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王继业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7,(4)
目的:观察舍雷肽酶对凝血因子I(昔名纤维蛋白原)及血浆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等大分子物质的影响。方法:选30例凝血因子I高于正常的老年人口服舍雷肽酶10mg,tid,连续2wk后复查。结果:凝血因子I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而其他大分子物质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舍雷肽酶对老年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4.
普恩复治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50例疗效观察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玉玲,江长花我们采用青岛双龙有限公司生产的普恩复对伴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心血管病患者50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小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随机选择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50例。其中冠心病11...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病例及其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不良反应个案报道,并对患者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联合用药,以及低维蛋白原血症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1例独立文献报道,患者多为男性,偏老龄。11例病例中5例采用常规剂量治疗,3例采用较高剂量治疗。11例患者中有8例使用替加环素后纤维蛋白原FIB低于1g·L-1,3例FIB介于1~2g·L-1。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时间多介于3~10d,多数患者在停药、对症治疗3~7d后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不良反应较少,但后果严重,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1例39岁男性因下肢感觉减退1年余,腹胀6月入院。结合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Mλ)、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等检查,多发周围神经病变、肝脾肿大、内分泌腺功能减退、皮肤改变、多浆膜腔积液等临床表现,确诊为POEMS综合征,予以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化疗。治疗期间患者出现医院获得性肺炎,痰培养回报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菌方案为替加环素联合哌拉西林/舒巴坦治疗3 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使用替加环素第10天,患者出现纤维蛋白原(Fbg)明显减低,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显著延长,停药后第3天纤维蛋白原迅速恢复正常。提示出现替加环素相关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替加环素对患者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收集整理关于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个案报道,统计分析患者基本信息、基础疾病、替加环素使用时间、低维蛋白原血症发生时间及转归等信息,并利用Naranjo’s评估表判断其不良反应的关联性。结果:共检索15例个案报道,Naranjo’s评分多为“很可能”,男性患者10例,7例采用常规推荐给药方案,6例采用较高剂量治疗。所有患者中共有11例使用替加环素后纤维蛋白原低于1 g·L-1,4例介于1~2 g·L-1。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时间多为使用替加环素后3~10 d,多数患者在停药、对症治疗3~7 d后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替加环素可致患者出现危及生命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使用期间应密切检测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评估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是否与浓度有相关性,并确定造成该不良反应发生的浓度阈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4月使用替加环素的患者,记录其用药后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和用药前后纤维蛋白原值及其他临床指标,按设定的标准将患者分为不良反应(ADR)组49例,对照组74例。分析两组患者替加环素的血药浓度值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得发生ADR的浓度折点。结果 ADR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替加环素剂量、疗程等临床特征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加环素谷浓度(Cmin)、峰浓度(Cmax)和24 h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24 h)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通过ROC曲线得到替加环素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折点为Cmin=0.775μg·mL-1,AUC0-24 h=28.38μg·h·mL-1。结论 替加环素血药浓度与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有关。临床在应用替加环素治疗重症感染时,一方面要考虑...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1例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患者使用高剂量替加环素引起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病例,并通过文献检索和综述,对这些患者的一般情况、原患疾病、药物治疗过程等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文献报道,发现替加环素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可能发生在使用替加环素5~7d,并且纤维蛋白原的下降是持续性的,一旦停止使用替加环素,纤维蛋白原在5d内恢复至正常水平。在使用替加环素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HFIB)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本院使用替加环素治疗的患者121例,按照3 1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替加环素致HFIB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据此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对HFIB的发生情况予以预测与验证。结果 训练集91例患者使用替加环素治疗期间有23例(25%)发生HFIB,疗程和基线纤维蛋白原(FIB)是发生HFIB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Y=-1.344+0.118X疗程-0.679X基线FIB。构建各危险因素及联合预测因子的ROC曲线,发现联合预测因子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当联合预测因子的Youden指数最大(0.704)时,其在ROC曲线上最佳截断值为-2.702。30例验证集患者验证该模型准确率为87%。结论 疗程和基线FIB为替加环素致HFIB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拟合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HFIB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替加环素为广谱抗菌药物,具有耐受性良好、安全有效等特点.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替加环素相关的、危及生命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个案报道逐渐增多,仍缺乏系统性临床研究.本文综述了替加环素在治疗中出现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危险因素和潜在机制,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所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药品不良反应智能监测系统筛选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应用替加环素治疗的重症感染患者,根据是否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将其分为降低组和正常组,统计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感染部位、微生物检查结果、抗感染治疗方案、用药前后纤维蛋白原、肝肾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时机及转归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出现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04例,其中降低组79例,正常组25例,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生率为75.96%。相关性分析发现,替加环素用药疗程、FIB基线值和腹腔感染是重症感染患者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影响因素。34例(43.04%)在替加环素使用4~6天后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FIB下降中位时间是第5天。结论:重症感染患者使用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较为常见,与用药疗程、FIB基线值和腹腔感染有关,尤其对低FIB基线值及腹腔感染的患者应积极监测纤维蛋白原指标,加强疗效评估,缩短替加环素用药疗程。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临床上蛇毒血凝酶所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数据库( CNKI)及《万方数据库》2001年1月~2015年9月收载的中文医药期刊,以蛇毒血凝酶、不良反应、低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溶解症为检索词,从中获得蛇毒血凝酶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11个病例报道并从性别、年龄、原患疾病、给药方案、纤维蛋白原含量、转归方面进行分析。结果高龄合并凝血因子缺陷患者慎用蛇毒血凝酶;外科手术后患者选用蛇毒血凝酶止血要注意给药剂量和疗程;如果出现低纤维蛋白血症可输血浆、冷沉淀及人纤维蛋白原纠正。结论蛇毒血凝酶止血作用疗效确切,但在用药过程要合理使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分析替加环素致重症感染患者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101例重症医学科接受替加环素治疗的重症感染患者,根据应用替加环素后患者是否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分为低FIB组[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FIB)<2.0 g/L, 43例]和对照组(未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FIB≥2.0 g/L, 58例)。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危险因素,停用替加环素后FIB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低FIB组的腹腔感染占比41.86%、维持剂量100 mg q.12 h.占比30.23%高于对照组的10.34%、12.07%,用替加环素前FIB水平(3.71±1.27)g/L低于对照组的(4.65±1.49)g/L,替加环素应用时间(8.98±2.47)d长于对照组的(7.33±2.33)d(P<0.05)。两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既往手术史、应用替加环素前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应用替加环素前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致病菌、用替加环素前器官功能、负荷剂量100 mg、联合应用头孢哌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临床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使用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药学监护和替加环素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使用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案例,对替加环素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不良反应的相关性进行判断,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和可能机制;建议医师停用替加环素,并给予人纤维蛋白原和血浆纠正。结果与结论 替加环素与患者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有关。医师采纳临床药师意见,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大剂量、长疗程用药,以及患者自身合并肾功能不全。临床药师及时给予医师停药建议,并建议在必要时输注人纤维蛋白原和血液制品进行纠正,避免了严重且危及生命的凝血障碍的发生,保障了替加环素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ICU重症患者应用替加环素(tigecycline, TGC)后TGC相关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TGC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各ICU 331例接受TGC治疗的成年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TGC使用剂量分为大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根据用药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水平是否<2.0 g·L-1分为低FIB组和正常FIB组。应用单因素和logistics回归分析TGC相关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危险因素,并分析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TGC相关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总发生率为59.9%,大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61.2%vs.58.3%,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疗程、合并肾损伤是TGC相关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s分析显示疗程>9 d是独立危险因素(OR:3.100,95%CI:1.707~5.631,P<0.01),而高水平的基础FIB值则是保护因素(OR: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