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髁突运动轨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者髁突运动轨迹的特征及其与正常[牙合]者的差异。方法选取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各25例,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记录各种下颌运动时其髁突的运动轨迹。结果实验组双侧髁突开闭口轨迹运动幅度减小、位移量小于正常[牙合]者(P〈0.05);前伸后退轨迹前伸幅度增加,位移量大于正常[牙合]者(P〈0.05);侧方运动时,非工作侧髁突在矢状面上的轨迹较前伸轨迹向前下方倾斜度增加。髁突位移5mm时矢状面倾斜度在各种下颌运动时均大于正常[牙合]者(P〈0.05)。结论实验组髁突运动轨迹与正常[牙合]相比有显著差异,可能与其髁突位置、前牙覆[牙合]覆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揭示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髁突运动规律,并比较与正常之间的差异。方法普查出安氏Ⅱ类1分类错15例与正常志愿者30例,用CADIAX髁突描记仪记录每位志愿者的髁突运动。结果 (1)双侧髁突开闭口轨迹运动幅度小于正常;(2)前伸后退运动时前伸幅度增加,位移量大于正常牙合;(3)向右侧方运动时右侧髁突的前后向最大移动量大于正常,垂直向最大移动量大于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志愿者髁突运动轨迹较典型,以矢状向移动量大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2分类(AngleⅡ2)错髁突前伸运动的轨迹特征,并比较与个别正常之间的差异。方法AngleⅡ2患者20例,其中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AngleⅡ2患者9例和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AngleⅡ2患者11例,个别正常15名,利用CADIAX(Ⅲ型)髁突运动轴图描记仪分别记录前伸后退运动的髁突运动轨迹,并对其运动特征进行定性的和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AngleⅡ2髁突前伸运动轨迹左右基本对称,重合性好。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和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AngleⅡ2患者其髁突垂直向最大位移和矢状髁导斜度均大于正常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ngleⅡ2错前伸运动的垂直分量较大,可能与前牙深覆合和髁突位置有关。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对其髁突前伸运动轨迹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髁突前伸运动轨迹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遥  秦朴  赵蔚萍  杜跃华 《重庆医学》2008,37(5):461-463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2分类(AngleⅡ2)错(牙合)髁突前伸运动的轨迹特征,并比较与个别正常(牙合)之间的差异.方法 AngleⅡ2患者20例,其中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AngleⅡ2患者9例和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AngleⅡ2患者11例,个别正常(牙合)15名,利用CADIAX(Ⅲ型)髁突运动轴图描记仪分别记录前伸后退运动的髁突运动轨迹,并对其运动特征进行定性的和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 AngleⅡ2髁突前伸运动轨迹左右基本对称,重合性好.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和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AngleⅡ2患者其髁突垂直向最大位移和矢状髁导斜度均大于正常(牙合)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ngleⅡ2错(牙合)前伸运动的垂直分量较大,可能与前牙深覆合和髁突位置有关.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对其髁突前伸运动轨迹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侧后牙深覆盖患者下颌侧方运动时髁突轨迹的特征及和正常之间的差异。方法选择正常12例,单侧后牙深覆盖32例,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扫描ARCUS digmⅡ型记录髁突运动轨迹。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分析比较两组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实验组侧方运动中非深覆盖侧髁突矢状向及最大位移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水平位移小于对照组(P〈0.05),非深覆盖侧髁突向后运动的幅度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单侧后牙深覆盖患者下颌侧方运动过程中髁突运动轨迹与正常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大连地区错畸形患者安氏分类的构成比,探讨安氏各分类中颅面类型的规律及特点。[方法]随机抽取因错畸形就诊的患者503例,以安氏分类法为标准进行分类,并计算SNA、SNB、ANB角值,分析基骨前后向关系,并统计各种颅面类型的数量,分析产生安氏分类和矢状骨面型分类极端差异的原因。[结果]503例错畸形患者中,安氏I类关系220例,占43.74%,安氏II类关系162例,占32.21%,安氏III类关系121例,占24.05%。颅面关系类型为上颌正常、下颌正常的患者共229例,占45.53%,为最多。本次调查中未发现上颌前伸、下颌后缩型。[结论]大连地区错畸形中安氏I类占多数,最常见的颅面关系类型为上颌正常、下颌正常,其次依次为上颌正常、下颌前伸,上颌后缩、下颌后缩以及上颌后缩、下颌正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青少年和成人安氏Ⅱ类一分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畸科收治的40例安氏Ⅱ类一分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包括青少年和成人各2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接受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BCT)检查,比较青少年组和成人组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的差异。结果①青少年组中性侧髁突形态、位置和关节窝形态分别与远中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成人组:与中性侧相比,远中侧髁突内外径、髁突前后径、髁突长轴与正中矢状线成角、髁突最大轴面面积、髁顶高度、关节间隙(内、上、后)较小,远中侧关节前间隙、关节窝深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人组远中侧髁突中心到正中矢状面距、关节中间隙、关节外间隙、关节窝长度、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度与中性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成人组中性侧髁突内外径、髁突前后径、髁突最大轴面面积、髁顶高度、关节窝深度和关节窝长度均大于青少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性侧髁突中心到正中矢状面距、髁突长轴与正中矢状线成角、关节间隙(内、中、外、前、上、后)、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成人组远中侧髁突内外径、髁突前后径、髁顶高度、关节前间隙、关节窝深度、关节窝长度、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度大于青少年组,成人组远中侧髁突长轴与正中矢状线成角、髁突最大轴面面积、关节间隙(内、上、后)小于青少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远中侧髁突中心到正中矢状面距、关节间隙(中、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青少年安氏Ⅱ类一分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双侧颞下颌关节有一定的生长潜力。与中性侧相比,成人安氏Ⅱ类一分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远中侧髁突向后上内移位且形态较小。  相似文献   

8.
杨珊  何科  任嫒姝  戴红卫 《重庆医学》2012,41(26):2706-2708
目的运用锥束CT(CBCT)测量AngleⅡ类错患者髁突的表面积和体积,探讨AngleⅡ类错患者髁突形态大小的特点。方法选择该院正畸科就诊患者中年龄为20~28岁的AngleⅡ类错患者66例(男33例,女33例)进行CBCT检查,运用Mimics10.0软件对左、右两侧髁突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其表面积与体积,计算髁突形态指数。并与AngleⅠ类错患者髁突大小进行比较。结果 AngleⅡ类错患者男性的髁突体积与表面积均大于女性(P<0.05)。AngleⅡ类错患者右侧髁突的体积与表面积均大于左侧。AngleⅡ类错患者髁突的体积与表面积均小于AngleⅠ类错患者(P<0.05)。髁突形态指数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leⅡ类错患者的髁突大小与性别和髁突位置有关。且AngleⅡ类错患者髁突小于AngleⅠ类错患者。  相似文献   

9.
周靖  方志欣  周嫣  陈世稳 《广西医学》2012,34(11):1469-1471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错畸形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的变化。方法选取青少年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40例,拔牙与非拔牙组各20例,拔牙组均拔出4颗双尖牙,两组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上气道矢状径相关指标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拔牙组矫治后骨性鼻咽,后鼻棘点-颅底点距离(PNS-Ba)较矫治前增加(1.21±2.4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上气道相关测量项目矫治前、矫治后拔牙组及非拔牙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气道相关测量项目矫治前后的差值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青少年通过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上气道矢状径大小短期内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矢状向错的颅底结构与矢状向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4例18~30岁均角型患者,其中安氏Ⅰ类组34例,安氏Ⅱ类组30例,安氏Ⅲ类组30例,进行头影测量,对21项测量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PM-FH从安氏Ⅲ类到安氏Ⅰ类再到安氏Ⅱ类数值顺次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的前颅底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错的CF平面相对于PM平面做顺时针方向旋转。Ba-S-N和SN-FH分别与SNA和SNB呈负相关,ASe B与ANB呈正相关,NA-PM和NB-PM与FH-PM呈负相关。结论 PM平面相对于FH平面稳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后颅底结构和中颅底结构形态相对稳定,前颅底结构变化影响上颌骨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CBCT对安氏Ⅱ1和Ⅱ2颞下颌关节形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研究安氏Ⅱ1和Ⅱ2错牙合畸形患者TMJ的形态结构.方法 选择安氏Ⅱ1和Ⅱ2患者各15名,年龄18- 28岁,由同一名放射科医生拍摄CBCT影像,利用DOPHIN IMAGIN软件对所获得的原始影像进行3D重建.于轴面测得髁突中心点到正中矢状线的距离r和水平角;于矢状面测得关节结节斜度、髁状突长度、关节窝的高度和宽度;于平行于髁状突长轴的斜位测得髁状突长轴;于垂直于髁状突长轴的斜位测得髁状突短轴、前、上、后关节间隙,运用Pullinger分析法判断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结果 安氏Ⅱ1患者左右两侧关节上间隙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安氏 Ⅱ1和Ⅱ2患者的关节结节斜度和关节各间隙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安氏Ⅱ1患者髁状突在关节窝内大部分为前移位,Ⅱ2患者大部分为后移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人安氏Ⅲ类错不同垂直颅面结构的嚼肌肌电活动变化以及安氏Ⅲ类错的嚼肌肌电特征。方法选取安氏Ⅲ类错患者30例(高角12例,均角10例,低角8例),成人正常均角型患者12例,用Keypoint四道数字化肌电图仪同步记录姿势位、最大紧咬位、最大前伸位时嚼肌的肌电活动,比较嚼肌肌电活动差异。结果安氏Ⅲ类错嚼肌的肌电值在各个功能位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在最大紧咬位时安氏Ⅲ类错均角组肌电活动显著低于正常(P<0.01),在姿势位、最大前伸位,安氏Ⅲ类错均角组嚼肌的肌电值高于正常组(P<0.05)。最大紧咬位时安氏Ⅲ类错高角组嚼肌的肌电幅值低于均角组和低角组(P<0.05);最大前伸位时安氏Ⅲ类错高角组嚼肌肌电活动较低角组弱(P<0.05)。结论安氏Ⅲ类错患者的咀嚼肌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嚼肌肌电异常。不同垂直颅面结构安氏Ⅲ类错的嚼肌肌电活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安氏Ⅱ1分类错高角骨面型组与正常组X线头影测量的分析,观察比较安氏Ⅱ1分类高角型错的颅面特征,探讨安氏Ⅱ1分类错高角骨面型的颅面特征及在正畸治疗中控制侧重点,为安氏Ⅱ1分类错高角骨面型的临床诊断与矫治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择恒牙初期正常60例和安氏Ⅱ1分类高角错42例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分别对颅面41个测量项目进行X线头影测量,并对各测量项目的均值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安氏Ⅱ1分类错高角组颅底的曲度增大,颅前基底向前上旋转;上、下颌骨较颅底的矢状向关系均显后缩,且下颌后缩更为明显;上颌后牙槽高度U6-PP(mm)减小;下颌后牙槽高度L6-PP(mm)增加;上前牙唇倾,下前牙直立,上下切牙间角与正常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恒牙初期安氏Ⅱ1分类高角型错患者颅面结构具有显著特点,临床中应根据其特点做出正确的诊断设计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改良Twinblock矫治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类错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21例采用改良Twinblock矫治的恒牙早期安氏Ⅱ~1类错病例,分别在治疗前(T_1)、戴用矫治器后1周(T_2)、治疗结束时(T_3)拍摄双侧闭口薛氏位X线片,行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戴矫治器后1周关节前后间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矫治前后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Twinblock矫治器可引导后缩的下颌及髁突前移改建,并稳定于正常关节位,矫治结束后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不受矫治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正畸矫正伴有单侧后牙正锁安氏Ⅱ类错畸形,观察治疗前后髁突位置变化。方法:伴单侧后牙正锁安氏Ⅱ类错畸形15例患者为实验组,安氏Ⅰ类错畸形20例患者为对照组,通过正畸矫正后,利用颞下颌关节的CT图像分别测量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和上间隙,以及计算髁突在关节中的前后位置,同时比较治疗前后有无差异。结果:实验组双侧的关节前间隙值均大于对照组的前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双侧的后间隙值均小于对照组的后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双侧的关节前间隙值小于治疗前的前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关节后间隙值大于治疗前的后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上间隙值大于治疗前的上间隙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实验组髁突位置后位居多(占66.7%),正畸治疗后大部分位于中位(占73.4%),后位仅占13.3%.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中位居多。结论:正畸治疗在解除了单侧后牙正锁的干扰后,更有利于调节上下颌的咬合关系,使处于后移位的髁突向前下方移动,这有助于颞下颌关节的平衡与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正常(牙合)青少年下颌切点额状面咀嚼运动轨迹的特征。方法 采用SGG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来描记和测量20名正常(牙合)青少年下颌切点额状面咀嚼运动轨迹,并用吸光度法来测定其咀嚼效能。结果正常(牙合)青少年下颌切点额状面咀嚼运动范围为最大开口幅度(12.18±3.64)mm,最大侧移幅度(5.68±1.62)mm,男性均大于女性(P<0.05)。咀嚼效能与咀嚼运动范围呈正直线相关(P<0.05)。额状面咀嚼运动轨迹可分为三型,以轨迹大部分分布在工作侧,小部分在非工作侧的类型最多见。结论 分析正常(牙合)青少年下颌切点额状面咀嚼运动轨迹特征,可为临床诊治青少年口颌系统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肖遥  罗茂璇  黄丽 《重庆医学》2012,41(26):2703-2705
目的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颏部的骨性形态特征。方法随机选取60例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的女性青少年,平均年龄(12.56±0.67)岁,将其分为高角、低角和均角3组,各20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其颏部的骨性形态。结果各组患者在颏高度、颏曲度、颏角、颏厚度/颏高度和颏凹陷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角组颏高度、颏曲度和颏角最大,颏厚度/颏高度和颏凹陷最小;低角组颏高度、颏曲度最小,颏厚度/颏高度和颏凹陷最大,均角组颏角最小。结论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颏部骨性形态不同,正畸治疗时需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武口区回汉族青少年错畸形的错率、畸形分类构成比及治疗意识。方法利用高考体检对3581例青少年进行检查。结果错畸形总错率为64.48%,男女错率分别为65%及63.97%;回汉族错率分别为61.90%及65.27%,无显著性差异(P>0.05)。按Angle错分类,安氏Ⅰ、Ⅱ、Ⅲ类错构成比分别为64.62%、24.34%及11.04%。结论本地区回汉族青少年错畸形的错率高于国家统编教材数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用极坐标测量分析方法评价安氏Ⅱ1错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安氏Ⅱ1错青少年患者40例分为拔牙组和非拔牙组,每组各20例。拔牙组患者实施安氏Ⅱ1错拔牙矫治治疗,非拔牙组患者实施安氏Ⅱ1错非拔牙矫治治疗,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应用极坐标测量方法,分析牙齿变化特征。结果:拔牙组患者的上齿槽缘点(θSpr)、上中切牙点(UI)均增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拔牙组患者的ρUI、下中切牙点(Li)均增大,θSpr、UI、Li、下齿槽缘点(Id)均减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比较ρUI、Li、θUI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矫治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的安氏Ⅱ1错,主要改变在于牙齿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安氏Ⅱ~1错颅面骨骼形态与拔牙矫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安氏Ⅱ1错的矢状骨面型与拔牙矫治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 10例用方丝弓矫治器矫治完成达到咬关系正常 ,面型改观者的安氏Ⅱ1拔牙病例术前x线头颅侧位片及模型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颅面类型是上下颌正常型占 6 0 % ,上下颌后缩型占 30 % ,上颌正常下颌后缩型占 10 %。拔牙模型是拔4|45 |5 占 5 0 % ,4|44|4 占 30 % ,4|4|占 2 0 %。结论 :安氏Ⅱ1拔牙病例不能采用任何一种单一的矫治程序 ,其矢状骨骼形态的分类对确定治疗计划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