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病机制复杂,近年免疫学概念的引入对深入理解EMs发病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趋化因子及受体在EM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EMs患者腹腔内多种趋化因子及受体表达水平升高,其异常表达可能招募免疫细胞进入腹腔,促进腹腔炎症反应,并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及促进内膜的黏附、侵袭及新生血管生成等复杂机制促进EMs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一种慢性良性妇科疾病,以慢性盆腔痛和不孕为主要症状。目前,EM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近年研究显示,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可能与EM发生相关,并参与了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异位黏附、侵袭、血管形成及增殖等多个重要环节。本文就趋化因子系统在EM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做一综述,旨在为EM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病机制复杂,近年免疫学概念的引入对深入理解EMs发病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趋化因子及受体在EM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EMs患者腹腔内多种趋化因子及受体表达水平升高,其异常表达可能招募免疫细胞进入腹腔,促进腹腔炎症反应,并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及促进内膜的黏附、侵袭及新生血管生成等复杂机制促进EMs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免疫学说是关注的热点.近年研究表明,趋化因子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种植过程中趋化、黏附、侵入、血管形成及异位内膜生长等多个重要环节,其异常表达通过促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分泌引发盆腹腔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进一步紊乱,导致疾病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围产保健对预防早产降低早产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早期围产保健的孕产妇1893例,作为保健组;选择同时期未用早期围产保健的孕产妇1248例,作为常规组,统计分析两组孕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保健组的早产儿发生率、死亡率,围产期死邙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胎膜早破、多胎妊娠导致早产的发生率较高。结论:早期围产保健、定期产前检查、孕期健康教育可及时发现可能早产的隐患,及时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在一定程度可以预防或降低早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表现为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并具有生长和侵袭的能力,以慢性盆腔痛、痛经及不孕为主要症状,发病率逐年上升。关于其发病机制,尽管提出了很多假说,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炎症反应、免疫异常是其发病的病理基础,黏附、侵袭、血管生成是其发生、发展的基本环节。最近的研究显示,趋化因子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种植过程中趋化、黏附、侵袭、血管形成及细胞生长分化等多个重要环节。现就趋化因子在EMs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趋化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表现为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并具有生长和侵袭的能力,以慢性盆腔痛、痛经及不孕为主要症状,发病率逐年上升。关于其发病机制,尽管提出了很多假说,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炎症反应、免疫异常是其发病的病理基础,黏附、侵袭、血管生成是其发生、发展的基本环节。最近的研究显示,趋化因子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种植过程中趋化、黏附、侵袭、血管形成及细胞生长分化等多个重要环节。现就趋化因子在EMs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细菌性阴道病与早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细菌性阴道病 (bacterialvaginosis,BV)已成为生育年龄妇女最常见的阴道感染 ,妊娠合并BV的发病率为 6 8%~30 % [1 5] 。有关BV与早产的关系 ,近几年倍受关注 ,现将有关文献综述报道如下。一、早产的发生率妊娠合并BV妇女 (BV孕妇 )和未合并BV妇女 (非BV孕妇 )的早产发生率分别为 6 3%~ 6 8%及 1 1%~ 4 2 %。BV孕妇较非BV孕妇更易发生早产[6,7] 。Riduan等[8] 对 490例孕妇进行BV筛查并随访其预后 ,在 16~ 2 0周诊断为BV孕妇及非BV孕妇的早产发生率分别为 2 0 2 %及 11 8%。在 2 8…  相似文献   

9.
自然早产与干预早产对妊高征围产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早产与分娩发动的免疫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妊娠时子宫内发生的免疫是内源性炎症性免疫反应,调节胎儿同种异体移植、防止免疫排斥。分娩过程由一些促炎症细胞因子介导,提示胎儿胎盘单位在妊娠过程中的免疫原性在分娩时被唤醒。在细菌或其他因素影响下母胎界面细胞因子间的平衡受到破坏,促炎症细胞因子生成增多并启动早产分娩机制。有研究证实,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感染的逆向中介,并以此推论TLRs介导的早产生化级链模式、引起自发性早产.以及预防和治疗早产新方法的设想。对孕激素和白细胞介素10的临床随机研究和动物研究都为预防和治疗早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胎儿作为一种半同种异体移植物植入母体内并且不被母体免疫系统排斥,其中免疫耐受起着重要作用。早产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除各种内分泌与物理,生物因素外,免疫系统激活与功能紊乱占有重要地位。现从细胞因子平衡,补体系统激活,固有免疫激活以及胎儿组织相容性抗原成熟与母体致敏4方面对自发性早产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自然早产与干预早产对妊高征围产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1984年1月至1990年12月住院治疗并分娩的妊高征合并早产的病例共58例,比较妊高征孕妇的自然早产与人为干预引起的早产对围产儿的影响。结果提示:因妊高征病情需要而终止妊娠者,在孕34周后以剖宫产结束分娩对围产儿有益。术前或分娩前使用促胎肺成熟药物有利于降低围产儿死亡。  相似文献   

13.
医源性早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医源性早产是指有医学指征需要早产分娩者。近年呈上升趋势,渐成早产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其发生率因地区和技术水平而不同。导致医源性早产的原因主要是慢性高血压、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和多胎妊娠等。医源性早产主要发生于妊娠28~34周。对于妊娠26周前的医源性早产倾向于经阴道诱导分娩,妊娠26-34周选择性剖宫产成为主流,妊娠34周以后两种分娩方式均可以考虑。医源性早产对改善妊娠妇女并发症发病以及新生儿结局方面的作用有待大样本前瞻性研究的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4.
确因宫缩所引起的先兆早产应行药物治疗,宫缩抑制剂主要有β2-兴奋剂,MgSO4及消炎痛。β2-兴奋剂可使心律增快,母体左侧卧位后能够缓解。单独用MgSO4每日必须12g以上。如有感染特征角需加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医源性早产     
医源性早产是指有医学指征需要早产分娩者.近年呈上升趋势,渐成早产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其发生率因地区和技术水平而不同.导致医源性早产的原因主要是慢性高血压、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和多胎妊娠等.医源性早产主要发生于妊娠28~34周.对于妊娠26周前的医源性早产倾向于经阴道诱导分娩,妊娠26~34周选择性剖宫产成为主流,妊娠34周以后两种分娩方式均可以考虑.医源性早产对改善妊娠妇女并发症发病以及新生儿结局方面的作用有待大样本前瞻性研究的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6.
医源性早产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医源性早产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医源性早产对早产儿窒息的影响.结果:孕28~33+6周出生者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孕34~36+6周出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源性早产新生儿窒息组体重明显低于早产儿无窒息组(P<0.05);医源性早产儿同孕周新生儿窒息率与自发性早产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重及孕周是影响早产儿窒息发病率的主要因素,而并非医源性早产本身.医源性早产的患者,在母婴安全的条件下延长孕周,增加新生儿体重以减少早产儿窒息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220例早产原因及对母婴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探讨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早产的原因及对母儿的影响,并对不同孕龄组28~34周,34+~37周二组作分析比较.结果胎膜早破、臀位、双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妊娠合并肝内胆汁郁积症(ICP)占据早产病因前五位.不同孕周的二组早产对母亲影响无显著差别;在新生儿死亡、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及低体重儿发生率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胎龄越小、新生儿体重越轻其死亡比越高.提高早产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水平,对围产医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然早产与干预性早产临床对比分析。方法对76例早产患者基础资料收集整合并纳入研究对象,参照区组按照不同分娩方式划分本组患者为两组,即对A组患者38例、B组38例。前组患者为自然早产,后组患者为干预性早产,统计整合两组与分娩相关数据指标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高危早产高危因素与B组患者高危因素存在差异,P<0.05;A组患者除剖宫产率低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阴道产率高于B组患者,A组患者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患者,A组患者新生儿死亡率高于B组患者,P<0.05。结论早产患者在分娩方式的选择上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在对早产患者进行合适的干预性早产,以最优方式减低并发症几率,从而减低新生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妊娠时子宫内发生的免疫是内源性炎症性免疫反应,调节胎儿同种异体移植、防止免疫排斥.分娩过程由一些促炎症细胞因子介导,提示胎儿胎盘单位在妊娠过程中的免疫原性在分娩时被唤醒.在细菌或其他因素影响下母胎界面细胞因子间的平衡受到破坏,促炎症细胞因子生成增多并启动早产分娩机制.有研究证实,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感染的逆向中介,并以此推论TLRs介导的早产生化级链模式、引起自发性早产,以及预防和治疗早产新方法的设想.对孕激素和白细胞介素10的临床随机研究和动物研究都为预防和治疗早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早产原因及对母婴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产是围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围产医学及新生儿监护治疗技术的发展 ,早产儿存活率逐年提高 ,但多种高危因素 ,如胎膜早破、妊高征、感染等 ,影响孕妇的安全及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需要采取预防措施 ,以降低早产的发生率。1 临床资料1.1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3年 1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共 172 0例 ,其中足月产 15 88例 ,占 92 .33% ;早产 132例 ,占同期分娩的 7.6 7% ,包括单胎妊娠 118例 ,多胎 14例 (3胎妊娠 1例) ;初产妇 119例 ,经产妇 13例 ;年龄最大 4 5岁 ,最小 2 3岁 ,平均 2 9岁。将早产 132例分为两组 ,孕 2 8~ 34周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