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细胞(WBC)计数、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在不同病原菌所致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差异,为重症肺炎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且满足纳入标准的重症肺炎患者78例,根据病原菌种类将患者随机分为单一感染组:真菌组(F)、革兰阳性菌组(G+)、革兰阴性菌组(G)和复合感染组:真菌+革兰阳性菌组(F + G+)、真菌+革兰阴性菌组(F + G),共5组。比较各组患者PCT、CRP、WBC计数和IL-6水平。 结果各组患者基础疾病、收缩压、体温、心率、红细胞沉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各组患者血清P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9.781、P = 0.007);各组患者血清WB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8.373、P = 0.005)。各组患者CRP和IL-6水平变化范围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 1.203、P = 0.115,F = 4.572、P = 0.248)。 结论低水平PCT和高水平CRP提示重症肺炎患者为真菌感染,降钙素原显著上升表明重症肺炎患者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或为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检测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80例感染者样本(一般感染组和严重感染组患者各40例),另选择40例健康体检中心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样本中PCT、hsCRP浓度、白细胞数(WBC)和Sepsis评分值,比较两个感染组患者与对照组血清PCT、hsCRP、WBC计数和Sepsis评分的差异,分别比较两个感染组患者PCT、hsCRP、WBC计数和Sepsis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异。 结果治疗前,一般感染组和严重感染组患者分别与对照组相比,PCT、hsCRP、WBC计数和Sepsis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治疗后,感染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治疗后,严重感染组与一般感染组患者各指标相比,PCT、hsCRP和WBC计数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但两组Seps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21、P = 0.241)。 结论血清PCT水平、hsCRP水平与小儿支气管肺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CT与hsCRP检测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感染指标在疟疾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共纳入2011年11月至2015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118例疟疾患者,124例局部细菌感染者以及64例败血症患者,对患者一般资料和感染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各组患者局部细菌感染、败血症和疟疾患者白细胞、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感染指标的差异。 结果疟疾患者的降钙素原较局部感染者显著升高(χ2 = 5.89、P < 0.001),但与败血症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93、P = 1.000);疟疾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较败血症患者(χ2 = 5.32、P < 0.001)和局部感染者(χ2 = 7.85、P < 0.001)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重症疟疾患者PCT较普通疟疾患者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3.04、P = 0.002)。 结论疟疾患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有助于疟疾和不明原因感染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和非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预后,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2014年1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市浦口医院和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感染的2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糖尿病肾病组(125例)和非糖尿病肾病组(123例)。比较两组患者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预后;收集患者性别、年龄、透析状况、透析通路、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多重耐药菌感染、合并糖尿病、氧化蛋白产物(AOPP)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等,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MHD并发感染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糖尿病肾病组和非糖尿病肾病组患者感染部位中呼吸道(χ2 = 2.005、P = 0.157)、泌尿道(χ2 = 0.781、P = 0.277)、消化道(χ2 = 1.152、P = 0.283)、静脉导管(χ2 = 0.089、P = 0.765)及皮肤软组织(χ2 = 0.518、P = 0.472)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所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576、P = 0.455),且在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中各病原菌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747、P = 0.862,χ2 = 0.524、P = 0.469,χ2 = 0.036、P = 0.851);两组患者中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76、P = 0.455)。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两组患者贫血(χ2 = 5.250、P = 0.022)及低蛋白血症(χ2 = 5.706、P = 0.017)、多重耐药菌感染(χ2 = 5.706、P = 0.001)、合并糖尿病(χ2 = 2.962、P = 0.085)、AOPP(t = 18.189、P < 0.001)以及CRP水平(t = 14.466、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将以上指标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中,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χ2 = 9.964、P = 0.001)、合并糖尿病(χ2 = 7.845、P = 0.016)和高水平AOPP(χ2 = 6.046、P = 0.028)均为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感染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糖尿病肾病和非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感染者在感染部位和病原菌分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非糖尿病肾病患者预后优于糖尿病肾病患者,与多重耐药菌感染、糖尿病患病及AOPP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保定市传染病医院疑为感染的患者其中细菌组94例患者,病毒组38例患者,以102例健康人群为对照。采用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中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病毒感染组患者PCT与健康组相比轻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5、P=0.078);病毒感染组与健康组患者CRP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8.13、P=0.007);细菌感染组与其他各组相比,PCT和CRP水平均显著升高。细菌感染组PCT和CRP的阳性率要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16、P=0.001,χ2=48.77、P=0.002)。病毒感染组PCT的阳性率显著低于CRP。应用ROC曲线分析PCT和CRP鉴别诊断细菌感染的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和0.783,PCT效能优于CRP。结论在诊断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中,PCT是一个很好的血清指标,用于细菌感染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百分比(LYN%)和C-反应蛋白(CRP)与呼吸道病毒检出率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103例呼吸道感染者自动巢式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系统呼吸道病毒检测结果、一般资料、临床和其他实验室资料,根据患者病毒检出情况分为未检出组和检出组,对两组患者的病原学和WBC、LYN%、CRP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03份鼻咽拭子标本中呼吸道病毒检出率为62.14%(64/103),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检出阳性率最高,为26.21%(27/103);检出组患者咳嗽例数显著多于未检出组(χ2 = 12.898、P < 0.001),发病天数少于未检出组(t =-2.727、P = 0.008),CRP水平低于未检出组(t =-1.897、P = 0.016);根据C-反应蛋白值将患者分为3组:≤ 10 mg/L组、10~50 mg/L组和> 50 mg/L组,各组患者病毒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448、P = 0.005),其中C-反应蛋白≤ 10 mg/L组病毒检出率最高,为77.50%(31/4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发现WBC、LYN%和CRP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65、0.593和0.678,当CRP的Cut-off值为18.2 mg/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3%和64.2%。 结论通过自动巢式多重PCR可检出多种呼吸道病毒。当呼吸道感染者早期表现以咳嗽、发热为主,或WBC、LYN%、CRP水平均不高时呼吸道病毒检出的可能性高,可进一步选择自动巢式多重PCR进行呼吸道病毒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清创术联合翻修术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急性感染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关节置换术术后出现急性感染者6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包括清创及2期植入假体。观察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并发症以及髋关节功能等。 结果手术前病原菌共162株;术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RP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13.131、14.437,P均= 0.000);并发症包括骨溶解、假体松动、假体下沉、骨膜反应以及固定不稳,清创术联合翻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25.282、14.523、6.305、11.521、12.071,P = 0.000、0.000、0.012、0.001、0.001);术后随访2年发现,患者Harris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5.581、P = 0.000)。 结论关节置换术后急性感染者使用一期清创联合二期翻修术效果显著,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科2013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9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感染性休克患者,就其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感染部位、病原微生物、基础疾病、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临床转归等与同期未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结果入组的96例患者中肺部感染居首位,占46.8%(45/96),其次为腹腔感染[32.4%(31/96)]。96例患者中培养分离出病原菌者21例(21.9%)共23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为78.3%(18/23),革兰阳性球菌为21.7%(5/23)。发生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年龄、糖尿病、住院时间、ALB、CRP和PCT等与同期未发生感染性休克的肝硬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324、P < 0.001,χ2 = 16.146,P < 0.001,χ2 = 30.007、P < 0.001,χ2 = 26.984、P < 0.001,χ2 = 88.821、P < 0.001,χ2 = 96.028、P < 0.001)。9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病死率为39.6%,显著高于未发生感染性休克的肝硬化患者(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77.070,P < 0.001)。 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较高,与患者年龄、病原微生物、感染部位、糖尿病病史、住院时间相关;ALB、CRP和PCT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的早期敏感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和内毒素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和疗效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老年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者共1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革兰阴性菌(G-菌)感染100例和革兰阳性菌(G+菌)感染50例,并选取非细菌感染50例作对照组。对入选患者的血清PCT、内毒素和C-反应蛋白(CRP)做动态检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PCT和内毒素预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类型;并根据动态检测结果判定抗菌药物的疗效。结果 G-菌感染者PCT和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G+菌感染者。三组PCT和内毒素水平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67、6.875,P均0.05);PCT水平以3.03 ng/ml为截值区分G-菌和G+菌感染老年患者的敏感度为91.67%,特异度为75.0%,曲线下面积为0.8924。内毒素水平以0.146 EU/ml为截值区分G-菌和G+菌感染老年患者的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90.0%,曲线下面积为0.8639;三组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下呼吸道G-菌感染者治疗前后PCT和CRP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45、9.876,P均0.01)。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7、P0.05)。结论 PCT和内毒素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鉴别感染类型的特异度,并可根据其动态变化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进一步验证病原菌类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合并机会感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所收治的708例初诊住院AIDS患者,收集AIDS患者入院时临床特征和血清LDH水平,分析AIDS患者各种机会感染疾病的血清LDH水平。根据LDH水平(LDH>250 U/L和≤250 U/L)将入组患者分成两组,即LDH升高组245例和LDH正常组463例。 结果708例初诊住院AIDS患者中,女性132例、男性576例,合并机会感染者182例(Waldχ2 = 29.675、P < 0.001),合并肺部感染者162例(Waldχ2= 69.328、P < 0.001)。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CD4+T细胞计数水平(Waldχ2 = 60.646、P < 0.001)、高HIV RNA载量(Waldχ2 = 25.305、P < 0.001)、合并真菌感染(Waldχ2= 67.264、P < 0.001)、卡氏肺孢子(PCP)感染(Waldχ2 = 101.892、P < 0.001)更易导致AIDS患者LDH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合并分枝杆菌感染(Waldχ2 = 0.137、P=0.711)的患者不易出现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IV RNA载量> 107拷贝/μl(Waldχ2 = 5.175、P = 0.023)、肺部感染(Waldχ2 = 5.096、P = 0.024)、血流感染(Waldχ2= 9.443、P = 0.002)、PCP(Waldχ2= 57.216、P < 0.001)和真菌感染(Waldχ2= 6.064、P = 0.014)均影响LDH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AIDS合并机会感染者LDH升高提示肺部感染和血流感染,感染病原体倾向于PCP和真菌感染,具有一定早期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3种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药物治疗重症医学科(ICU)MRSA肺部感染老年患者的疗效及对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青岛市中心医院ICU收治的114例老年MRSA肺部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药物不同分为万古霉素组、替考拉宁组和利奈唑胺组,每组各38例患者。比较各组患者的疗效、细菌清除率、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利奈唑胺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万古霉素组和替考拉宁组(χ2= 7.018、P = 0.008,χ2= 4.070、P = 0.044)。利奈唑胺组患者细菌清除率显著高于万古霉素组和替考拉宁组(χ2= 5.182、P = 0.023,χ2= 4.211、P = 0.040)。各组患者治疗后CRP、PCT、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利奈唑胺组患者治疗后CRP、PCT、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低于万古霉素组和替考拉宁组(P均< 0.05)。各组患者治疗后均发生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肾毒性、血肌酐水平异常、血小板下降、贫血不良反应,各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647、P = 0.723)。 结论ICU MRSA肺部感染老年患者治疗药物中,利奈唑胺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均优于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且临床安全性相当,为治疗MRSA肺部感染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就诊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123例作为观察组,选取本院同期123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无其他并发症的人群作为对照组。观察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水平变化及患者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态图的改变特征。 结果入组时,观察组患者血清CK、CK-M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 = 2.887、P = 0.004,t = 8.872、P < 0.001);入院第3天始,观察组患者血清CK、CK-MB水平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较入院时基线水平呈下降趋势(P均< 0.001)。动态心电图在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Ⅱ度房室传导阻滞、T波改变、QRS低电位和房性早搏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χ2= 7.899、P = 0.005,χ2= 3.980、P = 0.046,χ2= 10.543、P = 0.001;χ2= 13.934、P < 0.001;χ2= 5.371、P = 0.020)。动态心电图联合心肌酶谱检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心肌酶谱、动态心电图及常规心电图单独应用(P均< 0.05)。 结论动态心电图联合心肌酶谱可提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对白血病患者细菌感染的诊断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30例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者(A组)、30例白血病非细菌感染者(B组)和3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健康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每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和CD64的表达,采用电阻抗法检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 结果A组患者的CRP、PCT、NEU%分别为3.27(0.14~4.41)ng/ml、2.4(1.7~3.1)ng/ml和89(80~90)%。B组患者的CRP、PCT、NEU%分别为0.10(0.10~0.10)ng/ml、0.4(0.2~0.6)ng/ml和70(68~75)%。健康对照组的CRP、PCT、NEU%分别为0.06(0.04~0.08)ng/ml、0.2(0.1~0.5)ng/ml和62(50~70)%。健康对照组和白血病非细菌感染组患者的CRP、PCT和NEU%均低于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组患者,其中A组和B组CRP、PCT和NEU%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24、0.021、0.029,LSD-t = 8.390、8.511、8.153);A组和C组CRP、PCT和NEU%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37、0.033、0.039,LSD-t = 7.315、7.672、7.123)。A组患者的CD64指数表达和CD4/CD8指数分别为(95.52±0.31)和(0.64±0.03);B组患者的CD64指数表达和CD4/CD8分别为(38.33±0.22)和(0.97±0.12);C组患者的CD64指数表达和CD4/CD8分别为(5.11±0. 43)和(1.64±0.23),健康对照组和白血病非细菌感染组患者的CD64表达均低于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组患者,健康对照组和白血病非细菌感染组患者的CD4/CD8均高于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组患者,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χ2= 2.274、P = 0.035)。PC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0%和89.0%,CR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0%和76.0%,CD64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0%和90.0%,NEU%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8.0%和86.0%。 结论CD64诊断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有良好的特异度,对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血常规检测诊断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于本院确诊的45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为观察组,同期45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分别行hs-CRP检测、血常规检测及两者联合检测,比较两组患儿的检测指标采用三种检测方法诊断的符合率。 结果经检测,观察组患儿hs-CRP、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分别为(13.75±8.52)mg/L、(11.02±4.31)× 109/L、(7.52±2.65)× 109/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8.943、P = 0.000,t = 5.672、P = 0.006,t = 3.417、P = 0.011);经hs-CRP联合血常规检测观察组患儿各项指标的阳性率显著高于hs-CRP、血常规单独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2.114、P = 0.000,χ2= 3.814、P = 0.025)。 结论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经hs-CRP联合血常规检测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道梗阻患者发生早期胆道感染时降钙素原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胆道梗阻患者63例。根据术后胆汁培养和症状体征分为非感染组(24例)和感染组(39例)。比较感染者和非感染者的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比值(NE%),分析PCT、WBC和NE%在胆道感染中的诊断价值,包括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性、约登指数,分析手术前后感染者的PCT、WBC和NE%变化。 结果感染组患者PCT、WBC和NE%显著高于非感染组患者[(1.35 ± 0.15)ng/ml、(9.48 ± 1.17)× 109/L、(79.24 ± 7.83) vs.(0.16 ± 0.04)ng/ml、(8.14 ± 0.87)× 109/L、(67.93 ± 6.09)](t = 37.936、4.841、6.035,P均< 0.001)。感染组患者PCT、WBC和NE%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4、0.568和0.519,PCT作为检测指标的敏感度、特异性和约登指数显著高于WBC和NE%。感染组患者术后3 d PCT、WBC、NE%水平显著低于术前[(2.63 ± 0.21)ng/ml、(10.27 ± 1.35)×109/L、(79.96 ± 7.23) vs. (0.86 ± 0.09)ng/ml、(8.23 ± 0.97)× 109/L、(71.11 ± 6.36)](t = 39.049、6.442、4.933,P均< 0.001)。 结论PCT对胆道梗阻患者发生早期胆道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敏感度和特异性均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易发因素,探讨最佳的预防与护理措施。 方法对本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30例导尿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相关因素如留置导尿管天数、集尿袋更换时间、导尿管更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提出预防与最佳护理措施。 结果尿管不同留置时间相对应的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3.104、P = 0.000);其中,住院患者留置尿管时间较长,导尿管感染的几率显著上升;且集尿袋的更换时间最好是2~7 d,不同更换时间患者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092、P = 0.003);不同导尿管更换时间患者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3.883、P = 0.001)。患者的导尿管更换时间最好是每2周更换1次,每周更换及≥ 5周更换感染率增加;不同年龄患者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792、P = 0.000),留置尿管的患者中年龄小于30岁者CAUTI感染率为12.5%,而年龄≥ 60岁者CAUTI感染率为50.00%。 结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与导尿管留置时间、集尿管更换时间、导尿管更换时间、年龄分布密切相关,故预防CAUTI感染以及相关护理应针对这些环节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