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varices bleeding,EVB)是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原因,且危险性很大。虽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早期诊断和治疗己经有了明显改善,但是首次静脉曲张出血死亡率仍高达20%-35%。及时准确分析预测EVB的危险因素,对于提出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出血、改善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有积极的意义。为此笔者采用Logistic分析方法对肝硬化EVB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决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1992--2006年290例住院肝硬化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一些相关因素,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可能性,为预测及防治肝硬化患者发生破裂出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和108例不合并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在Dagradi分级,门、脾静脉宽度,外周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计数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为Dagradi分级Ⅳ以上,门、脾静脉宽度增宽,外周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计数减少。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评价生长抑素治疗原发性肝癌并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将54例原发性肝癌并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随机分为生长抑素组和垂体后叶素组:生长抑素组,静脉推注250μg后,继而以250μg/h持续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组以0.8U/min速度持续静脉滴注。结果:生长抑素组和垂体后叶素组止血率12h内分别为50.0%和32.1%,24h内分别为19.2%和7.1%,48h内分别为15.4%和7.1%,总止血率分别为84.6%和46.4%(P<0.05),死亡率分别为7.7%和39.4%(P<0.05);生长抑素组副作用并发症比垂体后叶素组少。结论:生长抑素能有效、快速控制原发性肝癌并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52例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52例患者经临床和护理,临床治愈32例,好转14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4例,总有效率88.5%。结论对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采取精心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再次出血、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联合生长抑素对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肝硬化并发EVB患者85例,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对照组(n=43)采取常规生长抑素治疗,观察组(n=42)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EVL,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再出血率为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P<0.05);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组再出血总发生率为40.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6.7%(P<0.05);治疗后两组HVPG、RBC、Hb、ALT及AST水平均明显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EVL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并EVB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效预防性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肝硬化因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急诊内镜下硬化剂(1%聚桂醇)治疗出血停止后患者45例,分为愿意接受套扎治疗23例(治疗组)和不愿意接受套扎治疗22例(对照组),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分别观察疗效(本组资料仅有B级、C级的患者).结果 治疗组1年内B级患者无1例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C级患者则有2例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死亡1例;2年内B级患者有2例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C级患者则有4例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并死亡2例.对照组1年内B级患者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6例死亡2例,C级患者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0例次,死亡4例;2年内B级患者有8例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死亡仍是2例,C级患者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12例次,死亡6例.结论 套扎治疗最大限度地预防肝硬化食管静脉破裂再出血或延缓了再次出血的时间,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和重要死亡原因,且常常起病急骤、出血量大、病情凶险,易诱发休克和肝性脑病。因此在对患者及时治疗的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对疾病的好转和预防再次出血有重要意义。现对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56例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针对早期再出血的原因,加强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健康教育,对疾病的治疗、护理、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的EVB患者175例,根据出血停止后72 h~6周内有无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21例)和未再出血组(154例),比较两组间平均动脉压、心率、白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体积,寻找危险因素。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再出血与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性(P<0.05);心率、白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体积均无相关(P>0.05)。结论:平均动脉压升高与肝硬化患者管静脉曲张破裂住院早期再出血呈正相关性,具有住院早期再出血风险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加倍与常规剂量奥曲肽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加倍与常规剂量奥曲肽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 4 3例次 (男性 2 8例次 ,女性 15例次 ) ,年龄 5 6a±s 14a。分常规剂量 (10 0μg ,iv ,继以 2 5 μg·h- 1静脉滴注维持 )组 33例次 ,加倍剂量 (10 0 μg ,iv ,继以 5 0 μg·h- 1静脉滴注维持 )组 10例次。结果 :加倍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的止血率分别为 90 % (9/ 10 ) ,76 % (2 5 / 33) ,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其中 5例次应用常规剂量无效者改用加倍剂量后出血得到控制。肝功能分级与奥曲肽的止血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奥曲肽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药物。常规剂量无效者改用加倍剂量仍可获得较好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2.
邹勇  淦勤 《中国当代医药》2013,(36):159-159,161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出血100例患者与肝硬化合并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未出血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诱发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主干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红色征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主要涉及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主干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红色征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LC)合并脾功能亢进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的效果。方法80例LC合并脾功能亢进和EGVB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42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内镜下静脉套扎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PSE治疗。比较两组止血效果、外周血象、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止血所需时间(9.15±2.35)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2.58±3.69)h,止血成功率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68%,术后3个月再次出血率2.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门静脉血流量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联合PSE可有效降低LC合并脾功能亢进和EGVB患者的门静脉高压,治疗出血效果显著,且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普萘洛尔联合奥曲肽治疗的效果。方法6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出血患者,通过计算机数字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奥曲肽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应用普萘洛尔联合奥曲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止血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量、脾静脉血流量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与对照组的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化道止血时间(15.0±3.4)h短于对照组的(22.3±4.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奥曲肽与普萘洛尔联合用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中,其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消除不良症状,值得在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效果及对感染的影响。方法86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遵照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病死率与再出血率、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止血时间(2.42±0.23)d、功能恢复时间(3.32±0.54)d、治疗时间(7.46±1.43)d,均短于对照组的(4.51±0.93)、(5.76±1.18)、(11.56±2.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0,再出血率为9.30%,均低于对照组的9.30%、2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感染率为27.91%,低于对照组的48.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比常规治疗的作用更佳,对于抑制感染情况,预防患者消化道再次出血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破裂出血患者再发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4年9月在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行内镜治疗的345例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2组间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评分显示,研究组、对照组2组间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869,P=0.062)。实验室检查指标显示,2组间血清Na+、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3.418,P=0.047)、(t=2.059,P=0.025)、(t=0.309,P=0.793)。2组间腹腔积液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94,P=0.000)。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血清Na+浓度、ALB、腹腔积液程度是影响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破裂出血患者再发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清Na+、血浆白蛋白ALB、中-大量腹腔积液、重度静脉曲张是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50例肝硬化患者分为SBP组和非SBP组,分别含145例和205例。入院治疗后收集数据并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既往SBP史与糖尿病史、上消化道出血、腹水总蛋白、腹水时间、血小板、C-反应蛋白、血清总胆红素、重要生化及凝血指标等因素。结果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在腹水总蛋白、既往SBP史(38vs.12)、血清总胆红素[(45.2±16.1)μmol/LVS.(33.6±11.5)μmol/L]、消化道出血(56vs.31)、糖尿病史、腹水时间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腹水总蛋白等因素与肝硬化并发腹膜炎有很高的相关性,临床上应重视,做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分析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采取奥美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行一般对症治疗,常规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实验组采用奥美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各临床指标(住院天数、止血时间、输血量、再次出血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肝硬化患者的低钠血症提供指导意见.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0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低钠血症,将患者分为低钠血症组、正常组,对其各项资料进行比较,对导致肝硬化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低钠血症组与正常组的年龄≥60岁例数(56比37)、过度利尿例数(42比29)、恶心呕吐例数(17比9)、低钠饮食例数(34比21)、过度限水例数(38比24)、过量排腹水例数(33比24)、胃肠道炎症例数(21比13)、腹腔感染例数(26比16)、大剂量应用泻药例数(19比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导致肝硬化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影响因素为年龄、过度利尿、恶心呕吐、低钠饮食、过度限水、过量排腹水、胃肠道炎症、腹腔感染、大剂量应用泻药等.结论 肝硬化患者容易并发低钠血症,护理人员应针对肝硬化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相关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以纠正血钠水平,减少低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