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和疗效的关系。方法:对《脾胃论》以及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原著中所有方剂的药物分类以及关联性,进一步阐述药物的性味配伍方法。结果:《脾胃论》中药物性味的配伍多为辛甘苦并用,能够起到补脾升举阳气、泻阴火、疏肝理气、除湿热、行气止痛、散结消痞等方面的作用。结论:《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主要是辛甘苦并用,并根据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进行组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疗效关系.方法 研究原著及参考文献,以及频数统计原著作中所有药物.结果 <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多以甘苦并用,起到补脾升举阳气、泻阴火、疏肝理气、除湿热4个方面的作用.结论 <脾胃论>中甘苦配伍及药规律仍然遵循<内经>主旨,以及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伤寒论》方中性味功效相反药物的配伍特点,明确其应用规律。方法:对《伤寒论》所载性味功效相反药物的配伍运用,分为散敛合用、燥润合用、寒温合用、补泻合用、升降合用、刚柔合用6种,进行归纳分析。结果:《伤寒论》方中性味功效相反药物配伍有着严谨的规律性,并与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辨证密切结合。结论:张仲景以中医辨证为基础,随证立法,按法处方,对不同性味功效的药物灵活运用,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对临床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复杂病证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松林 《河南中医》2010,30(12):1145-1147
《伤寒杂病论》中方剂药物性味配伍的运用非常全面。在四气配伍方面有寒热(温)并用法和寒温(热)互投法;在五味配伍方面有辛甘化阳、辛开苦降、辛散酸收、酸甘化阴、酸苦涌泄、甘淡利湿、甘补苦泻等方法;另外还有四气配伍五味的辛温成寒反佐法。临床应充分掌握药物的性味,根据疾病证候特点,按性味特点配伍组方,才能充分发挥中药性味配伍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5.
卫向龙  莫楠 《河南中医》2010,30(2):195-196
目的:探讨《脾胃论》中药物常用配对及应用。方法:研究原著及参考文献,用统计中频数、聚类、相关分析,分析书中所有方剂药物的频数、聚类、关联性,进一步总结药物常用的配对。结果:《脾胃论》中药物配对,紧扣其理论,立足于脾胃功能失调,选用相应药物治疗。结论:对《脾胃论》中药物统计分析能为临床应用提供新的临证选药思维方向,有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和《脾胃论》中方剂的用药特点,传承其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方法:通过整理两书方剂共91首,对方剂中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化整理,建立中药数据表,利用ACCESS、SPSS、EXCEL对其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得出122种药物单味药使用频次、性味归经规律,两味药、三味药配伍规律。结论:分析结果体现了李东垣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反映了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用药规律,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内经》药物性味组方原则及其对后世经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颖  粟栗 《吉林中医药》2009,29(3):188-189
《内经》药物性味组方原则对后世经方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内经》从气味厚薄与阴阳升降、五味所入所禁、五脏苦欲补泻、六气淫胜配伍等方面阐述了《内经》药物性味组方原则。伤寒、温病诸方均承袭《内经》,说明《内经》药物性味组方原则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后世按《内经》组方原则组成的经方大都配伍严谨,适用有效,其中结合岁运、岁气所制定的配伍原则更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有必要对此进一步挖掘与整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梳理吴鞠通以前性味配伍理论的发展脉络基础上,探讨吴鞠通对前医家性味配伍思想具体应用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分析发现吴鞠通临床实践中应用性味配伍思想主要受《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及叶天士的影响。其中,《黄帝内经》中性味配伍理论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实践基础;叶天士守法变方思想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指导思想。其对性味配伍理论应用并不完全拘泥于前,而是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等特点灵活运用,进一步发展了性味配伍理论在温病辨治中的具体应用。其运用性味配伍理论制方思想既有溯源、继承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9.
周永学  任小宁 《陕西中医》2009,30(10):1352-1354
目的:探讨张仲景寒热并用方剂配伍规律与经验。方法:研究《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和方剂,整理探寻寒热并用配伍方法与经验。结论:寒热并用是方剂配伍的精华,要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根据病因病机确定是否寒热搭配和药物选择。组方时要熟识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特点,力求恰中病机,相助无过,性味平和,达到阴平阳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脾胃论》方剂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整理《脾胃论》中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构建组方数据库,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的挖掘工作。结果:通过整理《脾胃论》的63首方剂分析,涉及中药104味,综合分析获得各中药使用频次、常用药对及潜在新组合,演化得到新方共4首。结论:《脾胃论》中药物药性多偏温平,药味甘辛苦,多具有行气健脾、燥湿化痰、大补元气、升举阳气等功效,方剂配伍注重升降浮沉、益气升阳除湿法等辨证灵活应用,并根据相关疾病、时令、脏腑经络遣方用药,对后世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1.
吴静 《光明中医》2010,25(11):2128-2131
《脾胃论》计二十九处言及五味子,其益五脏之气,与人参、麦冬合而生脉,补天元之真气,补肺金之不足,助脾胃之气。五味子亦敛肺止汗,涩肠止痢,止嗽,生津,为长夏正旺之时药,并与他药相伍以除客气及时蒸浮热。本文从《脾胃论》中五味子的运用,初步探析了李东垣治疗用药基于脾胃、因时制宜、因病制宜、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并以徐景藩教授两则医案进一步解读,与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12.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东垣代表作《脾胃论》,开创了疾病的内伤学说,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其"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和重视,"甘温除热"理论和所创的补中益气汤等方剂开辟了内伤发热治疗之蹊径。因此通过对《脾胃论》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进而从中借鉴李东垣论治脾胃病的理法方药特点,从而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从四气五味角度探究炙甘草作为佐使药的一般配伍规律。方法 :按规则筛选《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建立数据库,并录入相关信息,采用频数分析与关联计算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筛选224首方,按功效分为15类。方剂药味数与炙甘草配伍关联分析可见置信度与规则前项药味数成正相关。四气配伍中有效规则为{寒热并用}→{炙甘草},支持度56.70%,置信度51.18%。五味配伍数与炙甘草配伍关联分析可见置信度与规则前项五味配伍数成正相关,有效关联规则属于解表、和解、理血、理气、温里、祛湿六个类别。结论:总结出4条炙甘草与四气五味相关联的配伍规律,即四气五味配伍越复杂,配伍炙甘草可能性越大;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为重要配伍原则;入中斡旋为调畅气机时的配伍重要原则;无药势影响下可配伍以护胃安中。  相似文献   

14.
葛根与黄连配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病机坏境为切入点,探析葛根与黄连配伍所针对的病机核心是湿浊阻滞,甚至蕴结成湿热胶结之势,而此病机的根本却责之于脾不升清。故此配伍组合常与调理脾胃之品配合使用,且常用于脾胃素亏之人或潜在脾胃亏虚体质者。  相似文献   

15.
项燕  李瑞 《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0):59-63
本研究总结了李瑞教授20余年的针灸临床经验和特点,主要临床指导思想之一是注重脾胃的诊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是后天之本,李师在临床上根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脾胃气机入手,对于纳运、升降和燥湿三方面,采用升脾阳、益脾气和强调通畅气机、调和脾胃的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研究总结和论述了李瑞教授在临床上以针灸论治脾胃的经验,体现了在针灸临床中从《内经》到后世历代诸家均重视脾胃在发病及辨证论治中的重要作用,以供广大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16.
升脾阳法与养胃阴法对脾胃学说形成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李东垣升脾阳法与叶天士养胃阴法对脾胃学说形成的贡献。参考李东垣与叶天士有关升脾阳和养胃阴论说以及其他医著,总结升脾阳法与养胃阴法的特点和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升脾阳和养胃阴都要考虑,以此可以更有效指导临床。叶天士养胃阴法补充了李东垣略于胃论述的缺陷,升脾阳法和养胃阴法融合,完善并形成了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脾胃论》的精髓是五运六气,该书是在"脏气法时"和"气运衰旺"指导下写成的,重视四时阴阳升降浮沉,把五运六气理论从外感引入到内伤之中,不但用五运六气理论阐述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还把五运六气理论扩大到治则及制方遣药方面去了。本文开发了研究脾胃内伤病的最新思路,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介绍临床案例,总结运用李东垣《脾胃论》中部分方剂治疗脾胃病及疑难杂症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9.
将蔡淦教授对东垣脾胃学说的认识从4个方面进行阐述,即阐阴火元气,崇《脾胃论》首方;重气机升降,治法有机揉合;论制方用药,总以胃气为本;脾胃居于中,治脾胃安五脏。  相似文献   

20.
智国防 《河南中医》2003,23(6):19-20
李东垣《脾胃论》中反佐药用药的规律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升降反佐,沉浮相辅;寒温反佐,补泻兼施;收散反佐,内外合一;服药反佐,以防格拒。其用药原则可概括为:协调升降,反佐从权;补泻反佐,依从运气;依随时令,分别三焦;君臣有序,用量权衡。其将反佐药应用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升降失常等复杂证候之中,而运用之成败贵在把握病机,熟知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