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存平  陈霰 《河北医药》2005,27(10):731-732
目的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探索它们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关系。方法 对63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进行多普勒血流检测,测量指标包括血管内径、血流速度,计算血流量。所有患者均同时或先后行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结果 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Qsv>Qpv)组的脾静脉血流量,脾静脉直径,胃左静脉血流量,脾厚均大于Qpv>Qsv组测值,而门静脉直径及血流量均小于Qpv>Qsv组的。两组患者胃左静脉直径均较正常人增宽。经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证实,Qsv>Qpv组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率高于Qpv>Qsv组。结论 脾静脉、门静脉血流量的大小与食管静脉曲张及其破裂出血有密切联系,一旦多普勒超声检测出现Qsv>Qpv,则预示肝硬化患者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药实践》2015,(8):586-589
目的:探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26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再出血情况分成再出血组(A组,n=57)和对照组(B组,n=69)两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历资料,比对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红色征、门静脉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等因素上的差异,并针对差异显著指标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记录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功能分级等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凝血酶时间等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VB患者再出血的发生同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性,同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红色征、门静脉内径、凝血酶原时间等呈正相关性。结论:凝血酶原时间过长、重度食管静脉曲张、门静脉内径增加及血小板计数减少等均为导致EGVB患者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以红色征最为突出,医师需对此类患者重点留意。  相似文献   

3.
邹勇  淦勤 《中国当代医药》2013,(36):159-159,161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出血100例患者与肝硬化合并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未出血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诱发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主干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红色征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主要涉及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主干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红色征等。  相似文献   

4.
左春花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3):3640-3641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见以及较凶险的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我科于2010年3月~2011年5月对645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共行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645例,其中男421例,女224例.年龄32~78岁.术前腹部彩超检查证实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胃镜确认为食管静脉曲张,其中食管重度曲张542例,中度曲张92例,均有红色征阳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0例.1.2 方法:常规先行胃镜检查,然后进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  相似文献   

5.
B超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彤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6):2448-2449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用B超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方法。方法:采用B型超声诊断仪探测肝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将186例肝硬化患者分成两组比较。结果:肝硬化出血组肝门静脉直径和脾静脉直径分别为(1.68±0.23)Cm和(1.24±0.18)Cm,均大于肝硬化非出血组的(1.32±0.21)Cm和(1.02±0.22)C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肝门静脉直径和脾静脉直径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率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01)。结论:B型超声显像测定肝门静脉直径≥1.6Cm、脾静脉直径≥1.1Cm,可作为预测出血危险的参考指标。肝门静脉和脾静脉可作为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危险性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测定胃左静脉与门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血流方向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探讨其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出血风险的价值。方法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86例,均接受彩色多普勒、电子胃镜及肝炎标志物、肝功能等常规检验/检查。以研究对象在24个月随访期内有出血史且经内镜检查确定为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出血风险的评价标准。对比分析出血组与非出血组的胃左静脉、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特点。结果随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胃左静脉内径呈逐渐增宽的趋势,其中食管静脉中度曲张组与无曲张组、食管静脉重度曲张组与轻度曲张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门静脉内径随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渐增宽,其中食管静脉中度曲张组与无曲张组、食管静脉重度曲张组与轻度曲张组、食管静脉中度曲张组与轻度曲张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左静脉的离肝血流方向在出血组与非出血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2.049,P=0.00),这种显著性差异在Child分级的三级肝功能状态下均存在。不同肝功能状态下门静脉的离肝血流方向在出血组与非出血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胃左静脉内径6mm、门静脉内径16mm为预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风险分层指标,出血患者中门静脉内径≥16mm与非出血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χ^2=4.21,P=0.04)。结论彩色多普勒测定胃左静脉血流方向、门静脉内径预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风险具有应用价值,在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上胃左静脉、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无显著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08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未出血的184例患者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及门脉直径分别为(21.53±4.4)s、(1.12±0.57)g/L、1.67±0.60和(1.51±0.38)cm,和未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还显示出血组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Grade分级、曲张的范围、肝功能Child分级大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静脉曲张的程度高、肝功能分级差、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及INR异常是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临床特点,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与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收治的共302例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GOV)患者为调查对象,男210例,女92例,年龄(51.52±7.97)岁。按是否发生破裂出血分为研究组(EVB,118例)和对照组(GOV非出血组,184例),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TPP)、是否有肝性脑病、是否有肝肾综合征和Child-Pugh分级构成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总胆红素、白蛋白(ALB)、脾静脉主干内径、门静脉主干内径、脾厚度、有无腹水、有无红色征、有无门静脉血栓、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构成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红色征(OR=5.606,95%CI 1.615~20.650)、食管静脉曲张程度(OR=3.337,95%CI 1.057~15.079)、门静脉主干内径(OR=1.703,95%CI 1.008~4.340)、脾厚度(OR=1.564,95%CI 1.022~3.563)、PT(OR=1.043,95%CI 1.004~1.082)是EVB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PLT(OR=0.737,95%CI 0.291~0.833)、ALB(OR=0.663,95%CI 0.172~0.878)是EVB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红色征、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门静脉内径、脾厚度、PT是发生EVB的危险因素,提高PLT、ALB水平可减少EVB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B超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彤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6):2438-2439
目的:探讨B超预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B型超声诊断仪探测肝门静脉和脾静脉管径.结果:肝硬化出血组肝门静脉管径和脾静脉管径分别为(1.68±0.23)cm和(1.24±0.18)cm,均大于肝硬化非出血组的(1.32±0.21)cm和(1.02±0.22)c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肝门静脉管径和脾静脉管径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率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01).肝门静脉管径≥1.6 cm、脾静脉管径≥1.1 cm,可作为预测出血危险的参考指标.结论:B型超声显像测定肝门静脉和脾静脉可作为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危险性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刘红 《中国实用医药》2009,4(30):107-108
目的探讨内镜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套扎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8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结果38例患者套扎术后2~3周复查内镜,11例静脉曲张程度均明显减轻,27例静脉曲张减轻,伴红色征阴性。结论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止血方法,它是一种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的内镜介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三联小剂量疗法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PHT)的近期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对6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34例三联治疗组和34例二联治疗组。三联治疗组采用口服普萘洛尔(propranolol)10mg,每日3次,螺内酯40mg,每日2次,新亚丹肖(5-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每日2次(PIS方案)。二联治疗组患者采用口服普萘洛尔10mg,每日3次,螺内酯40mg,每日2次(PS方案)。两组疗程均为半年以上。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CDFI)检测两组治疗前、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用药1周后两组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v)、门静脉血流速度(Vpv)和脾静血流速度(Vsv)均显著下降(P均<0.01);用药4周后Qpv、Qsv、门静脉内径(Dpv)、脾静脉内径(Dsv)均显著下降,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经3个月的随访,临床上未见明显不良反应。PIS方案组PHT显著低于PS方案组,PHT出血率PIS方案组20.6%(7/34),显著低于PS方案组44.1%(15/34)(P<0.05)。病死率PS方案组为32.4%(11/34),PIS方案组为11.8%(4/34),PS方案组显著高于PIS方案组(P<0.05)。两组中ChildC级患者的再出血率和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用药12周后PIS方案组Qpv、Qsv、MAP显著低于PS方案组(P均<0.05)、HR显著高于PS组(P均<0.01)。结论:PI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硬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120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脾静脉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其中64例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并对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Child-PtIsh分级越差,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血流量值越大,而血流速度则越慢(P〈0.05)。食管静脉曲张重度组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血流量均较轻中度组显著升高,而血流速度则较轻中度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肝硬化门脉血流对判断肝功能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指导随访观察,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肝脏储备功能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测173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Child A级61例,B级53例,C级59例)门静脉内径(DPv)、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pv)、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内径(Dsv)、脾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sv)、脾静脉血流量(Qsv),并与正常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肝硬化患者DPv、Dsv增宽,VPvVsv减慢,Qsv增加,肝功能损害越严重,变化越明显;QPv在Child A级、B级患者增加,Child C级患者减少。结论 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不同,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程度不同;彩超测量肝硬化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了解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30例正常肝脏,30例慢性肝病,25例肝硬化,22例原发性肝癌症的门静脉,脾静脉及肝静脉进行多种数据测量。结果显示慢肝时门脉血流量显著少于正常,慢肝,肝硬化,肝癌时门脉内径明显增宽,血流速度明显减低,肝静脉内径变窄,最大流速比平均流速增高显著,充血指数小于正常、笔者认为,应用彩色多普勒为无创伤性测量肝脏循环确定一种新的诊断标准,门脉血流量的测定,可作为慢肝和肝硬化的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治疗脾功能亢进的最佳方法。方法54名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在彩超引导下经皮网格状脾穿刺微波消融术,分别在术前及术后7、30、90、180、360天检测外周血WBC、RBC、PLT及脾动静脉内径(D)、最大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速度(Vmean)、计算脾血流量(Q)。结果54名患者WBC、PLT术后7天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脾脏动静脉Vmax、Vmean、Q降低(P〈0.05),并且网格状消融后产生的纤维条索能预防消融后的脾脏代偿性增生。结论采用网格状经皮脾穿刺消融术可有效治疗脾功能亢进,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脾亢引起的血细胞过低,结合胃镜下食道静脉套扎术可预防上消化道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近端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1998年2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采用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56例病例,统计术中门静脉压力改变、术后CDFI检测脾静脉及分流通道情况,并从术后并发症、肝功能、再出血三方面总结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前后门静脉压由(37.55±5.37)cmH2O降至(25.03±4.66)cmH2O,平均下降(12.53±7.23)cmH2O(P<0.05)。术后1、3、12、24个月脾静脉及脾肾静脉分流通道血栓形成分别为0、1、2、3例;脾肾静脉分流口直径0.75~1.25cm,平均(0.98±0.37)cm;门静脉血流均为向肝血流,脾静脉血流均为逆肝血流。术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术后并发症共4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或好转。2例于术后3年、5年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经查为脾肾静脉分流通道血栓形成者。结论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手术既保留了分流术及断流术的优点,又克服了二者的缺点,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7.
经皮穿刺直接性门腔静脉分流术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肝硬化并门脉高压症患者的影像学研究,进一步明确肝内门静脉(PV)与肝后段下腔静脉(RHSIVC)的关系,探讨在彩超(CDFI)导引下经皮穿刺行直接性门腔静脉分流(DIPS)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肝硬化并门脉高压症患者30例,利用CDFI、CT、MR进行肝脏二维或三维多切面扫描,并测量RHSIVC长度、被肝实质包绕的RHSIVC长度、以及肝内LPV和RPV距PV分叉部1cm处及PV分叉部与同层面RHSIVC之间的距离。结果三种影像学方法测量的RHSIVC长度、被肝实质包绕的RHSIVC长度、肝内LPV距PV分叉部1cm处与同层面RHSIVC之间的距离、肝内RPV距PV分叉部1cm处与同层面RHSIVC之间的距离、PV分叉部与同层面RHSIVC之间的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DFI、CT、MR均能准确显示PV及RHSIVC,RHSIVC起、止层面的横断面平均有56.7%、93.1%的管腔被周围肝实质完全包绕,在CDFI导引下经皮穿刺肝内PV再至RHSIVC行DIPS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术前光量子血氧疗法(UBIO)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作用.方法 6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前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UBIO治疗.比较两组的肝功能指标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UBIO治疗后,患者的肝功能改善;脾脏厚度、门静脉宽度及门静脉血流量减少,门静脉血流速度增快.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术前UBIO能改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肝功能,改善门静脉高压和高动力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