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预防布鲁菌病肝损害的临床价值。 方法214例布鲁菌病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110例、对照组104例。对照组患者常规给予多西环素、利福霉素联合抗布鲁杆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异甘草酸镁150 mg/d、1次/d静脉滴注,2周后改甘草酸二胺150 mg口服,共6周。 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转氨酶异常率为36.5%和1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3.70、P = 0.000),发生于入院2周后转氨酶异常率分别占29.8%和12.7%(χ2= 9.39、P = 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入院4~6周后转氨酶异常率占6.7%和1.8%(χ2= 3.20、P = 0.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功能损害程度,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为(153.3±76.9)U/L和(78.1±34.3)U/L(t = 2.28、P = 0.016),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127.5±62.1)U/L和(62.2±31.8)U/L(t = 2.03、P = 0.03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利福霉素停药率分别为30.8%和10.9%(χ2=12.91、P = 0.000)。 结论异甘草酸镁对预防布鲁菌病肝损害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气管切开不同时机对重型颅脑损伤(HCI)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为更有效地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收治的1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气管切开的不同时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于颅脑损伤24 h内(早期)和24 h后(晚期)实施气管切开救治方案,观察两组HCI合并肺部感染者的病原菌构成及感染控制的有效率,比较其疗效及手术前后的肺通气功能。 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如肺部感染(33.75%)、皮下气肿(8.75%)、低氧血症(3.75%)、出血(10.00%)、食管气管瘘(6.25%)、气胸(6.25%)等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1.25%、20.00%、13.75%、25.00%、21.25%和1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13、P < 0.001,χ2 = 4.11、P = 0.040,χ2 = 4.10、P = 0.040,χ2 = 6.23、P = 0.010,χ2 = 7.59、P = 0.010,χ2 = 6.01、P = 0.010)。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病原体主要分为革兰阴性菌(60.00%、51/85),以铜绿假单胞菌(25.88%、22/85)为主;革兰阳性菌(34.12%、29/85)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3.53%、20/85)为主;真菌(5.88%、5/85)感染中以白假丝酵母菌(4.71%、4/85)为主。观察组患者HCI合并肺部感染的治疗有效率(77.28%、21/27)显著优于对照组(32.66%、16/49)(χ2 = 14.18、P < 0.001),且其整体的生存率(88.89%、24/27)亦高于对照组(67.36%、33/49)(χ2 = 4.38、P = 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HCI合并肺部感染者PO2[(128.22 ± 11.79)mmHg]和SaO2[(96.55 ± 1.4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1.35 ± 10.27)mmHg和(94.26 ± 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5.37、9.47,P均< 0.001)。观察组中HCI合并肺部感染者PCO2[(35.79 ± 5.33)mmHg]低于对照组[(43.72 ± 6.0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8.77、P < 0.001)。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施气管切开,能有效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建立时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及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故军联勒保障部队第九二二医院收治的110例重型颅脑损伤伴肺部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建立人工气道时机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伤后24 h内建立人工气道,共64例)与对照组(伤后24 h后建立人工气道,共46例)。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感染控制率、感染控制时间、病死率,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行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昏迷时间、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GCS评分、建立人工气道时机、激素使用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后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0.63% vs. 60.87%,χ2 = 4.389、P = 0.036);感染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0.77% vs. 53.77%,χ2 = 4.488、P = 0.034);感染控制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7.06 ± 2.77)d vs. (11.12 ± 3.62)d,t = 3.815、P = 0.001];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7.81% vs. 21.74%,χ2 = 4.408、P = 0.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性别、激素使用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肺部感染无显著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94、P = 0.587,χ2 = 0.878、P = 0.349,χ2 = 0.572、P = 0.449)。年龄> 60岁、昏迷时间> 1周、有吸烟史、合并COPD、GCS评分≤ 5分、伤后24 h后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肺部感染率显著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5.583、P = 0.018,χ2 = 7.328、P = 0.007,χ2 = 4.994、P = 0.025,χ2 = 4.878、P = 0.027,χ2 = 6.114、P = 0.013,χ2 = 4.389、P = 0.036)。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 60岁、昏迷时间> 1周、合并COPD、GCS评分≤ 5分、伤后24 h后建立人工气道均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 = 0.024、0.015、0.019、0.007、0.011)。 结论伤后24 h后建立人工气道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乳腺癌术后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特点。 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经手术治疗后伴有浸润性乳腺癌的6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AC→T方案化疗,对照组为TAC方案化疗。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1 d、化疗后7 d免疫功能、血象及细胞因子变化、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及其临床特点。 结果化疗后观察组的CD4+、CD8+、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3.22±2.76)% vs(37.32±1.78)%、(42.45±4.32)% vs(34.22±3.26)%、(1.96±0.35)vs(1.43±0.42),均P<0.000 1],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25±0.11)g/L vs(2.01±0.26)g/L、(8.21±1.22)g/L vs(11.34±2.33)g/L、(1.24±0.21)g/L vs(1.76±0.34)g/L,均P<0.000 1]。观察组患者的PLT、WBC、IL-4、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75±24)×109/L vs(159±25)×109/L、(8.43±2.42)×109/L vs(7.11±1.78)×109/L、(46.32±4.22)U/ml vs(34.21±3.87)U/ml、(34.21±4.21)U/ml vs(25.45±3.87)U/ml(P=0.009、0.013、<0.000 1、<0.000 1)。观察组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与减少性的中性粒细胞发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4.12%、26.47%,明显比对照组低(79.41%、6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67、10.019,P=0.003、0.002)。 结论乳腺癌术后采取不同化疗方案均存在不良反应,然而大多数为Ⅲ度以下的不良反应,并均能耐受,予以有效的处理后不良反应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儿童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 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入住本院儿科0~13岁肺炎患儿86例,按照肺炎支原体病理学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MPP组)与对照组(非MPP组),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儿发病病程及发热时间较长,均长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2.216、P = 0.038,t = 1.969、P = 0.049);观察组患者在夜间咳嗽评分、发热及高烧等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2.214、P = 0.024,χ2 = 6.182、P = 0.030,χ2 = 4.001、P = 0.047)。两组患者均伴有咳嗽症状,均有肺部异常X线特征。观察组患者出现喘息、大叶性肺炎、肺部湿啰音及胸腔积液等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526、P = 0.031,χ2 = 6.874、P = 0.014,χ2 = 11.553、P = 0.000,χ2 = 5.287、P = 0.009),观察组患者肺外表现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82、P = 0.037);尿检异常、胃肠表现及皮疹等症状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2.413、P = 0.561,χ2 = 1.649、P = 0.672,χ2 =2.647、P = 0.204)。 结论MPP患儿的咳嗽症状严重,呼吸系统病变突出,肺部体征轻微,症状治疗恢复用时长,同时对儿童肺炎应早诊断确定致病因,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乳晕边缘弧形切口、乳房下皱襞切口及腋前皱襞切口治疗乳房肿瘤效果,探讨美乳切口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乳房肿瘤患者80例,采取配对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放射状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美乳切口手术治疗,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实施乳晕边缘弧形切口、乳房下皱襞切口、腋前皱襞切口,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及术后瘢痕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5.4±11.3)min vs(36.9±12.1)min,(25.6±12.5)ml vs(27.8±14.5)ml,均P>0.05]。观察组瘢痕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98,P=0.09)。观察组满意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8,P=0.01)。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3,P=0.31)。 结论美乳切口治疗乳房肿瘤效果较佳,瘢痕程度较轻,且患者满意程度高,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防性使用头孢氨苄联合甲硝唑对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后急性盆腔炎性疾病发病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接受子宫输卵管造影术的患者共738例,根据随机数表原则将患者分为术前预防治疗组、术后预防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前准备;术前预防治疗组和术后预防治疗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预防性给予头孢氨苄和甲硝唑;各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子宫输卵管造影术。比较3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急性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率。 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F = 2.149、P = 0.126)、不孕年限(F = 1.214、P = 0.305)、流产次数(F = 0.047、P = 0.954)、月经紊乱(χ2 = 0.758、P = 0.684)、子宫内膜异位病史(χ2 = 0.647、P = 0.724)、宫外孕史(χ2 = 0.561、P = 0.756)、既往盆腔炎性疾病史(χ2 = 0.575、P = 0.750)及盆腔或附件肿块占比(χ2 = 0.473、P = 0.78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预防治疗组和术后预防治疗组患者急性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率(1.63%和2.0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935、P = 0.026,χ2 = 3.781、P = 0.049)。症状体征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术前预防治疗组和术后预防治疗组患者发热[2(0.81%)vs. 9(3.66%):χ2 = 4.556、P = 0.032,3(1.22%) vs. 9(3.66%):χ2 = 4.132、P = 0.044]、阴道流血[2(0.81%) vs. 7(2.85%):χ2 = 4.016、P = 0.048,1(0.41%) vs. 7(2.85%):χ2 = 4.574、P = 0.032]和输卵管充血积液[1(0.41%) vs. 8(3.25%):χ2 = 5.546、P = 0.019,2(0.81%) vs. 8(3.25%):χ2 = 3.774、P = 0.049]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前或术后预防性使用头孢氨苄联合甲硝唑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急性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MPP)患者血清铁蛋白(SF)和乳酸脱氢酶(LDH)表达变化及其对预后预测价值。 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衡水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94例RMPP患儿为RMPP组,同时选取轻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为MPP组(60例)及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60例);依据是否存活将RMPP组患儿分为死亡组(43例)和生存组(51例)。检测RMPP组、MPP组及对照组儿童SF和LDH水平,分析RMPP组SF和LDH与患儿预后的相关性。利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对RMPP组患儿预后进行有效评估。 结果RMPP组患儿外周血中LDH含量[(438.3 ± 18.5)IU/L]高于MPP组患儿[(254.3 ± 21.8)IU/L]和对照组[(136.8 ± 13.1)]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8.7、P = 0.001,t = 19.1、P = 0.001)。RMPP组患儿外周血中SF含量[(412.1 ± 20.6)ng/ml]高于MPP组患儿[(120.7 ± 13.3)ng/ml]和对照组[(96.9 ± 11.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5.1、P = 0.001,t = 18.4、P = 0.001)。与生存组RMPP患儿比较,死亡组RMPP患儿LDH[(473.2 ± 23.2)IU/L vs.(416.4 ± 19.1)IU/L]和SF[(445.2 ± 20.1)ng/ml vs.(396.2 ± 17.6)ng/ml]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6.527、P = 0.037,t = 19.845、P = 0.015)。生存组RMPP患儿LDH和SF水平显著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16.527、P = 0.037,t = 19.845、P = 0.015)。LDH的AUC(0.8)大于SF(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5.735、P = 0.03)。LDH联合SF检测的灵敏度(90.3%)高于LDH检测(82.6%)(χ2 = 5.292、P = 0.016)和SF检测(79.6%)(χ2 = 5.369、P = 0.024);LDH联合SF检测的特异度(88.4%)高于LDH检测(81.9%)(χ2 = 6.408、P = 0.011)和SF检测(81.7%)(χ2 = 6.278、P = 0.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LDH和SF水平与RMPP患儿的预后呈正相关(r = 2.162、P = 0.015,r = 1.485、P = 0.022)。 结论与健康儿童和MPP患儿相比,RMPP患儿LDH和SF水平显著升高,且二者与RMPP患儿的预后密切相关,LDH和SF水平较高的患儿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对治疗早期胃癌(EGC)和癌前病变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EGC和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EMR组(32例)和ESD组(2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禁饮禁食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术后病理、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肿瘤局部复发率、肿瘤残留率和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及预后情况。 结果ESD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EMR组[(53.35±7.12)min vs(34.23±5.74)min,t=2.009,P=0.043],术中出血量多于EMR组[(10.26±3.42)ml vs(3.35±0.71)ml,t=2.511,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SD组患者病灶整块切除率(92.9% vs 62.5%,χ2=7.693,P=0.006)及治愈性切除率(78.6% vs 43.8%,χ2=7.545,P=0.006)均高于EMR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SD组不良反应率为14.3%(4/28),高于EMR组的3.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5,P=0.001)。两组患者术后2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3,P=0.423)。 结论与EMR相比,ESD可能是治疗EGC及癌前病变的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血常规检测诊断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于本院确诊的45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为观察组,同期45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分别行hs-CRP检测、血常规检测及两者联合检测,比较两组患儿的检测指标采用三种检测方法诊断的符合率。 结果经检测,观察组患儿hs-CRP、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分别为(13.75±8.52)mg/L、(11.02±4.31)× 109/L、(7.52±2.65)× 109/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8.943、P = 0.000,t = 5.672、P = 0.006,t = 3.417、P = 0.011);经hs-CRP联合血常规检测观察组患儿各项指标的阳性率显著高于hs-CRP、血常规单独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2.114、P = 0.000,χ2= 3.814、P = 0.025)。 结论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经hs-CRP联合血常规检测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综合全面护理对手足口病患儿溃疡愈合及护理满意率的影响。 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小儿手足口病且伴有口腔溃疡的患儿1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皮肤护理、饮食、口腔黏膜等方面进行综合全面性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口腔溃疡的治疗情况以及护理满意率。 结果观察组患儿病程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2.264、P = 0.002)。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口腔溃疡均愈合,其中观察组患儿口腔溃疡疼痛缓解时间和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4.585、P = 0.000,χ2= 3.723、P = 0.000)。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总满意率为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总满意率的85.56%(χ2= 8.800、P = 0.003)。 结论综合全面护理干预较常规护理,可缩短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溃疡的痛疼缓解时间及其愈合时间,缩短整个病程,提高护理满意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灌洗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者12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感染、体位引流、平衡水电解质等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患者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经奥林巴斯BF-260电子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联合局部注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热退时间、咳嗽咯痰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动脉血气指标(PaO2、PaCO2、SaO2、FiO2)、免疫功能指标(IgA、IgG、IgM、CD4+/CD8+)、炎症因子指标(CRP、TNF-α、IL-6)及疗效情况(显效、有效、无效)。 结果研究组患者热退时间为(4.22 ± 1.12)d、咳嗽咯痰消失时间为(6.17 ± 0.59)d、啰音消失时间为(7.12 ± 4.05)d、住院时间为(10.2 ± 2.7)d,对照组患者热退时间为(5.83 ± 0.72)d、咳嗽咯痰消失时间为(11.29 ± 0.85)d、啰音消失时间为(10.29 ± 3.12)d、住院时间为(11.9 ± 3.2)d,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9.578、39.276、4.922、3.223,P均< 0.01)。研究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PaO2、PaCO2、SaO2、FiO2)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4.044、19.090、6.329、5.477,P均< 0.001);研究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IgA、IgG、IgM、CD4+/CD8+)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4.433、6.667、3.577、5.416,P均< 0.001)。研究组患者炎症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4.6%)优于对照组(4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9.651、P = 0.002)。 结论在治疗支气管扩张并感染疗效方面,相比保守治疗,经支气管镜灌洗可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纠正血气指标不合格,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提升血清免疫细胞水平及显著提高有效率,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面流程管理对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 方法选取在本院神经外科住院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管理,研究组患者实施全面流程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肺部感染率、病死率、住院时间以及对全面流程管理的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7.5%)、肺部感染率(12.5%)以及病死率(2.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2.5%、27.5%和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259、P = 0.004,t = 3.395、P = 0.032,t = 3.483、P = 0.025);研究组中患者的住院时间(13.9±5.7 d)显著低于对照组(25.2±4.9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3.867、P = 0.013);研究组患者对全面流程管理的满意度(82.5%)显著高于对照组(3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31.269、P = 0.000)。 结论全面流程管理有利于降低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肺部感染率以及病死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Roy适应模式护理干预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受者自我感受负担(SPB)及中性粒细胞植活时间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处于治疗缓解期、行allo-HSCT的100例受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入层流仓后,对照组受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以Roy适应模式为框架的护理干预。受者进、出层流仓时填写SPB量表。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受者年龄、SPB量表评分和中性粒细胞植活时间,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每组受者进、出层流仓时SPB量表评分。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受者性别、原发病诊断、供受者配型、供受者血缘关系、医疗保险类型和SPB发生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进入层流仓时,观察组与对照组受者SPB量表评分分别为(31±5)分和(32±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P>0.05)。出仓时,观察组受者SPB量表评分为(25±6)分,低于对照组(3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6,P<0.05)。观察组受者出仓时SPB量表评分低于进仓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9,P<0.05);对照组受者进、出层流仓时SPB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P>0.05)。进仓时,观察组和对照组受者SPB发生率分别为92%(46/50)、96%(48/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P>0.05)。出仓时,观察组受者SPB发生率为74%(37/50),低于对照组94%(4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4,P<0.05)。观察组受者出仓时SPB发生率低于进仓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P<0.05);对照组受者进、出层流仓时SPB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P>0.05)。观察组受者中性粒细胞植活平均时间[(12.2±2.6) d]显著低于对照组[(17.1±2.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1,P<0.05)。 结论应用Roy适应模式护理干预可改善allo-HSCT受者SPB严重程度,提高适应性,缩短中性粒细胞植活时间,利于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