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发展至中后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线粒体稳态失衡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机制之一。本文围绕中医“阴阳理论”及线粒体稳态阐释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其基本病机为“阳虚阴盛”,以心阳气亏虚为本,阴邪留滞为标,虚实夹杂贯穿疾病始终,而线粒体稳态失衡是阴阳失衡在细胞微观层面的体现,主要表现为线粒体生物合成抑制、线粒体动力学失调、线粒体自噬紊乱等,影响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并导致心肌能量代谢异常。故基于“阴阳理论”,以“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为基本治法,调节线粒体生物合成、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自噬,从而维持线粒体稳态,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对防治心力衰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心力衰竭综合康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力衰竭亦称心功能不全.是由于心肌的收缩力因各种疾病而减弱,不能将静脉回心血液充分排出,使静脉血液回流受到阻碍。从而引起静脉系统瘀血。动脉系统血液供应不足,不能满足身体组织代谢的需要,发生一系列症状和特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中医学无心力衰竭之病名,但根据心力衰竭的常见症状心悸、呼吸困难、水肿等。以及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类似“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这一病理状态,常是各种心脏病的最终结局.但如能及时正确地进行临床与康复治疗,心衰可以纠正。而维持相对正常的功能,使患者回归社会。过正常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武宇平 《黑龙江中医药》2007,36(4):58-59,33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证候群,是各种心脏病的重症阶段。临床上以体循环或肺循环瘀血以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愈困难,治疗时间急迫是日趋严重的重症疾病。中医药很早就记录了其病机、治法、方药。分类于“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等病症中。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治法方药灵活多变,现就近年来的状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严重阶段,其病理生理从单纯血流动力学的心脏收缩不良,发展为血流动力学异常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相互作用才形成了心力衰竭征候群。因此,临床治疔不仅局限于改善血流动:力学,更重要的是兼顾到神经内分泌激活的干预和对心室重构的干预。本研究运用中药生脉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临床上有显著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刘加萍  戴东良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0):1240-1240
肺心病为中老年常见病,心力衰竭是其常见并发症,而血液黏滞性及凝固性增高、肺动脉高压为其重要的病理改变。纠正血液高凝状态,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循环对缓解肺心病患者的临床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CHF)是指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出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以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充血性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心脏疾患的“终末共同归路”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根据其症状特点,当属中医学惊悸、怔忡、喘证、痰饮、水肿、心痹等范畴。现将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近年来对CHF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参附注射液对6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治疗心力衰竭概念的改变,其治疗不仅仅改善血液动力学,而且对神经内分泌的改变进行有效干预,使心力衰竭的症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有些心力衰竭的症状仍控制不满意,其治疗方法仍在不断地探索之中,本治疗观察了参附注射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心力衰竭积累更多的资料。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及分组全部心力衰竭病例均为1995年1月~199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共64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参附注射液治疗为治疗组,未使用者为对照组。治疗组32例,男性18例,女…  相似文献   

8.
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难治疾病,是众多心血管疾病常见的直接死亡原因之一,其病因病机与气、血、水关系密切,其发展规律多在本“虚”的基础上产生了“瘀”“水”等病理产物,而“瘀”“水”又可互生,相因为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中提出的“血不利则为水”这一论点,阐述了血水相因为病的内在联系,与心力衰竭的病机相吻合,同时也为活血利水法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结合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讨论分析“血不利则为水”的内涵及其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和机理,认为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上当兼顾本虚和标实,在益气补虚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活血利水法,三者并用,各有侧重,为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心衰治疗中阴中求阳的临床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50年中,随着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其药物治病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从最初的钠、水潴留模式给予利尿剂治疗,以及随后的血液动力学异常模式给予强心和扩血管治疗,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1],对"心肌重塑是心衰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逐步深入,人们认识到神经内分泌模式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心肌重构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可归属于中医学“络积”范畴,其以“气虚痰瘀”为主要病机特点。中医有效辨证,尽早施治,延缓心肌重构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途径。文中主要讲述“潜证”理论在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为临床早期辨治,减缓甚至逆转疾病进展提供思路与启发。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潜在优势的临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由于其最主费的病理解剖学改变为长期静脉压增高所致的器官充血性改变,故也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但由于并非所有患者在慢性心衰初期和发展过程中都有容量负荷过重(即充血)改变,故“慢性心力衰竭”比“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更恰当准确。  相似文献   

12.
血瘀证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的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祖国医学的血瘀证是一种可由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共同的基本病理生理特点是血液在血管内失去了“如水之流”的状态,表现为“血凝而不流”、“血脉不通”、“血气不至”、“血不归经”等病理变化。概括地说,就是“血行失度”,引起全身或局部的缺血或瘀血,使其得不到足够的血液灌注,而产生了全身或局部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异常和代谢障碍。在对血瘀证的研究中,我们从血液的  相似文献   

13.
浅谈益气温通法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继红  冉亚军  王晓峰 《陕西中医》2009,30(8):1100-1101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出现心排血量不足,组织的血液灌注减少以及肺循环静脉系统瘀血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常发生的危急重症,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我院心血管病专家王晓峰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运用益气温通法的理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笔者试从中医对益气温通法相关的认识出发,结合现代有关研究对益气温通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作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心肌梗死、血液动力负荷过重、炎症)引起的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功能低下。目前已明确,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其临床是以心悸、胸闷气喘、短气不得卧、咳嗽、水肿、紫绀为主症,属祖国医学的“心悸”、“胸闷”.“水肿”等范畴。  相似文献   

15.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出现心排血量不足,组织的血液灌注减少,以及肺循环或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死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心力衰竭各时期证候主要见于中医的"喘证"、"水肿"、"心悸"等病。现就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  相似文献   

16.
熊兴江 《中国中药杂志》2023,(10):2565-2582
真武汤出自汉代医家张仲景的《伤寒论》,具有温阳、化气、利水功效,主治阳虚水泛证。基于急危重症病例及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发现,真武汤条文描述的是心力衰竭急性期的症状和治疗方案,其方证成因,很可能与临床误诊、误治有关,尤其因心源性呼吸困难与肺源性呼吸困难鉴别困难而误用大剂量麻黄发汗误治,而致形成心力衰竭急性加重,合并水电解质紊乱,伴肺部感染的病理生理状态有关。真武汤方证可能反映出当时医家处理心力衰竭的临证经验不足。“振振欲擗地”本质是心衰的临床表现,是苓桂术甘汤“身为振振摇者”的升级版。真武汤的指征:(1)疾病方面,适用于急慢性心力衰竭、心肾综合征、利尿剂抵抗的治疗,真武汤可用于上述各种类型心力衰竭的治疗,尤其适用于全心衰竭、急性心力衰竭、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中的“湿冷”型心力衰竭;还可用于Ⅱ型和Ⅳ型心肾综合征的治疗;(2)症状指征方面,方证包括胸闷喘憋,心悸,下肢浮肿,小便不利,小便清长,肢冷怕凉,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3)药理机制上,真武汤与现代医学治疗心力衰竭的利尿、扩血管、强心治疗原则保持高度一致。附子为真武汤方中君药,以30~60 g为...  相似文献   

17.
充血性心力衰竭,系指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上以心排量不足,组织的血液灌注减少,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它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各种心血管疾病都可发展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主要是扩血管、强心、利尿、降脂、降低心肌耗氧量等。笔者在上述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指在正常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引起心排血量减少和心室充盈压升高(左室压力〉18mmHg(2.4kPa),右室压力〉10mmHg(1.33kPa)),致组织血液灌流不足难以维持组织正常代谢需要,以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病理生理综合征。中医证属“惊悸”、“怔忡”、“胸痹”等范畴。依据症状的有无及治疗反应,可将心力衰竭分为3个阶段:①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系指左室已有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益心汤治疗心力衰竭7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益心汤治疗心力衰竭72例,并与用西药治疗的36例作对比观察,通过无创心功能指标的观察,结果表明,本方对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左心功能,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心肌缺血和供氧,降低平均动脉压,改善血流动力学障碍,减轻心脏负荷有显著性意义,从病理,生理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损伤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最终导致心室泵血功能的低下,慢性心力衰竭存在一个逐渐发生发展的过程。现代心血管诊治技术的进展,心血管疾病的血液动力学监测,为心力衰竭的诊断提出了新的课题。除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外,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也作为心力衰竭的辅助疗法。目前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强调在可能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