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屈光不正与立体视觉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对立体视觉的影响。方法采用颜少明等《立体视觉检查图》对60例正常儿童及115例矫正视力正常的屈光不正患儿进行立体视阈值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远视眼立体视阈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及近视眼组(P<0.005),且随屈光度增高而增高,随发生年龄增高而降低,近视眼组与正常组之间无差异(P>0.05)。近视眼之间戴眼镜前后立体视阈值无显著性,而远视眼戴镜后立体视阈值明显下降(P<0.005)。结论屈光不正对立体视功能影响是由于视力下降引起。提示及早发现屈光不正,及时预防、矫正屈光不正性弱视,对保证立体视功能的正常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远距离立体视觉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影响近视眼远距离立体视觉恢复的因素, 从视觉最高级形式的角度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 的疗效。方法 采用英国产同视机联合颜少明新型同视机随机点立体图片对108 例近视患者( 其中近视性屈光参差62 例) 的术前及术后远距离立体视觉进行测定。结果 46 例单纯近视患者术后全部恢复中心立体视。62 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术后获中心立体视者40 例(64.5 % ) , 屈光度差与立体视锐度值呈正相关关系(r = 0.67548 , P< 0.001) , 10 岁以后发病者立体视功能恢复较10 岁以前发病者佳( P< 0.05) 。结论 LASIK 能有效地矫治近视和近视性屈光参差,对青少年单侧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 建议适当放宽LASIK 的手术年龄。  相似文献   

3.
两种检测方法对PRK后及光学矫正近视的立体视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同一近视患者接受传统光学矫正及PRK手术治疗后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以进一步评价PRK手术.方法采用S.AWAYA立体图(检测阅读距离立体视)及同视机随机点立体图(检测模拟5米距离立体视),对依次使用普通眼镜及/或角膜接触镜、PRK手术治疗的101例近视患者(屈光度为一2.00D~一10.50D,双眼屈光度差<1.50D者60人,≥2.00D者41人)测定其治疗前、后的立体视锐度.结果PRK手术后矫正视力均≥0.8.两检测方法均印证,无论是采用PRK手术治疗,还是传统光学矫正后立体视功能与矫正前有显著差异(P<0.005);PRK手术与普通眼镜矫正后的立体视功能差异有显著性(屈光参差组P<0.01);PRK手术与角膜接触镜相比,矫正后的立体视锐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RK手术治疗近视眼,可矫正屈光度范围较大,不受屈光参差度及散光度的限制,术后立体视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患者接受一次性治疗,终身受益,比之传统光学方法矫正近视眼在此等方面占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单眼视设计双侧人工晶状体眼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单眼视设计的人工晶状体眼术后视力及立体视功能。方法双眼先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1例.一眼按术后为正视眼,另一眼按术后为-1.75D近视植入相应度数人工晶状体。术后应用同视机测量远立体视锐度.应用Randot立体视图测量近立体视锐度.应用双眼影像不等检查图测量视近时的双眼不等像。结果31例患者术后双眼裸眼下的远立体视锐度为400弧秒(中位数,以下同),对近视的眼远矫正后改善至60弧秒,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双眼裸眼下的近立体视锐度为50弧秒。正视眼裸眼远视力为-0.04±0.08(LogMAR),近视眼裸眼远视力是0.34±0.13,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1:正视眼裸眼近视力是0.56±0.12.近视眼裸眼近视力是0.24±0.1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双眼裸眼状态下视近时的近不等像值为3.71%±1.55%。结论按照单眼视设计的双侧人工晶状体眼能同时获得良好的裸眼远、近视力以及正常的近立体视功能.而双眼裸眼状态下的远立体视功能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立体视与屈光不正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124例矫正视力正常的屈光不正患者测量立体视锐度阈值(简称体视阈值),其中近视100人(-0.75~-13.00D),远视24人(+0.87~+5.00D),二者平均体视阈值:裸眼分别为97.73"和21.37";戴镜分别为8.25"和9.74"。二者的裸眼体视阈值均较正常人(5.15")者高(P〈0.01);戴镜后视力正常,二者的体视阈值仍较正常人者高(P〈0.01)。裸眼体视阈值较戴镜者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影响弱视患儿双眼视觉功能重建的多个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192例就诊于我院斜弱视专科门诊,坚持治疗且视力恢复正常的弱视患儿进行双眼视觉检查,并记录其性别、初诊时年龄、视力正常时年龄、治疗时间、弱视程度及弱视类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这些因素与患儿双眼视觉功能重建的关系,结果在192例临床治愈的弱视患儿中,初诊时具有立体视功能者7例(400”者1例,占0.52%;800”者6例,占3.13%;共计3.65%),融合功能者22例(11.46%),同时视功能者76例(39.58%),无功能者87例(45.31%)。视力正常时具有立体视功能者61例(≤60”者27例,占14.06%;100”~200”者21例,占10.94%:400”~800”者13例,占6.77%;共计31.77%),融合功能者104例(54.17%),同时视功能者16例(8.33%),无功能者11例(5.73%)。对同时视有影响的因素为弱视类型(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时间和弱视程度;对融合有影响的因素为治疗时间、初诊年龄、弱视类型(斜视性弱视)和弱视程度;对立体视有影响的因素为视力正常时年龄、初诊年龄、弱视类型(斜视性弱视)和弱视程度。结论弱视类型、弱视程度、初诊年龄、视力正常时年龄和治疗时间是影响双眼视觉功能重建的有关因素,其中对同时视、融合和立体视形成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为弱视类型、治疗时间和视力正常时年龄。  相似文献   

7.
立体视锐度的临床检查及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制的SVT软件包及Lang、颜氏图、Titmus,对243例正常学龄前儿童和117例斜视弱视患儿立体视锐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正常学龄前儿童中93.82%(SVT)、91.77%(颜氏图)立体视锐度≤60〃,用Titmus检查≤60〃者为70.37%,斜视弱视组患儿立体视觉异常者(>60〃及立体视盲者)均≥90%;所有检查方法两组间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SVT立体视觉检查方法可以用于检测立体视觉异常或儿童立体视觉异常的筛选;并通过几种方法结果的比较证明对学龄前儿童立体视发育进行研究时,选用随机点立体图检查方法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8.
应用VISX20/20型准分子激光治疗轻、中度近视(≤-6.00D)172例(336眼),随访12个月。术后6月和12个月裸眼视力≥1.0者分别为85.71%和86.90%,实际矫正屈光度与预期矫正屈光度相差在±0.50D以内者分别为89.28%和88.69%,术后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一行以上者仅为3.57%。PRK治疗轻中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其更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近视眼屈光矫正前后的立体视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体视觉是人类和动物在三维空间中后天获得的一种视功能 ,是双眼单视功能的最高级形式 ,它作为从事各种精细工作的必要条件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近视眼患病率明显增加 ,引起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普遍关注。由于近视眼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 ,目前仍以配戴矫正眼镜为主 ,配戴眼镜矫正屈光对立体视功能有何影响 ?我们测定了 90例近视眼患者配戴矫正眼镜 3个月后的立体视锐度 ,并就近视眼矫正前后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 对象  1 997年 8月~ 1 998年 3月在我院门诊进行散瞳验光 ,双眼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双眼视功能测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了解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双眼视功能能否恢复。方法对50例(64只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矫正视力、同时视、融合、立体视、影像不等、视网膜对应等功能进行测定。结果矫正视力均在0.6以上,其中在1.0以上者占65%,0.6~0.9者占35%。术后均有同时视和融合功能。立体视分远近之别,近立体视50例,其中中心窝立体视(60秒以下)23例(46%),黄斑部立体视(80~200秒)10例(20%),周边部立体视(400秒)17例(34%);远立体视,其中中心窝立体视34例(68%),黄斑部立体视9例(18%),周边部立体视7例(14%)。术后视网膜对应正常,除15例有影像不等(在正常耐受范围内)外,35例双眼影像均相等。结论双眼矫正视力≥0.4,眼位正者均可不同程度的恢复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1.
孙省利  卢炜  李林  林楠 《国际眼科杂志》2008,8(6):1208-1210
目的:观察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颜少明等的《立体视觉检查图》和同视机,对矫正视力≥0.9的近视和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174例,分别测定其近立体视和同视机三级视功能。结果:(1)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视力矫正后双眼视功能明显好于裸眼,两者矫正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矫正后近视性屈光参差近立体视及融合功能正常者的例数明显多于远视性屈光参差者(P均=0.000);远视性屈光参差远立体视功能正常者的例数明显多于近视性屈光参差者(P=0.000)。(3)矫正后近视性屈光参差者的近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参差差值大小相关(P=0.000),屈光参差差值越大,近立体视功能越差;远视性屈光参差者的近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参差差值大小相关性不明显(P=0.159)。(4)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矫正后,近立体视正常患者的构成比小于正常范围为17%及44%。结论:(1)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不相同,远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大于近视性屈光参差。(2)无论近视或远视性屈光参差,其对双眼视觉的损害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轴性和屈光性两组近视性屈光参差(MA)经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术(PRK/LASIK)矫正后的双眼影像不等检查结果(BA)与理论计算值(%Size Difference,%SD)的关系,了解MA患者术后BA和立体视的状况。方法:对40例屈光度差≥2.50D的近视患者行PRK/LASIK,术后作BA和立体视检查,分别将两组的BA与%SD作比较;按术前屈光度差1.00D分四组,就术后BA和立体  相似文献   

13.
近视性屈光参差与双眼视功能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李林  孙省利  卢炜 《眼科》2006,15(5):324-326
目的探讨近视性屈光参差对成人双眼视功能的影响。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100例,不伴有斜视和弱视。方法测定屈光参差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矫正前后同视机双眼视功能和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近立体视功能,分析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主要指标屈光参差度及双眼三级视功能。结果(1)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戴镜后双眼视功能明显好于裸眼,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2)具有正常立体视功能者的屈光参差度小于(3.329±0.137)D;具有次正常立体视功能者的屈光参差度小于(4.145±0.217)D;无立体视功能者的屈光参差度大于(5.271±0.351)D。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有显著性影响,屈光参差度越大,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也就越大。(眼科,2006,15:324-326)  相似文献   

14.
牛燕  姬娜  蒋玲玲  李宁  贾松 《眼科》2012,21(6):384-386
【摘要】 目的 观察单眼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近立体视功能。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 究对象 苏州市眼视光医院在2009年10月到2011年12月期间配戴角膜塑形镜的23例单眼近视患者, 平均年龄(12.28±2.41)岁(8~17岁)。患眼平均屈光度(-2.71±1.09)D(-1.25~-4.875 D) 。方法 配戴前检查最佳矫正对数视力,戴框架眼镜矫正后近立体视功能(Titmus立体视图),并 于配戴后1周、1个月、3个月进行上述检查。主要指标 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及框架眼 镜矫正后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配戴前平均裸眼视力4.26±0.23,最佳矫正视力5.02±0.07;配戴 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分别为:4.97±0.07、5.03±0.08、5.05±0.06;配戴后1周裸眼视 力较配戴前最佳矫正视力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配戴后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与配 戴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0.090)。单眼近视程度与近立体视呈负相关 ,近视度数越高,近立体视功能越差(r2=0.726,P=0.000)。配戴前9例(39%)患者有中心凹立 体视;异常立体视者14例(61%),其中8例黄斑立体视,4例周边立体视,2例立体盲。配戴后1周 中心凹立体视者10例(43%),与配戴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00)。配戴1个月后中心凹立体 视者13例(57%),与配戴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88);配戴3个月后中心凹立体视者17例 (74%),与配戴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3个月的多数单眼近视 患者在提高裸眼视力的同时可获得近立体视。(眼科,2012, 21: 384-386)  相似文献   

15.
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LASIK术后双眼视功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亮  胡琦  康杨  黄磊  王珂萌 《眼科》2012,21(3):187-190
目的 观察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探讨LASIK手术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对三级视功能的影响,从双眼视觉的变化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36例(72眼)行LASIK手术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屈光参差 ≥ 2.50 D)。 方法 对36例行LASIK手术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进行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和同视机双眼视功能的检测,并对双眼视功能的变化进行随访研究。 主要指标 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同时视、融合功能、远立体视和近立体视。 结果 术前72眼的裸眼视力在0.01~0.2之间,术后3个月时均达到1.0。双眼屈光参差由术前的(5.01±1.96)D( 2.50~9.00 D),降低到术后3个月的(0.28±0.22)D(0.00~0.75 D)。手术前后的屈光参差度的改变,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6例屈光参差量≥2.50 D且≤6.00 D的高度屈光参差者术前戴框架眼镜下近立体视正常的12例,术后3个月增至2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屈光参差量>6.0 D的重度屈光参差者手术前后均没有正常近立体视。术前戴框架眼镜下三级视功能(同时视、融合功能、远立体视)正常的分别为33例、18例、13例,LASIK术后3个月三级视功能正常的分别为34例、33例、23例,手术后获得融合功能和远立体视者较术前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 LASIK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不仅可提高患者裸眼视力,而且可通过减小患者双眼间的屈光差异,增加双眼物像的融合,改善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16.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应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keratotomy,RK),矫正18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前近视屈光度为-3.25~-11.00D,平均-6.53D;屈光参差为-2.50~-11.00D,平均-4.95D;裸眼视力为0.02~0.15,平均0.08。术后半年检查,视力平均提高0.46,屈光度平均下降-4.57D,屈光参差平均下降-3.60D。14例术后恢复了双眼单视,6例立体视可达60″。RK手术不仅能降低近视性屈光不正度数,提高裸眼视力,而且可减少或消除屈光参差,促进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单侧或不对称近视的视力低下眼、矫正视力>0.6者,可施行RK手术。屈光参差<-9.00D者,RK术后可能恢复双眼单视;屈光参差>-9.00D者,术后只能降低屈光参差,改善双眼单视条件。文中还介绍了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前检查、判断预后的方法及矫正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

方法:对238例屈光矫正后的屈光参差者和30例正常者进行近立体视和同视机三级视功能检查,并记录其结果。

结果:近视性屈光参差远、近立体视及融合功能正常者的例数高于远视性屈光参差者。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有正常立体视者少,低度屈光参差组以亚正常立体视者为主,而高、重度屈光参差组多无立体视; 近视性屈光参差组多有正常立体视或亚正常立体视。

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的双眼视功能总体优于远视性屈光参差,但屈光参差与立体视的关系应按性质分别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经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联合常规弱视治疗并随访3年的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最佳矫正视力、立体视功能变化,评价RGP联合常规弱视治疗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后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3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科门诊诊断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43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2例.配戴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B组21例.配戴框架眼镜.戴镜后两组同时进行正规弱视综合治疗,总共随访3年。当弱视矫正后行远立体视、近立体视检查,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组治愈率分别为90.91%(20/22)和61.91%(13/21),A组明显高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18,P〈0.05)。A组立体视出现平均时间为治疗后(7.00±0.45)个月,B组立体视出现时间为治疗后(13.00±0.53)个月.A组早于B组。经秩和检验,A组具有的远立体视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均优于B组(P〈0.01)。结论RGP矫正屈光参差性弱视安全、有效,有利于弱视矫正后双眼立体视功能的建立,为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9.
儿童斜视矫正术后的立体视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168例儿童斜视术后有60例获得立体视觉,功能治愈率达35.7%。结果表明:斜视儿童术后立体视恢复与手术年龄、斜视度大小和术后眼位矫正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P<0.01)。作者认为,手术时机的最佳选择取决于斜视类型和儿童初诊年龄。手术正位率是立体视重建和恢复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维视顿智能视功能检查治疗仪(以下简称维视顿)进行融合集合及立体视集合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斜视角≤25△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6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应用维视顿进行融合集合及立体视集合训练,每天1次,20d后改为家庭版训练,融合范围及远立体视功能恢复正常后终止训练;对照组单纯配戴矫正眼镜治疗。随访20~24个月,观察两组斜视度、融合范围和远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一般状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治疗前斜视度为-19.23△ ±076△,治疗后为-1063△ ±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融合功能无丧失,对照组12例(37.5%)丧失;治疗组治疗后融合范围(分开和集合)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为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治疗后远立体视恢复率达81.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维视顿对儿童小度数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融合集合及立体视集合训练,有助于提高融合功能和建立或强化立体视功能,有望达到功能性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