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后囊连续环形撕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旭东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8,22(3):144-147
后囊混浊是白内障摘出术后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在儿童尤其明显,可直接影响白内障手术效果。后囊混浊是由于残存的晶体上皮细胞向后囊移行并增殖所致,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可清除细胞移行与增殖的支架,保持高轴区的长期透明。 相似文献
2.
儿童白内障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对儿童后发障的预防作用。方法:对42例(48只眼)在植入人工晶状体前施行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5者有21只眼,占48.3%,随访期间有40只眼(83.3%)保持中央视轴区透明或基本透明。术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儿童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施行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安全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后囊混浊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口径连续环形撕囊对后囊浑浊的影响。方法 回顾 10 1眼分别以囊口直径 4 5~ 5 0mm和 6 0~7 0mm连续环形撕囊 ,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观察术后后囊浑浊的情况。结果 随访 1年 ,A组采用小口径连续环形撕囊 68眼中 1年发生后囊浑浊 2 5眼 ( 3 6 8% ) ,其中 2级 2 1眼 ( 3 0 9% ) ,3级 4眼 ( 5 9% ) ;B组采用大口径连续环形撕囊 3 3眼中 1年发生后囊浑浊 2 6眼 ( 78 8% ) ,其中 2级 18眼 ( 5 4 5 % ) ,3级 8眼 ( 2 4 2 % )。 2组间发生后囊浑浊 2级、3级 ( χ2 =4 2 976,P <0 0 5 ;χ2 =5 5 0 73 ,P <0 0 5 )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结论 小口径截囊者后囊浑浊发生率低于大口径截囊者。 相似文献
4.
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在防治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在预防儿童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中的作用。方法 对29例29眼儿童白内障在植入人工晶状体后行一期后囊环形撕囊,术后随访3个月-2a。结果 术后随访显示27眼获得视轴透明区,眼底可见,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一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是预防儿童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5.
连续环形撕囊术抑制后囊膜混浊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搪塞连续环形撕囊术(CCC)对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晶体后囊膜混浊的影响。方法:将24只白色家兔随机平均分为三个时间组,每只家兔又按双眼术中前切开法的不同随机分为CCC组和开罐式截囊组,术后不同时期观察后囊膜病理变化。结果:术后一月,A组后囊膜纤维增殖明显减少,赤道 后囊膜间无显著粘连,早期即在可在后囊膜面查见纤维弱细胞增生。结论:CCC可抑制白内障术后晶体后囊膜混浊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PCCC)在白内障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手术前和手术中发现后囊浑混38眼,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结果 术后全部术眼均获得视轴透明区。结论 后囊连续形撕囊是处理后囊浑浊和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缺乏激光治疗设备的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7.
8.
9.
10.
环形撕囊直径与晶状体前、后囊膜混浊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连续环形撕囊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 ,能有效防止人工晶状体偏心 ,减少人工晶状体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但是术后晶状体前囊膜的环形混浊对眼底病检查和治疗的影响、不同撕囊直径对后发性白内障的影响不同等 ,成为这一技术带来的新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撕囊直径大小对老年性白内障术后晶状体前、后囊膜混浊及囊袋收缩程度的影响 ,探讨白内障摘除术中最佳的撕囊直径。1.资料和方法 :(1)对象与分组 :将 110例 (110只眼 )于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术中连续环形撕囊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根据撕囊直径分为 3组 :Ⅰ组 4 3例 ,… 相似文献
11.
双氯芬酸钠水分离联合核旋转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双氯芬酸钠水分离联合转核技术对后发障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72例(8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行超声乳化术.A组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水分离,B组使用利多卡因水分离,c组使用双氯芬酸钠水分离,D组使用双氯芬酸钠水分离并联合转核.观察患者术后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晶状体后囊膜混浊(eco)分级情况.结果 各组术后各时期最佳矫正视力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后囊膜混浊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09,P<0.001),C组和D组PCO分级低于A、B对照组,且D组PCO分级低于C组.结论 双氯芬酸钠水分离联合核旋转能有效降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且眼内使用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时机与后囊混浊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对50例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观察,平均随访20.7月(8~46月),分组比较术后后囊混浊发生情况:儿童组与成人组发生率分别为77.78%和15.63%,二者有极显著差异。伤后4~14天手术组发生率低于其他时间组,与伤后15天~3月手术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后囊混浊的发生与病人年龄和手术时期有关。简述了后囊混浊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找预防小儿白内障术后后囊浑浊的手术途径。方法:在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入的同时作后囊连续环形撕开(PCCC)和前段玻切(AV)。结果:观察组32例经3-5年随访(平均3.5年),27眼(84.37%),未出现后囊浑浊,5眼(15.62%)有1级后囊浑浊,但不影响视力。对照组20眼,后囊浑浊发生率3年时为12眼(60%),5年时为20眼(100%),对照组3年时与观察组比较,X^2=11.01,P<0.005,5年时与观察组比较,X^2=35.1,P<0.005,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后囊撕开和前段玻切,可有效地防止小儿白内障术后后囊浑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董宏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28(8)
目的 探讨I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术(Posterior 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PCCC)对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后发障的预防作用.方法 对203例(211只眼)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70只眼术中行连续环形撕除后囊(A组),植入普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人工晶状体;非PCCC组138只眼进一步分为普通PMMA人工晶状体组(B组)73只眼,光学部边缘直角设计的折叠人工晶状体组(C组)68只眼.B组和C组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保留完整后囊膜.所有患眼术后随访2年以上,观察术后后发障、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情况. 结果 A组2只眼(2.86%)发生了后发障,B组为18只眼(24.66%),C组8只眼(11.76%),两两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无视网膜脱离发生,B组仅1只眼发生视网膜脱离. 结论 I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术安全有效,明显减少了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后发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青少年白内障手术中同期晶状体后囊浑浊的手术处理方法。方法 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phacoemulcification)、非超乳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small incision ECCE)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当中囊抛光不干净或者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63例65眼于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后一期采用后囊截开或撕囊术,对照组选用同期类似患者31例31眼行白内障术中常规后囊抛光术,术后视力和并发症两组进行对比。统计结果进行组间t检验。结果 截囊组术后视力最佳1.5,最差0.3,术后2月平均视力0.6,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t检验,P<0.05),术后随访6~22月对照组继发后发性白内障21只眼(并发率67.3%)。撕后囊组无後发性白内障和眼后节并发症发生。后发障发生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青少年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同期采用后囊截开或撕囊术对眼内组织损伤小。术后反应轻,人工晶体在眼内稳定性好,后发性白内障及眼后节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后囊膜皱褶对视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后囊膜皱褶对视力的影响及防治。方法 选择 4 8例 5 6只眼瞳孔区有透明晶体后囊膜皱褶患者进行检查分析 ,寻找引起皱褶的原因 ,并用YAG进行治疗。结果 晶体后囊膜皱褶由多种原因引起。YAG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 (P <0 0 1)。结论 晶体后囊膜皱褶是影响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的因素之一。YAG治疗可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鉴定白内障术后囊袋阻滞综合征(capsular block syndrome,CBS)患者囊袋内积聚液体以及后发性白内障囊膜的蛋白质组成。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5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CBS患者,继发青光眼且合并后发性白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和后囊之间积聚的液体,撕除混浊的后发性白内障囊膜,用强裂解液提取蛋白质,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分析,确定蛋白质组成,并根据Mascot搜索数据结果估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所得蛋白质组成数据与同龄白内障患者晶状体皮质和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蛋白质主要组成进行比较及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CBS患者人工晶状体和后囊之间积聚的液体和后发性白内障囊膜蛋白质组成中,含量较高(前10种)有细胞骨架类蛋白:晶纤蛋白、肌动蛋白、波形蛋白、锚蛋白2;晶状体蛋白:αA-晶状体蛋白、βB1-晶状体蛋白、αB-晶状体蛋白;葡萄糖代谢相关蛋白: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促进性葡萄糖转运蛋白;热休克蛋白A5。晶状体上皮细胞含量丰富的蛋白质(前15位)包含上述成分中的αA-晶状体蛋白、αB-晶状体蛋白、波形蛋白、肌动蛋白以及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而晶状体皮质检测到的含量较高的蛋白主要是各种晶状体蛋白,包含CBS患者囊袋内积液和后发性白内障囊膜组成中的βB1-晶状体蛋白、αA-晶状体蛋白、αB-晶状体蛋白。结论 CBS积聚的液体和后发性白内障囊膜主要蛋白质组成与晶状体上皮细胞更加相似,它们可能参与CBS囊袋内液体的积聚以及此种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白内障现代囊外摘出术后囊破裂的研究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红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1997,19(6):417-419
对白内障现代囊外术中后囊破损的发生原因、特点及有关因素进行分析。取采用此术式的各类白内障631眼。统计后囊破裂发生在各类白内障中的机率及手术各步骤的有关情况。术中发生后囊破裂者78眼(12.72%)。主要原因为截囊过大过深,婉核时通道过小,抽吸皮质时撕脱前囊,损伤悬韧带或直接损伤后囊。提高术者的手术技巧,对术后视力功能恢复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手术中晶状体后囊破裂的处理方法.方法 547例(634眼)白内障进行超声乳化手术中发生后囊破裂的13眼(2.05%),根据其后囊破裂发生的不同时段、是否有核块坠入玻璃体等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 13眼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均≥0.5,其中2眼于白内障手术后3周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结论 超声乳化术中晶状体后囊破裂后应积极处理,恰当有效的处理方法不但可以消除后囊破裂所致并发症,而且还能获得较好的视力. 相似文献
20.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破裂类型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对106例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中发生后囊破裂的原因、临床特征及术中处理进行了分析.其中外伤性白内障22例术前已存在后囊的裂孔,裂孔边缘较厚,在晶体皮质抽吸过程中无扩大或玻璃体脱出,并顺利植入了后房人工晶体.84例为老年性白内障术中新鲜形成的后囊破裂,其边缘较薄,术中有扩大的趋势.其中47例(56%)经处理后植入了后房人工晶体.术中后囊破裂的主要原因是机械性损伤.本文对后囊破裂的术中处理,粘弹剂及玻璃体切除在术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