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混合性散光的屈光演变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混合性散光的屈光演变规律。方法 选择4~9岁混合性散光儿童38例66眼,每年予1%阿托品扩瞳检影验光1次,连续4年,记录屈光状态,分析其等效球镜、远视、近视屈光度及散光度的动态变化。结果 儿童混合性散光绝大多数为顺规散光,经扩瞳检影、配镜可获得较好的矫正视力,视力〉0.6。随访4年,患儿等效球镜及远视主径线的屈光度逐年降低(P〈0.01),近视主径线的屈光度逐年加深(P〈0.01),散光度及轴位基本保持稳定不变(P〉0.05)。结论 儿童混合性散光可能是儿童屈光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多可演变为近视散光,在儿童期,应密切随访,及时、正确地配镜矫正,以提高乖改善儿童视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近视性屈光参差及混合性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8月~2007年8月在我科接受LASIK治疗的非单纯近视患者532例(972眼),根据屈光状态不同分为3组:A组超高度近视336例(672眼);B组近视性屈光参差107例(170眼);C组混合性散光89例(130眼),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第一天裸眼视力即有明显提高;术后1周达到或接近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时视力趋向稳定,裸眼视力与预期矫正视力符合率A组为632眼(94.05%),B组为164眼(96.47%),C组为121眼(93.08%)。术后3个月时,实际矫正屈光度与预期矫正屈光度差值在0.75D左右范围内者,三组分别为94.2%、96.47%及91.54%,屈光回退者三组分别为16眼(2.53%)、6眼(3.66%)及4眼(3.36%)。结论LASIK在治疗超高度近视、近视性屈光参差及混合性散光中是安全、有效和可预测的。疗效的提高有赖于设备与方法的改进、手术技巧的熟练及经验的积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白内障摘出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属光状态。方法我院行白内障摘出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的老年性白内障21例(30眼),在术后3月均采用相同的标准,存暗窄用点状检影镜50em距离进行小瞳孔检影验光,并详细记录屈光度及矫正视力。结果近视14眼,其中9眼为单纯近视,5眼为近视散光;远视7眼,均为远视散光;混合性散光2眼;无屈光异常7眼。裸眼视力:远视力达1.0以上者19眼;0.4—0.8者11眼,其矫正视力有10眼达1.0以上,1眼为0.9。结论白内障摘出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明显优于只提高远视力的单焦点人工晶状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准分子激光(NIDEKEC—5000型)治疗24D以下.伴或不件5D以内散光的近视眼。214只治疗眼随诊6个月以上。结果随诊1年以上的病例显示术后3个月屈光度及视力基本稳定。术后6个月时,在等值球镜度低于6D的治疗眼中,裸眼视力≥1.0者占92.04%,≥0.5为100%,80.53%的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99.12%的眼屈光度在预定矫正度数的±1.00D以内。低于10D的高度近视眼也有近似的疗效。214只治疗眼中操眼视力≥1.0者占78.97%,≥0.5为90.65%,72.43%的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88.32%的眼屈光度在预定矫正度数的±1.00D以内。6只眼(2.80%)最佳矫正视力减少2行以上,有Ⅱ级以上Haze的有7眼间(3.27%)。结论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具有很高程度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在<10D的近视眼中更显示了良好的预测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应用半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GP)矫正散光的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选择角膜散光较大的屈光不正与无晶体眼和圆锥角膜患者共76例124眼配戴RGP角膜接触镜。矫正复性近视散光48例(90眼),RGP镜片平均屈光度-887D±-426D;矫正无晶体眼18例(18眼),平均屈光度+1135D±+244D;矫正复性远视散光5例(8眼),平均屈光度+668±+214D。矫正圆锥角膜屈光异常5例(8眼),平均屈光度为-615D±-377D。矫正视力RGP镜片优于框架球柱面联合镜片者50眼(403%),两者视力相等者71眼(573%),矫正视力低于框架者3只眼(24%)。矫正视力10以上者60眼(484%),平均矫正视力086±03。配适良好,合并症轻而少。RGP的应用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眼睑血管瘤的屈光状态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对66例眼睑血管瘤患儿,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年和第2年进行双眼散瞳检影验光。结果(1)66只患眼(血管瘤)中,初诊时以远视散光最多(68.2%),3年后远视散光的例数和散光度数明显减少(P〈0.05);(2)66只健眼中,初诊时以远视最多(57.6%),3年后其屈光状态及屈光度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及时治疗儿童眼睑血管瘤,可以减少远视散光、避免弱视和斜视。  相似文献   

7.
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东豪 《眼科新进展》1999,19(4):248-249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与散光状态的关系。方法对172例312只屈光不正性弱视眼的散光类型、散光程度和散光参差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类型以复合远视散光最多(30.1%),其次为复合近视散光(24.4%)和混合散光(18.3%)。结论导致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度:单纯近视散光为1.62±0.52D,单纯远视散光为1.53±0.48D,散光参差度为1.28±0.33D,复合远、近视和混合散光的最低球、柱镜度数均为0.5~1.0D。  相似文献   

8.
18岁以下患者屈光不正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8岁以下屈光不正患者2026例4032只眼行睫状肌麻痹下验光。结果为近视眼多于远视眼,单纯近视多于复性近视激光,复性远视散光多于单纯远视,单纯近视散光、单纯远视散光及混合散光均较其他类型少见。对屈光不正类型与性别、年龄与屈光不正度数及屈光不正类型及弱视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9.
1560例混合性散光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混合性散光的发病规律。方法 对1560例2476眼混合性散光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混合性散光病人多见于青少年,以合例散光为主(78.85%),总屈光度以中、低度较多见(79.28%),经检影、配镜矫正,绝大多数视力可矫正到0.8以上(83.76%)。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其远视主径线的屈光度有逐渐降低。近视主径线的屈光度有逐渐加深的倾向,其屈光度的发展趋势符合通常所认可的远视、近视的发展趋势,结论 混合性散光可能是病人眼睛由出生时的远视向正视转化发育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的过渡性阶段。在此阶段中由于眼球各主径线发育速度不均衡。256导致整个眼球的屈折力量发生变化所造成,如能避免误诊,通过及时、正确的配镜矫正治疗。其矫正视力往往多能达到正常。  相似文献   

10.
散光眼与近视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了解生长发育期眼的散光与正视化及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检查4 ~7 岁和10 ~16岁两组对象的屈光情况,部分病例随访3 年以上,睫状肌麻痹下验光,角膜曲率计测角膜散光。随访3 ~12 岁混合散光患儿21 眼。鸡41 只于出生次日行单眼角膜散光术,另眼对照,观察屈光及A超和游标卡尺测球径。结果:散光发生率为71.4% 。4~7 岁组中散光眼和无散光眼随访3 年以上,平均远视屈光度分别降低+ 0.94±0.86D和+0 .58 ±0.48D,差异明显(t= 2.57,P<0.01) 。10 ~16 岁组中散光眼和无散光眼随访3 年以上平均近视屈光度分别增加-1.21±0 .63D和- 0.625 ±0.29D,差异显著(t= 5.85,P< 0.001)。混合散光眼3 年后多转变为复性近视散光。动物人工角膜散光可诱发低度近视屈光,与对照眼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鸡实验眼轴长多大于对照眼,组织病理学无明显改变。结论:散光在人及动物生长发育期可加速眼的正视化及诱发眼的近视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的类型与屈光状态的关系。方法对1018例2.5~14岁弱视儿童按年龄、类型及屈光状态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学龄前与学龄期弱视患儿之比为1∶1.1;斜视性弱视占65.5%,屈光不正性弱视占22.5%,屈光参差性弱视占12.0%;内、外斜视性弱视之比为2.3∶1,屈光不正性与屈光参差性弱视之比为1.9∶1;各类弱视的屈光状态为,远视及远视散光占79.1%.近视及近视散光占16.1%,混合性散光占4.1%,正视眼占0.69%。结论儿童弱视的类型、年龄分布及屈光状态之间的关系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类型与其屈光状态关系.方法对102例(204眼)老年性白内障以裂隙灯检查散瞳后晶状体混浊状况,应用自动验光仪对小瞳孔及散瞳眼行电脑验光,并对矫正前后视力及屈光状态进行比较.结果老年性白内障类型与屈光不正种类有着显著的关系(P<0.001),皮质性和混合性多为远视及远视散光,核性以近视及近视散光为主,初中期白内障矫正视力有明显提高.结论老年性白内障其晶状体混浊引起的屈光状态改变是导致初中期自内障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早期患者矫正视力可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对屈光不正性弱视诊断的正确性。方法:(1)对36例45眼屈光不正性弱视重新散瞳检影验光,分别记录球镜度、柱镜度、轴向和矫正视力,并与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2)按屈光性质分远视性散光、近视性散光及混合性散光三组,分别对三组被误诊患者的年龄、误诊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柱镜度及轴向与原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混合性散光占41.66%,三组中误诊年龄、时间以近视性散光为最高,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误诊的方面主要是柱镜度及轴向,以混合性散光为多。误诊年龄、时间以近视性散光为高,对屈光不正性弱视进行正确诊断,过硬的检影技术是关键,基层视光人才素质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3~6岁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并探讨不同屈光类型与弱视发生的关系。方法描述性研究。对674例(1 348眼)3~6岁裸眼视力低于正常(3岁≤20/40,4岁≤20/32,5岁及以上≤20/25)儿童进行阿托品散瞳后验光检查屈光状态及矫正视力。分析不同年龄段、弱视眼和非弱视眼的屈光状态分布,不同年龄段屈光参差分布以及屈光参差与弱视发生的关系。不同年龄段屈光分布的构成比及弱视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视力低常儿童中屈光分布以远视为主,近视发生率较低;随着年龄增加,远视所占比例逐渐降低,近视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99.7,P<0.001)。弱视眼和非弱视眼屈光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0.1,P=0.01);弱视眼中前3位屈光类型分别为复性远视散光(59.4%)、单纯远视散光(17.8%)和混合性散光(15.8%),而单纯近视眼中无弱视发生。双眼等效球镜度差值≥1 D时容易引起屈光参差性弱视,并且弱视发生率随屈光参差程度增大而升高(χ²=62.9,P<0.001)。结论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以远视为主,远视性屈光不正、散光、屈光参差等屈光异常更容易引起弱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充分矫正及“家中遮盖半”治疗儿童远视性弱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小儿远视屈光不正怀弱视的发病及治疗特点。讨论散瞳条件下确定屈光度数、配戴充分矫正眼镜的治疗特点及家中遮盖法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优越性。方法?观察120例238眼(远视76例150眼,远视散光眼44例88眼)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眼治愈时间。结果:远视性弱视不同时间的治愈率:6个月为45.33%,12个月达82.67%,24个月达94.67%,36个月达96.67%。远视散光性弱视治愈率:6、  相似文献   

16.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低、中、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应用波长193nm的ArF准分子激光对147例(289眼)屈光度在-1.00D~-20.00D的近视及近视散光行LASIK治疗。结果对289眼随访6-10月,92%术后探视达到或超过术前最好矫正视力,10%的裸视达2.0,89.6%的术后屈光度在±1.00D之间,欠矫25眼,欠矫率仅为8.7%,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LASIK手术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优于PRK手术,是一种更加准确、有效和安全的屈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矫正视力情况及其与双眼视觉功能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就诊于北京9家医院(分布于8个区县)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患者106例(106眼),年龄(6.2±5.4)岁。根据屈光参差危险因素将所有患者分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67例)、近视性屈光参差组(5例)、散光性屈光参差组(12例)、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20例)及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2例)。对所有患者行裸眼视力(UCVA)、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远近立体视等检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双眼屈光参差的差值程度与高度屈光不正眼UCVA、BCVA及双眼视觉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双眼矫正视力差值程度与双眼视觉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5组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及远近立体视情况。结果:屈光参差的差值程度与高度屈光不正眼UCVA和BCVA、远立体视、近立体视(即随机点立体视,包括立体视锐度、交叉立体视、非交叉立体视)均呈负相关(均P<0.05);双眼矫正视力差值与远立体视、近立体视均呈负相关(均P<0.05)。5组间在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远立体视、近立体视方面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21、5.271、3.622、3.647、3.464,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在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最好,然后依次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以及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远立体视在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最好,然后依次为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与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的远立体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立体视在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最好,然后依次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以及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屈光参差程度与视力、立体视功能相关,且立体视功能和双眼矫正视力差值也有相关性。不同类型屈光参差儿童立体视损害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主导眼与屈光参差的关系,探讨屈光参差的成因。方法:屈光参差患者486例972眼,按照其屈光参差的性质不同,将其分成远视性、近视性和混合性三组。运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行电脑验光测双眼屈光度,应用简化的卡洞法测定双眼中的主导眼眼别。分析各组数据中屈光度大的眼别与主导眼眼别的相关性。结果:远视性屈光参差组99例198眼,主导眼别与屈光程度小的眼别有显著相关性(Z=-4.116,P〈0.01),即非主导眼的屈光度大于主导眼。近视性屈光参差组312例624眼,主导眼眼别与屈光程度小的眼别无相关性(Z=-0.304,P〉0.05)。混合性屈光参差组75例150眼,主导眼眼别与近视眼眼别显著相关(Z=-3.645,P〈0.01)。即主导眼屈光状态多为近视眼别。结论:远视性和混合性屈光参差的形成与主导眼所致的双眼发育不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9.
屈光参差与视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验光门诊589例屈光参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各种屈光参差类型中,屈光不正较高侧眼的矫正视力以近视性屈光参差最好,混合性屈光参差次之,远视性屈光参差最差,在不同程度屈光参差中,两眼屈光度相差≤3D组的矫正视力明显优于相差≥4D组的矫正视力,屈光参数有斜视组与无斜视组其矫正视力无显著差异,对屈光参差与视功能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屈光度变化的远期追踪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屈光不正性弱性儿童屈光度变化的规律。方法 对197例(370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每年进行一次屈光检查,连续4年以上,将逐年屈光度的数据作比较,并进行屈光度与观察期的直线回归分析。结果 远视屈光度逐年减少,其平均值与观察期存在回归关系;近视屈光度逐年增加,其平均值与观察期也存在回归关系;散光度数保持不变或略有增减。结论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屈光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有远视度数逐年减少、近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