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叶香茶菜种子发芽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三叶香茶菜种子的发芽特性.方法 在不同温度、光照、pH值、水势、播深、发芽床、盐处理、贮藏方式下考察三叶香茶菜种子发芽特性.结果 三叶香茶菜种子在20~30℃条件下萌发率较高,其中在25℃下,萌发率达90.0%.种子的pH值适应范围较小,在pH值为4~6时,萌发率较高,为79.8%~82.3%.最适萌发水势为-0.2 MPa,萌发率达90.5%,而最适播深为0~2 cm,出苗率达84.3%.在不同的发芽床中,纸上(TP)处理的发芽率最高,为91.3%.光照和赤霉素处理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在冰箱和干燥器中保存,可以较长时间保持种子的活力.结论 三叶香茶菜种子适应性相对较低,但萌发率高,合适的贮藏方式可保持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2.
家种三叶香茶菜的保肝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家种三叶香茶菜的保肝降酶作用。方法:采用四氯化碳(CCl4)小鼠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及卡介苗和脂多糖(BCG+LPS)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观察家种三叶香茶菜水提物对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力、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和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的影响。结果:家种三叶香茶菜能明显抑制CCl4小鼠急性肝损伤及BCG+LPS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血清ALT活力和MDA含量,明显提高小鼠血清T-SOD活力(P<0.05或P<0.01)。结论:家种三叶香茶菜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3.
三叶香茶菜防治大鼠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三叶香茶菜防治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每3 d接受一次背部sc 40%CCl4花生油(首次5 mL·kg-1,其余为3 mL·kg-1),连续8周引发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同时每日分别给予三叶香茶菜提取物20,40,80 g·kg-1灌胃。给药8周后取血,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Ⅲ型前胶原(proeollagen type Ⅲ,PCIII)、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 oproteinase-2,MMP-2)及肝脏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含量;Masson染色病理切片观察肝脏胶原纤维生成。结果: 模型组血清中HA,PCIII,TGF-1及TIMP-1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且MMP-2浓度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叶香茶菜高、中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HA,PCIII,TIMP-1的含量,提高MMP-2含量(P<0.01);并能显著降低肝组织TGF-β1水平(P<0.01)。三叶香茶菜低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HA,PCIII含量(P<0.05);并有降低血清TIMP-1及肝组织TGF-β1水平,提高MMP-2含量的趋势。结论: 三叶香茶菜能有效减轻慢性肝损伤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GF-β1水平,控制肝星状细胞释放TIMP-1及MMP-2有关。  相似文献   

4.
覃洪含  夏星  王勤  肖刚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6):1372-1373
目的 考察三叶香茶菜对大鼠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四氯化碳(CCl4)致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观察三叶香茶菜对慢性肝损伤大鼠血清ALT、AST水平以及肝组织GSH-Px、SOD、MDA、Hyp水平的影响.结果 三叶香茶菜高、中、低剂量能显著降低CC14所致慢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中ALT活力(P<0.01);高、中剂量能显著降低慢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中AST活力(P<0.05),升高肝组织中SOD和GSH-Px(P <0.05),并降低肝组织中MDA、Hyp的含量(P<0.05).结论 三叶香茶菜对慢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三叶香茶菜根茎对免疫性肝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三叶香茶菜根茎对BCG+LPS所致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BCG+LPS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观察三叶香茶菜根茎对小鼠血清ALT水平的影响,并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计算小鼠脾脏和胸腺体重系数,检测血清T-SOD,MDA、TNF-α、IL-6水平,探讨三叶香茶菜保肝作用机制。结果:三叶香茶菜根茎150和100g/kg(以生药量计)对BCG+LPS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水平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明显减轻肝组织病理损;治疗组小鼠血清T-SOD活力(P<0.05)显著高于肝损伤模组,MDA和IL-6水平均显著低于肝损伤模型组(P<0.05)。结论:三叶香茶菜根茎对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机制可能是提高机体的SOD水平,实现清除自由基等抗氧化功能,从而保护生物膜,通过免疫调节作用,下调IL-6等的水平,使免疫炎症反应不会过度,从而减轻机体的免疫炎症损伤,保护肝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三叶香茶菜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科学评价并有效控制三叶香茶菜药材质量.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C<,18>柱(4.6×250mm,5μm),乙腈-甲醇-0.05%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07nm,柱温30℃.结果:建立了三叶香茶菜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以芒果苷对照...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1):113-116
目的:研究三叶香茶菜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Th1/Th2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BCG+LPS诱导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用分光光法检测肝组织谷丙转氨酶(ALT)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白细胞介素-4(IL-4),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亚群比例。结果:与模型比较组比较,三叶香茶菜(150g/kg)能显著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的ALT活性,能显著提高血清IL-2水平,三叶香茶菜(150g/kg、75g/kg)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IL-10水平,能显著抑制小鼠肝组织的病理损害,对IFN-γ和IL-4水平无显著影响,对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比例和比值无显著影响。结论:三叶香茶菜能增强卡介苗(BCG)+脂多糖(LPS)免疫性肝损伤小鼠Th1免疫,抑制Th2免疫,使机体Th1/Th2免疫失衡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抗肝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叶香茶菜中齐墩果酸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叶香茶菜中齐墩果酸的含量。方法色谱柱ZORBAX XDB-C18(4.6 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水(90∶10),检测波长215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结果齐墩果酸线性范围为0.462~4.62μg(r=0.999 5),加样回收率为100.25%,RSD为1.35%。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快速,可用于三叶香茶菜中齐墩果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广西产野生与家种三叶香茶菜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TLC法对野生与家种三叶香茶菜药材中齐墩果酸成分进行了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对野生与家种三叶香茶菜药材中的主要成分齐墩果酸和熊果酸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TLC鉴别中齐墩果酸斑点明显;HPLC法可同时测定野生与家种三叶香茶菜药材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野生与家种三叶香茶菜药材中主要成分含量基本相同(齐墩果酸含量0.26~0.30%;熊果酸含量0.36~0.43%)。结论:所建立的质量分析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野生与家种三叶香茶菜药材的质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
香茶菜中香茶菜甲素的反相HPLC法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学敏  许美娟 《中草药》1991,22(10):448-449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进一步探讨复方三叶香茶菜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复方三叶香茶菜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 ,与用齐墩果酸片30例作对照观察。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88 00 % ,对照组76 66 % ,两组比较 ,差别无显著性(P>0 05) ,显效率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 05)。同组治疗前、后各项肝功能指标的疗效 ,差别有非常显著性(P<0 01)。两组治疗后比较(ALT,AST ,GGT,A/G)的疗效差别不显著(P>0 05) ,而总胆汁酸(TBA)和总胆红素(TBiL)指标差别有显著性(P<0 05)。结论 :复方三叶香茶菜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对改善肝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三叶香茶菜的抗乙肝病毒作用进行有效部位的筛选。方法:通过测定三叶香茶菜4种不同溶媒提取物的体外对Hep G2.2.15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实验,确定其有效部位。结果:石油醚提取部位和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对Hep G2.2.15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石油醚提取部位和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具有良好的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是三叶香茶菜抗乙肝病毒作用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3.
吴柳春  覃子龙  蒋秋香 《中成药》2008,30(7):1000-1003
目的:建立复方三叶香茶菜片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以齐墩果酸和熊果酸为指标成分,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XDB-C18(4.6 mm&#215;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5%醋酸铵(82∶18);流速1.0 mL/min;柱温30℃;ELSD漂移管温度85℃;雾化气体流量2.0 L/min。结果:齐墩果酸在0.45~2.69μg(r=0.999 9)、熊果酸在0.63~3.75μg(r=0.999 3)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齐墩果酸为100.3%(RSD=1.32%),熊果酸为100.6%,(RSD=1.6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定量准确,专属性强,优于原有标准收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显脉香茶菜Isodon nervosus(Hemsl)C.Y.Wu et H.W.Li的化学成分,寻找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显脉香茶菜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maoecrystal D(Ⅰ),rubescensin Q(Ⅱ),rabdotemin A(Ⅲ),rabdoternin B(Ⅳ),effusanin A(Ⅴ),narcosin(Ⅵ),oleanolic acid(Ⅶ).结论 化合物Ⅰ~Ⅳ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5.
总序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晨江  越志鸿 《中草药》1997,28(6):334-334
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主要含四环二萜类成分。该属植物多具有抗菌消炎及抗肿瘤作用,民间多用于清热解毒、散瘀消肿[1]。总序香茶菜Rabdosiaracemosa(Hemsl.)Hara在我国主产于湖北巴东和四川巫山地区[2],该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在国内外还未见报道。为寻找新的二萜活性成分,对采自巴东地区的总序香茶菜(作者鉴定)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从该植物叶中分离得到一个单体化合物(RR-1),经光谱数据分析,确定RR-1为已知二萜成分冬凌草丁素,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其化学结构式见图1。1提取和分离1kg总序香茶菜干叶,稍粉碎,置索氏提…  相似文献   

16.
蓝萼香茶菜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蓝萼香茶菜[Rabdosiajaponica穴Burm·f·雪HaraVar.glaucocalyx穴maxin雪Hara]是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具有健胃、清热解毒、活血、抗菌消炎和抗癌活性,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各国学者对其药理及化学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从化学与药理方面对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王建  陆善旦 《中药材》1997,20(2):58-59
细叶香茶菜可用种子繁殖和插条繁殖,二者在生产上均可使用。  相似文献   

18.
川藏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川藏香茶菜中提取分离得到2个成分,经光谱解析和化学反应确定其化学结构分别11β,13α,15α-三羟基-对映贝壳杉-16-烯-3α-(β-D-葡萄糖吡喃糖甙),命名为川藏香茶菜己素和丁香酚葡萄糖甙。后者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中药香茶菜Rabdosia amethystoides(Benth)Hare系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先期工作者对其化学及药理方面等进行了研究,已发现其在抗癌、抗菌、保肝以及对心血管作用和免疫抑制方面具有活性作用。对其二萜类成分的分布、化学结构、药理活性作了综述,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为开发和利用香茶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