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浅论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春秋时期《老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思想的产生,此后的《庄子》、《列子》、《管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道家学说,其义精深,其奥无穷,除了在哲学和政治上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以外,对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2.
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养生预防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家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极其重要的学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返朴归真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乃至东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学亦不例外。此仅就其对《黄帝内经》养生防病观的影响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道学和中医学的关系,一般而言,就其内在的文化本体的一致性上,是在哲学层次上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并滋养了中医学的发展,道家与中医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构建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道家思想是以老庄为代表,以“道”为其学说宗旨的学派,道家思想与中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国以来学者主要研究了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学科、思维方式及医家的影响。中医学继承并发展了道家精气学说和养生理论。从道家无神论思想、精气化生万物的巨大能量性以及“和”的观点研究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还很缺乏,有待于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春秋时期<老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思想的产生,此后的<庄子>、<列子>、<管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强调"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著名的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体系"对于了解全部中国科学技术是极其重要的"[1].  相似文献   

6.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笑薇  孙广仁 《中医药学刊》2004,22(8):1497-1498
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春秋时期《老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思想的产生,此后的《庄子》、《列子》、《管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强调“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著名的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体系“对于了解全部中国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7.
方法论层次与中医学的发展刘洋(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关键词中医学方法论1问题的提出纵观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在自然科学中没有一门学科能够象中医学这样,现代还依然在古代哲学的指导下,富于理论的系统性和实践的应用性。科学技术发达如斯...  相似文献   

8.
9.
《黄帝内经》中有关"心""神"关系的论述受先秦黄老道家思想的影响,认为"心"只是"神"的居所,既不能产生"神",也不可能主宰和支配"神";"心"只有保持虚静无为,"神"才能舍"心","心"才具备正确的认知功能;如果心受到欲望的干扰,"神"就不能舍"心",或者离"心"散去.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方法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手段。科学需要积累事实,这样才能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规律和结论。最重要的是鼓励人们去发现和认识未知的现象和规律。 科学理论和方法归根结底产生于科学的对象。理论确定实际情况是什么?方法则叙述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应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理论是客观规律的反映,科学方法来自科学认识的成果。方法论有两个含义:①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②在某一门具体学科上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方法的综合。中医学方法论是关于中医各门学科通用方法的理论,本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的理论,探讨它不会背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与核心观念。 中医学研究和现代医学、自然科学的研究一样,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需要探讨新的方法和理论。这些需要就要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发现更多更深刻的规律和未知的现象。没有合理的技术途径,对于理论的研究只能限于空谈。可见,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中,中医学方法论起着多么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浅论中医与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宣新  吕迪阳 《光明中医》2014,(6):1165-1166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特色医药学。中医从起源到发展和道教一直密不可分。做一个真正的中医医生,需要了解道教对中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印度传统医学与中医药的相互影响,临床诊断、治疗方法与中医药的异同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华夏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精准、科学地传播中医药文化不仅对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意义重大,也对“健康中国”行动的实施影响深远。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作为一种新兴理念,在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公众提高科学素养、发展超越现有科学理论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从科学传播角度来剖析研究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在某种角度下可使中医药文化脱离唯科学主义和“一元论”观念的裹挟,重塑中医与科学的关系对正确理解、认知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的关系有所助益,也可引导公众重新学习中医文化,提升社会对中医药整体的认可和接纳程度。文章从科学传播相关视域对中医药文化影响进行简述,并分析展望科学传播各主体在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发展进程中的责任与意义,以期将科学传播作为工具,提高公众整体中医科学文化素养;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4.
邓嘉咏  张立平  张丹英  王珊珊  李智 《世界中医药》2022,(21):3116-3120+3125
中医传入新加坡后以中医慈善机构为主体推动当地的中医教育、医疗和科研的发展,至2000年中医才被正式纳入国家医疗保健体系,但是中医在新加坡只是作为辅助疗法,未纳入与西医同等的管理机制和津贴体系。受内外因素影响,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仍面临一些困境。现主要从注册、医疗、中药和教育4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主要面临的困境:有执照没行医者逐年增加,中医执业者年龄偏大;中医作为辅助疗法,管控严格且未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慈善中医造成不公平的竞争;中药专业人才匮乏,传统中药店面临生存危机;文凭证书缺乏竞争力,毕业起薪低,中医学校招生人数减少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调查澳大利亚中医政策、中医从业人员现状和中医教育情况,对联邦医管局和教育机构发布的中医药服务发展数据进行分析,梳理中医药体系在澳大利亚的发展情况,为中医药国际化传播提供参考和建议。澳大利亚作为最早进行中医立法的国家,其发展历程对于欧美国家,特别是对于后来的加拿大中医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医药在澳大利亚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体系,其接受度逐步提升,从业人员数量稳步增加,中医药教育有序发展。为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需要加强官方交流与合作,将中医药文化传播上升至国家文化战略高度,积极探索建立中医药国际人才认证体系,拓宽中医药服务国际人才培养渠道,聚焦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医药国际化产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7,(7):551-554
先秦道家为中国最基础的哲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深刻影响着传统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整理分析先秦道家与中医学的相关研究十分必要。通过整理分析,发现其主要涉及对《黄帝内经》的影响、对养生的指导、对心理学的奠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等多方面,也有一些较少涉及的领域,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7.
邵湘宁 《中医药导报》2007,13(12):1-2,7
文章从时代背景、自然观与方法论、医学模式、诊疗方法以及社会需要等方面分析了中、西医各自的特色和不足,阐明了中西医结合可以取中、西医学之所长,补中、西医学之所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我国中药产品对美出口深受影响.通过文献调查和政策分析,提出促进中药产品出口美国的合理建议.文献研究:以中药对外出口美国中药为主题词,搜索Medlab、CNKI数据库,分析中药产品对美贸易现状;政策研究:以商务部、外交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发布的我国中药对美国贸易报告为依据,分析中药产品出口策略...  相似文献   

19.
纳米中药是纳米技术中药制剂的重要创新成果,纳米制备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中药有效成分难溶、中药生物利用度不高的难题。现分析传统中药制剂的发展与局限性,通过对纳米超微化技术、药物纳米载体2个纳米中药制备技术,以及纳米混悬剂、纳米共晶、混悬凝胶剂等纳米中药剂型的介绍,对目前纳米中药制剂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探讨纳米中药制备技术和剂型的优化方向,以期为纳米技术在中药领域的进一步创新提供思路,并为推动中药现代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分析认为人才和中药质量是目前有碍中药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从人才培养、提高中药生产质量及完善中药质量标准等方面提出了中药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