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睛明、承泣穴为主治疗面肌痉挛38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面肌痉挛多以一侧面肌不自主抽搐跳动为主要临床表现.西医多采用镇静止痉类药物内服,或行相应面神经切断术,疗效不满意且副作用多.近年来笔者采用以睛明、承泣穴为主治疗面肌痉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面肌痉挛是以一侧面肌的阵发性抽搐样收缩为特点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 ,患者以中年妇女为多 ,起病常从眼部开始 ,逐渐向下半部面肌扩展 ,严重时整个面肌可发生痉挛 ,并可伴轻度无力和肌萎缩 ,精神紧张、疲劳时加剧 ,睡眠时消失。病因未明 ,可能为面神经的异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引起 ,西医传统疗法是试用长马西平或苯妥英钠口服 ,行药物神经阻滞法 ,近年来试用后颅窝微血管减压术。因上所述疗法疗效不确定性、药物毒副作用以及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等因素 ,求治于针灸科的患者仍较多。笔者通过反复的临床观察发现用中医的益气养血安神论治此病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用小切口垂直方法行面颈部扩张器置入的方法和其优点。方法采用垂直小切口在直视下行锐性与钝性交替皮下分离腔隙,扩张器置入后,放置引流。术中即可注水,注水容量为扩张器的20%~50%,术后第2天常规开始注水。观察术后48h引流量,皮肤扩张所需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运用此方法行面颈部扩张器置入38例78只,无一例出现感染、切口裂开、扩张器外露或不扩张等并发症。结论小切口垂直方法行面颈部扩张器置入具有减少切口裂开、避免扩张器外露、缩短治疗周期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关于界定现行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中阴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肝病中属阴黄病例的临床观察并复习有关文献,从而对阴黄的定义与病机,以及由此涉及黄疸概念等予以厘定。方法由专人负责阴黄的诊断观察,并从106例阴黄病例中随机抽出22例,然后从按设计收集的临床资料中选择目黄、面黄、舌脉象及有特征性的症状、体征与血清总胆红素等进行统计并作八纲辨证分析。结果所有观察病例,除面或面身色晦外,目色一概为淡黄或深黄,同时伴小便淡黄或深黄如茶色。兼(或兼)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恶心、腹膨胀、便秘,以及蜘蛛痣、肝掌、腹膨隆而无畏寒肢凉、腹部冷痛、踡卧,以及分泌物或排泄物的澄澈清冷等。舌多暗红、淡紫,苔多黄、黄腻、白腻、薄白,脉多弦。结论黄疸者,不必面、目、身三部黄染悉具,而以目淡黄或深黄为诊断要点。其中,面或面身色晦者为阴黄,但非目前《中医诊断学》教科书普遍认为的由寒湿所致。  相似文献   

5.
生地黄90g,巴戟天、山萸肉、石斛、肉苁蓉、炮附子、肉桂、茯苓、麦冬、菖蒲、远志各30g,五味子15g。上药共为细末,每服10g,用水一杯半,生姜3片,大枣1枚,薄荷少许,同煎至八分杯,温服。近代多以上方根据辨证,适当增减,作汤剂煎服。主治中风、少阴气厥不至,心肾不交,发为风痱,舌疼不能言,足废不能行,大小便或秘闭或失禁或正常,或兼面赤烦渴等。  相似文献   

6.
面肌痉挛为一侧面部肌肉不同程度的阵发性抽搐,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常见病。西医治疗多采用口服镇静剂、理疗、局部封闭手术等方法,部分患者经上述处理后症状可稍改善,或经历一段时间缓解后再次复发。中医治疗多采用针刺或口服汤剂的方法,但因疗程较长,一些患者不能坚持。笔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口服天麻丸治疗面肌痉挛可获良效。某老年妇女,自1965年起患左侧面  相似文献   

7.
腔隙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其临床表现从西医的角度来看有五种类型,如单纯运动障碍型多为轻度的偏瘫;混合型为感觉、运动障碍;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表现为中枢性面轻瘫或舌瘫,伴有语言不清、吞咽反呛、手精细运动欠灵、指鼻试验欠稳定等;单纯感觉障碍型仅见半身感觉异常(多如蚁行感)或丧失;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共济失调与无力,且下肢重于上肢等症。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因本病多起病较急骤,见证多端,变化较快且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属“中风”范畴,依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及病情轻重缓急的差别,又将其分为中经…  相似文献   

8.
周围性面神经病变主要包括周围性面神经炎、面神经痉挛及感染、肿瘤等因素引起的面神经病变,其中以周围性面神经炎为临床所多见,其发病原因多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周围性面神经炎,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瘫,属于祖国医学的“口僻”、“面瘫”、“口眼喁斜”等范畴,  相似文献   

9.
痤疮属中医学“粉刺”范畴,古代诸医家认为本病由肺经风热,或脾胃湿热内蕴,或冲任失调,或毒热蕴结,或久病不消,痰瘀凝结而成。临床表现多以面颈部、胸背部粉刺、丘疹为主,症状较严重者出现结节、脓疱,甚则囊肿等,中医辨证多为毒热蕴结型。  相似文献   

10.
面肌抽搐又称面肌痉挛,多见于中青年人,女性较男性多。面肌抽搐即眼睑、口角或面颊肌肉呈阵发性自主抽搐。精  相似文献   

11.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的主要功能,正如《灵枢·本脏》篇说:“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它们的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其病证主要是在消化传导的功能失常及津液代谢障碍两方面,而其症状表现却以二便失调为主。惟必有虚实之辨,实证多属邪热塞结,腑气不通,或阴寒凝滞,传导气化受阻;虚证多属传导失职,气化无力,亦有导致壅结而虚实挟杂  相似文献   

12.
王辉  韩舰华 《四川中医》2013,(12):127-128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面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现代医学又称之为原发性面肌抽搐。多从眼轮匝肌开始不定时抽搐,逐渐向下扩大至颜面部表情肌及口轮匝肌,表现为阵发性不规则的一侧或双侧眼轮匝肌及口周抽动,持续数秒或数分钟,每日发作次数不规则,可因精神紧张、疲劳而加剧,入睡后症状消失。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引起此病的原因有精神刺激、过度疲劳、寒冷刺激、讲话等。  相似文献   

13.
<正> 凤党产陝西鳳县、双石舖等处,又称西潞面。为野生。該地土壤沃肥泥黑。原植物,皮黑色,身長五六寸,至三尺許。質柔潤而嫩,皮細,横紋到頂。加工后,外表灰白色或灰黄色,內白色慵冋?嚼之味甜無渣滓。为党参之中最优品。已往商品規格,捆把分成四个等級:魁面、头面、貢面、鳳党。行銷上海,及武汉。大結面产陝西汉中等处,粗大肥壯者为結面,条細者为大面。質糯皮細横紋到顶。原植物泥土色。加工后外表淡黄色,內白色,菊花心。嚼之味甘气香。已往規格捆把分大面、結面,現时散枝,行銷湖南最多。兴安党王产陝西兴安,体質粗大肥壯,長一尺至三尺,徑六、七分|略硬,有横紋及直紋。外表淡黄色,內白色,有菊花心。嚼之味甘略  相似文献   

14.
颠倒散治头皮脂溢性皮炎1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医》1986,(11)
脂溢性皮炎是常见皮肤病之一,中医称“白屑风”或“面游风”,亦有人认为皮疹发于面部者称“面游风”;发于头皮者称“白屑风”。《医宗金鉴》说白屑风“此证初生发内,延及面目,耳项燥痒,日久飞起白屑,脱去又生”。又说面游风“此证生于面上,初发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外科正宗》也明确指出:“白屑风多  相似文献   

15.
笔者发现肺心病患者无论急性发作期或是缓解期,多有痰’5瘀的病理因素序在。如急性期多表现为咳嗽,咯痰,气促难以平卧,动则益甚,痰或白或黄,面黯唇紫,颈脉怒张,尿少肢肿,舌红或淡红或黯红,脉沉或数或结代等痰瘀互阻、肺肾两虚、本虚标实之证。缓解期则多表现为喘促短  相似文献   

16.
张宁  陈志强  吕沛然 《湖南中医杂志》2022,38(4):196-199,204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以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时发时止的无痛强直或不规则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脑神经疾病,可引起患者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1].其中典型HFS的痉挛症状多从眼轮匝肌阵发性痉挛开始,后逐步发展至同侧面部以及眼睑、口角等;非典型HFS则从下部面肌开始,并逐渐向上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褐斑是发生在面部的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不高出皮肤,常发生在颧部、前额、颊部、鼻背、唇周等颜面部,无痒痛,多见于青中年女性.是一种常见的色素增生性皮肤病.中医多属"黧黑斑"、"面尘"、"面皯"范畴.<外科证治全书·面部证治·面尘>中谓:"面尘面色如尘垢,日久煤黑,形枯不泽,或起大小黑斑,与皮肤相平."  相似文献   

18.
面肌痉挛多为面神经炎遗留的面肌挛缩或抽搐,或面肌联合动作。笔者自1999年5月~2004年5月,采用养血熄风汤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天行赤眼,俗称红眼病或暴发火眼,现代医学称之为急性传染性(或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症见白晴红亦,胞睑红肿,灼热疼痛,涩痒羞明,眵泪粘稠等,部分患者白睛或睑内有点状或片状溢血,重症患者可伴有头痛、身热、肢倦等全身症状。多为双眼先后发病,一般不影响视力。本病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急性充血性青光眼等红眼睛病有某些相似之处,临床细察,当可鉴别诊断。笔者于1990年夏季,正值当地暴发流行天行赤眼之时,用推拿方法治疗8例天行赤眼患者,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症,亦叫"经断前后诸症".现代医学称为更年期综合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