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氟尿嘧啶注射液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氟尿嘧啶(5-Fu)是在临床上目前应用最广的抗代谢类药物,主要经肝代谢,消除迅速,血浆半衰期为10~20分钟,因此每次静脉滴注时间不得少于6~8小时;静脉滴注时可用输液泵连续给药维持24小时。故该药与常用输液长时间配伍后的稳定性是临床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5-Fu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实验。方法:每种输液取三瓶(500ml/瓶),编号,0.9%氯化钠注射液为A组:10%葡萄糖注射液为B3组;5%葡萄糖注射液为C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为D组,模拟临床分别在这12瓶输液中各加氟尿嘧啶注射液5ml。将样品A1、B1、C1、D1在室温(20~25℃)下放置;样品A2、B2、C2、D2在冰箱(2~8℃)中放置;样品A3、B3、C3、D3在恒温培养箱(39℃)中放置。依据药典(2000版2部)氟尿嘧啶含量测定方法,将四组配伍液,按时间间隔(0、2、6、12、24、36、48小时),制成每1ml约含10μg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在265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C4H3FN2O3的吸收系统(E100m)为552计算,测得其含量。结果:四组12个样品氟尿嘧啶含量均在95%以上,与氟尿嘧啶注射液相比,在不同时间内各配伍液的吸收峰形、峰位均无变化;各配伍液均为无色澄清液体,放置过程中无沉淀、浑浊产生,无颜色变化。同时测定pH值,配伍前后无变化。可见氟尿嘧啶注射液与上述四种输注配伍后,在36小时内静滴,药效可靠。其含量稳定性以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为最优,临床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室温,37℃下,5-Fu与3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用HPLC法测定配伍后24h内5-Fu的含量、pH,同时观察外观。结果;室温,37℃下24h内配伍液的外观澄明,无色变及沉淀,pH及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室温,37℃下24h内,5-Fu与3种输液可以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4.
氟尿嘧啶与8种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考察氟尿嘧啶注射液与8种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将氟尿嘧啶注射液按临床常规剂量加入8种常用输液中,放置在不同温度(25,35℃)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后不同时间点输液中氟尿嘧啶的含量,同时观察外观性状、pH值、紫外吸收光谱和色谱的变化。结果不同温度条件下,氟尿嘧啶与8种常用输液的配伍溶液在240 h内性状、pH值(RSD<2%)、氟尿嘧啶的含量(RSD<2%)、紫外吸收光谱和色谱无明显变化。结论氟尿嘧啶注射液与8种常用输液的配伍液在240 h内稳定。 相似文献
5.
头孢他啶与5种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目的:探讨头孢他啶在5%葡萄糖,10%葡萄糖,0.9%氯化钠,葡萄糖氯化钠,复方氯化钠5种输液中的稳定性。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头孢他啶的含量。并观察输液的外观、pH的变化,结果:头孢他啶在5种输液中的含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其含量下降越快。在5%葡萄糖中2h内含量为101%(25℃),91.6%(37℃),在10%葡萄糖中4h内含量为91.8%(25℃),96.9%(37℃),在0.9%氯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氟尿嘧啶与阿霉素及丝裂霉素的配伍情况进行考查。方法:观察配伍后外观变化,考察丝裂霉素、氟尿嘧啶及生理盐水朽伍后稳定性,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变化。结果:氟尿嘧啶与阿霉素配伍后溶液颜色加深,并伴有分层现象。氟尿嘧啶与丝裂霉素配伍后外观未见有改变。与初浓度比较,氟尿嘧啶与丝裂霉素在生理盐水中配伍后,室温8h内两者含量下降均小于105。结论:氟尿嘧啶不宜与阿霉素配伍使用,而氟尿嘧啶与丝裂霉素在实验条件下配伍较稳定。 相似文献
7.
三种中药注射剂与常用输液及药物的配伍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药物配伍时的相互作用是临床药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儿科中药制剂应用的逐渐增多,合理配伍也就显的更为重要。本文意在对三种常见中药注射剂与其它输液及药物的配伍稳定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9.
10.
盐酸丁咯地尔与5种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盐酸丁咯地尔与5种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混合液吸收曲线的变化。结果:25℃,8h内混合液的外观,pH,吸收峰,吸收曲线无显著性改变。结论:盐酸丁咯地尔与5种常用输液配伍在8h内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1.
肌苷与3种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在不同温度(20℃,30℃,40℃)条件下肌苷注射液在10%GS、5%GNS、0.9%NS注射液3种输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将肌苷注射液加入3种不同输液中配成浓度为0.8mg.ml^-1 ,放置不同温度下(20℃,30℃,40℃),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后不同时间混合液中的肌苷浓度,结果:肌苷注射液在10%GS、5%(GNS、0.9%肌苷浓度。结果:肌苷注射液在10%GS、5%GNS、0.9%NS中8h内含量均在95%以上。结论:肌苷注射液可与上述3种输液配伍静脉滴注。 相似文献
12.
几种中药注射剂与常用输液的配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介绍10种中药注射剂在输液配伍中的稳定性。方法:对近年来国内期刊有关文献检索,综述。结果:菌桅黄注射液在含氯化钠配伍液中含量下降;普乐林注射液与5%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8h内外观。pH值及含量均有变化;穿琥宁注射液与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室温4h产生沉淀;双黄连粉针与硫酸妥布霉素注射液同瓶静滴产生沉淀。结论:某些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时 相似文献
13.
对西咪替丁与常用药物配伍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西咪替丁与三种常用药物在5%葡萄糖液中配伍,室温下(20 ̄25℃)6h内较稳定,含量变化较小,亦无明显物理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中药注射剂作为我国特有的新剂型,具有功能独特、生物利用度高、作用迅速等优点,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与其他药物的配伍联合用药也日益增多。这种配伍联合用药有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配伍后药物稳定性问题,有不少药物混合后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产生不溶性微粒,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因此,在临床中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做到合理配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注射用阿奇霉素在常用输液中的稳定性,并同时考察在同一种输液中,不同浓度的阿奇霉素稳定性是否相同,证明高浓度的阿奇霉素输液比低浓度的阿奇霉素输液滴速更快的理论。方法:在25℃条件下,将注射用阿奇霉素分别与0.9%氯化钠注射液(0.9%NS)、5%葡萄糖注射液(5%GS)配伍后,于6h内的各个不同时间点(0h、0.5h、1h、2h、3h、6h)按照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测定含量。结果:高浓度的阿奇霉素输液的稳定性比低浓度的阿奇霉素输液差。 相似文献
16.
17.
18.
注射用炎琥宁与常用输液及药物的配伍稳定性与禁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注射用炎琥宁(14.脱羟.11,12.二脱氢穿心莲内酯.3,9.二琥珀酸半酯钾钠盐)是由穿心莲内酯与琥珀酸酐经半合成后得到的有着明确化学单体的中药西制产品,分子量610.68,具清热解毒作用,主要用于病毒性肺炎和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近年来,随着炎琥宁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一些配伍反应。为指导临床用药,将注射用炎琥宁与常用输液及临床的一些常用药物配伍,观察其配伍稳定性及相关反应,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考察氟尿嘧啶(5 FU)配置后输液在输液泵中的稳定性。 方法: 模拟临床实际情况,将由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亚叶酸/5 FU组成的化疗方案(mFOLFOX6或FOLFIRI)中常用量的氟尿嘧啶注射液以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230 ml的溶液置于一次性配套储药袋中,观察溶液在不同温度下(4 ℃冰箱内、25 ℃室内不避光和37 ℃室内不避光)72 h内是否出现外观变化,同时测定溶液的不溶性微粒、pH和含量变化。 结果: 储药袋中的5 FU溶液在不同温度下72 h内的外观和pH均无明显改变,不溶性微粒符合输液标准,5 FU相对初始含量均大于95.0%。结论: 在临床常见情况下,5 FU配置后输液在输液泵中稳定性良好,可满足输液泵持续泵入46 h的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20.
五种头孢菌素与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鲁平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2,(4)
本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五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即头孢唑啉钠、头孢哌酮钠、头孢噻甲羧肟、头孢唑肟钠、头孢三嗪)的含量及其与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头孢唑啉钠、头孢哌酮钠、头孢唑肟钠、头孢噻甲羧肟与蒸馏水、生理盐水溶液、10%葡萄糖溶液在室温下(25~30℃) 配伍稳定,24h内含量变化不大。头孢三嗪与10%葡萄糖溶液配伍后6h含量低于原含量90%,故不宜与葡萄糖溶液配伍使用。本实验还提示此类药物在弱酸条件下较为稳定。本实验结果可供临床配伍使用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