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评价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简称冲击疗法)在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简称脉脱型网脱)术前应用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10例(10眼)在本病术前采用冲击疗法,对照组10例(10眼)在本病术前采用一般疗法。比较二者术后的疗效。结果 手术复位率:治疗组70%,对照组40%,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术前采用冲击疗法治疗本病,能更迅速、更可靠地抑制脉络膜炎症,更快地使脉脱减轻或消失,更快地使  相似文献   

2.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求合适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的手术时机及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总结23例脉脱型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用药、膜增殖情况、裂孔大小、脉络膜脱离范围及手术方法。结果:一次手术复位17眼,复位率73.91%;二次手术共6例6眼,复位3例3眼,3例3眼放弃治疗。总复位率:86.96%。结论:脉脱型视网膜脱离依据其葡萄膜炎症情况,术前子皮质类固醇减轻炎症反应。依据膜增殖情况,裂孔大小,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可减少病人的痛苦,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讨合并脉络膜脱离(简称脉脱)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简称网脱)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对30只合并脉脱的网脱眼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0只患眼中,90%具有低眼压,60%有晶体晃动,50%有虹膜震颤,100%有房水闪光、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简称PVR)、脉络膜睫状体脱离。经常规电凝、巩膜环扎、硅胶外加压并加玻璃体注气术后,70%网膜完全复位,20%好转,10%失败。结论:当网脱患者出现眼压极低、晶体晃动、虹膜震颤、瞳孔不易散大且伴有明显的虹睫炎和PVR时,首先应考虑是否合并有脉脱的可能。在手术时充分排除脉络膜上腔液并往玻璃体注入消毒空气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探讨合并脉络膜脱离(简称脉脱)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简称网脱)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对30只合并脉脱的网脱眼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0只患眼中,90%具有低眼压,60%有晶体晃动,50%有虹膜震颤,100%有房水闪光,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简称PVR),脉络膜睫状体脱离,经常规电凝,巩膜环扎,硅胶外加压并加玻璃体注气术后,70%网膜复位,20%好转,10%失败。结论:当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脱离合并脉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合并脉膜脱离的手术方法、效果及失败原因,全部眼有脉络膜脱离和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VR),采用玻璃体切割及视网膜前膜,眼内惰性气或硅油填充。结果:31例患视网膜全部复位者22例(70.9%)部分复位5例(16.1%),未复位4例(12.9%)。25眼和有增进,5眼无变化,1眼下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严重的前部PVR有关,结论:伴有脉膜脱离的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VR手术,可提高其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黄斑裂孔合并周边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分析黄斑孔合并周边裂孔视网膜脱离病例病情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57只眼选用单纯气液交换,环扎加压,或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注气手术方法,部分病例予以激光辅助治疗。结果:患眼视网膜总复位率达86%(49/57),一次手术复位38只眼(占67%)。视力提高36只眼(占63%),未变10只眼,下降3只眼,激光治疗眼视力恢复无影响。结论:严重PVR、术前病程长、高度近视、后极部裂孔、并发脉络膜脱离是影响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术前检查不遗漏裂孔,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时封闭裂孔,预防膜增殖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方法连续选择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61例61眼,与同期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非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2例53眼进行对比研究,观察二者眼部体征及手术复位率等情况,并分析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好发因素。结果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眼前节反应重,眼压低(平均4mmHg),与一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前者的一次性手术复位率为65.51%,后者为88.6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组中年龄50岁以上及屈光度-6D以上的患者占总例数的50%以上,27.87%的患者合并有黄斑裂孔。结论脉络膜脱离伴视网膜脱离具有严重的葡萄膜炎和低眼压症状,老年人和高度近视者好发,多合并有黄斑裂孔,其手术复位率显著低于一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视网膜脱离并发脉络膜脱离手术成功率。方法 根据视网膜脱离并发脉络膜脱离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结果 40例40眼,出院时复位33眼(83%);未复位7眼(18%),2-14胡访结果复位32眼(80%);未复位8眼(20%)。结论 术前术后早用皮质类固醇,同时尽早手术,提高成功率;花边型脉络膜脱离组手术成功率高,与其它两型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视功能的恢复与脉络膜、视网膜脱离时间长短有关;严格放液原则,预防术后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复发,减少未复位率。  相似文献   

9.
硅油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惠茹  王景昭 《眼科》1996,5(2):90-92
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复杂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复位率,然而远期疗效不尽相同,仍有11%~53%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可能,1995年2月~1995年12月连续收治15例硅油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分别采取巩膜外手术,硅油下视网膜手术,硅油取出后玻璃体一视网膜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术后12例视网膜复位(80%),其术后视力为0.1~0.7者10只眼,0.05以下者2只眼,随访3~10个月,平均4.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确诊为合并脉络膜脱离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48例(48只眼)随机分为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玻璃体切除手术组和直接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组。对比术后视力变化、眼压、脉络膜脱离复位率、视网膜脱离复位率、黄斑裂孔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经一次手术38只眼视网膜脉络膜完全复位,平均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并发症包括一过性眼压升高、晶状体混浊加剧及复位不成功等。结论对于合并脉络膜脱离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无论术前是否应用激素,术后疗效视功能相近。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必要性值得探讨。及时采取玻璃体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邹海东  张皙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3,21(7):531-532,J005
目的:分析Marfan综合征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发病特征与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并随访了1998年至2001年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的10例12眼。结果:平均随访5.2个月,总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83.3%(10/12),其中只作巩膜外手术7眼,复位率100%,玻璃体手术5眼,复位率60%。视力提高7眼(58.3%)。结论:仔细采用多种方法检查可以提高术前裂孔检出率。经巩膜环扎加压手术可以有效处理简单视网膜脱离眼,而毋实施玻璃体手术联合晶体摘除术。治疗中需加倍警惕对侧眼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治疗复合性视网膜脱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 对16例(16眼)视网膜脱离合并严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行闭合式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环扎、视网膜切开或切除及眼光内光凝术。观察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视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16眼视网膜完全复位者13眼、视力较术前增加者10眼、下降者2眼,视力>0.05者7眼。随访,1眼视网膜脱离复发,5眼出现低眼压。结论 视网膜切开/切除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视网膜切开手术在外伤出血性视网膜脱离的救治中的应用价值,评估影响视网膜切开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我院2000-01/2005-05收治的外伤性玻璃体积血伴出血性视网膜脱离患者30例30眼,男27例,女3例。A组行视网膜切开手术21例21眼,B组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9例9眼。3~6mo行硅油取出手术。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在6mo以上。结果:视网膜切开组的21例患者中术后有17例获得了有效视力,占81%;视力为0.02或以上者有19例,占90%。最好视力为0.4 。单纯玻璃体切割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脱离盲,占33%。0.02以上视力患者5例,占56%。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视网膜切开组治疗效果较单纯玻璃体切割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合理应用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切开手术可改善出血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预后,减少视网膜下增殖,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视网膜功能恢复,挽救患者的视功能,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蒯勇  陈庆明 《实用防盲技术》2013,8(3):120-121,129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6例(36眼)由同一术者进行外路手术,均在术中应用手术显微镜进行裂孔定位。冷凝封闭及巩膜外垫压。定期观察术后视力、眼内反应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经显微镜直视下外路手术患者,术后随访15d-167d,视网膜完全复位35眼(97.2%),视力较术前提高33只眼(91.7%),不变2只眼,下降1只眼。最好矫正视力0.3以上33只眼(91.7%)。术后所有患者视网膜冷凝反应Ⅰ-Ⅱ级,无Ⅲ-Ⅳ级。轻度屈光介质浑浊不影响手术过程。结论经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外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简单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近视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88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帆  王桂云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226-2228
目的:了解影响近视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手术治疗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4/2014-04我科收治并行手术的近视性RRD患者288眼(排除外伤、无晶状体眼、先天性疾患、牵拉性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统计手术解剖复位情况,分析裂孔大小、视网膜脱离时间长短对视力恢复和手术成功率的影响。结果:本文统计结果显示:一次性手术解剖复位245眼,复位率为85.1%,经二次、三次手术后总复位率为95.1%。近视程度及老龄因素对视网膜复位有影响:即近视程度高、年龄大的近视性RRD手术复位率低(P<0.05)。通过手术治疗,术后视力明显好于术前视力(P<0.01);近视程度高的RRD,术后视力恢复差(P<0.01),术后视力有提高的仅有152眼(52.9%),术后视力在0.05以上的有106眼。结论:手术是治疗近视性RRD的有效手段。年龄大的视网膜复位率低;近视程度高的视网膜脱离手术复位率低、术后视力恢复差;近视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应重视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结合异体巩膜治疗玻璃体积血伴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玻璃体积血伴视网膜脱离患者122例(122眼),根据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玻璃体切割+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异体巩膜治疗。观察两组最佳裸眼视力、视网膜复位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两组的最佳裸眼视力都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术后1个月治疗组的最佳裸眼视力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10.34±2.45)%和(15.87±3.13)%,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的角膜水肿、葡萄膜炎症反应、低眼压、黄斑水肿等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4.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0%(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与6个月的视网膜脱离复位率分别为91.8%和100.0%,对照组分别为73.8%和90.2%,治疗组的视网膜脱离复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 人工晶状体植入结合异体巩膜治疗玻璃体积血伴视网膜脱离能改善患者视力,有利于视网膜的复位,减少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安全性好,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龙  秦莉  裴澄 《国际眼科杂志》2009,9(11):2193-2194
目的:观察分析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8例68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采用巩膜外环扎、加压、冷凝、放液等手段治疗,对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进行简要分析。结果:随访4~24mo,57眼均1次手术达到解剖复位,治愈率为84%,术后矫正视力>0.05者45眼(66%)。结论:巩膜扣带术治疗玻璃体增殖不明显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8.
谢洪涛  刘钊臣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2):2326-2328
目的:探讨最小剂量手术方法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6-02在我院治疗的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89例102眼,均采用单纯巩膜外垫压联合冷凝手术,术中不放液,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视网膜首次复位84眼(82.4%),二次复位10眼(9.8%);35眼(34.3%)术后矫正视力<0.1,38眼(37.3%)0.1~0.3,29眼(28.4%)>0.3,明显优于术前矫正视力,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以角膜水肿(20.6%)和一过性高眼压(9.8%)为主,给予相应处理,均得到有效缓解。结论:最小剂量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效果好,手术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