认回结肠血管,沿肠系膜上静脉投影切开右半结肠系膜根部,进入Toldt’s间隙。分离显露回结肠血管并清扫淋巴结,进而显露肠系膜上静脉。向头侧拓展显露肠系膜上静脉并清扫血管根部淋巴结。显露右结肠、中结肠血管,清扫其根部淋巴结。结扎离断回结肠血管、右结肠血管及中结肠血管右支。向头侧及外侧拓展Toldt’s间隙,分离回肠系膜根部,最后从外侧游离升结肠与内侧贯通,完成右半结肠游离。修整回肠,距回盲部10 cm离断血管弓。采用5 cm上腹正中辅助切口,完成回肠-横结肠端侧吻合并移除标本。  相似文献   

4.
正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强调沿肿瘤引流血管根部解剖,以最大限度清扫淋巴结及保证脏层筋膜光滑和完整无缺损。笔者单位将组织剪的不同操作联合左手控制技术应用于右半结肠癌手术,清扫肠系膜上血管根部、胃结肠静脉干、结肠中血管根部淋巴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解剖标志、手术层面等手术关键技术日益成熟,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消化道重建方式逐步规范,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理念得到广泛推广。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对规范淋巴结清扫范围、寻找正确解剖平面以及减少术中并发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中间入路具有较高肿瘤安全性和操作便利性。外侧入路方式目前临床较少采用,适用于肠系膜上血管区域粘连严重或肠系膜炎症导致局部组织层次显露不清等情况。尾侧入路既满足结肠癌根治的全系膜切除原则,同时较中间入路操作更加简便易行。头尾侧联合入路方式是在尾侧入路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可减少对大网膜、结肠及其系膜的多次翻动,并有助于缩短腹腔镜手术的学习曲线。关于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不同入路法的近远期疗效的高质量研究有限,目前尚无最佳手术入路的定论。  相似文献   

6.
手术采取经典的中间入路:沿肠系膜上静脉(SMV)表面切开,于其左侧清扫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及中结肠动脉根部淋巴结并切断;在回结肠血管下方2 cm自然皱褶处切开进入小肠系膜根部,清扫SMV右侧淋巴组织,根部切断回结肠静脉;沿十二指肠水平部与胰头表面间隙分离,显示胃结肠静脉干,于根部切断;胃大弯中部血管弓下方进入网膜囊,在距幽门10 cm处横断胃网膜右血管,沿胃大弯侧分离至显露胃网膜右动脉根部;沿胰颈下缘切开横结肠系膜前叶,向右分离至胃网膜右动脉根部,清扫并将其切断,向右清扫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前方横结肠系膜;从上至下、从内向外完整切除右半结肠系膜后叶。于右侧经腹直肌切口切开腹壁,长约6 cm,将右半结肠拖出体外。在肿瘤远端10~15 cm横断横结肠,在回盲部近端切断15 cm回肠后行回肠横结肠吻合术。  相似文献   

7.
探讨腹腔镜中间入路法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手术要点、安全性及临床应用。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8年4月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66例患者,其中开腹33例,腹腔镜中间入路33例。腹腔镜手术以回结肠血管为起始入路标志,以肠系膜上静脉为解剖学标志,建立正确的外科平面进行系膜血管的解剖及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显示,腹腔镜中间入路与开腹侧方入路比较,其在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有优势,并发症和术中出血量减少,但手术时间延长。结果表明,腹腔镜右半结肠癌中间入路完整肠系膜切除,手术安全,创伤小,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8.
手术路径采用由内向外、自下而上的中间入路。右侧全结肠系膜切除(CME)手术强调间隙的分离和淋巴结的清扫。首先以回结肠血管解剖投影为起点切开腹膜,游离回结肠血管,显露肠系膜上静脉(SMV)远端并进入血管鞘,沿SMV向头侧解剖至胰腺颈部下缘,可逐个定位回结肠血管、右结肠血管和中结肠血管。在SMV前部行整体淋巴结清扫,再进入并由内向外拓展右侧Toldt间隙,显露十二指肠、胰腺头部、SMV的右侧及胃结肠干,最后由外侧分离将右半结肠完全游离,注意保护腹膜后结构。研究表明,CME理论指导下的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可以彻底完成D3淋巴结清扫,并且降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风险,延长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主要步骤包括:(1)腹腔探查;(2)右结肠后间隙(RRCS)拓展:进入Told筋膜与结肠系膜间的天然外科平面。至结肠肝曲水平,同时向内侧暴露十二指肠,此为进入横结肠后间隙(TRCS)的标志。(3)中间入路结扎肠系膜血管:以回结肠血管(ICV,ICA)在肠系膜表面投影为解剖标志打开结肠系膜,可轻易与其后方已打开的RRCS间隙相汇合。以肠系膜上静脉(SMV)为主线,清扫外科干,进一步解剖Henle’s干及其分支。(4)幽门下淋巴结清扫;(5)消化道重建。本文对由外周入路和中间入路发展而来的尾侧联合中间入路进行了简要介绍,该术式技术上可行,术者操作相对简便,手术安全性高,可供结直肠外科医生参考。  相似文献   

10.
微创手术在腹腔镜平台发展已有30年之久,在消化道手术领域腹腔镜技术已进入成熟阶段。微创外科的近期发展在于对手术入路及解剖等进一步加以规范与推广,以及3D、4K等针对显像技术硬件设备的创新与开发。腹腔镜下尾侧-中间联合入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自回盲部背侧为起始点先行完成右半结肠系膜的后间隙游离,并结合传统中间入路进一步清扫系膜根部淋巴结。尾侧-中间联合入路可从不同角度完成右半结肠的系膜解剖,可帮助主刀医师完成右结肠后间隙的拓展,可成为手术医师首选的手术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术中切开回结肠血管蒂下缘系膜进入正确层面,处理回结肠血管并清扫203组淋巴结;继续扩展右结肠后间隙,处理右结肠血管并清扫213组淋巴结,处理中结肠血管并清扫223组淋巴结;裁剪右侧半大网膜及横结肠系膜,游离结肠肝曲,向下游离整个右半结肠;全腔镜下行回肠横结肠侧侧吻合,标本装袋后取出。  相似文献   

12.
随着腹腔镜右侧完整全结肠系膜切除(CME)治疗右半结肠癌的推广,右半结肠癌患者从中普遍获益。从传统的外侧入路到如今的中间入路,从开放手术到腹腔镜手术,手术操作不断精细化、规范化。临床实践中,右侧CME手术强调间隙的分离和淋巴结的清扫,掌握术中操作的难点与技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肠系膜上血管的解剖和淋巴结的清扫、胰头前方肠系膜上静脉属支血管的解剖和出血的预防和处理、吻合口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肠管切除重建系膜孔的处理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完全3D腹腔镜下采用以血管为导向的中间入路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施行的38例完全3D腹腔镜下以血管为导向的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由中间入路解剖出肠系膜上静脉各属支,根部结扎离断,由内向外、自下而上分离右侧Toldt间隙及横结肠后间隙,切开胰颈部横结肠系膜前叶,离断横结肠,再由上向下、由内到外完整切除右半结肠系膜,最后采用腔内直线切割闭合器行回结肠侧侧吻合。结果:38例均顺利完成完全3D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完整切除右半结肠系膜,根部结扎血管,彻底清扫淋巴结,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平均(140.7±11.4)min,术中出血量19(13.75,30)mL。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包括吻合口漏1例,肺部感染3例,取标本切口感染1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0.0±3.1)个月,无吻合口狭窄,2例复发,其中1例出现腹膜转移。结论:完全腹腔镜下采用以血管为导向的中间入路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与D3淋巴结清扫均强调高位结扎供血血管及系膜切除的完整性,进一步规范了结肠癌根治术,且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病人预后,但在具体的清扫范围和手术入路选择上仍存较大争议。争议焦点主要集中于D3淋巴结清扫的内侧界,目前主流的观点是以肠系膜上静脉(SMV)左侧缘为边界,但亦有SMV右侧、SMA左侧、SMA中线等多种不同的观点。对于胃结肠韧带淋巴结(GCLN)或幽门下淋巴结的清扫,虽无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亦有多种不同意见。此外,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有多种手术入路的选择,尚需更多临床研究的论证。  相似文献   

15.
以肠系膜上静脉外科干为中心的D3淋巴结清扫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关键操作。手术径路采用由内向外、自下而上的内侧入路,首先以回结肠血管解剖投影为起点,游离回结肠血管,显露肠系膜上静脉远端并进入血管鞘,沿其左侧向上至胰腺颈部下缘,以确定淋巴清扫的平面,并离断处理右结肠动脉和中结肠血管,再进入并由内向外拓展天然外科平面-右侧Toldt 间隙,轻松显露十二指肠、胰腺头部、肠系膜上静脉的右侧,同时沿上静脉右侧壁处理可能的属支及胃结肠干,最后由外侧分离将右半结肠完全游离。这种内侧入路可以清楚地判断血管的变异,彻底完成D3淋巴结的清扫,明显提高手术安全性,并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手术为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式,中央入路解剖血管、清扫主干旁淋巴结,头侧游离结肠肝曲,尾侧入路掀起右半结肠,将右半结肠相应血管离断、淋巴结清扫展示出来,尤其是处理Henle干。手术时间总长约60 min,视频剪辑后无加速,基本能反映出手术全程步骤的各个细节,全程手术层次入路标准,几乎无出血。腔镜下操作及缝合动作流畅,手术流程亮点包括血管解剖、淋巴结清扫、腔内关闭系膜。  相似文献   

17.
我们尝试采用头侧中间入路法以解决目前传统中间入路的一些不足。手术具体步骤包括:推开屈氏韧带处的空肠,切断该处附着的筋膜及韧带,将小肠肠袢完全推至右上腹部,显露屈氏韧带和左侧结肠系膜、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下血管;从肠系膜下动脉(IMA)头侧的腹主动脉表面腹膜处打开进入左结肠后间隙,并顺势清扫IMA根部周围巴结;打开IMA尾侧的直乙结肠系膜并进入乙结肠后间隙,清扫IMA下方的周围淋巴结,并使乙结肠后间隙和左结肠后间隙贯通;显露IMA,肠系膜下静脉(IMV)和左结肠血管、乙结肠血管等相关血管,用血管夹夹闭离断相关血管根部,并可选择性的保留左结肠血管等。后续步骤同传统中间入路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18.
开腹的右半结肠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定型、而且普及范围广的手术方式,不同级别或普外科不同专业的医师,常常以此作为结直肠手术的入门术式.对于右半结肠癌,根据清扫淋巴结范围的不同,将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分为D1、D2和D3根治术,分别指清扫至肠周边缘淋巴结,系膜中饲养血管旁的中间淋巴结,以及各饲养血管根部的主淋巴结.传统的右半结肠切除术一般仅要求D2根治术,即清扫淋巴结至回结肠血管、右结肠血管、结肠中动脉右支即可.随着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ection,TME)原则在直肠癌根治手术中的普及,以及腹腔镜技术的推广,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这一传统的手术方式也包含了崭新的内容,如完全腹腔镜手术、全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exection,CME)、D3根治术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根治右半结肠癌的技术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腹腔镜CME术35例的临床病理数据及视频资料,分析其安全性与技术可行性;采用West分级系统评价手术质量;通过解剖学绘图描述腹腔镜CME的手术入路,解剖层次及技术要点。结果 (1)脏层筋膜呈"信封样"包绕整个结肠系膜,需超声刀锐性分离脏壁层筋膜,达到血管根部结扎与完整系膜切除。(2)中间入路以回结肠血管解剖投影为起步点,沿肠系膜上静脉为主线解剖血管,进入Told与肾前筋膜间的天然外科平面。(3)盲肠及升结肠癌,需清扫回结肠、右结肠及结肠中血管根部淋巴结;结肠肝曲癌,还需清扫No.6淋巴结及切除距肿瘤以远10~15cm胃大弯侧胃网膜。(4)35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下CME;手术质量等级判定C级33例;中位清扫淋巴结数19(15~25)枚,Ⅲ期病人系膜根部淋巴结阳性25%;中位手术时间2.6(2~4)h,术中出血80(50~300)mL,术后排气时间2(1~4)d,住院时间12(6~20)d;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例,出血1例,乳糜漏1例。结论 CME为基于胚胎解剖学与肿瘤外科学的新理念,有望成为规范化手术方式;中间入路腹腔镜下CME技术上可行,是否改善远期疗效有待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0.
4K腹腔镜给结直肠外科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通过4K腹腔镜能够真实再现腹盆腔筋膜结构,使术者看到更加细微的解剖结构,清晰真实的画面减轻了术者的视觉疲劳感,使手术变得更加简便和安全。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包括右半结肠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及D 3淋巴结清扫术,通过4K腹腔镜高清摄像系统,能够真实再现右半结肠系膜及其系膜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