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用药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门医案中的用药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胃脘痛的用药特点。叶天士对胃脘痛的治疗注重温通胃阳,以通为补,以降为顺,用药多为辛温之品;治胃不忘疏肝是叶氏治疗胃痛又一特点,常投金铃子散或伍用郁金、香附、柴胡;对久痛入络者,法当祛瘀通络。 相似文献
3.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从 6个方面对月经作了论述 :理气和血、调和肝脾、甘温益气、和胃通阳、清补肝肾、通补奇经。根据病情 ,随证变法 ,其立法配方 ,严谨有度 ,灵活变通。 相似文献
4.
叶氏辨治胃痛,不寻常法,别出新意。《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篇载录医案丰富,充分体现了叶天士的胃痛临证心得。文章从治法及用药两方面进行探析,归纳总结出叶天士辨治胃痛之特点:治法上,从气机论治时,畅肺气以治胃,喜用杏仁、白蔻仁等;从阳虚论治时,重在通胃阳,以小半夏加茯苓汤通降胃阳以治胃,或合人参通补结合,或合附子通温结合;从营虚论治时,和营卫以治胃,以桂枝汤化裁。用药上巧用姜品,于营虚阳伤时,用煨姜;肝郁木乘或浊痰上逆时,用良姜;于阳虚痰饮时,用干姜;且妙用姜汁,为胃脘痛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叶天士为清朝著名医家,其学术精髓主要集中在《临证指南医案》.笔者以“胃脘痛”为例,分析叶天士运用仲景学说的思路.
1 承泻心法,扬通胃法
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肝犯胃》中有一则医案:“陈(氏)宿病冲气胃痛,今饱食动怒痛发,呕吐,是肝木侵犯胃土,浊气上踞,胀痛不休,逆乱不已.变为先寒后热,烦躁,面赤,汗泄,此为厥象.厥阴肝脏之现症,显然在目. 相似文献
6.
《临证指南医案》中头痛医案浅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董立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5):11-11
<正>头痛是很多疾病的常见症状,既有功能性的,也有器质性的。如头痛剧烈时常发作,经久不愈,又称为头风。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治疗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温病学派创始人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有22例,专门治疗头痛的医案,其中卷一有头风门,卷五有头痛门。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清代名医,四大温病学家之一.因叶先生毕生忙于诊务,无暇亲笔著述,他留给后学者的宝贵医学著作,均是他的门人和后人搜集、整理的结果.《临证指南医案》就是叶天士的门人弟子整理刊行的.书中将疾病分为八十九门,最为可贵的是每门后附医论一篇,对该门疾病辨证施治大要予以提示,是值得后人珍惜和学习的宝贵遗产,对临证很有帮助.笔者读至有关胸痞及胸痹的鉴别章节就深有感悟.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从6个方面对月经作了论述,理气和血,调和肝脾,甘温益气,和胃通阳,清补肝肾、通补奇经,根据病情,随证变法,其立法配方,严谨有度,灵活变通。 相似文献
9.
叶天士认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新病亦可入络",以"通络"作为治疗络病的原则,同时,叶天士还注重应用辛味通络药,认为络以辛为泄,辛能行、能散、能通,正是"区区表里解散之药。焉得入络通血脉。攻坚垒。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具体又分为祛邪通络和扶正通络两类,祛邪通络用于络实证,实者攻之,叶氏常用辛润、辛香、辛温、虫蚁通络法;扶正通络用于络虚证,"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并强调要灵活用药,切忌呆滞。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探讨《临证指南医案》痹证医案的核心用药情况,认识叶天士辨治痹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痹证辨治开拓思路。方法:通过分层切片算法的应用,进行《临证指南医案》痹证病案数据的目标关键词频率统计的计算。利用Cytoscape可视化,提取医案的中药及药物性味归经规律。结果:卷七痹所载55例医案,共有处方79条,共使用中药122种。叶天士常用茯苓、桂枝、白术、当归等药物辨治痹证。叶天士治痹喜用温药、寒药、平药维多,甘味药、苦味药、辛味药次之。用药归经方面,叶天士治痹注重调肝、肺,其次为调脾、肾、胃、心。对《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及的4种痹证进行总结发现:4种痹证在补气、养血、健脾、祛湿方面存在共同之处,且各有特色及不同侧重。结论:叶氏在辨治痹证时,学宗《内经》,尊经不泥,重视脾胃,培补中焦,认为痹证多病久入络,善用虫药以通为用。 相似文献
13.
曲衍海动态取穴法治疗胃脘痛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曲衍海动态取穴法对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以胃脘部痛为主症的病人70例,采用PEMS3.1统计软件随机单盲分组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寸取穴法,直接取双侧足三里和中脘穴针刺。研究组采用曲衍海动态取穴法,即分别在足三里穴及其上下(约2寸范围)循足阳明经、在中脘穴及其周围(胃脘区)取压痛最敏感点针刺。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次30 m in,中间行针2次,观察治疗7天,比较两组取穴方法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91.4%和57.1%,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曲衍海动态取穴法对胃脘痛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梁冰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4):17-19
[目的]观察胃脘止痛汤治疗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疗效。[方法]将14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10例胃脘止痛汤(党参?25g,黄芪25g,乌药15g,佛手15g,白敛15g,蚕砂15g,黄连15g,水三七10g,吴茱萸8g,内金20g,麦芽15g,丹参10g,郁金10g,白芍15g,公英15g,元胡10g,砂仁15g,参三七20g,白芨15g,鸡子壳15g,乌贼骨20g,九节风15g,佩兰10g,炙甘草10g),随症加减,早晚各150mL。对照组30例奥美拉唑胶囊20mg,早晚各一次,口服。观测临床症状、胃镜、活体组织病理检查、不良反应。治疗1个疗程(30d),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60例,好转3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治愈9例,好转1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33%。临床疗效、胃镜及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随访6年,溃疡病复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胃脘止痛汤治疗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疗效满意,复发率低,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16.
胃癌病因病机为气机失调,痰浊内阻、痰浊、瘀血搏结日久,积滞不去,浊毒相关为害乃病机关键。临床治疗有辨证分型、基本方加减、专方专药、其他疗法等,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抗肿瘤生长、复发及转移和配合化疗增效减毒,疗效尚可。存在问题系辨证分型理法尚不统一,不利于量化研究;中药抗癌作用较低,很少单独使用,缺乏专病专治依据;临床科研缺乏严谨设计、质量控制标准;以汤剂为主,化疗胃肠道反应较重、晚期消化道出血及梗阻患者难以适用。中西医联合治疗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癌性疼痛是肿瘤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据统计,癌症患者大约50%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疼痛,晚期癌症患者约75%有疼痛,其中40%~50%是中重度疼痛,另有25%~30%是剧痛。中医认为经络壅塞、"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是癌痛的基本病机。祖国医学中医中药发挥癌性疼痛的有效镇痛作用外,还非常注重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通过运用中药内服、外用以及针灸、穴位敷贴等方法改善患者的疼痛和生存质量。中医药治疗癌痛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有着经济、有效、不良反应小和易患者接受的优点。文章对近几年中医药治疗癌痛研究进展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齐雪婷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10):11-12
张天文主任医师从肝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兼顾他脏,以平肝潜阳熄风,清火涤痰、平肝熄风,滋水涵木、育阴潜阳,扶脾抑肝等立法,临证疗效显著,善用重镇潜阳、养心安神、疏肝理气、化痰涤痰及虫类药物,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齐雪婷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14):11-12
裴正学教授提出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十六字方针,作为指导思想。应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扶正与祛邪兼顾,充分发挥中西医之所长,注重机体反应性,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弥补单纯西医治疗此病之不足,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癌性疼痛是恶性肿瘤患者最主要的自觉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针灸疗法以其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在癌痛治疗控制中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存在不足。现就近10年来针灸治疗癌痛研究综述如下,为针灸治疗癌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