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旨在探讨不同认知重评子策略对抑郁倾向大学生积极和消极情绪的调节效果。方法:通过2个实验,分别以46名和50名大学生为被试,且每个实验中抑郁倾向和健康大学生各半。分别使用指示词提示被试采用卷入和积极认知重评策略上调积极情绪,采用分离和积极认知重评策略下调消极情绪,并评定情绪调节效果和成功程度。其中情绪调节效果的测量指标为情绪调节后的情绪体验自我等级评分,成功程度的测量指标为个体对策略运用成功程度的自我等级评分,即个体对自我真实使用调节策略的程度的评价。结果:抑郁倾向个体使用卷入和积极认知重评策略均能有效地上调积极情绪,两者之间效果无显著差异。使用积极认知重评策略调节消极情绪的效果显著好于分离认知重评策略的效果。结论:卷入和积极认知重评策略均能有效上调抑郁倾向个体的积极情绪,而分离和积极认知重评策略能有效降低抑郁倾向个体的消极情绪,且积极认知重评策略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恐惧和悲伤情绪的调节具有不同的神经基础,通过分析这两种情绪调节过程中事件相关电位的差异,探索其电生理机制.采集21名正常受试者对恐惧和悲伤情景图片进行自然注视和认知重评任务时的头皮脑电信号,选取4个感兴趣区域(左额中央区、右额中央区、左顶中央区、右顶中央区),分析刺激后500~5 000ms时间范围内(500 ms为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Gross的情绪过程模型出发,利用双任务范式研究在情绪产生过程中注意分散是否调节晚期正电位(late positive potential,LPP).方法:招募20名大学生(9男/11女),从中国情感图片系统选择正性、中性和负性情境图各29张为刺激,采用默数和深呼吸为注意分散任务,记录和测量情绪状态强度和事件相关电位数据.结果:默数、深呼吸条件下所评价的情绪状态强度显著小于看条件.LPP波幅在早期(350-650 ms)、中期(650-1050 ms)和晚期(1050-1500ms)窗口呈现出不同的任务与图片效价交互作用.从350 ms开始,默数条件下三种图片的LPP波幅低于看条件;深呼吸条件下负性图片的LPP波幅低于看条件,但在晚期窗口正性和中性图片的LPP波幅与看条件无差异.结论:注意分散不仅有效降低被试的主观情绪状态强度,而且能够调节LPP波幅,是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但默数和深呼吸对不同效价的图片呈现出不同的时间过程模式.  相似文献   

4.
认知重评是一种重要的情绪调控策略。研究表明,即使是健康的人群也不能保证重评的成功执行,但是从行为学上观察到的重评成功或失败,其背后的神经机制却不清晰。本文招募了28名健康大学生进行认知重评的情绪调控实验,实验前完成认知心理问卷,实验过程中同步采集行为学评分和头皮脑电信号。接着,按照效价评分将受试者分为重评成功与失败两个组,然后分别分析两组人员的问卷结果,不同条件下的事件相关电位早期成分N200、P200和晚正电位(LPP),以及效价评分之差与LPP幅值之差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无论重评成功与否,与负性观看相比,重评都诱发出更大的N200和P200成分,并且对LPP早期(刺激开始后300~1 000 ms)幅值的调制作用都表现为"增加"和"减小"两种模式。进一步相关分析显示,在重评成功的受试者中,重评与负性观看的效价评分之差越大,两者的LPP早期幅值之差也越大,表现出显著正相关;而失败组中没有发现这种效应。该结果表明,重评成功与否对ERP的早期成分没有显著影响,对早期LPP的影响存在不同的模式;重评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LPP的早期,重评成功的受试者其早期LPP与行为学评分之间具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情绪抑制和认知重评两种调节方式对BPD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以20名BPD患者为被试,采用生理心理实验法测量被试观看电影片段的主观体验变化和生理反应变化.结果:在观看负性情绪片段3期间,认知重评组的负性体验较少、生理唤起较低;在情绪恢复阶段,认知重评组的负性情绪恢复得更快.结论:认知重评能有效调节BPD患者的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动情绪调节策略对焦虑者负性情绪的调节作用。方法:以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ATI)为标准,筛选出焦虑组和正常组被试各90名,以句子整理任务启动不同的自动情绪调节策略。结果:①启动自动表达抑制策略时焦虑组对情绪图片的唤醒度显著高于正常组,而启动自动认知重评策略时两组无显著差异;②焦虑个体在自动认知重评策略的调节下对情绪图片的唤醒度最低,而无策略组的唤醒度最高。结论:自动认知重评和自动表达抑制均能有效下调焦虑个体的负性情绪体验,且自动认知重评的效果优于自动表达抑制,因此自动情绪调节策略有助于缓解焦虑个体的焦虑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入手,探讨羞怯对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使用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786名11-20岁之间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羞怯量表、情绪调节策略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测量。结果: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在羞怯与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使用频率之间起中介作用;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在羞怯与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使用频率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羞怯与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使用频率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于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研究发现,较女性而言,男性更多的采用了自动情绪调节的方式来进行情绪调节,会更多的采用表达抑制策略;相对于青年人,在情绪调节的情景选择、情景修正和注意分配方面老年人会占有优势,但是,老年人在使用认知重评策略减少负性情绪的能力较年轻人而言较低;研究还发现,工作记忆能力和言语流畅性较好的个体,其情绪调节能力较高.揭示情绪调节能力个体差异背后深层的原因,同时考查多个个体因素的情绪调节能力差异以及从情绪调节加工过程的各个方面分别探讨个体差异等问题将会成为日后该领域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母亲抑郁、母亲教养方式(关切-引导,温暖)与青少年认知重评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教养方式问卷和情绪调节量表,测量了1212对青少年双生子及其母亲。结果:①母亲抑郁和青少年认知重评显著负相关,母亲教养方式和青少年认知重评显著正相关,母亲抑郁和教养方式显著负相关。②母亲抑郁与青少年认知重评之间的相关可以由母亲教养方式完全介导。结论:母亲抑郁通过其教养方式影响青少年认知重评。  相似文献   

10.
羞耻和一般负性情绪的认知调节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个体对羞耻与一般负性情绪的认知情绪调节的差异,以及高低特质羞耻者对羞耻与一般负性情绪的认知调节特点.方法:采用方便取样,500名大学生填写羞耻体验量表(Experience of Shame Scale,ESS)和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CERQ).结果:个体在羞耻情绪和一般负性情绪时使用的认知调节策略有显著差异;高羞耻和低羞耻者倾向于使用不同的认知调节策略,而且这种差异大体一致地存在于调节羞耻情绪和一般负性情绪时.结论:个体对羞耻情绪的认知调节不同于对一般负性情绪的认知调节,特质羞耻者有其独特的认知情绪调节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分析情绪调节在抑郁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降低大学生的抑郁发生率。方法选用情绪调节问卷和B eck抑郁问卷,对河北省高校28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整体来看处于中等水平(61.82±11.33),在两种常用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重新评价策略使用处于中等偏上水平(34.14±6.86),表达抑制策略使用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7.68±6.58);②不同年级大学生在重新评价(t=2.980,P<0.01)、表达抑制(t=-2.160,P<0.05)上有显著差异;③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抑郁(t=3.570,P<0.05)上的差异显著;④情绪调节中的重新评价策略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175,P<0.01)。结论大学生情绪调节影响抑郁,情绪调节越好,抑郁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近年来抑郁症患者认知抑制与情绪调节方面的英文文献进行了总结,重点概述了抑郁症患者的认知抑制特点、抑郁症患者认知抑制与情绪调节的关系,并探讨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不同情绪以及情绪调节策略对于被试认知灵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情绪调节问卷筛选出不同情绪调节策略的62名大学生作为被试。为启动对应情绪,随机分配每位被试观看积极、消极或者中性影片片段;之后要求58名情绪已启动的被试执行包括保持和转换两个阶段的数字分类任务。保持阶段要求被试对特定颜色的靶数字反应,同时忽略其他颜色的数字;转换阶段要求被试对其他颜色的靶数字反应,而原先的靶数字的颜色则作为分心数字的颜色。保持结束阶段与转换开始阶段的反应时之差为即为转换损失,作为表现认知灵活性的因变量。结果:不同情绪启动下被试的转换损失存在显著差异(F=3.474,P=0.038);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P=0.031)、中性情绪(P=0.023)均存在显著差异,但消极情绪条件与中性条件(P=0.882)的差异不显著。情绪调节策略在转换损失上的差异不显著(F=0.562,P=0.457),情绪调节策略和启动情绪类型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0.352,P=0.705)。结论:相比于消极和中性情绪,积极情绪能显著提高被试的认知灵活性;而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考察乐观特质是否会影响不同强度负性情境下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方法:运用情绪调节选择范式,实验一呈现高低两种强度负性图片,考察乐观、中性和悲观被试选择积极重评和注意转移策略几率的差异;实验二呈现同一低强度负性图片,对比三类被试选择积极重评和分离重评几率的差异。结果:高强度情境下乐观个体选择积极重评和注意转移的几率无显著差异,低强度下个体越乐观,选择积极重评策略的几率越高(实验一);悲观组选择分离重评显著多于积极重评,乐观与中性组对两者的选择无显著差异(实验二)。结论:面对不同强度的负性情境,乐观者均倾向于选择积极重评策略,且能灵活选择多种认知重评策略来调节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296名大学生接受了生活事件量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的调查。结果:①对大学生影响程度最高的生活事件主要来自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和受处罚;②相关分析发现,生活事件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77,P<0.01);生活事件和生活满意度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162,P<0.01);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生活满意度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r=0.281,P<0.01);③在回归分析基础上成功建立了生活事件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生活满意度的路径模型。结论: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生活满意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情绪调节认知策略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认知策略的特征。方法:以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C)测查1910名青少年在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时使用的情绪调节认知策略。结果:中学生比大学生在适应性认知策略上的得分要高。女性更多使用适应性认知策略。青少年在适应性认知策略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适应性认知策略。结论:青少年在应对应激性生活事件时使用的认知策略存在年龄、性别差异。青少年在应对应激性生活事件时更多的使用适应性认知策略。青少年情绪调节认知策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18.
本研究以900名13-18岁的青少年群体作为被试,采用斯坦福情绪调节量表中文版,调查了这一阶段个体情绪调节策略使用频率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被试认知重评使用频率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表达抑制策略使用频率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在控制了被试的人格特质和积极消极情绪体验后发现,女性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少年在应对负性生活事件时使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以及与抑郁的关系。方法对全国10个城市的7110名青少年进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CERQ)和流调中心抑郁用量表(CES-D)的评定。结果①青少年使用适应性策略多于使用非适应性策略;②男生的抑郁分数显著低于女生(t=-5.79,P<0.001),初中生的抑郁分数显著低于高中生(t=-13.89,P<0.001);③抑郁与非适应性策略的使用有中等强度的正相关,与适应性策略有弱的负相关;④灾难化、沉思、理性分析、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和责难他人对抑郁均有显著性的预测作用(F=373.62,P<0.001)。结论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可以预测青少年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情绪状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方法:用简明心境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对55名成瘾大学生和342名正常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情绪状态上,网络游戏成瘾者抑郁-沮丧,疲惫-惰性,困惑-迷茫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上,成瘾者多用灾难化和责备他人(P<0.01),较少用关注计划、积极重评、视角转换(P<0.01);成瘾者的消极情绪状态与少数调节策略存在显著正相关;责备他人、疲劳-惰性、有力-好动是成瘾的危险因素(OR=1.620,1.183,1.111)。结论:不良心境状态和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是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