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现代肿瘤治疗方案的不断改进,长期存活患者的比例不断提高,作为远期并发症的放、化疗所致的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2008年WHO诊断标准,治疗相关髓系肿瘤包括既往因肿瘤性疾病或非肿瘤性疾病行细胞毒药物化疗或放疗后而导致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t-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t-MDS)和t-MDS/骨髓增殖性肿瘤(t-MDS/MPD)。本文就t-MDS/AML的发病机制、与原发肿瘤的关系、治疗及预后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进展的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RC)的预后影响因素及患者生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60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由MDS进展的AML-MRC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性分析AML-MRC的临床特征、遗传学特点、基因测序、预后分层、治疗方案等,对各项临床指标、预后分层和治疗方案等对AML-MRC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影响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AML-MR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OS)为4.5个月,1年OS率为28.3%,治疗后的完全缓解(CR)率为3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初诊为AML-MRC时白细胞增多、血小板显著减少、预后分层差及HMA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为AML-MRC患者中位OS较短的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显著减少(HR=4.46)、HMA药物治疗(相对于移植,HR=10.47)、支持治疗(相对于移植,HR=25.80)与预后分层差(相对于预后中等,HR=13.86)为影响AML-MRC患者中位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阿糖胞苷(AraC)、去甲氧柔红霉素(IDA)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方案(CIG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难治、复发、老年初治以及继发于MDS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04年4月至2010年3月,在本院住院的AML和MDS患者中,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n=16)和对照组(n=18)(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伦理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治疗组共16例采用CIG方案治疗,其中包括3例MDS和13例AML患者;对照组共18例采用米托蒽醌(mitoxantrone)联合AraC方案(MA方案),其中包括2例MDS转化为AML和16例AML患者.完成1个疗程后评估疗效,治疗失败患者则退出观察,有效患者再接受1个疗程治疗.随访分析患者总体生存期(OS),评判CIG方案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1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为9例(56.25%),部分缓解(PR)为4例(25%),未缓解(NR)为2例(12.5%),死亡为1例(6.25%),总有效率达81.25%.其中,第1个疗程达CR患者为6例,第2个疗程达CR为3例.治疗组中位OS为26个月.对照组18例患者中CR为8例(44.44%),PR为4例(22.22%),NR为3例(16.67%),死亡为3例(16.67%),总有效率为66.67%.其中,第1个疗程达CR为4例,第2个疗程达CR为2例.中位OS为20个月.结论 在高危MDS和难治、复发、老年AML患者治疗中,CIG方案较MA方案更为有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长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WT1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WT1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和急性白血病 (A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 2 2例MDS和 6 9例AL的WT1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 ,WT1mRNA在MDS RA及MDS RAS中低表达 ,阳性率为 10 % (1/10 ) ;在MDS RAEB和MDS RAEB t中高表达 ,阳性率为 91.7% (11/12 )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WT1mRNA在各型急性白血病中均有表达 ,初发和复发急性白血病中WT1mRNA的阳性率 (6 9% )高于缓解患者 (12 .5 % ) (P <0 .0 1)。初发与复发AL的WT1mRNA的相对表达量无差异 ,而MDS RAEB和RAEB t的表达量低于初发AL患者。WT1mRNA阳性的AML患者的化疗缓解率 (4 1% )低于阴性患者 (78% ) ;WT1基因相对表达量≥ 1的AML患者的CR率 (18% )低于 <1的患者 (5 5 % )。结论 :WT1基因在MDS RAEB和MDS RAEB t中的表达明显高于MDS RA和MDS RAS ,动态监测WT1基因的表达可能有助于监测MDS的病情变化。WT1基因表达与否及表达高低与初发AL的预后有关 ;WT1基因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地西他滨为主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中高危MD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化为AML的高危因素。结果:以地西他滨为主治疗的中高危MDS患者总有效率(ORR)为65.0%(39/60),其中达完全缓解(CR)患者17例(28.3%),骨髓缓解(m CR)患者5例(8.3%);部分缓解(PR)患者4例(6.7%);血液学缓解(HI)患者13例(21.7%)。60例以地西他滨为主治疗的中高危MDS患者转化为AML 21例(35.0%),中位转化时间为10.0(1.5月-32.0)个月。χ^2或Fisher精确检验显示,中高危MDS转化为AML与2016年WHO诊断分型、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地西他滨用药间隔延长相关(χ^2=9.878,P=0.031;χ^2=4.319,P=0.038;χ^2=6.406,P=0.011);Kaplan-Meier检验单因素分析显示,中高危MDS转化为AML与2016年WHO诊断分型、骨髓原始细胞数、骨髓病态造血系数、地西他滨疗程间隔延长相关(P=0.015,P=0.008,P=0.012,P=0.032);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骨髓原始细胞数、骨髓病态造血系数为中高危MDS患者转化为AML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2,P=0.018)。结论:骨髓原始细胞数、骨髓病态造血系数是以地西他滨为主治疗中高危MDS患者转化为AML的独立危险因素;地西他滨用药间隔规律有利于维持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6.
285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片三系增生异常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有骨髓三系增生异常的初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是一种新认识的具有临床特色和难治性的AML亚型。回顾观察了1990年1月至1995年12月初诊的285AML的骨髓涂片,发现TMOS(+)AML42例,占AML的14.7%。与不伴有三系增生异常的AML相比,其贫血更严重,白细胞计数,外周血和骨髓中原始细胞百分比及治疗后完全缓解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血液系统肿瘤发病中的作用 ,我们采用ELISA方法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患者血清中VEGF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现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1 病例 本组 6 2例均为 2 0 0 0年 7月至 2 0 0 2年 1月本院血液科就诊或住院的患者 ,均为初诊未治患者 ,其中男 4 1例 ,女 2 1例 ,年龄 14~ 70岁 ,中位年龄 38岁。其中MDS患者 34例 ,包括RA 7例 ,RAS 8例 ,RAEB 8例 ,RAEB t 11例 ;AML患者 2 8例 ,包括M2 5例 ,M39例 ,M4 6例 ,M58例。2 正常对照 均为健康献血员 ,共 10名 ,其中…  相似文献   

8.
9.
DCC基因在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CC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 1 8q2 1 .3 ,在 88%结肠癌、直肠癌患者中 ,DCC基因的表达明显减少或缺失。为了评价DCC基因在白血病发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转化为白血病的作用 ,我们检测了 3 1例白血病患者和 8例MDS患者的DCC基因表达情况。病例和方法1 病例 所有病例均来自本院儿科、血液内科。白血病患者 3 1例 ,年龄为 6个月至 73岁 ,其中 6个月~ 1 4岁 1 0例 ,1 5~ 73岁 2 1例 ;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1 4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1 0例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CML) 7例。MDS 8例 ,均按FAB诊断…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目的是观察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对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应用地西他滨治疗的12例MDS及AML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2例中1例MDS-RA,2例MDS-RAEB-Ⅰ,3例MDS-RAEB-Ⅱ,2例AML.M4,2例AML-M5,1例AML-M6,1例AML-M0。8例应用地西他滨化疗5d方案:地西他滨20mg/(m2·d)×5d,4周为1个周期;3例用3d方案:地西他滨15mg/m2,1;L/8h×3d,6周为1个周期;另2例用地西他滨20mg/m2,隔日1次×5次。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检测1例应用地西他滨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患者治疗前后ID4基因甲基化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地西他滨的去甲基化作用。结果显示,12例患者中CR2例、部分缓解1例、病情稳定5例、病情进展1例、死亡3例。疾病控制率66.67%(8/12),有效率25%(3/12)。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11.5±2.1)个月、1年总体生存(OS)率为40%、2年OS率为16.7%。MS-PCR检测显示,地西他滨使ID4基因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地西他滨能够使MDS患者病情稳定,减轻输血依赖,提高生活质量,甚至能够使部分MDS向白血病转化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地西他滨能够使ID4基因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其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感染,需输血抗感染等支持治疗,部分患者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可以耐受。本研究中的疗效及生存期与国内研究相类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转归。结果: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67和40岁。1例患者噬血细胞综合征发生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治疗后,另1例患者发生在巩固治疗后。2例患者发生噬血细胞综合征时均有发热、血细胞减少、铁蛋白高、高滴度sCD25水平及骨髓见噬血细胞。经积极抗感染、糖皮质激素、人免疫球蛋白和依托泊苷方案治疗,2例患者噬血细胞综合征得到控制,其中1例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失败,1例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获得持续完全缓解。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少见,应早期识别,早期抗感染联合HLH94方案治疗,控制噬血,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G—CSF联合高三尖衫酯碱(homoharringtonine)和小剂量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的GHA预激化疗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寻求高效低毒的新型化疗方案,探索其与共刺激分子B7.1的关系。应用GHA标准预激化疗方案G—CSF[200μg/(m^2·d)皮下注射,第1—14天];高三尖杉酯碱[1mg/(m^2·d)静脉点滴,第1—14天];阿糖胞苷[10mg/m^2,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第1-14天]治疗79例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和2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传统MA方案化疗组比较,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治疗相关死亡率并随访。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肿瘤细胞上共刺激分子B7.1的表达并与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表明:GHA预激化疗治疗后难治性AML缓解率60.7%(完全缓解率43%,部分缓解率17.7%),治疗MDS有效率52.4%。粒细胞缺乏发生率25%,平均持续时间3.5天。重症感染发生率3%,无严重出血、消化道反应,心、肝、肾功能损害轻微,患者均痊愈。治疗相关死亡率为零。AML—M2组、AML-M5组完全缓解率较高(60.9%,61.9%),最长持续缓解期已4年。各组肿瘤细胞上共刺激分子B7.1表达阳性率差异较大(0%-66.7%),正常对照组为0,AML-M2组和AML—M5组明显高于其它AML组和正常对照组,且表达率与预激化疗疗效呈正相关。结论:GHA预激化疗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轻,无严重毒副作用和治疗相关死亡率,无病生存期长,是高效低毒的新型化疗方案。肿瘤细胞上共刺激分子B7.1表达可能与预激化疗疗效有关,其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摘要本研究通过检测RAGE-1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变量的相关性。应用RQ-PCR方法检测94例初诊AML患者BMMNC中RAGE-1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患者年龄、性别、血象、诊断分型和预后的关系,并比较治疗前后RAGE-1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6例(28%)AML患者存在着RAGE-1转录本的过表达(1.34-16.34,中位3.07);RAGE-1过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在性别、年龄、血象和FAB亚型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核型预后分组之间RAGE-1过表达频率无显著性差异,且不同类型核型AML患者中RAGE-1转录本过表达频率也无差异。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RAGE-1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RAGE-1过表达组与阴性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AGE-1基因过表达是AML中的一个常见分子事件,但对患者预后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PCR-RFLP分析检测了APC抑癌基因在7例MDS,36例ANLL和15例正常人对照中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并讨论其与髓系表型特异性、临床表现以及预后的相关性。PCR-RFLP的分析结果发现,在58例标本中有35例(60.3%)为杂合子个体,能提供缺失信息,其中包括9例正常人,22例ANLL和4例MDS。正常组未见1例发生LOH(0/9),MDS组1例RAEB阳性(1/4),而ANLL中LOH阳性的有4例(4/22),其中3例为M_(2a)(3/6),1例为M_(4a)(1/1)。统计学证实M_(2a)的阳性率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44)。LOH阳性及阴性AML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前者的共同点有:①中老年人偏多;②外周血WBC数较高,但浸润现象不明显;③对化疗较敏感。结论是APC基因的异常可能是发生于髓系恶性疾病中粒系异常克隆的一个独立分子事件,代表着一部分具有特殊临床表现及预后的病人群体。  相似文献   

15.
凋亡抑制基因aven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旨在探讨AML患者凋亡抑制基因avert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临床意义,为预后评估提供实验依据。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69例初诊AM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aven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avenmRN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白细胞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和LDH水平、外周血和骨髓的原始细胞比例、FAB分型、患者的疗效和复发的关系,21名正常人的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表明:69例初诊AML患者avenmRNA表达水平的中位值为37.2(11.72—178.93)%,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aven mRNA表达水平中位值为28.81(10.81-50.98)%,AML患者aven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06)。avenmRN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25,P=0.039),以AML患者中位年龄(44岁)为界分为2组,年龄大于/等于44岁组aven mRNA表达水平[中位值50.08%,(18.88—152.02)%]明显高于年龄小于44岁组[中位值32.41%,(11.72—178.93)%],(P=0.018)。aven mRN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Hb水平和FAB分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29,P=0.019;r=0.253,P=0.036)。2个化疗疗程后avenmRNA表达水平低于中位值组的完全缓解率(25/30,83.33%)高于avenmRNA表达水平高于中位值组(21/30,70%),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2)。复发患者avenmRNA的表达水平与无复发者相比无明显升高(P=0.076)。结论:初诊AML患者凋亡抑制基因aven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AML的发病有关,但尚未发现基因avcilmRNA的表达情况与疾病的疗效和复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期因子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中期因子(midkine,MK)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预后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65例AML患者与15例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MNC)MK、bcl-2mRNA的表达,并对20例AML患者和5例正常人采用Westernblot检测MNC中MK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初治组、复发组和化疗缓解组MK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0.331±0.436,0.374±0.463和0.067±0.190,正常人MK基因表达阴性;MK基因表达阳性与表达阴性患者的首次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63.16%和93.55%(P=0.01),MK基因表达阳性患者的复发率(100%)明显高于表达阴性者(40%)(P=0.019);多药耐药组与药物敏感组MK基因的表达率分别为57.69%和25.64%(P<0.01);MK与bcl-2基因表达呈正相关(r=0.556,P<0.001)。结论:AML患者白血病细胞可以产生MK,且MK阳性率的高低与AML病期相关,是影响AML患者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MK可能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抑制白血病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p15^INK4B基因在CpG岛高甲基化对白血病发病机制的重要作用,应用敏感的甲基化特异的MSP-PCR的测定方法,测定了p15^INK4B基因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中甲基化的表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p15^INK4B基因操纵区在AML和CML中的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83.9%(26/31)和0%(0/28)。结论提示:甲基化是p15^INK4B基因在AML中主要的失活方式之一,并可在病程进展中出现甲基化,使病情加重,在CML中无基化的发生,说明p15^INK4B基因的功能在CML中可能是完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