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9,(2)
目的比较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和培门冬酶(PEG-Asp)的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门冬酰胺酶的选择提供参考,以提高化疗中门冬酰胺酶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一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ALL患儿,其中44例患儿应用L-Asp方案治疗,为观察组,36例患儿应用PEG-Asp方案治疗,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过敏反应、低蛋白血症及胰腺炎等不良反应差异有显著性(P <0.05)。在PT及APTT延长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纤维蛋白原降低方面,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儿在心肌损伤、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感染及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L-Asp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于PEG-Asp,PEG-Asp低蛋白血症、胰腺炎、纤维蛋白原降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L-Asp。两组患儿在心肌损伤、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感染情况及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菊欧文菌源性门冬酰胺酶(asp)及大肠杆菌源性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中的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取新诊断的ALL患儿15例,其中9例患儿接受国产菊欧文菌源性asp治疗,6例患儿接受大肠杆菌源性asp治疗,化疗前后对两组患儿血浆内L-asp活性及门冬酰胺(ASN)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对两组患儿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在用药前,两组患儿血浆内L-asp活性与ASN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用药期间两组患儿血浆内的asp活性逐渐升高,ASN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停药后,L-asp活性及ASN水平在一周后可缓慢恢复至用药前水平。结论国产菊欧文菌源性asp有望成为ALL患儿化疗方案中有效的备选用药。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影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的机制,对1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用L-Asp治疗前后检测了血浆凝血酶元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外周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用药前比较,用药结束后一天的PT,APTT,TT均显著延长,PT仍在正常范围:FIB显著降低,Plt显著增高,但仍在正常范围。用药结束后一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影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的机制 ,对1 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用L—Asp治疗前后检测了血浆凝血酶元时间(PT)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和外周血小板计数 (Plt)。结果与用药前比较 ,用药结束后一天的PT、APTT、TT均显著延长 ,PT仍在正常范围 ;FIB显著降低 ;Plt显著增高 ,但仍在正常范围。用药结束后一周后的PT、APTT、TT已恢复正常 ,但FIB仍低于正常。结果表明 ,L—Asp主要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而引起蛋白质成份的凝血因子减少 ,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且对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总结和分析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经验、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措施,以期对未来用药提供借鉴。方法 102例ALL患儿入组。分析超敏反应对疗效的影响,总结凝血功能异常及暂时性高血糖(TH)的应对措施,对L-Asp相关胰腺炎(AAP)病例作简要总结。结果(1)34例(33.3%)出现超敏反应,多数程度较轻且发生于诱导期以后的治疗过程中。(2)PT延长16例(20.3%),APTT延长17例(21.5%),FIB不同程度降低,50例(63.3%)低于1g/L,4例(5.I%)低于0.5g/L。(3)70例(68.6%)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糖升高,11例(10.8%)诊断TH,其中4例(36.4%)有高血糖家族史。(4)4例(3.9%)发生AAP,1例再次应用L-Asp后未出现AAP。结论(1)超敏反应组和无超敏反应组的预计5年OS和EFS差异无显著性。(2)L-Asp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凝血功能改变原则上在无严重合并症时可不行预防性凝血因子的替代治疗。(3)高年龄组(≥6岁)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发生TH的可能性更大。(4)AAP发生后48 h内症状缓解、淀粉酶和脂肪酶低于正常值上限3倍以及影像学未提示假性囊肿或坏死者可尝试再次应用L-Asp化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培门冬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中所有ALL患儿都使用CCLG 2008方案规范诊治;接受培门冬酶治疗的条件是:(1)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皮试阳性;(2)L-Asp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先后共有32例患儿由于对大肠杆菌L-Asp过敏而使用培门冬酶替代化疗共46次。使用培门冬酶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淀粉酶、心肌酶谱、心电图和腹部B超,临床观察和检测使用培门冬酶后脏器功能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 46例次中无一例发生致死性不良反应。8例(17%)有转氨酶异常;总胆红素增高4例,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血清总蛋白降低5例。8例(17%)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异常,7例降低,临床无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栓等表现。7例(15%)有心血管系统受累,包括血压升高(1例)、心率减慢(2例)、CK-MB增高(5例)、肌钙蛋白增高(1例)、心电图异常(4例)。7例(15%)出现肾功能异常,以尿素氮增高(6例)为主,临床未发现肾功能不全的表现。3例(7%)发生高血糖症,无急性胰腺炎的病例发生。46例次培门冬酶治疗中,仅1例(2%)发生了典型的过敏反应,以明显的风团样皮疹伴瘙痒为主要表现,有一过性喉头异物感,经吸氧、镇静等处理后很快缓解。结论培门冬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L-Asp过敏反应致使用受限的弱点;培门冬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发生不良反应的程度轻,安全性较高。推荐培门冬酶作为对L-Asp过敏的ALL患儿的替代治疗。其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期间凝血功能检测的必要性及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将采用L-Asp治疗的196例ALL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分析应用L-Asp前后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抗凝血酶Ⅲ(AT)及D-二聚体的变化;血凝异常与肝转氨酶及血清蛋白质水平的关系;血凝异常的相关并发症及预防性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血凝和出血倾向的影响。结果①L-Asp应用2次后,两组均有少数患儿出现APTT延长;L-Asp应用4次后,干预组APTT、FIB、及AT异常率分别为11.2%、11.2%和7.5%,而对照组分别为25.8%、43.8%和23.6%。②对照组与干预组在L-Asp应用前血清白蛋白及球蛋白水平均在正常水平,L-Asp应用6次时,两组白蛋白及球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以对照组下降明显。对照组FIB及AT含量与血清蛋白质总量呈高度正相关。③血凝异常的程度与转氨酶升高程度无相关性。④对照组1例出现血凝异常的同时伴有颅内出血。而干预组无1例血栓形成或出血等并发症。结论ALL患儿应用L-Asp后APTT延长,FIB及AT显著下降,而与D-二聚体水平、肝转氨酶升高程度无关,与血清蛋白质水平密切相关。预防性新鲜冰冻血浆可以减少血栓/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左旋门冬酰胺酶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对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特别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诱导缓解及维持长期无病生存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L-ASP需要通过耗竭机体血液循环中的门冬酰胺(asparagines,ASN)来发挥其抗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故ASN的耗竭可能会使某些代谢旺盛的正常组织细胞受损,导致各种毒副作用产生,甚至造成化疗相关死亡。 相似文献
9.
对2019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采用培门冬酶治疗后静默失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9岁3个月,ALL晚期骨髓复发,使用产自大肠杆菌的聚乙二醇修饰的培门冬酶化疗后因未出现预期的不良反应,如高血氨、低纤维蛋白原、低抗凝血酶Ⅲ(ATⅢ)等,进一步检测血浆门冬酰胺(A...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门冬酰胺酶(L-ASP)和培门冬酶(PEG-ASP)治疗儿童ALL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便及时有效地监测与防范,提高化疗安全。方法回顾性观察诱导缓解和早期巩固治疗期,随机接受ASP或PEG-ASP治疗的135例ALL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ASP、PEG-ASP对ALL患儿的骨髓增殖均有抑制作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Hb、血小板及骨髓抑制恢复时间诱导缓解治疗期:ASP组分别为(18.00±5.91)d、(19.70±6.00)d、(21.74±6.97)d、(18.51±8.66)d、(24.04±6.02)d;PEG-ASP组分别为(26.80±6.23)d、(26.40±6.06)d、(30.40±7.31)d、(17.50±8.30)d、(30.30±5.52)d。早期巩固治疗期:ASP组分别为(15.55±3.32)d、(16.68±6.00)d、(2.84±6.58)d、(6.73±8.89)d、(16.61±5.02)d;PEG-ASP组分别为(23.13±13.65)d、(23.78±10.95)d、(11.82±12.61)d、(2.82±7.30)d、(28.12±6.47)d。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抗凝血酶Ⅲ恢复时间,诱导缓解治疗期:ASP组分别为(14.57±7.13)d、(12.15±7.91)d、(12.38±8.15)d。PEG-ASP组分别为(29.70±5.36)d、(24.60±11.37)d、(29.30±8.41)d。早期巩固治疗期:ASP组分别为(11.24±2.90)d、(11.64±2.01)d、(7.13±3.71)d;PEG-ASP组分别为(29.46±7.25)d、(19.05±9.26)d、(30.26±8.56)d。变态反应、总蛋白降低、清蛋白降低发生率,诱导缓解治疗期:ASP组分别为3.77%、56.60%、22.64%;PEG-ASP组分别为0.00%、100.00%、60.00%;早期巩固治疗期:ASP组分别为21.21%、57.58%、30.30%;PEG-ASP组分别为2.56%、84.61%、64.10%。结论 ASP、PEG-ASP均对ALL患儿的骨髓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的程度临床相似;PEG-ASP治疗时,骨髓抑制、血常规、血凝恢复正常时间长,蛋白质抑制作用强,变态反应发生率低,余不良反应发生率与ASP相似。 相似文献
11.
12.
<正>例1女,11岁9个月,体重66 kg,因反复皮肤出血点2个月入院,经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B细胞性,临床分型中危,无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给予GD-ALL-2008 VDLD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地塞米松]诱导治疗。第12天起给予 相似文献
13.
例1,男,3岁,B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标危。DOLP早期强化[门冬酰胺酶(L-Asp)6000U/次]。1个月前曾予左侧股静脉置管,早期强化开始将导管拔出。应用L-Asp5次后出现左下肢无疼痛肿胀,累及腹股沟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左髂静脉未显影,诊断左髂静脉血栓形成见图1。凝血检查示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56.2%。经患肢足背浅静脉予肝素2000U1次/d、尿激酶5000U2次/d静脉滴注,新鲜冰冻血浆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4.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 作为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药物重要组成已超过30 年,可明显改善儿童ALL 的远期疗效。然而,L-asp 的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促使了培门冬酶(pegaspargase,PEG-asp)的发展,已有大量研究证明,PEG-asp 在保留了L-asp 的抗肿瘤活性的基础上,半衰期较L-asp 明显延长,且存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潜在优势。该文概述L-asp 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历史、PEGasp的发展进程,归纳文献资料评估不同种类L-asp 的药理学潜力与临床疗效,以及PEG-asp 临床应用情况与不良反应实际发生率。该文收集了所有网上已发表的、可供分析的PEG-asp 临床资料,希望能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时凝血象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探讨L-ASP治疗小儿急淋时对凝血象的影响。本文分析了47例以L-ASP组成化疗方案治疗的小儿急淋凝血象的改变。结果表明,53.2%患儿在使用L-ASP化疗进出现凝血象的异常,但在密切观察下仍可坚持L-ASP治疗,故在LA-SP化疗期间应密切注意凝血象的复查,并应注意和白血病合并DIC的鉴别。 相似文献
16.
17.
为探讨L-ASP治疗小儿急淋时对凝血象的影响。本文分析了47例以L-ASP组成化疗方案治疗的小儿急淋凝血象的改变。结果表明,53.2%患儿在使用L-ASP化疗时出现凝血象的异常,但在密切观察下仍可坚持L-ASP治疗。故在L-ASP化疗期间应密切注意凝血象的复查,并应注意和白血病合并DIC的鉴别 相似文献
18.
左旋门冬酰胺酶脱敏法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附5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是一种分解门冬酰胺的酶,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其主要的副作用是过敏反应,但不能通过皮试来预测,即使皮试阴性,在使用过程中还应密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我院以往皮试阳性者,或在应用过程中出现荨麻疹等过敏反应者,则不用或停用此药,但往往影响疗效。我院自1998年3月-2003年12月采用LASP脱敏注射法治疗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门冬酰胺酶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凝血、抗凝功能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门冬酰胺酶 (L asp)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儿凝血、抗凝功能影响。方法 对96例ALL患儿测定L asp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抗凝血酶Ⅲ (AT Ⅲ )及蛋白C(PC)。PT及APTT应用血凝分析仪测定 ,血浆AT Ⅲ及PC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 L asp治疗后PT延长 18例 ,缩短 2 2例 ;APTT延长 2 1例 ,缩短 17例 ;AT Ⅲ活性降低 5 1例 ,PC活性低 2 0例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L asp对ALL患儿凝血及抗凝功能的影响是双向的 ,且导致抗凝功能障碍者比例高于凝血功能障碍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并量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后的疗效、副反应及治疗费用,以探讨有效、经济的治疗措施。方法在应用L-Asp的化疗方案中,将L-Asp总量以整支为计量单位,隔日或隔两日应用。结果合并剂量应用后,L-Asp的单药治疗费用较未并量应用时减少30-40%。并量应用L-Asp其诱导缓解率达100%。停药的9例病人中,无病生存分别为5、3、2年。结论并量应用L-Asp的ALL患儿诱导缓解率高,副反应少。无复发病例。总治疗成本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