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胸腹联合伤指同时累及胸腹腔和膈肌的损伤,常为多脏器损伤,伤情复杂,1980年8月至2000年8月,我院共收治胸腹联合伤100例,现将诊断和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阳世雄  韦涌初 《医学文选》1999,18(2):174-175
我院自1980年至1996年共收治75例严重胸腹多发伤病人,这类病人病情危重,诊治难度大,现将救治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5例,男54例,女21例,年龄3~80岁,其中18~50岁60例,占80%。致伤原因主要是车祸5...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 1 980年元月至 1 998年 1 2月共收治胸腹联合伤 2 4例 ,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男性 ,年龄 2 0~ 5 6岁 ,平均 32岁 ,伤后 1~ 6小时急诊入院 ;致伤原因 :枪伤2例 ,刀刺伤 6例 ;车祸伤 1 4例 ,塌方挤压伤 2例。入院时伴有休克 1 4例 ,呼吸急促 1 5例 ,胸痛 1 7例 ,腹痛 1 6例 ,气管移位 8例 ,伤侧呼吸音减弱 1 9例 ,腹部膨隆或饱满 1 0例 ,腹肌紧张并压痛 1 6例 ;行胸腔穿刺 8例 ,均为阳性 ,行腹腔穿刺 1 4例 ,阳性 1 1例。行 X线检查 1 6例中 ,血气胸 1 6例 ,膈下游离气体 5例 ,病情危急未行 X…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97例严重胸腹多发伤临床救治情况。方法本组共97例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借助B超、X线等对受伤部位伤情进一步判断。根据损伤部位给予针对性治疗措施,9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3例患者保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治疗的94例患者治愈90例,死亡4例,治疗有效率为95.7%;3例保守治疗患者,死亡3例,治疗有效率为0。结论严重胸腹多发伤患者伤后要及时就诊,按照病情给予剖胸、剖腹手术,加强围手术的管理,防治并发、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97例严重胸腹多发伤临床救治情况。方法本组共97例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借助B超、X线等对受伤部位伤情进一步判断。根据损伤部位给予针对性治疗措施,9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3例患者保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治疗的94例患者治愈90例,死亡4例,治疗有效率为95.7%;3例保守治疗患者,死亡3例,治疗有效率为0。结论严重胸腹多发伤患者伤后要及时就诊,按照病情给予剖胸、剖腹手术,加强围手术的管理,防治并发、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2000年9月~2006年1月共收治胸腹联合伤32例。开胸开腹处理26例,占81%,胸腔闭式引流加开腹手术6例,占19%。治愈30例,占93.7%,死亡2例,占6.3%。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黎瑞  陈国琴 《中原医刊》2003,30(17):27-28
目的:总结胸腹联合伤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2~2002年收治78例胸腹联合伤痛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开胸手术27例,胸腔闭式引流 开腹手术40例,非手术ll例。治愈72例,死亡6例(8%),死因均为心血管损伤严重失血性休克。结论:胸腹联合伤病情重,表现复杂,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是减少死亡率,提高救治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王成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2):1058-1058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业与交通运输业也飞速地发展,随之而来的严重多发伤病例显著增多[1],其中胸腹联合受伤者有相当比例。我院2006年-2008年共收治严重胸腹多发伤60例,现将救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胸腹多发伤病情危重 ,可同时伤及胸腹腔多个脏器 ,危及病人生命。因此 ,早期诊断和正确及时的处理是抢救取得成功的关键。199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我院共收治严重胸腹多发伤 45例 ,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5例中男 37例 ,女 8例 ,年龄 10~ 6 8岁 ,平均 34 .5岁。致伤原因 :刀刺伤 2 6例 ,车祸伤 12例 ,坠落伤 3例 ,打击伤 2例 ,金属物伤 1例 ,枪弹伤 1例。其中开放伤 2 8例 ,闭合伤 17例。1.2 临床表现及损伤部位 :患者均于受伤后 30 m in至 8h就诊 ,伤后 2 h内就诊者占 82 .2 % (37/ 45 )。45例患者均有不…  相似文献   

10.
胸腹多发伤48例救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小艺 《海南医学》2002,13(8):55-56
我院外科近 10年收治胸腹多发伤4 8例 ,现将救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91.10~ 2 0 0 1.10间我院外科救治的胸腹多发伤 4 8例 ,男31例 ,女 17例 ,年龄 4~ 75岁。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伤 31例 ,坠落伤 10例 ,重物砸伤 3例 ,刀刺伤 2例 ,挤压伤 2例。伤情 :多发性肋骨骨折 4 3例 ,血气胸 39例 ,肺挫伤 2 1例 ;腹腔内 1个脏器损伤37例 ,2个以上脏器损伤 11例 ,其中肝破裂 18例 ,脾破裂 2 3例 ,肠破裂 10例 ,膈肌损伤 1例 ,后腹膜血肿 6例 ,胰腺损伤 1例 ,并发休克者 39例。1 2 治疗及结果 手术治疗 4 2例 ,手术例次 71次…  相似文献   

11.
严重闭合性胸腹多发伤的救治梁驰,黄辉凡,曾健业(第三附属医院)1985~1994年我院共收治62例严重胸腹闭合性多发伤病人,这类病人损伤复杂,病情危重,诊治难度大,现将诊治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严重多发伤指胸部损伤包括隔肌破裂、多发性肋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以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对846例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系统而有重点的检查和积极的抢救,本组846例患者在急诊科死亡106例,病死率12.5%;收入院740例,急诊手术692例,死亡96例,病死率13.9%,其中237例极度危重患者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死亡41例,病死率17.3%。结论:及时正确的诊断是救治的前提,提高早期诊断率、合理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和损伤控制外科技术、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提高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生存率及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早期胸腹多发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1993年-2000年间收治的62例严重胸腹多发伤患者的诊治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治愈56例,入院时血压为零被抢救成功6例,死亡6例,总病死率9.68%。结论:反复多次、不同部位的胸、腹腔穿刺是最简单可靠的重要手段。若诊断成立,应积极手术治疗,术式选择应考虑优先行剖腹探查术,术前必须行有效的胸腔闭式引流术。  相似文献   

14.
15.
郑德坤 《中外医疗》2009,32(10):176-176
探讨严重多发伤及并发症的救治方法。认为抓紧救治的黄金时间,开通绿色通道,多专科紧密协作配合,避免漏诊及并发症发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严重多发伤常见的并发症有严重感染、急性肾功衰竭、应激性溃疡等,及早采取防治措施,可降低患者的致死致残率。发生严重感染后,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急性肺损伤可能是MODS首先受累的器官,呼吸功能支持是预防和治疗MODS的关键对SIRS的早期诊断和积极调控机体炎症反应是改善危重症病员预后的关键;小剂量甘露醇与速尿交替应用可降颅压的目的,且明显降低急性肾功表的发生年;尽早采取鼻饲或全胃肠外营养,可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减少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严重多发伤在工业外伤及交通事故中均常见,因伤情复杂,并发症多,死亡率及致残率都较高.及时正确的处理可提高抢救率,最大限度减少死亡和致残.现就我科3年间救治的严重多发伤46例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及并发症防治对严重胸腹伤为主多发伤患者的影响。方法分析早期诊断、合理应用限制性体液复苏及并发症防治,对以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84例患者急诊死亡12例(14.29%);转入重症病房12例中,死亡2例(16.67%),均死于相应并发症;急诊手术60例中,死亡2例(3.33%),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提高早期诊断率、合理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及有效防治并发症,是提高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的特点及早期救治经验,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23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严重多发伤患者抢救成功204例,死亡28例,抢救成功率为87.9%。死亡患者均为3处以上严重多发伤患者,其中以重度颅脑损伤伴创伤性休克最为多见。结论:抓住急救的最佳时机是严重多发伤抢救成功的关键;提高早期诊断和救治的准确性及积极处理危及患者生命的损伤是提高救治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
王伟 《当代医学》2011,17(18):37-37
目的总结胸腹联合伤62例的诊治经验。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62例胸腹联合伤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62例均先做胸腔闭式引流,再行相应手术。结果本组治愈55例,死亡7例,病死率为11.3%。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结论胸腹联合伤需短时间内行手术治疗,防治创伤后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