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原发性眼眶脑膜瘤临床及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眼眶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1979-1998年间诊治的原发性眼眶脑膜瘤1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复习了全部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X线,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或)MRI的图像并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眼眶脑膜瘤可起源于视神经鞘和眶骨膜,多发生于中年女性,眼球突出,视神经萎缩,视力丧失和视睫状静脉为视神经鞘脑膜瘤的四联征,起源于眶骨膜的脑膜早期出现眼球突出和移位,视力减退出现较晚,X线,B超,CT和MRI有特征性表现,CT可以同时显示视神经增粗,眶内软组织肿块和眶骨改变,MRI可以更好地观察视神经管内及颅内蔓延状况,治疗原则主要为手术切除,结论:原发性眼眶脑膜瘤是种较为常见的眼眶肿瘤,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一旦确诊,应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3.
原发性眼眶肿瘤12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眼眶肿瘤的发病情况及组织学来源,为原发性眼眶肿瘤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a来原发性眼眶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眼别、病理结果.结果:原发性眼眶肿瘤共120例,血管源性肿瘤32例(26.7%),泪腺源性肿瘤28例(23.3%),眼眶囊肿22例(18.3%),神经源性肿瘤19例(15.8%),淋巴瘤6例(5.0%),炎性假瘤5例(4.1%),肌源性肿瘤3例(2.5%),骨源性肿瘤2例(1.7%),其它未明确诊断的3例(2.5%).其中良性肿瘤93例(77.5%),依次为海绵状血管瘤、皮样囊肿、多形性腺瘤、毛细血管瘤、神经鞘瘤、脑膜瘤、炎性假瘤、表皮样囊肿、视神经胶质瘤、骨瘤、血管平滑肌瘤、淋巴管瘤、皮脂腺瘤、血囊肿、泪腺囊肿.恶性肿瘤24例(20.0%),依次为泪腺腺样囊性癌、淋巴瘤、多形性腺癌、横纹肌肉瘤、泪腺腺癌、恶性黑色素瘤.结论:眼眶肿瘤种类繁多,海绵状血管瘤和泪腺腺样囊性癌仍是最常见的良性和恶性原发性眼眶肿瘤.  相似文献   

4.
原发于眼眶内脑膜瘤的CT扫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脑膜瘤的特点。方法对自1978至1998二十年间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收治的18例儿童眼眶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索儿童眼眶脑膜瘤与成人脑膜瘤的区别。结果儿童眼眶脑膜瘤的临床诊断标准与成人相同,但其男女比例为3.5:1,多发性脑膜瘤占33%,复发率为70%,恶性脑膜瘤占5.56%。结论儿童眼眶脑膜瘤的发病率低,其特点是男性居多,好多发,复发率高,恶性脑膜瘤相对多见,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应用γ刀治疗眼眶脑膜瘤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γ刀在眼眶脑膜瘤治疗中的作用和适应证.方法 对43例经γ刀治疗的眼眶脑膜瘤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其中34例得到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γ刀放射治疗平均中心剂量32.22 Gy,等剂量曲线范围为79%~95%,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结果 治疗后肿瘤缩小19例,消失2例,无变化6例,增大3例,4例未做影像学检查;肿瘤控制率为90.0%(27/30).治疗后视力提高12例,减退4例,丧失3例,不变15例.除1例因脑血管疾病死亡外,无死亡病例.结论 γ刀治疗对眼眶脑膜瘤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并发症少,可保留一部分视力,适用于视神经鞘脑膜瘤向视神经管内蔓延、眶内异位脑膜瘤及蝶骨嵴脑膜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眼眶原发性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SS)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1例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2020年10月收治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眼眶原发性SS的病例,同时回顾性分析文献中已报道的10例眼眶原发性SS的临床及病理检查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组织学特点、免疫表...  相似文献   

8.
24例眼眶原发性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9.
10.
何为民  罗清礼  唐莉 《眼科研究》2007,25(12):953-956
目的探讨原发性眼眶骨肿瘤或瘤样病变的临床改变、影像特征、治疗原则和组织病理学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5年收检的20例原发性眼眶骨肿瘤或瘤样病变的病例资料。结果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和眶周肿块。X光检查或CT扫描证实眼眶骨壁占位病变,有多种影像特征。病理检查结果:良性肿瘤11例,其中骨瘤5例.血管瘤3例,骨母细胞瘤2例,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恶性肿瘤2例,为骨肉瘤。中间性肿瘤1例,为侵袭性骨母细胞瘤。瘤样病变6例,包括骨纤维异常增生症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和非骨化性纤维瘤各1例。随访3个月至9年,2例眼眶骨肉瘤和1例骨母细胞瘤复发。结论眼眶骨肿瘤或瘤样病变发病率低,种类繁多。CT是有效的检查手段,需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良性肿瘤或瘤样病变手术切除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眼眶肿瘤的发病情况及组织学来源,为原发性眼眶肿瘤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连续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并有病理证实的患者资料。按照病理诊断进行分类,并制成图表,统计分析各类病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原发性眼眶肿瘤共72例,血管源性肿瘤33例(45.8%),涫腺源性肿瘤16例(22.2%),炎症性肿瘤7例(9.7%),眼眶囊肿2例(2.8%),神经源性肿瘤6例(8.3%),淋巴造血系统肿瘤4例(5.6%),纤维、脂肪和间叶肿瘤3例(4.2%),其它未明确诊断的1例(1.4%)。其中良性肿瘤58例(80.6%),前三位依次为海绵状血管瘤24例(33.3%),泪腺多形性腺瘤8例(11.1%),血管瘤7例(9.7%);恶性肿瘤13例(18.1%),前三位依次为腺样囊性癌7例(9.7%),淋巴瘤2例(2.8%),恶性淋巴瘤2例(2.8%)。眼眶肿瘤患者的年龄分布多见于41-60岁,其中41-50岁中年组多达20例,占总体例数的27.78%,该年龄组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海绵状血管瘤8例。结论眼眶占位性病变中血管性病变最常见,其后依次为泪腺病变和炎性假瘤,对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类有利于医生及时的给予正确的诊疗。  相似文献   

12.
眼眶炎性假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Shi JT  An YZ  Sun XL  Li B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2):81-86
目的:探讨眼眶炎性假瘤影像学与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关系,以期在治疗前通过影像学检查结果推断其病理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并评估其预后。方法:回顾我院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眼眶炎性假瘤的患者56例(58只眼),分析临床特点,观察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改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类型眼眶炎性假瘤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方差分析,P=0.44)。不同类型眼眶炎性假瘤病程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秩和检验,P=0.006)。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型炎性假瘤病理上表现为组织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仅有少许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故B超检查为无回声或低回声实性暗区,后界显示清晰,MRI上T1WI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明显强化。硬化型炎性假瘤组织内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较少,故B超仅能探及肿物的前部,后界不显示,MRI上T1WI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低信号,且不被强化或仅轻度强化。混合型炎性假瘤表现为炎性细胞浸润和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混杂,故影像表现介于上述二者之间。42例淋巴细胞浸润型和混合型炎性假瘤患者经全身及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不能控制或停药后复发,最终采取手术治疗。12例硬化型炎性假瘤患者保守治疗无效,行眶内肿物切除术;2例患者行双眼眶内容物摘除术。综合治疗的成功率为68.5%。结论:不同类型炎性假瘤的发病与年龄因素无关,但与病程时间的长短有关,时间长,则病变趋于硬化;不同类型的眼眶炎性假瘤影像学表现不同,并与病理改变密切相关;CT扫描可作为定位诊断,B超和MRI检查亦可定位,同时也可对组织学类型做出判断;眼眶炎性假瘤治疗困难,综合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原发于眼眶脑膜瘤的常见CT图像特征,探讨CT影像对原发于眼眶脑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病理确诊的原发于眼眶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图像表现。探讨CT对脑膜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51例原发于眼眶脑膜瘤患者中视神经鞘脑膜瘤43例,眶骨膜脑膜瘤8例。视神经鞘脑膜瘤43例中肿瘤形状呈管状20例,块状12例,其他形状11例;呈现车轨征16例,钙化斑6例。8例眶骨膜脑膜瘤均有蝶骨大翼和(或)小翼骨膜增厚及眶外壁骨质增生,其中视神经向内移位6例。所有病例中肿瘤蔓延者8例,双眼眶发病2例。结论 CT图像可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形状、范围,尤其是眶骨壁改变,对于原发于眼眶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眶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时机及处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索眶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时机及处理方法。方法 观察对比早期与晚期手术的效果,探讨手术方法。采用下睑整形切口或眶内下切口,解除组织嵌顿,植入硅橡胶,重建眶下壁或眶内壁,恢复眼眶容积,矫正眼球内陷。结果 例粘连程度轻,嵌屯组织较晚期手术易复位,眼球内陷及眼肌功能改善也好于晚期手术者。结论 伤后2周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背景 睑板腺癌是国内发病率仅次于基底细胞癌的眼睑恶性肿瘤,对放射治疗、化学疗法均不敏感,容易复发和转移,有关其复发及转移的研究少见报道.目的 探讨睑板腺癌多次手术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研究采用组织学控制性肿物切除术对睑板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11年4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收治的34例睑板腺癌多次手术病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评价其组织学控制性肿物切除术后的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中,睑板腺癌的发病左右眼概率相同;位于上睑者26例(占76.5%),位于下睑者5例(占14.7%),上下睑同时受累者3例(占8.8%);平均发病年龄为57.5岁.首诊于当地医院临床正确诊断者13例(占38.2%),误诊为睑板腺囊肿者16例(占47.1%),误诊为鳞状细胞癌2例,误诊为睑板腺炎、泪腺混合瘤、血管瘤者各1例.16例患者初次手术时采用了睑板腺囊肿刮除术,行单纯肿物切除术者16例,组织学控制性肿物切除术者2例.首次病理诊断为睑板腺癌者26例,占76.5%,曾在当地医院误诊为鳞状细胞癌者3例,占8.8%,皮脂腺腺瘤1例,另有4例术后病理资料遗失.再发或复发病例均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行组织学控制性肿物切除术,病理观察58.8%有派杰样浸润.对16例睑板腺癌组织学控制性肿物切除术后患者进行5个月~8年的随访,无1例死于睑板腺癌复发转移,此外随访的16例患者与失访的18例患者之间的临床基本特征及肿瘤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睑板腺癌误诊为睑板腺囊肿是导致多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再发病例采用组织学控制性切除术有望阻止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探讨根据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新分类标准对眼眶淋巴瘤进行分型及分析不同类型眼眶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经手术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78例眼眶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新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进一步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 78例眼眶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77例为B细胞来源(98.7%),包括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71例(91.0%),髓外浆细胞瘤3例(3.8%),滤泡性淋巴瘤1例(1.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1.3%),前驱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1例(1.3%);1例为T细胞来源,为非特殊性周围T细胞性淋巴瘤(1.3%).MALT淋巴瘤经局部放疗后肿瘤明显消退,孤立性髓外浆细胞瘤经局部放疗后病情稳定,滤泡性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行全身化疗和局部放疗后病情得到控制.前驱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和非特殊性周围T细胞性淋巴瘤恶性程度较高,患者均于短期内死亡.结论 眼眶淋巴瘤因其类型不同而恶性程度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和预后也各异,故根据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新分类标准对眼眶淋巴瘤进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眼外肌的组织病理改变,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研究41例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手术病例(4例)术中观察眼外肌的形态学并取内、外直肌和上斜肌标本作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41例患者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1~25岁;双眼发病10例,单眼发病31例;所有病例均有典型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的表现,伴有内斜视11例,外斜视9例,上斜视1例,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