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神经质、外倾性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456名大学生,采用中文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简式中国版艾森克人格问卷(EPQ-RSC)、幸福感指数量表(IWS)进行测量。结果: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神经质、外倾性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在控制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后,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的负向预测作用依然有统计学意义(β值从-0.38下降到-0.27,P0.01);外倾性对主观幸福感的正向预测作用亦有统计学意义(β值从0.29下降到0.19,P0.01)。结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能在神经质、外倾性及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医护人员人格特征与总体幸福感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SC),对128名医护人员进行测量.结果 男性总体幸福感高于女性(t=2.807,P=0.006);外科医务人员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妇产科(F=2.629,P=0.038).在P(精神质)、E(外倾性)量表上的得分男性显著高于女性(t=2.329,P=0.000,t=3.625,P=0.019);总体幸福感总分、精力以及松弛和紧张这几个维度与人格特质的外倾性呈显著正相关(r=0.427,0.413,0.311),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r=-0.525,-0.382,-0.584).结论 医护人员的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人格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量表法对142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个性及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结果①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积极情感略高于消极情感;②农村留守儿童中,初中组的主观幸福感大于高中组(t=1.986,P0.05),家庭环境、人格因素与主观幸福感水平相关显著;③对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为:亲密度、神经质、内外向和矛盾性(F=13.272,P0.001)。结论家庭亲密度、人格因素是影响农村留守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社会支持在留守儿童依恋模式对自尊水平影响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社会支持评价量表、自尊量表,对220名留守儿童及89名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留守儿童在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得分上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t=-3.18,-2.36;P0.05),自尊量表得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得分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t=2.45,3.22,3.52,2.82;P0.05);②留守儿童依恋回避与自尊水平、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均呈负性相关(r=-0.23,-0.29,-0.35;P0.05),自尊水平与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呈正相关(r=0.31,0.30;P0.05);③留守儿童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在留守儿童依恋回避和自尊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留守儿童具有不安全依恋、低自尊及社会支持欠缺的特征,留守儿童依恋模式可以通过社会支持对自尊水平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及其关系,为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EPQ)对4所中学的88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差异,并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留守儿童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总分等方面的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6,P=0.007;t=3.125,P=0.003;t=3.462,P=0.001;t=2.444,P=0.015;t=2.046,P=0.041;t=2.290,P=0.022;t=2.521,P=0.012;t=2.972,P=0.003);在人格特征方面精神质、内外向方面得分低于非留守学生(t=2.740,P=0.006、t=5.544,P=0.000),在神经质、掩饰性两方面高于非留守学生(t=2.818,P=0.005;t=3.208,P=0.001);相关分析表明,精神质与SCL-90量表中除强迫症状、恐怖两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得分均呈显著相关(P0.01),内外向与人际关系敏感呈正相关(r=0.155,P0.01),与其它各因子不相关(P0.05),神经质与SCL-90各因子呈正相关(P0.01),掩饰性与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留守对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有不利影响,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密切相关,应对留守初中生开展心理健康铺导,并注重健全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经历对大学生成人依恋风格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成人依恋的影响。方法以248名有农村留守经历和488名无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并进行总体幸福感量表和成人亲密关系体验问卷的施测。结果①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在依恋风格类型分布上与无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比较差异显著(χ2=7.997,P<0.01);有留守经历组在依恋回避上得分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组(t=2.839,P<0.01),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组(t=-2.805,P<0.01);②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374,P<0.001;r=-0.137,P<0.05),主观幸福感在依恋类型上有显著差异(F=3.865,p<0.01)。结论留守经历对农村大学生依恋和总体幸福感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比较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方法: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39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城市儿童(F=9.200,P0.01),农村留守儿童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显著低于城市儿童(F=5.075,P0.05);父母一方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活满意度(t=2.168,P0.05)、积极情感体验(t=2.05,P0.05)显著高于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显著低于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t=-2.403,P0.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存在显著差异;留守类型影响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在大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作用,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幸福感量表和自我弹性量表对38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开放性在年级、生源地上有显著差异(F=4.01,9.14;P0.05)。大学生神经质在学科上有显著差异(t=2.45,P0.05);(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t=-1.97,P=0.05)。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和生源地上有显著差异(F=2.88,4.54;P0.05);(3)心理弹性在学科上有显著差异(t=-2.23,P0.05);心理弹性在生源地上有显著差异(F=4.10,P0.05);(4)心理弹性(r=0.21~0.54,P0.01;r=-0.32,P0.01)和主观幸福感(r=0.17~0.22,P0.01;r=-0.17,P0.01)与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和开放性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r=0.27,P0.01);(5)大五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影响以及大五人格通过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的间接影响有显著但较低影响。结论:大五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影响及大五人格通过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的间接影响有显著性但影响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格特质、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自我和谐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742名高职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普遍较高,城乡差异显著(t=6.12,P<0.01);②内外向性、自我的灵活性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相关(r=0.26~0.52,P<0.01),神经质、精神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和自我和谐总分均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19~0.52,P<0.01);③人格特质对自我和谐和主观幸福感回归效应显著(β=0.18,0.37);④自我和谐在人格特质基础上对主观幸福感回归效应显著(β=0.28),是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结论人格特质通过自我和谐的中介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家庭功能、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自尊量表(SES)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随机抽取的某高校26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SPSS 19.0分析数据。结果:女生自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2.412,P0.05);主观幸福感和自尊得分,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无显著性差异;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家庭功能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163,-0.220,-0.142,-0.192,-0.154,-0.190,-0.222;P0.01),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r=0.335,P0.01)。结论:家庭功能、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湖南农业大学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探讨自尊、主观应激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用主观幸福感量表,自尊量表和主观应激量表对1~2年级464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不同性别大学生对自尊、主观应激和主观幸福感差异无显著性(P0.05),自尊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自尊与积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P0.01),自尊与消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P0.01),自尊与幸福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自尊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预测作用(P0.01),自尊与主观应激呈负相关(P0.01)。主观应激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主观应激与积极情绪呈负相关(P0.01),主观应激与消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P0.01),主观应激与幸福度呈负相关(P0.01);主观应激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预测作用(P0.01),自尊和主观应激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预测作用(P0.01)。结论应重视大学生自尊心和主观应激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综合探讨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人格特质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关系.方法:按照文理兼顾的原则随机整群选取山东某大学大一和大二学生437名,采用自尊鼍表(SES)、内隐联系测验(IAT)、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以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中文修订版(PANAS-R)进行测验.结果:相关分析发现外显自尊(26.46 ±3.93)及外倾性(7.21±2.58)与积极情感(28.21±5.44)均呈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r=0.29,0.43;均P<0.001),与消极情感(16.96.±4.51)均呈负相关(r=-0.20、-0.23;均P<0.001),神经质(5.59±3.08)与积极情感负相关(r=-0.35,P<0.001),与消极情感正相关(r=0.51,P<0.00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外显自尊、外倾性、神经质能预测积极情感(β=0.15、0.33、-0.20),神经质能预测消极情感(β=0.51)(均P<0.001).结论:当同时考虑两种自尊和人格特质时,外显自尊和某些人格特质均能预测积极情感,但只有神经质能预测消极情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组织支持对军校学员自尊以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基于中介效应分析,探讨自尊在组织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提升军校学员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支持量表、罗森博格自尊量表与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某军校403名在读本科生进行测量。结果:(1)本科生组织支持(F=2.57,P0.05)、自尊(F=3.48,P0.05)、生活满意度(F=27.06,P0.01)、积极情感(F=22.05,P0.01)和消极情感(F=7.86,P0.01)年级差异显著;(2)组织支持与自尊(r=0.31,P0.01)、生活满意度(r=0.28,P0.01)、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r=0.30,P0.01),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r=-0.15,P0.01)。自尊与生活满意度(r=0.38,P0.01),积极情感(r=0.37,P0.01)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r=-0.22,P0.01);(3)自尊能够部分地中介组织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组织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33.24%是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实现的。结论:军校学员的组织支持感能显著地影响其主观幸福感,自尊在其中承担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企业员工人格特质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方法:选用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通用版(MBIGS)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217名企业员工工作倦怠和人格特质进行测查,并根据MBI-GS得分将研究对象分为倦怠组和非倦怠组。结果:1倦怠组的EPQ精神质分和神经质分显著高于非倦怠组(P0.01),内外向分则显著低于非倦怠组(P0.01);2精神质分与情感耗竭(r=0.158,P0.05)、玩世不恭(r=0.257,P0.01)的因子分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内外向分与情感耗竭(r=0.22,P0.01)、玩世不恭(r=0.30,P0.01)及成就感降低(r=0.37,P0.01)的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神经质分与情感耗竭(r=0.50,P0.01)、玩世不恭(r=0.34,P0.01)及成就感降低(r=0.16,P0.05)的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内外向和神经质是情感耗竭的有效预测因子;精神质、内外向以及神经质均是玩世不恭的有效预测因子;成就感降低由内外向决定。结论:工作倦怠人群的人格特质表现为高神经质、高精神质、低内外向;人格特质是工作倦怠的重要预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中职学生的自我概念清晰度、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选取广州市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308人(男196人,女112人),采用自我概念清晰度量表(SCC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自尊量表(SES)、幸福感指数量表(WBIS)进行测查。结果:中职生的SCCS、PSSS、SES、WBIS得分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r=0.15~0.53,均P0.01)。通径分析表明,中职生自我概念清晰度正向作用于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β=0.21、0.47、0.20);社会支持和自尊均正向作用于主观幸福感(β=0.30、0.37);社会支持正向作用于自尊(β=0.38)。结论:中职生自我概念清晰度、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存在密切关系。在教育实践中需重视中职生自我概念清晰度对主观幸福感可能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主观幸福感现状,探讨其与自尊、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工作满意度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天津市5所三甲医院的224名在职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1)ICU护士主观幸福感得分(69.73±11.60),自尊得分(27.67±3.41),工作满意度得分(43.57±9.04)。主观幸福感得分在兴趣爱好(t=3.613,P=0.000)、婚姻状况(t=-2.016,P=0.0450)、工作年限(F=3.159,P=0.026)、年龄(F=4.511,P=0.012)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ICU护士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工作满意度之间呈正相关(r=0.584,0.454;P0.01);(3)多元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自尊及工作满意度会影响主观幸福感(P0.01)。结论:ICU护士主观幸福感、自尊水平低于常模,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自尊、工作满意度、年龄是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以及留守类型在二者关系间的调节作用,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预指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马鞍山市农村中小学8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3种不同类型的儿童在内外向(F=9.075,P<0.001)、神经质(F=36.632,P<0.001)及精神质(F=4.530,P<0.05)人格维度、心理健康总得分(F=71.694,P<0.001)上均有显著差异.②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内外向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r=-0.209,P<0.01),神经质、精神质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均呈显著正相关(r=0.680,0.352;P<0.01).③内外向性人格特质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健康得分(β=-0.158,P<0.001),神经质人格特质和精神质人格特质能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健康得分(β=-0.647,-0.345;P<0.001).④留守类型与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交互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显著(β=0.322,P<0.01),留守类型与内外向人格特质、精神质人格特质的交互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不显著(P>0.05).结论:留守类型在留守儿童神经质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关系之间存在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高职生的亲社会行为与自尊、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亲社会倾向测量问卷》、《自尊量表》(SE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532名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高自尊组与低自尊组的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4.532,df=530,P0.01);2亲社会行为本身在性别(t=-0.734,P0.05)、是否独生(t=-1.090,P0.05)和生源地(t=-0.145,P0.05)这3个人口学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异;3自尊与亲社会行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r=-0.210,P0.01);4主观幸福感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53,P0.01)结论:自尊、主观幸福感对亲社会行为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在依恋与应付方式之间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安徽省3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192名和非留守儿童86名,采用亲密关系量表(ECR)、社会支持量表(SSRS)、应付方式问卷(CSQ)以对依恋、社会支持、应付方式进行测评。结果:①ECR量表中留守儿童依恋焦虑及回避维度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t=-2.357,-2.869;P0.05);SSRS量表中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各个维度得分即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z=-2.808,-3.235,-2.776;P0.01);在CSQ量表中,留守儿童在求助这个因子上低于非留守儿童(z=-1.970,P0.05);②相关分析显示,留守儿童依恋回避与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求助、解决问题存在负相关(r=-0.252,-0.379,-0.363,-0.234;P0.01),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与求助存在显著正相关(r=0.326,0.521;P0.01),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与解决问题存在显著正相关(r=0.272,0.351;P0.01);③留守儿童主观支持在依恋回避与求助及解决问题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对支持的利用度在依恋回避与求助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结论:①留守儿童表现为高回避、高焦虑的不安全的依恋特征,缺乏社会支持,较少采取成熟型应付方式;②留守儿童依恋模式通过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对应付方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初中生的自悯在其人格、自尊与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河北省某市两所中学共370名初中生,采用社会性体格焦虑量表(SPAS)、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EPQ-RSC)、自尊量表(SES)、中文版自悯量表(SCS)测量社会性体格焦虑、内外向、神经质、自尊、自悯水平。结果:男生SPAS得分低于女生[(38±8)vs.(39±7);P0.05]。SPAS得分与内外向维度、SES得分、SCS得分呈负相关(r=-0.54~-0.26,P0.01),与神经质维度呈正相关(r=0.44,P0.01)。自悯在神经质与社会性体格焦虑、自尊与社会性体格焦虑间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Bootstrap输出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9~0.21)和(-0.22~-0.08),自悯占神经质对社会性体格焦虑预测总效应的45.5%,自悯占自尊对社会性体格焦虑预测总效应的39.0%。结论:初中生的自悯在神经质、自尊与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