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在开胸手术术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行开胸手术的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全麻复合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P组患者于全麻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于开胸侧切口所在肋间胸椎旁注射0.5%罗哌卡因12~15ml。所有患者术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记录两组患者切皮前、插管后手术前、切皮后5min、手术结束前及术后2h的MAP、HR。记录术中芬太尼用量及术后2、6、12、24和48h安静及咳嗽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满意度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P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顺利完成椎旁神经阻滞,未见与穿刺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与G组比较,P组切皮后5min 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P<0.05);P组术后2、6、12时点的安静及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P组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镇痛满意度较好(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椎旁神经阻滞定位准确,操作成功率高,用于胸科手术能有效镇痛,明显减少术中及术后静脉镇痛药的需要量。 相似文献
2.
《浙江创伤外科》2019,(1)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共计80例。年龄18~65岁,ASA分级Ⅰ~Ⅱ级,患者使用随机软件分为连续椎旁神经阻滞组(PVB组)和全身麻醉组(GA组),每组各40例患者。记录患者全身麻醉诱导前(T_0)、手术开始时(T_1)、手术开始后30分钟(T_2)、拔管后15分钟(T_3)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于出PACU即刻、术后2小时、术后4小时、术后12小时、术后24小时评估患者VAS评分。记录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皮肤瘙痒、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PVB组患者T_2、T_3时点MAP、HR显著低于G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B组患者出PACU即刻、术后2小时、术后4小时、术后12小时、术后24小时VAS评分显著低于G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B组患者PONV、皮肤瘙痒、头晕发生率均显著低于G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嗜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椎旁神经阻滞有助于维持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并能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3.
4.
5.
6.
目的 评价股神经、胸腰椎旁神经联合阻滞在高龄患者髋关节手术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65例行髋关节术的70岁以上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GA)组、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block,PVB)组,PVB组分别于股神经和T12、L3椎体行PVB,采用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局麻药为0.375%罗哌卡因与1%利多卡因混合液10 ml,并留置导管.GA组采用全凭静脉全身复合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开始30 min、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和心肌氧耗指数以及术后送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留置导尿、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复苏室评分、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手术时间、MAP、HR和心肌氧耗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开始30 min HR和心肌氧耗指数GA组比PVB组低(P<0.05),HR分别为(68±11)次/min和(80±11)次/min、心肌氧耗指数(8 807±1 883)和(10 362±2 433).与麻醉前比较,两组患者MAP、HR和心肌氧耗指数的变化均显著降低(P<0.05).PVB组在手术后的MAP、HR和心肌氧耗指数均低于GA组(P<0.05),MAP分别为(88±12) mmHg(1 mmHg=0.133 kPa)和(101±15) mmHg、HR(75±11)次/min和(84±19)次/min、心肌氧耗指数(9 706±2 009)和(12 687±4 119).与麻醉前比较PVB组MAP、HR及心肌氧耗指数低于术前(P<0.05),G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VB减少术后需送ICU、下呼吸道感染及留置导尿人数,与G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股神经、胸腰椎旁神经联合阻滞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高龄患者的髋关节手术,其生理干扰轻微,且术后需送ICU及留置导尿概率小,有效降低下呼吸道感染,有效降低心肌氧耗指数,提高了术后患者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全麻联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ultrasound-guided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USG-PVB)在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thoracoscopic and laparoscopic esophagectomy,TLE)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TLE的患者48例,男40例,女8例,年龄52~72岁,BMI15.1~26.2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全麻联合USG-PVB组(P组)和全麻组(G组),每组24例。两组全麻方法相同,P组于全麻诱导前行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PVB)。记录术中麻醉药物、血管活性药物和PACU药物用量;记录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苏醒期躁动情况;记录苏醒时、出PACU时及术后1、2、3、5d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测试患者术前1d和术后7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记录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7dPOCD发生率。结果与G组比较,P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去氧肾上腺素用量明显增多(P0.05);拔管时间明显缩短,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降低,PACU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或P0.05);苏醒时、出PACU时和术后1、2、5d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术后3d咳嗽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术后7d两组POC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麻联合USG-PVB可减少围术期镇痛药物用量,减轻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及躁动,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胸壁神经阻滞[胸横肌平面-胸神经阻滞(transversus thoracic muscle plane-pectoral nerves,TTP-PECS)]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围术期的镇痛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64例,年龄35~72岁,BMI 20~26 kg/m~2,ASAⅠ或Ⅱ级。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TTP-PECS组(A组)和TPVB组(B组)。麻醉诱导前A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TTP-PECS,B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TPVB,均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分别于操作结束后30 min测定痛觉减退范围。术毕两组患者均给予PCIA,并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补救镇痛,维持静息VAS评分≤3分或运动VAS评分≤5分。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范围、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术中芬太尼消耗量、阻滞镇痛维持时间、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例数;评估术后2、6、12、24及48 h的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阻滞范围主要为T_2—T_6,B组主要为T_3—T_7,A组T_2皮区的阻滞者明显多于B组,T_6、T_7皮区的阻滞者少于B组(P0.05);与B组比较,A组阻滞操作时间缩短,阻滞镇痛时间延长,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例数明显减少,术后12 h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A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明显减少,术后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TTP-PECS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围术期镇痛效果和安全性优于TPVB。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单侧锁骨骨折的手术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20~56岁,体重47~78 kg,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行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B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液含1%利多卡因和0.2%罗哌卡因.A组以T1横突为定位标志行颈椎椎旁+胸椎椎旁神经阻滞,分别用神经阻滞液4 ml和10 ml,再行颈浅丛神经阻滞,用神经阻滞液6 ml.B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分别采用神经阻滞液15 ml和6 ml.记录椎旁神经阻滞和臂丛神经阻滞15 min后神经所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情况、麻醉效果评价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C5、C6、T2神经阻滞完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4神经阻滞完善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1);C7、C8、T1神经阻滞完善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 对锁骨骨折手术采用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安全,神经支配区域阻滞完善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对胸腔镜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择期行胸外科手术患者1 190例,男516例,女674例,年龄18~75岁,BMI 15~35 kg/m2,ASA Ⅰ—Ⅲ级。根据接受神经阻滞的类型分为两组: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n=327例)和肋间神经阻滞组(I组,n=863例)。P组术前行T3-4和T6-7椎旁神经阻滞;I组于手术结束时在胸腔镜监测下在切口及其相邻上下两个肋间实施肋间神经阻滞。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既往合并症,术后第1、2和3天舒芬太尼用量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第1、2和3天静息和活动时疼痛数字(NRS)评分、恶心呕吐,记录术后头晕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与I组比较,P组术后第1和2天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第1天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第1天活动时NRS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头晕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 )。术后第2和3天两组静息和运动时NRS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肋间神经阻滞比较,椎旁神经阻滞可以减少胸腔镜肺部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胸神经Ⅱ(pectoral nervesⅡ,PecsⅡ)阻滞和胸椎旁神经(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TPVN)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80例,年龄40~65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之分为两组,每组40例。P组于全麻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用0.5%罗哌卡因25 ml行PecsⅡ阻滞;T组则在超声引导下行TPVN阻滞,给予同等剂量和浓度的罗哌卡因。所有患者神经阻滞完成后观察30 min,采用针刺法记录痛觉较对侧减退的节段数。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PCIA。记录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和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使用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P组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T组[(326.5±47.8)min vs(201.4±34.5)min,P0.01]。P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少于T组[(6.9±1.2)μg vs(10.7±1.9)μg,P0.01]。P组阻滞皮区达T2的患者明显多于T组[35例(87.6%)vs9例(22.5%),P0.05]。两组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PecsⅡ阻滞与TPVN阻滞均可安全可靠地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但PecsⅡ阻滞效果更为完善和持久。 相似文献
13.
《浙江创伤外科》2018,(6)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单侧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镇痛、镇静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诊断的72例单侧乳腺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A、B、C 3组,A组患者采用单纯静脉镇痛治疗,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加用局部浸润治疗,C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水平。结果各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各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C组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低于A、B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单侧乳腺癌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浙江创伤外科》2017,(6)
目的探讨分析肺叶切除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80例肺叶切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阿片类药物镇痛,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镇痛。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刻的VAS评分、炎性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炎性因子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镇痛,可以有效降低临床疼痛,改善炎症反应,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可为胸外科手术患者提供多模式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进而促进患者快速康复[1]。以往认为开胸手术的最佳麻醉方式为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麻醉(thoracic epidural anesthesia,TEA)[2]。近年来TPVB因其镇痛效果确切、安全性高[2],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具有取代TEA之势。超声引导下的可视化操作更明显提高了TPVB的精确性和安全性,使TPVB在临床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应用与发展。现就TPVB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手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术后急性和慢性疼痛。控制乳腺癌围手术期疼痛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区域阻滞镇痛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超声可视化技术的引入,区域阻滞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筋膜间神经阻滞。文章总结筋膜间神经阻滞对乳腺癌围手术期疼痛及术后恢复影响的研究资料发现,筋膜间神经阻滞能减少患者围手术期镇痛药物的用量,减轻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急诊或择期行上肢或手部手术的患者,ASAⅠ~Ⅲ级,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组(US组)和传统解剖定位组(NS组),两组均合并使用神经刺激器,局麻药均为0.4%罗哌卡因,US组为30 ml,NS组为40 ml。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结果 US组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NS组(P<0.05或P<0.01)。结论超声引导合并神经刺激器行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麻醉完成时间,减少局麻药用药量,延长麻醉作用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应用于开胸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03-2018-05间行开胸手术的166例患者,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2组,每组83例。A组施行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B组施行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结果 (1)麻醉前(T0)时2组MA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后15 min(T1)、30 min(T2)、45 min(T3),2组MAP水平均较T0时降低,但A组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舒芬太尼用量及苯福林使用例数均较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3 h、6 h、12 h、24 h,2组安静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咳嗽状态下VAS评分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胸段硬膜外阻滞在胸科手术镇痛方面均具有良好效果,且胸段硬膜外阻滞在术后咳嗽状态下镇痛效果更佳,而椎旁神经阻滞在降低术中应激反应、减少舒芬太尼用量及苯福林使用例数方面优势更明显,更有利于促进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全麻联合胸稚旁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麻醉及术后镇痛方面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2年1月至11月6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全麻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单纯采用全麻,观察并比较两组诱导前(T0)、切皮时(T1)及手术结束时(T2)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及全麻苏醒期即刻(T3)、术后6小时(T4)、12小时(rr5)、24小时(R)的静息状态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结果观察组在切皮时及手术结束时MAP和HR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镇痛效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麻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安全有效应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其生理干扰轻微并能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