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定义哮喘持续状态是在阵发性或慢性哮喘基础上而发生的一种严重哮喘形式,通常指哮喘发作后用一般平喘药治疗,24小时仍不能缓解者。出于哮喘较长时间持续发作,常导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或全身衰竭,是支气管哮喘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需积极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包括控制发作、预防发作、消除病因和诱因三个方面。哮喘持续状态及其并发症常危及生命,更应积极抢救。一、控制发作主要措施是选择各种支气管舒张剂以缓解支气管痉挛,根据发作的程度而选用不同药物。 (一)控制哮喘先驱症状,以中止发作各种哮喘尤其是外源性哮喘发作前多有胸闷,咳嗽,喷嚏,耳、鼻发痒,流鼻涕、流泪等前驱症状。  相似文献   

3.
重症哮喘指的是严重哮喘发作经常规平喘药物治疗不能控制者,其住院病死率高达9%~38%。因此,重症哮喘已成为呼吸系主要急症之一。而重症哮喘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是近年来的新方法,我科采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成功地抢救5例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的病人,现将其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4.
镁与东莨菪碱联合治疗难治性支气管哮喘2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士玉 《临床荟萃》1991,6(5):212-213
难治性支气管哮喘(下称哮喘)是内科急症,多数病人对常用制喘剂有耐受性或不能控制发作.自1986年来我们应用硫酸镁与东莨菪碱联合治疗难治性哮喘21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男12例.年龄18~54岁,平均45岁.哮喘发作史:5年以内者4例,6至10年者9例,11年以上者8例.哮喘类型:外源性7例,内源性6例,混合性8例.治疗前哮喘发作持续时间:1~2大者9例,3~4天者8例,5天以  相似文献   

5.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严重发作者可出现窒息或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支气管哮喘的预防性治疗和控制发作的治疗都是十分重要的。吸入法给药具有药物可直接作用于靶部位(支气管粘膜)、药物剂量小、作用迅速、副作用小等优  相似文献   

6.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其气道具有对多种刺激因子的高反应性,并具有反复发作性、可逆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重症哮喘指的是严重哮喘发作经常现平喘药物治疗仍不能控制者,临床上通常将严重哮喘发作持续超过24小时称为哮喘持续状态。虽然近10多年来哮喘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然而哮喘发病率和病死率有逐年增长趋势。哮喘病死率在1-4/万,而重症哮喘的住院病死率高达9%-38%[1-3]。因此,重症哮喘已成为呼吸系最重要的急诊之一。本…  相似文献   

7.
唐英春 《新医学》1999,30(9):504-504
1引言支气管哮喘是慢性炎症,常反复发作迁延多年,其结果造成气道不可逆性狭窄.气管平滑肌肥厚,上皮细胞下纤维化,可导致肺源性心脏病或慢性呼吸衰竭。一般情况下如不发生感染治疗只需控制哮喘发作,而一旦合并感染常使治疗复杂化。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广泛的损伤特别容易发生感染,感染又常常是哮喘发作加重的病因。在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时抗感染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治疗合理与否将影响其病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2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①支气管哮喘患者常困哮喘发作入院治疗,在医院内可因医院病房环境污染较重,医护人…  相似文献   

8.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长期反复发作对患儿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对哮喘治疗的目的已不再局限于病情发作时的控制和症状的缓解,而是要在尽量控制发作的同时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正规抗哮喘药物的应用是控制哮喘发作的重要治疗措施.为了解正规治疗对哮喘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作者采用儿童哮喘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券(PAQLQ)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大部分支气管哮喘发作者,在脱离激发因子刺激后,经适当治疗,于短期内可望终止发作。但其中约10%的病人,一般处理不足以控制症状而呈哮喘持续状态。据统计哮喘持续状态的住院病死率约为3.4~5.8%,因此医生对哮喘持续状态的处理都非常重视,并认识到若弄清引起哮喘持续状态的原因,对于预防和及时有效地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一年多来收治哮喘持续状态25例,现将其诱发因素及发病季节等有关问题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Ⅱ型脆性哮喘急性严重发作时的初始救治方法。方法:接诊时9例次哮喘急性发作均已达到“危重”级,即刻实施以肾上腺素皮下或静脉注射为主的初始治疗:对于伴有血压升高、心动过速者,联合应用硝普钠;伴血压升高、心率降低者,联用酚妥拉明;伴血压、心率均降低者,仅静注肾上腺素。继以阶梯式分级治疗或心肺复苏。结果:4例8次危重发作经初始治疗,于约1-3min内出现明显呼吸气流,最终抢救成功;1例死亡。结论:当Ⅱ型脆性哮喘患者出现危重发作时,尽快给予肾上腺素皮下或静脉注射,并按需辅以硝普钠或酚妥拉明控制过高的血压,是简便、有效的初始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危重症哮喘机械通气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哮喘急性发作,经脱离激发因素,给予适当的抗炎、解痉等治疗多可得到有效控制.但有1%~3%患者,哮喘严重急性发作,常规治疗症状不能改善,病情继续恶化或伴发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被称为危重症哮喘.  相似文献   

12.
重症支气管哮喘是指哮喘急性发作,经过常规治疗无效或阵发性发作,发作开始后短时间内进入危重状态者。我院2003~2005年行机械通气治疗10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通过精心监测、护理,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华  李景会  梁丽红  张芳  史军艳 《临床荟萃》2010,25(16):1445-1446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变应性炎症,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发作或加剧,大多数患者只能部分控制,很难达到并维持长期的临床控制。糖皮质激素仍作为目前哮喘治疗的有效药物而广泛使用,但仍有部分患者控制不满意。近年来,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本质是气道的慢性炎症,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增加,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等症状。抑制气道炎症是哮喘治疗的重点,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合成和分泌,可抑制炎症细胞的迁移和活化,阻滞炎症递质的释放和反应,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可有效抑制气道的慢性炎症,被认为是控制哮喘发作最有效的药物。自2004-01-2009—12笔者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62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哮喘发作状态,主要由于支气管痉挛,粘膜水肿,痰液阻塞等引起的急性呼气性呼吸困难,经24小时以上治疗仍未能控制症状者,临床上称为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Obrien(1960)指出,喘鸣减少,呼吸  相似文献   

16.
哮喘是嗜酸性细胞肥大浸润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伴有气道高反应性 ,过敏或非过敏因素的刺激而导致支气管痉挛 ,引起喘息发作。平喘药物的使用是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手段 ,且目前推荐以吸入治疗为主。我科从1999年 4月至 2 0 0 1年 10月使用全乐宁雾化吸入治疗哮喘病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近端胃切除术后哮喘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端胃切除术后哮喘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均有不同程度胃-食管反流症状,常规平喘治疗效果差,抗反流治疗可控制哮喘症状。结论近端胃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是引起哮喘发作的主要原因,抗反流治疗可有效控制哮喘发作。  相似文献   

18.
侏慧华 《康复》2012,(12):62-62
秋季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期 秋分之后,气候逐渐变凉,早晚温差较大,来儿科门急诊看病的患儿逐渐增多,患有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咽炎、过敏性咳嗽、哮喘等患儿的家长开始担忧起来。尤其是患有支气管哮喘的患儿,秋天常易发作,发作前多有喷嚏、咳嗽等先兆,发作时主耍表现为呼吸急促、阵发性咳嗽、喉间有痰鸣声,萤者烦躁不安、口唇发紫,常因呼吸困难不能平躺。哮喘的发作有许多是不典型的症状,如有的哮喘患儿会表现为早晨或晚间发作性的干咳,有的半夜里因胸闷而憋醒,有的小儿在跑步后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或连续咳嗽等症状。这些都属于哮喘的不典型症状,常被家长忽视,导致这些患儿在早期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治疗。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胃食管反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也有可能引起或加重哮喘的发作。  相似文献   

19.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病,属于中医学哮病范畴,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随着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学说的确立,在哮喘缓解期对患进行积极的治疗,以减轻和控制气道炎症,预防哮喘的急性发作已成为哮喘治疗的关键环节。虽然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在内的抗炎治疗是目前哮喘治疗的研究方向,但对于其远期疗效的预计还不容乐观,降低哮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改善哮喘的预后仍然缺乏有效的手段。而中医药对哮喘缓解期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及独特的整体调节优势,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哮喘缓解期的情况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哮喘急性发作常伴有呼吸困难,以吸气流量降低为特征,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尽快缓解症状、缩短发作时间是治疗的关键。本次研究使用沙丁胺醇雾化溶液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39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