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度近视眼的静态中心视野改变和眼底后极部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利用Octopus视野分析仪检查53例高度近视眼的静态中心视野并观察其后极部的眼底改变,同时以低中度近视眼作为对照。结果表明:高度近视眼的中心视野损害与患者的屈光度、年龄以及后极部眼底改变有关,其改变呈现形态、程度各异的特点,与眼底后极部改变的形态不完全对应。高度近视眼中心视野相对暗点的出现早于眼底镜下黄斑形态的改变,对于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与目前常用眼底检查方法在筛查近视眼眼底相关病变中的区别。
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19年4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52例患者(104只眼)于正常照明瞳孔状态下行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眼底图像,并与散瞳后双目间接检眼镜及前置镜眼底检查结果对比。同时,利用调查问卷了解患者对三种检查方法的主观感受。
结果经配对χ2检验统计分析发现,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与间接检眼镜、前置镜,及间接检眼镜与前置镜,在后极部视盘旁脉络膜萎缩弧、后巩膜葡萄肿及豹纹状眼底病眼检出数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0,0.00;P>0.05)、(χ2=0.00,0.00,0.00;P>0.05)、(χ2=2.25,2.25,0.00;P>0.05);在周边部非压迫样变白、霜样变性及脱色素、Fuchs斑及色素、干性视网膜裂孔及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增殖膜或血管膜的病眼检出数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8,0.00;P>0.05)、(χ2=1.50,3.20,0.00;P>0.05)、(χ2=0.57,0.00,0.10;P>0.05)、(χ2=0.50,0.00,0.00;P>0.05)、(χ2=0.25,0.25,0.50;P>0.05)。间接检眼镜与前置镜对于周边部的视网膜突起及格子样变性的病眼检出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P<0.05)。而余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与间接检眼镜、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与前置镜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29;P>0.05),且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对以上病变病眼检出率达71.15%。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与间接检眼镜、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与前置镜及间接检眼镜与前置镜对于低度近视、中度近视及高度近视患者的病眼检出数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33,0.17,0.00;P>0.05)、(χ2=0.00,0.00,0.00;P>0.05)、(χ2=0.25,2.29,0.80;P>0.05)。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与间接检眼镜在鼻下象限病变检出总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7;P<0.05),鼻上、颞上及颞下象限病变检出总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1,-0.83,-0.33;P>0.05);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与前置镜在鼻上、鼻下象限病变检出总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2.07;P<0.05),在颞上、颞下象限病变检出总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7,-0.45;P>0.05);间接检眼镜与前置镜在鼻上、鼻下、颞上及颞下各象限病变检查总数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00,-0.30,-0.82,-0.73;P>0.05)。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间接检眼镜光照强度、配合度及总体满意度分别为69%(36/52)、88%(46/52)及88%(46/52);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为53%(28/52)、31%(16/52)及60%(31/52);前置镜为35%(18/52)、77%(40/52)及75%(39/52)。在光照强度、配合度及总体满意度方面,间接检眼镜优于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及前置镜。在报告出具形式方面,46%(24/52)的患者喜欢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喜欢间接检眼镜及前置镜的均为17%(9/52)。
结论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具有免散瞳、成像快及范围大的优势,且可用于患者长期随访,对近视眼相关眼底病变具有较高检出率,用于近视眼等屈光不正矫治术前的眼底筛查比传统方法更有优势。同时,需进一步改善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拍摄时光照过强、配合较难等缺点。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眼底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特点及全身监测指标的相关性,明确DR早期监控的敏感临床指标.方法:观察正常对照组20例40眼;糖尿病患者105例210眼,将其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组(no diabetic retinopathy,NDR)24例48眼,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81例162眼,其中NPDR组又分为三组,轻度30例60眼、中度26例52眼和重度25例50眼.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患者组检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四项和凝血六项;观察糖尿病未正规治疗时间,DR是否合并糖尿病肾病;检测共焦扫描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血流仪(Heidelberg retinal flowmeter,HRF)鼻、颞侧视乳头旁视网膜的血流量(retinal blood flow,RBF),视网膜电图震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OS2幅值,OCT扫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对各组检查数据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HRF:NDR组,轻、中、重度NPDR三组RBF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NPDR三组中,颞侧RBF均高于鼻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NPDR组RBF均高于NDR组和轻、重度NP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s:NDR组和NPDR组OS2幅值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NPDR组和中度NPDR组与轻度NPDR组、NDR组OS2幅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SFCT随着DR程度的进展逐渐变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未经过正规降糖治疗的时间、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与DR的进展呈正相关关系(rs=0.722、0.791、0.864、0.473、0.611、0.735、0.591、0.554,P<0.05).糖尿病其他微血管并发症与DR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HRF、OPs和OCT的检测可以作为DR早期诊断较为敏感的指标,能客观、较早、准确地反映眼底微循环机能的变化.糖尿病病程、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凝血状态和是否存在其他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与DR的进展有正相关性.这些指标的监控,适时的健康教育,对DR在基层的早期防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度近视全阈值静态中心视野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高度近视眼全阈值静态中心视野的改变,应用DICONTKS-4000型自动视野分析仪检查48例(90眼)的全阈值静态中心视野并观察其后极部的眼底改变,同时以低中度近视眼作为对照。结果:高度近视眼的中心视野损害与患者的屈光度、年龄及后极部眼底改变有关。检查发现78眼(86.7%)视野异常,其中59眼(65.6%)生理盲点扩大,黄斑中心相对暗点53眼(58.9%),弥漫性损害28眼(31.1%)。视野损害以颞侧明显。视野改变的形态、程度与眼底后极部改变的形态不完全对应。高度近视眼黄斑中心相对暗点出现早于眼底镜下黄斑部病变。结论:高度近视患者视野改变早于眼底镜下眼底改变,对于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视眼屈光度≥-6.00 D时,称为高度近视眼(HM)。HM发展出现病理改变时,称为病理性近视眼(PM)。儿童青少年HM的眼底可出现豹纹状眼底、周边视网膜变性、视盘倾斜、视盘旁区萎缩弧、脉络膜萎缩薄变、眼底微循环障碍及后巩膜葡萄肿等特征;当发展为PM时,可出现后极部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圆顶状黄斑、近视性黄斑病变、单纯黄斑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Fuchs斑、视网膜劈裂、视网膜裂孔及视网膜脱离等改变。此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HM眼底改变,而对儿童青少年HM的关注较少。本文中笔者对近年来儿童青少年HM眼底改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由方严教授、石一宁教授主编的《病理性近视眼眼底改变》一书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已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全面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病理性近视眼眼底改变的研究进展。作者结合自己工作中的临床研究资料并系统复习病理性近视眼相关文献,分别从病理性近视眼概论、病理性近视眼眼底改变的分类及演变、豹纹状眼底、后葡萄肿、视盘改变、视网膜脉络膜改变、黄斑改变(综合)、周边眼底改变、玻璃体后脱离、近视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有意对病理性近视眼的眼底改变这一专题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旨在对病理性近视眼的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参考。本书为大16开,共10章,20余万字,插图400余幅,进口铜版纸彩色印刷。在眼底改变各章节的描述中,力求文字简练,图表随文而插,病例典型,便于理解。书后备有中英文索引,以便查阅,可直接帮助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及研究教学。本书定价88元,全国各地新华书店销售。 相似文献
8.
由方严教授、石一宁教授主编的《病理性近视眼眼底改变》一书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已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全面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病理性近视眼眼底改变的研究进展。作者结合自己工作中的临床研究资料并系统复习病理性近视眼相关文献,分别从病理性近视眼概论、病理性近视眼眼底改变的分类及演变、豹纹状眼底、后葡萄肿、视盘改变、视网膜脉络膜改变、黄斑改变(综合)、周边眼底改变、玻璃体后脱离、近视性黄斑裂孔性视网 相似文献
9.
近视是全球发生率最高的屈光不正,我国有近6亿近视患者,其中高度近视(high myopia,HM)患者超过8000万。HM随着眼轴的进行性增长,眼底出现一系列退行性病变,如视盘斜入、颞侧脉络膜萎缩弧、后巩膜葡萄肿、后极部视网膜和脉络膜病变及周边部视网膜改变等,病理性近视多伴随或者导致黄斑病变、白内障、玻璃体病变、视网膜脱离与劈裂等严重并发症。目前,近视的发生趋于年轻化、高度化,HM眼底病变尤其黄斑病变是东亚国家主要的致盲原因。本文回顾近年国内外文献,就HM眼底改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大脑接收的外界信息80%以上来源于视觉,视觉系统与脑的许多高级功能密切相关.大量的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开始向大脑传递,最终产生感觉和认知.近视作为一种屈光异常状态,将会影响视觉信息的获得,并影响大脑对外部信息的分析及处理,从而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目前视觉行为学方法是研究视觉认知功能的工具,通过行为学方法可观察动物的识别能力、空间记忆力等方面的功能.研究近视与视觉认知的关系可加深对近视发生机制及其所产生影响的了解,为深入研究近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析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长度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视盘部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及视野的影响,以对其预后和病情进展做出合理的评估.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对38例(71眼)高度近视(屈光度-6.00 D以上)患者进行电脑验光、眼压检查、眼轴长度测量、视野检查,应用OCT对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及视盘部RNFL厚度进行测量,对其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随着近视度的进展及眼轴的延长,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及视盘部RNFL变薄,其视野可出现进行性视敏度下降和视野缺损.眼轴与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厚度呈负相关关系(r=-0.814,P<0.05),眼轴与视盘部RNFL厚度呈负相关关系(r=-0.683,P<0.05),眼轴与平均光敏感度(MS)呈负相关关系(r=-0.569,P<0.05).视野缺损可在各个象限出现,以上方缺损居多.结论 高度近视患者眼轴的长度与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及视盘部RNFL厚度、视野的MS下降相关.视野异常可先于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及视盘部RNFL变薄出现.视野缺损可在各个象限出现,以上方缺损居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近视患者角膜高阶像差的特点及与全眼高阶像差的相关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随机选取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216例(216眼),应用角膜波前像差分析仪与全眼波前像差分析仪(Schwind)在4 mm与6 mm瞳孔直径下分别对角膜与全眼进行波前像差测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分析角膜与全眼各主要高阶像差项的差异,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患者角膜主要高阶像差项与球镜度、柱镜度、年龄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散光顺规组与逆规组组间角膜高阶像差对比情况。结果 4 mm和6 mm瞳孔直径下,总高阶像差、总球差、水平彗差(C3+1)、球差(C40)在角膜与全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 mm:t=-2.364、-7.587、-2.197、-6.320,P<0.05;6 mm:t=-4.794、-7.631、-7.945、-7.413,P<0.01)。4、6 mm的角膜C40(顺规组与逆规组)与球镜度呈明显正相关(顺规组:r=0.211、0.255,P<0.01;逆规组:r=0.697、0.562,P<0.01);逆规组各瞳孔直径角膜C3+1与柱镜度呈正相关(r=0.470、0.429,P<0.05)。6 mm的顺规组与逆规组间的垂直彗差(C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一直径范围下角膜高阶像差各Zernike项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球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斜向三叶草、水平三叶草,与全眼像差排列顺序不甚相同。角膜与眼内像差可能存在补偿或迭加作用。顺规组与逆规组角膜高阶像差值略有不同,即使全眼散光表现为逆规,但角膜散光多为顺规,且与像差之间具有一定特异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视功能与近视弧和视网膜厚度形态改变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等效球镜-6~-27 D的高度近视55例104眼,按最佳矫正视力分为A,B,C组,对视盘面积、近视弧面积、最大水平视盘长度、最大水平近视弧长度、脉络膜萎缩弧面积、6 mm平均中央视网膜厚度、视网膜中央厚度、6 mm视网膜体积进行分析,采用SPSS 13.0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
结果:A,B,C三组近视弧面积分别是8.29±4.82,4.31±3.05,2.49±2.60mm2;近视弧宽度分别是1.88±0.83,1.31±0.66,0.86±0.61mm,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A,B,C三组脉络膜萎缩弧面积分别是4.26±4.27,1.23±1.74,0.62±1.53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9.58,P<0.01);A,B,C三组视盘面积、视盘水平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P=0.33;F=0.44,P=0.64)。 A组6mm平均视网膜度、6mm视网膜体积较B, C组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28,P=0.01;F=3.35, P=0.03),但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B,C三组视网膜中心厚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脉络膜萎缩弧、6 mm平均视网膜厚度、6 mm视网膜体积可以帮助评估高度近视视功能的改变,近视弧扩大提示高度近视进展。 相似文献
方法:回顾性分析等效球镜-6~-27 D的高度近视55例104眼,按最佳矫正视力分为A,B,C组,对视盘面积、近视弧面积、最大水平视盘长度、最大水平近视弧长度、脉络膜萎缩弧面积、6 mm平均中央视网膜厚度、视网膜中央厚度、6 mm视网膜体积进行分析,采用SPSS 13.0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
结果:A,B,C三组近视弧面积分别是8.29±4.82,4.31±3.05,2.49±2.60mm2;近视弧宽度分别是1.88±0.83,1.31±0.66,0.86±0.61mm,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A,B,C三组脉络膜萎缩弧面积分别是4.26±4.27,1.23±1.74,0.62±1.53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9.58,P<0.01);A,B,C三组视盘面积、视盘水平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P=0.33;F=0.44,P=0.64)。 A组6mm平均视网膜度、6mm视网膜体积较B, C组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28,P=0.01;F=3.35, P=0.03),但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B,C三组视网膜中心厚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脉络膜萎缩弧、6 mm平均视网膜厚度、6 mm视网膜体积可以帮助评估高度近视视功能的改变,近视弧扩大提示高度近视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视觉电生理检查在眼挫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9年3月-2000年9月无屈光间质障碍的眼挫伤患者31例34眼,除了常规视力、诊断性验光、裂隙灯及眼底检查外,全部做了视觉电生理检查,包括视网膜电流图(ERG)、眼电图(EOG)及视诱发电位(VEP)。结果 凡伤后视力下降,用其他临床检查方法无法解释或眼前段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者,视觉电生理检查均有异常。结论 电生理作为一种判断视功能的客观检查方法,对眼挫伤患者的视功能检测以及临床治疗、随诊观察和预后判断等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部分眼底病眼底自发荧光(AF)的影像特征。方法采用HRA-2共焦激光扫描系统的FA模式检测45例(54只眼)眼底病患者。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17例(23只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16例(17只眼),黄斑裂孔5例(5只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0N)5例(5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挫伤5例(5只眼),视网膜色素变性2例(4只眼)。结果 AMD的AF影像呈低信号,边缘常见环形高信号。CSC的AF影像所见大多在渗漏的附近呈高荧光。全层黄斑裂孔的AF影像呈圆形高信号。所有病例在视网膜色素上皮挫伤区域的自发荧光普遍弥漫性增强,色素脱失处大多表现为低荧光,在总体增强区域表现为地图状的自发荧光。视网膜色素变性表现黄斑区环形高荧光。结论眼底出血时AF表现为遮蔽。视网膜下积液导致荧光信号降低,褐质积累,荧光信号增强。色素上皮萎缩荧光消失。AF影像是评价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高度近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造成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发展,近视率逐年上升。高度近视的发展与眼轴的进行性延长密切相关,而眼轴的延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系列的眼底改变,如近视弧形斑、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脉络膜萎缩、视网膜脱离、后巩膜葡萄肿等。当前近视呈现出低龄化、高度化的特点,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致盲性原因。本文针对高度近视视盘、黄斑、视网膜、脉络膜及巩膜的形态学改变,对最新研究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以期为结合高度近视眼底形态开发智能预测模型以及临床诊断和进一步针对治疗措施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