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用 Octopus- 12 3视野计黄斑阈值程序检测早期 AMD黄斑 10°光敏感度 ,探讨其对 AMD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早期 AMD患者 6 8眼 ,正常对照 40眼分别检测了中央 10°范围视网膜光敏度、Amsler表和 FFA检查。结果 早期 AMD病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ML S有明显差异性。早期 AMD病人 ML S降低阳性率为 5 0 .77% ,Am sler表检查阳性率为 2 0 % ,FFA检查异常为 35 %。结论  Octopus自动视野计黄斑阈值检查优于Amsler表中心视野检查及 FFA检查 ,可为 AMD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Octopus-123视野计黄斑阈值程序检测早期AMD黄斑10°光敏感度,并讨论其对AMD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早期AMD患者68眼,正常对照40眼分别检测了中央10°范围视网膜光敏度、Amsler表和FFA检查.结果早期AMD病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LS有明显差异性.早期AMD病人MLS降低阳性率为50.77%,Amsler表检查阳性率为20%,FFA检查异常为35%.结论Octopus自动视野计黄斑阈值检查优于Amsler表中心视野检查及FFA检查,可为AMD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氩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后视野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氩激光视网膜光凝(argonlaserpanretinalphotocoagulation)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手术前后患者视野的改变.方法对56例98眼行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治疗前后测定黄斑阈值敏感度和中心30°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的改变.结果黄斑阈值敏感度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别,中心30°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下降.结论视网膜光凝有效地阻止DR的进一步发展,防止患者视力下降,对中心视力不受影响,但对周边视野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正常和低视力人的黄斑光阈值,探讨其黄斑光敏感度的变化。方法:应用Humphrey视野分析仪,选用黄斑阈值检查程序,测定93只正常视力眼和76只低视力眼黄斑区视野的光阈值。结果:1.黄斑的光阈值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升高的趋势,光敏感度与年龄呈负相关变化;2.在同年龄组,低视力人的黄斑光阈值显著高于正常视力人的黄斑光阈值;3.在同年龄组,正常和低视力人视野的四个象限黄斑光阈值无显著性差异;4.男女性黄斑光阈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正常视力人黄斑光敏感度显著优于低视力人的黄斑光敏感度;黄斑光敏感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眼科学报 1996;12:1O3—106。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侧枕叶梗塞的视野改变特征。方法 对 11例 (2 2只眼 )双侧枕叶梗塞患者进行视野检查 ,采用 APS- 6 0 0 0型全自动电脑视野仪 ,检测波长 5 80 nm,刺激持续时间 30 0 m s,间隔时间 30 0 m s,检测范围 6 0°,观察灰度图、伪彩色阈值图和 0°剖切等视线变化。结果  11例 (2 2只眼 )中 ,同侧偏盲 9例 ,超过中线相合性视野缺损 2例 ,16只眼黄斑回避 ,6只眼黄斑对劈。等视线改变与视野改变对应良好 ,伪彩色阈值图改变比灰度图灵敏。结论 双侧枕叶梗塞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视野变化特征 ,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应TOPCONSBP-1000型自动视野计,对39例60眼视力在0.5以上的球后视神经炎患者进行右眼175°~355°、左眼185°~5°子午线光阈值测定,结果显示:阈值光敏感度下降范围在鼻侧5°至颞侧15°之间,中心0°至颠倒10°下降最为显著,平均下降6~11dB,其中2眼中心光敏感度轻度下降,阈值曲线平坦,37眼中心低谷,21眼中心生理盲点间低谷。说明自动静态视野阈值检查对视神经受损有较精确的定位和定量意义。  相似文献   

7.
弱视是儿童视功能异常的常见眼病。黄斑区视觉功能的异常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 ,本文对儿童弱视组 72眼 ,正常组 5 8眼进行了自动视野计 5°黄斑光敏感度的测定分析 ,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弱视眼组根据 1990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会议制定的标准〔1〕,屈光不正性弱视 72眼 ,男 17例 34眼 ,女 19例 38眼 ,年龄 4.5~ 12岁 ,平均 9.2岁。正常组 5 8眼 ,男 18例 36眼 ,女 11例 2 2眼 ,年龄 :6~ 12岁 ,平均 9.6岁 ,正常眼组筛选的标准为裸眼或矫正远视力≥ 1.0 ,无眼部器质性病变。采用美国 Humphrey75 0型视野计 ,…  相似文献   

8.
Amsler表用于测定固视中心10°的视野,很多作者用来发现老年黄斑变性(SMD)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NVMS),并用于SMD的早期视功能监测,认为Amsler表在SMD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Fine等指出对已行光凝治疗的视网膜下NVMS形成的患者,为了早期发现复发,可用Am-sler表每日监测中心视野。本文对103例(121眼)早期SMD及晚期SMD患者采用Humphrey视野分析仪黄斑阈值测定,比较黄斑光敏度与Amsler表检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远视性弱视儿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远视性弱视儿童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和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并与单眼弱视儿童对侧正常眼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方法对32例(41只眼)远视性弱视儿童和18例(18只眼)单眼弱视儿童对侧正常眼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记录视盘周围RNFL的平均厚度和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厚度。结果远视性弱视组和对照组视盘周围RNFL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18.77±11.43μm和109.12±11.09μm,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视性弱视组和对照组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55.98±29.30μm和147.28±13.11μm,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121)。将弱视分组发现,轻度弱视组和中度弱视组的视盘周围RNFL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18.42±10.95μm和119.12±12.19μm,,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54.29±34.23μm和157.75±23.81μm。两者分别与对照组比较,视盘周围RNF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7,0.629)。结论远视性弱视儿童视盘周围RNFL变厚,而黄斑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正常儿童中心视野视网膜光敏感度的特点。 方法 用国产QZS-Ⅱ型自动视野计对30例(60只眼)5~9岁正视眼或屈光不正眼(可矫正至正常视力)的儿童进行中心30°、6°视野的测定。 结果 平均光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MS)不受年龄、性别、眼别及屈光状态的影响。光敏感度(dB值)的分布以正常型为主。依正态分布法确定正常值区间:中心30°MS>19.3 dB,中心6°MS>22.5 dB。dB值的数量与分布异常未同时出现。 结论 正常儿童的视野分布表现为正常型,视野结果的判定应综合dB值的分布及中心30°、6°MS的大小等方面进行分析。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137-138)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黄斑微视野计方法分析儿童弱视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光敏感度及固视性能变化,探讨黄斑区视网膜功能与弱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2例(26眼)弱视儿童治疗前后1个月进行40个位点刺激的黄斑微视野检测。分析黄斑10°以内区域的光敏感度及固视程度变化。治疗前后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结果治疗1个月后21眼光敏度增加,视网膜黄斑10°内光敏感度与视力变化呈正相关(r=0.451,P=0.010),光敏度值变化越大,视力提高越明显。22眼注视稳定程度显著提高(t=-2.540,P=0.018)。结论黄斑微视野仪检查提示:儿童弱视与黄斑区视网膜功能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4~8岁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注视性质、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的测量、眼轴长度的检查,探讨远视性弱视儿童注视性质与其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间的相关性;并进行远视性弱视儿童视网膜厚度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试验。将2018-09/12首次就诊且之前未进行过任何弱视训练的患儿共计44例57眼纳入该研究。选取屈光不正性远视性弱视儿童36眼作为远视性弱视组,视力正常儿童21眼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均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进行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测量;同时将入组患儿在直接眼底镜检查下分为黄斑中心注视组32眼,旁中心注视组25眼,进行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测量;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别分析两组间视网膜厚度及差异。结果:黄斑中心注视组在黄斑中心凹、黄斑内环鼻侧处视网膜厚度均小于旁中心注视组(P<0.05);而两组间余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对比均无差异(P>0.05)。远视性弱视组的黄斑中心凹、黄斑内环鼻侧、黄斑内环下方及黄斑外环上方处视网膜厚度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两组黄斑区内环颞侧、上方、外环鼻侧、外环颞侧、外环下方处视网膜厚度比较均无差异(P>0.05)。远视性弱视组眼轴长度较正常对照组短(P<0.05)。结论:黄斑中心注视儿童在黄斑区中心凹、内环鼻侧处视网膜厚度增加;远视性弱视儿童在黄斑区中心凹、内环鼻侧、内环下方、外环上方处视网膜厚度增加;远视性弱视儿童眼轴长度变短。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先天性白内障致形觉剥夺性弱视眼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各项指标的变化,旨在探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致形觉剥夺性弱视眼的视网膜结构的变化特征。方法 82例(142只眼)先天性白内障致形觉剥夺性弱视患儿分为2组:A组为眼轴22.01~24.00mm者,共97只眼;B组为眼轴24.01~29.00mm者,共45只眼。18例(36只眼)正常儿童为C组即对照组。对3组行视网膜OCT检查,记录黄斑中心凹中心视网膜厚度和视盘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及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1)弱视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变薄,P<0.05;并且随着眼轴的增长,弱视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逐渐变薄,P<0.05。(2)B组弱视眼视盘周围平均RNFL厚度及上方、下方、鼻侧RNFL厚度均较C组薄,P<0.05;B组视盘颞侧RNFL厚度及A组各相应部位均与C组无显著性差别,P>0.05;B组鼻侧及平均RNFL厚度较A组薄,P<0.05。结论先天性白内障致形觉剥夺性弱视眼儿童的视网膜结构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术后视野的改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报告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严重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evere 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severe NPDR)、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激光治疗后视野的改变.方法52眼分A、B、C三组.A组为无黄斑水肿的PDR及严重NPDR,行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 PRP).B组为PDR合并黄斑水肿者,行PRP联合黄斑区光凝.C组为单纯黄斑水肿者,行黄斑区光凝.结果A组光凝后,30°内视野平均光阈值敏感度下降(P<0.01),周边视野暗点增多或增大.B组光凝后,30°视野平均光阈值敏感度下降(P<0.01),周边视野暗点增大增多,10°内光阈值敏感度下降(P<0.05).C组10°内视野平均光阈值敏感度下降(P<0.05).三组激光治疗前后视力无显著区别,新生血管明显消退,黄斑水肿消退.结论全视网膜光凝可有效阻止PDR的进一步发展,防止病人视力进一步下降,但降低了视网膜光敏感度,且周边部视野暗点增多.黄斑区光凝不损伤黄斑中心视功能,对糖尿病黄斑部病变局部代谢的改善,促进组织修复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的激光光凝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macular branch retinal occlusion, MBRVO)眼视网膜激光光凝和非光凝治疗对视力和黄斑水肿吸收的影响以及激光光凝眼光凝治疗前后黄斑光敏感度的变化。 方法 将45例MBRVO合并黄斑水肿患者的45只患眼随机分为激光光凝治疗组和非光凝治疗组,激光光凝治疗组采用氪激光治疗,非光凝治疗组采用药物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视力、黄斑水肿改善方面的差异。激光光凝治疗组同时对激光光凝治疗眼治疗前1周和治疗后3个月的中心30°视野光敏感度进行检查,比较中心凹、中心10°、旁中心11~30°激光光凝治疗前后光敏感度的差异。 结果 激光光凝治疗组光凝治疗前平均视力为0.32±0.26,光凝治疗3、6个月后平均视力分别为0.56±0.26和0.63±0.27;光凝治疗后6个月83%的患眼黄斑水肿好转(20/24)。非光凝治疗组首诊时平均视力为0.31±0.18,随访3、6个月后平均视力分别为0.43±0.19和0.55±0.24;随访6个月后47%的患眼黄斑水肿好转(10/21)。激光光凝治疗组与非光凝治疗组在视力恢复和黄斑水肿消退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激光光凝治疗前和光凝治疗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和旁中心11~30°光敏感度差异均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中心10 °视野光敏感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 结论 MBRVO 眼的激光光凝治疗较非光凝治疗更有助于促进视力恢复和黄斑水肿的消退。黄斑区的激光光凝治疗对黄斑视功能的影响不大。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01-268)  相似文献   

16.
贾丽  王健英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6):1089-1091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治疗前后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30例6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作为试验组。29例58眼双眼矫正视力均正常的儿童为对照组。采用OCT-3测量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进行动态观察并行相关分析。结果:对照组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3,6mo时与初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又分为弱视眼组和非弱视眼组,非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3,6mo时与初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弱视眼组按治疗效果分为无效组、进步组、基本治愈组,无效组和进步组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3,6mo时与初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基本治愈组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3mo与初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6mo与初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在弱视治疗前后的变化与弱视治疗效果有一定关系。OCT技术是一种客观的辅助检测方法,可为弱视的研究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17.
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多焦(多刺激野)视觉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MVEP)在视野各部位的特征,了解弱视眼视野各部位的视功能。 方法 检测32只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和31只正常对照眼视野中央8.6°的MVEP。 结果 在屈光参差性弱视眼,MVEP的潜伏期延长和振幅下降在视野中央较显著,这种改变随着离心度的增加而减少。 结论 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视野中央视功能下降较显著。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27-29)  相似文献   

18.
光学性旋转隐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证实斜轴散光会引起光学性旋转隐斜。方法 对 48例无斜视和眼部手术史 ,且眼球运动正常的 5~ 1 3岁儿童进行屈光检查 ,以有无斜轴散光分为正常组和斜轴散光组 ,同时眼底照相 ,测量、比较被检眼视盘几何中心和黄斑中心凹的相对位置。结果 正常眼黄斑中心凹—视盘夹角表现为外旋 ,平均 5 698° ,其中 2 0只非散光眼为 5 70 1° ,2 2只正轴散光眼为 5 695°。斜轴散光眼之夹角为外旋 ,平均 1 0 91 6° ,明显大于正常组。而且斜轴偏斜度越大 ,旋转隐斜度也越大。结论 斜轴散光眼多产生习惯性光学性旋转隐斜 ,由此而导致的临床不适 ,应引起眼科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19.
近视及近视性弱视儿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OCT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近视及近视性弱视儿童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各项指标的变化,研究近视及近视性弱视儿童的视网膜结构的变化特征。方法对52只眼近视性弱视组和32只眼单纯近视组行视网膜OCT检查,记录黄斑中心凹中心视网膜厚度和视盘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及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并与32只眼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近视性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视盘下方和视盘周围平均RNFL厚度变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视盘上方、颞侧和鼻侧RNFL厚度和黄斑中心凹中心视网膜厚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单纯近视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视盘周围RNFL厚度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近视性弱视组高度近视儿童的视盘上方、下方、鼻侧和视网膜平均RNFL厚度较健眼变薄(P〈0.05),而颞侧和黄斑中心凹中心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变化(P〉0.05),单纯近视组中高度近视儿童的视盘颞侧RNFL层厚度和黄斑中心凹中心视网膜厚度增加明显(P〈0.05)。结论近视及近视性弱视儿童的视网膜结构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20.
吴杨杨  罗红  李艽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9):1560-1566

目的:评估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评价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青少年儿童双眼黄斑区及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的差异,为探讨弱视的发病机制及指导弱视的诊疗提供依据。

方法:检索维普、万方、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对1995-01-01/2019-12-08采用OCT检查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青少年儿童患者双眼黄斑区及RNFL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筛选、评估和数据提取,将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黄斑中心小凹、黄斑中心凹1mm直径中央区、1~3mm内环区、3~6mm外环区及RNFL厚度纳入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采用时域OCT(TD-OCT)的研究结果显示,弱视眼黄斑中心小凹、黄斑中心凹1mm直径中央区厚度均大于对侧非弱视眼(P<0.05),弱视眼RNFL平均厚度大于对侧非弱视眼(P>0.05)。采用频域OCT(SD-OCT)的研究结果显示,弱视眼黄斑中心小凹及各分区厚度均大于对侧非弱视眼,除黄斑中心凹1mm直径中央区、3~6mm的外环区下方外,余比较均有差异(P<0.05); 弱视眼RNFL平均厚度及鼻侧各分区厚度均大于对侧非弱视眼(P<0.05)。

结论: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黄斑区及RNFL厚度高于对侧非弱视眼,且弱视主要引起黄斑中心凹1mm直径区域内厚度增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