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成军 《中国保健》2007,15(17):71-72
目的预防和治疗儿童因声带病变引起的声音嘶哑,使儿童健康成长.方法124例声音嘶哑儿童的病因调查,正常儿童与声带病变儿童的声时对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声带病变.结果声嘶儿童多因常高声喊叫、过多大声讲话而引起声带病变,导致声门闭合不良引起声音嘶哑.发现声带病变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声时对比明显缩短.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声带病变有良好疗效.结论儿童用声不当和过度用声能引起声带病变.通过注意发音休息和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慢性喉炎及肥厚性声带炎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萧山区流动儿童监管人对免疫接种相关政策的认知和需求,为加强本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萧山地域分布特点,分别在东北部、中部、西南部各选择1个流动儿童聚集的镇,每个镇选择流动儿童相对聚集的1个村(社区)作为调查点.采用统一的问卷对调查点内的1~4周岁的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及其监管人进行面对面调查. 结果 调查流动儿童357名,本地儿童142名.流动儿童监管人对免疫接种相关政策平均知晓率为70.52%,显著低于本地儿童监管人93.94%(x2=158.30,P=0.000).59.38%流动儿童监管人和95.77%本地儿童监管人均被动根据接种门诊通知单或预约单给儿童接种疫苗.84.31%和85.21%的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监管人对免疫接种相关知识有主观需求. 结论 流动儿童监管人对免疫接种相关政策的认知程度不高,应多渠道持续开展免疫接种政策和信息宣传,促使流动儿童监管人主动寻求免疫接种服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3岁以下儿童看护人儿童保健认知情况,为制定儿童保健相关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针对2014年8—12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的0~3岁儿童,基于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其看护人进行面对面调查,了解看护人儿童保健认知情况及相关知识获取途径,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512名儿童看护人,其中父母164名,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229名,保姆或其他人119人.儿童看护人对预防接种时间、定期体检、辅食添加时间等的知晓率相对较高,但对儿童贫血和儿童维生素D缺乏等常见病的表现知晓率较低.儿童保健知识的获取途径中,父母以网络为主,其他看护人以家人、亲戚或朋友为主,通过医疗机构获取儿童保健知识的偏低.结论 0~3岁儿童看护人儿童保健认知水平尚有待提高.医疗机构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儿童保健知识的普及率.  相似文献   

4.
社区儿童保健服务现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社区儿童保健服务状况,探讨社区儿童保健工作重点,更好地为辖区儿童提供优质服务.方法 对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儿童保健工作年报表及儿童保健工作相关台账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社区新生儿访视率、3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大于95%;视力筛查率、听力保健率偏低;对社区户籍3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和系统管理率均高于流动儿童,流动儿童死亡率高于户籍儿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人员专职率为85.71%,资质合格率为92.86%,其年龄、职称结构趋于老化.结论 加强对流动儿童的保健管理,拓展社区儿童保健服务内容,完善儿童保健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重视儿童保健人才队伍的培养,不断提高社区儿童保健服务水平是今后社区儿童保健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保健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为做好儿童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保定市2000~2009年5岁以下儿童保健情况和死亡率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0~200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85.6%,体弱儿管理率达98.9%,3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85%以上.6个月母乳喂养率达80%以上.二、三级医院的床位和医护人员不足.结论: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首先应加强围产期保健,满足儿童住院需求,改善儿童住院环境,增加儿科、儿童保健人员,适应日益增长的儿童保健需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西安社区0~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为地段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西安市两个社区0~4岁儿童168名,以家长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儿童背景资料、儿童饮食行为特点、家长的喂养行为及家长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应对.结果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检出情况:正常组仅11人,占6.5%,异常组儿童157人,占93.4%,男女儿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加强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高度重视,对抚养人科学育儿知识的宣教,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乌鲁木齐市部分汉族学龄期儿童肥胖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2002年乌鲁木齐市7~12岁儿童肥胖现状,为预防和控制学龄期儿童肥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确定研究对象,测定7~12岁肥胖儿童各项指标,并与健康儿童进行比较.结果乌鲁木齐市7~12岁儿童肥胖检出率为5.3%,肥胖儿童的心肺功能指标劣于健康儿童,高血压、高血脂患病率高于健康儿童.结论乌鲁木齐市学龄儿童肥胖率较高,学校应加强对肥胖儿童的体质及血压、血脂监测,及早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儿童入学体检的检查结果,分析入学体检的重要性.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2011年630名入学儿童体检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儿童的体检结果,以分析儿童入学体检的重要性.结果 630名儿童中,患病儿童共84例,其中包括龋齿28例,沙眼及视力低下22例,轻度贫血19例,乙型肝炎8例,其他6例.此外,66例儿童有肥胖.结论 儿童入学体检中能够发现较多疾病,有助于指导学校对儿童及其家属的卫生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开展整体评估中国儿童发展状况的定量研究,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构建儿童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测算模型,收集相关指标数据,定量分析中国自2006-2015年期间儿童发展综合水平,以及省级儿童发展状况.结果 中国儿童发展指数得分近10年基本维持在50~60分之间,2015年得分为61.31;省级儿童发展指数得分明显提升,但不同地理区域之间仍然存在差距.结论 儿童发展指数的应用客观、量化、综合地反映出我国历年儿童发展变化状况.无论国家层面还是省级层面,中国已顺利实现MDGs儿童发展相关目标.未来的儿童发展还存在很大改善空间,应注重缩小地区差异,促进儿童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学生对儿童性侵犯的认识,为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个人深入访谈的方法对21名在校医学生进行访谈.结果绝大多数被访者听说过儿童性侵犯案例.被访者在以往的学校学习中都没有接受过正式的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对儿童性侵犯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书本、杂志和互联网.多数被访者认为预防儿童性侵犯的主要措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绝大多数被访者对性侵犯受害儿童表示同情,并认为不应该歧视受害儿童,应多给予关怀与帮助.结论医学生对儿童性侵犯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仍较片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评估与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和儿童饮食行为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0~12月共290例3~6岁学龄前儿童,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评估儿童的饮食行为,评价儿童的营养状况,并进行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分析,分析儿童营养状况测评与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之间的一致性。结果回收有效问卷27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 21%。女童的不良进食习惯、偏食及食物喜好评分高于男童,而过饱响应评分低于男童(P<0. 05); 3~4岁儿童的主动进食评分低于5~6岁儿童(P<0. 05);母亲受教育程度越低,儿童不良进食习惯及食物响应评分越高(P<0. 05);儿童家庭经济情况越好,儿童不良进食习惯评分越高,过饱响应评分越低(P<0. 05);与祖父母或其他人同住的儿童偏食评分较与父母同住的儿童评分高,主动进食评分较与父母同住的儿童评分低(P<0. 05);标准测评的不同营养状况儿童中,低体质量组食物喜好、食物响应及主动进食评分最低,肥胖组最高;低体质量组过饱响应评分最高,肥胖组最低(P<0. 05),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方面,偏瘦组偏食、过饱响应评分最高,食物喜好、食物响应、主动进食评分最低(P<0. 05)。Kappa检验结果显示,标准测评与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对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的判断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0. 125,P<0. 05)。结论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与其饮食行为密切相关,不良饮食行为对儿童的营养状况有一定的影响,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与儿童营养状况的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12.
王菁  徐勤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6):4351-4353
目的:了解苏州市儿童意外死亡的现状和特点.方法:对2006~2009年苏州市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婴儿、1~4岁儿童和5岁以下儿童平均意外死亡率为36.75/10万、134.53/10万、171.28/10万.意外窒息是婴儿意外死亡的第一位死因,溺水是1~4岁儿童和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第一位.结论:儿童意外死亡是可避免死亡,必须重视儿童意外死亡的管理,降低儿童意外伤害造成的儿童死亡,提高儿童的生存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兰溪市、浦江县锡箔加工家庭作坊的儿童进行监测,探讨乡镇环境铅污染对当地儿童健康的影响.方法在污染区46名和对照区32名儿童中进行血铅测定,并分别进行了WISC-R儿童智能发育的检查测试.结果污染区儿童血铅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血铅水平与儿童韦氏智商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家庭作坊的锡箔加工严重污染了当地儿童的生长环境,对儿童的智能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家庭儿童卫生服务保健利用情况及不同流动状态对儿童保健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以流动人口家庭中0~6岁儿童作为分析对象,分析儿童及其父母基本基本情况、儿童建立保健手册、儿童接受免费体检及接种疫苗的情况,并分析儿童流动状态不同对其接受健康检查的影响。结果对现居住地在流入地和户籍地的儿童保健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儿童保健手册"建册率"为91. 85%,过去一年接受免费健康检查的比例为71. 76%,疫苗接种率为98. 61%,现居住在户籍地的儿童保健利用情况好于居住在流入地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按照出生地和居住地的不同将流动人口家庭儿童分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回流儿童"及"外流儿童",4种流动状态儿童保健利用存在差异(P0. 05),以儿童体检为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与"回流儿童"接受健康体检的可能性分别为"流动儿童"的1. 378和1. 126倍。结论流动人口家庭儿童体检服务利用仍存在不足,应考虑到户籍因素和流动性对儿童保健影响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同时采取宣传教育增强流动人口家庭的儿童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微量元素在儿童保健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我院54例保健儿童作为本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54例保健儿童实施随机分组.对照组27例儿童在保健过程中不补充微量元素,实验组27例儿童在保健过程中补充微量元素,分析比较两组儿童的微量元素缺失率、铁离子以及锌离子测定值.结果:对照组27例儿童微量元素缺失率为27.78%,显著高于实验组儿童(1.85%),且实验组儿童的铁离子以及锌离子测定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P<0.05.结论:微量元素在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保证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应适当对儿童补充铁、锌等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农村3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中国西部农村3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中国西部9省46个项目县的9616名3岁以下儿童及其家庭进行调查并测定血红蛋白.结果 2005年西部9省项目地区3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为33.8%,男孩贫血患病率为34.7%,女孩为32.5%.用铁锅做饭的家庭中,儿童贫血的患病率为33.1%,不用铁锅做饭的家庭中儿童贫血的患病率为47.8%.单独为儿童做饭的家庭儿童贫血患病率为30.0%,未单独为儿童做饭的家庭儿童贫血患病率为38.6%.儿童贫血随月龄变化,12~18月龄是3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的高峰,以后贫血率随月龄增加而下降;对于儿童贫血,母亲贫血的危险度为3.2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贫血、生长迟缓、铁锅做饭、单独为儿童做饭和性别与儿童贫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中国西部农村地区3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不容乐观,应根据儿童贫血的相关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改善西部地区3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  相似文献   

17.
孙磊  王燕玲  纪颖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0):1173-1176
了解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健康特点和健康教育需求,为促进流动儿童和儿童整体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多阶段整群抽取北京市2区共8所小学四~六年级学生及家长共1 641对进行健康体检和问卷调查.结果 北京市就读于公办和民办打工子弟小学的流动儿童分别有19.9%和28.7%超龄在学.民办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亲文化程度状况较差.儿童贫血患病率均达控制目标,儿童超重、肥胖情况较重;公办小学户籍儿童、幼小学流动儿童、公办打工子弟小学流动儿童、民办打工子弟小学流动儿童龋齿和视力不良情况组间差异较大.4组学生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普遍高于行为形成率,健康知识知晓内容缺乏全面性和深入度.结论 北京市在校流动儿童健康状况及相关知识行为整体有提高,民办打工子弟小学流动儿童是较薄弱的群体.应重视儿童视力不良、超重、肥胖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视力低下发生情况,提出干预措施,降低儿童视力低下发生率.方法 对2004~2008年百色市城区16所托幼机构儿童视力检查结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8年学龄前儿童视力低下发生率为8.81%,不同年龄组儿童视力低下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男童与女童的视力低下率差异无显著性.2005年后学龄前儿童视力低下发生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结论 学龄前儿童视力低下问题不容忽视,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降低学龄前儿童视力低下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0~36个月社区儿童健康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适合社区0~36个月儿童保健工作管理模式,以提高社区儿童保健服务与管理水平.方法 以卫生部"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适宜技术规范为指导,实施儿童保健服务整体运作模式,比较开展适宜技术前后儿童保健各项工作指标及服务质量的变化.结果 在卫生部的适宜技术规范指导下,0~36个月儿童保健各种业务指标大幅提高.结论 转变儿童保健服务观念,强化规范管理,将有利于提高儿童保健工作质量和儿童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管理模式,以提高社区儿童保健服务与管理水平.方法整合利用医院的医疗资源对社区居民开展讲座、现场咨询、义诊和对社区卫生专员指导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健康促进活动,来实施儿童保健服务整体运作模式.结果儿童保健指标有所提高,住院率降低.结论转变儿童保健服务理念,提高儿童保健工作质量及儿童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