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品,“酒疗”之法由来已久,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即已开始广泛应用“酒疗”。《内经》中有多处对酒性的论述,并记栽丁“酒疗”的具体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所治病证多属经络病;(2)所用药物多为温热药;(3)治疗多配合针刺按摩。《黄帝内经》“酒疗”思想为后世医家应用酒疗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脐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少云 《四川中医》1989,7(12):42-43
中医脐疗历史悠久,法简效宏。洎《内经》开“用桂心渍酒以熨寒痹”之外治先河后,历代医家多所阐发和广用,外治法之一的脐疗更为诸医家所青睐,迄今已发展为中药敷脐、艾灸脐部、推拿脐部(即神阙穴部位)三流。对其临床应用,末学试作述要如次。  相似文献   

3.
王晓明  王钦鹏  臧知明 《中医文献杂志》2011,29(2):56+59-56,F0003
灸疗作为一种疗效独特的传统治法,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相关的研究讨论有所增加。本文从灸疗“治未病”思想、灸疗养生方法、灸疗养生一临床、灸疗养生现代机理等方面就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归纳,讨论了“逆灸”、“化脓灸”等灸疗方法的养生特点,提出要重视灸疗养生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4.
马赟 《陕西中医》2006,27(12):1550-1551
目的:总结应用《内经》理论临床诊治的体会。方法:参阅《内经》理论,通过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论述、分析、总结。结论:临床中诊断“全面把握、四诊合参”;辨证治疗上整体联系,点面结合;预防调护,《内经》“诊、治、调”的三部一体,是其临床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5.
熨疗是中医传统常用外治方法,通过查阅《中华医典》和现代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熨疗中的药熨疗法,对其进行了贯古通今的概况探究。本研究由渊至流,理论结合临床应用,系统梳理《内经》理论中熨疗的适应范围、5个取效关键点、刺熨先后顺序和内外妇儿各科应用情况,总结临床的用药规律,即“通、消、补、运、利、宣、达、安”8法,有助于提高临床应用熨法的疗效,扩大临床熨疗的治疗范围,从而更好的服务临床实践。将熨疗进行系统研究对现代临床各科普及外治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古代医家灸疗养生成就与贡献、灸疗养生的现代实验研究2个方面论述灸疗养生、延缓衰老及灸疗"治未病"、调治亚健康的作用机理,并指出灸疗防病保健的作用机理尚需更多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酒的发明,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早在《内经》中,对酒的特性已有较详细的论述。《金匮要略》一书,继承《内经》理论,广泛把酒用于杂病治疗。在全书前二十二篇205首方剂中,用酒方达21首,约占近十分之一,为后世用酒治病做出了典范。  相似文献   

8.
《内经》理论认为:叁伍相参,乃决死生;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病为本工为标,标本相得,邪气乃服;五脏为本,顺其特性;因势利导,补泻得宜。充分理解领会上述五要点,将有助于《内经》理论的临证应用。《内经》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学经典,做临床",是我们发展中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论"酒悖"     
探讨人的精神状态及其变化的生理基础,是《内经》形神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论勇》对“酒悖”现象的论述,充分反映出《内经》对这个问题的独特认识。对酒性、酒气走行路线及其影响的分析证明,酒对人体气和气机的扰动,是酒能暂时改变人之“勇怯”的原因。人的“勇怯”,不取决于某一个或某几个脏腑,而取决于整个人体的气和气机状况,该篇所举判断“勇怯”的种种形态学指标,并不意味着除此以外的人体特征对人的“勇怯”没有影响;相反,这些特定指标实质上正是整个人体状况的代表。脱离气和气机来讨论个别脏腑形态对人精神状态(具体即“勇怯”)的影响,不仅是片面的,而且会直接导致对《内经》形神理论基本立场的偏离。  相似文献   

10.
据《汉书·艺文志》及《隋书·经籍志》记载,我国很早就出现过有关妇科方面的专著.如《妇人婴儿方十九卷》、《范氏疗妇人方十一卷》、《徐文伯疗妇人瘕一卷》、《黄帝素问女胎》、《黄帝养胎经》、《素女方》、以及张仲景曾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提及的《胎胪药录》等等,惜乎均已亡佚,仅《内经》中论述妇科的资料得以保存.《内经》卷帙繁多,内容丰富.  相似文献   

11.
明代著名医学家徐春甫深研《黄帝内经》,对养生学说尤有发展。关于养生“五难”、“十要”及保养精气、神气观点的阐发,丰富和深化了《黄帝内经》的养生学说,对于完善中医养生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内经》提出了通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达到"养生、却病、延年"目的的论断,后世医家面对这个论题,提出了如何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科学问题?即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养阳养阴"的问题?面对各种学说,其中不乏有相反甚至相矛盾的观点,使后学者不能领略其全貌,只有通过如何"养"这种途径才能统领临床的实际情况以及各医家的不同学术观点,显然如何"养"是整个理论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3.
胡龙才 《山东中医杂志》2001,20(11):646-648
《普济方》摄生经验的特点 ,主要是博采抗衰老之各家学说 ,强调葆精养心 ;同时擅治老年疾病 ,以期却疾延年 ;并且重视食养疗法 ,详备膏酒粥茶各种药膳。通过上述方法 ,汇集了颇多的葆精延寿良方 ,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葆精养生体系 ,对后代医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至今这些治法和方药 ,仍有效指导摄生保健。  相似文献   

14.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出自《内经》,在中医学中作为人体的一种生理常态,是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指"阴"以适用为平,"阳"以潜藏为贵,相互协调,维持正常状态。立足现代医学,可以看成是指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而且是一种有序的稳态。"气阳血阴,人身之神,阴平阳秘,我体长春",因此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深谙"阴平阳秘"之道,如此才是养生得法,形神协调,才能实现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奠基之作,文章就《黄帝内经》关于人体健康标准的条文,归纳出"平人"的普通健康标准内涵是形与神俱、九候若一、阴平阳秘、婉然从物;且《黄帝内经》健康概念还包括"真至圣贤"的高龄长寿模型,"小少壮老"的生命全周期维度,及"女七男八"的特殊生理演变规律;四者之间相互补充促进,共同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16.
在回顾《内经》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教材的发展历史基础上,指出《内经》教学当中应注意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的联系与区别。由于《内经》属于理论提高课,所以《内经》课程的教学一定要反映出自身的特色。在实际教学当中,突出《内经》经文课堂讲解的连贯性与系统性,注意《内经》经旨原文意境的特殊性与深入性,并希望对《内经》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通因通用”是《内经》的治则之一,即以泻之法,治通之疾,求止之效。仲景《伤寒论》中对此法的运用有正有权,灵活多变,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和法"属于中医治则八法之一,是中医独具特色的治疗大法,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也是传统文化"和"的思想在中医中的具体体现。先秦哲学中"和"的思想与《黄帝内经》、《伤寒论》中的"和法"有渊源关系。现代学者研究中医"和法",多侧重于其理论和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在"和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和法"的历史源流、如何解决"和法"提法模糊的问题、"和法"的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争鸣,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较之其它七法,"和法"的概念相对模糊,"和法"理论研究就显得滞后,"和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和法"的临床应用范围及特点等问题亟待明确,理论研究的突破可以促进临床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贺娟 《中医教育》2004,23(2):50-51
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提高课,凸现内经的教学重点与特点,在内经教学中至关重要,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一是注重内经理论的哲学背景与思维方法;二是注重内经理论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差异;三是注重内经理论与中医学发展的渊源关系;四是注重内经理论对临床应用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医药文化。这不仅有益于我们自身,还可以使我们身边的人受益。本文将从中医药的发展、养生学的发展、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和药酒养生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