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加强对布鲁杆菌病的认识,为早期诊断及防止误诊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57例布鲁杆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资料。结果发病人群主要为男性、农牧民。感染途径主要为接触或食用感染布鲁杆菌的动物。地区主要分布于农牧区,有向城市蔓延趋势;发病率有升高趋势。临床表现主以发热(71.92%)、乏力(66.67%)、关节疼痛(66.67%)、淋巴结肿大(29.82%)及贫血(19.30%)为主,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下降者占12.28%,血小板下降者占8.71%),血沉、血清免疫球蛋白及ALT升高者分别占61.40%、42.11%及29.82%。按照WHO相关建议规范治疗后,患者预后较好。结论布鲁杆菌病临床表现复杂,临床医师应加强对其认识,防止误诊;加强人畜的防疫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神经型布鲁菌病(NB)的临床及实验室诊断过程,为提高临床和实验室对该病的认识和早期诊疗提供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确诊的12例神经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及脑脊液(CSF)培养等病原学检查、影像学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并与非神经型布鲁菌病患者比较平均发病年龄,CSF白细胞数、蛋白含量、氯化物、葡萄糖水平等。 结果12例神经型布鲁菌病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为(43 ± 14)岁;10例患者来自流行地区,9例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其中3例既往诊断布鲁菌病;12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发热,6例有头痛伴脑膜刺激征表现;3例患者表现为复视、视力下降;伴有听力减退伴步态不稳,肢体麻木无力,精神状态改变者各4例。血清布鲁杆菌凝集试验阳性(100%)较CSF凝集阳性率(58.3%)和CSF培养阳性率(46.1%)对临床诊断神经型布鲁菌病价值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52.68、P = 0.005,χ2 = 73.79、P = 0.005);12例NB患者CSF白细胞数(单核为主)和蛋白均不同程度升高,葡萄糖、氯化物正常或减低,与非NB感染者相比,CSF葡萄糖检测具有重要价值(P均< 0.05)。给予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利福平+头孢曲松治疗后12例患者均预后良好。 结论神经型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或漏诊,非疫区医务人员应重视CSF血瓶培养及布鲁杆菌凝集,加强多学科协作交流以及早确诊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布鲁菌病误诊、误治的常见疾病,以增加临床对布鲁菌病的认知度。 方法通过对布鲁菌病误诊个例的文献复习,将误诊疾病按系统进行分类分析。 结果布鲁菌病累及呼吸系统可被误诊为重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结核性胸膜炎或胸膜间皮瘤,累及循环系统可被误诊为病毒性心肌炎或风湿性心脏病,累及消化系统可被误诊为药物性肝炎、肝硬化或胆道蛔虫病,累及血液系统可被误诊为恶性淋巴瘤,累及神经系统可被误诊为脊髓炎,累及运动系统可被误诊为痛风性关节炎、髋关节滑膜炎、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结核,累及生殖系统可被误诊为睾丸炎、附件炎或先兆早产,其他也可被误诊为成人Still病。 结论布鲁菌病可被误诊为多系统、多器官疾病。详细追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常规进行试管凝集试验(SAT)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检测是减少布鲁菌病误诊误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布鲁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该病传染性强,传播范围广,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对多器官产生影响。布鲁菌可经消化道、皮肤黏膜、呼吸道等多种途径侵入人体而引起感染或致病。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及关节疼痛等,侵袭脊柱时可引发脊柱炎。布鲁菌性脊柱炎(brucellarspondylitis)是布鲁菌病在骨关节系统的表现之一,据统计在布鲁菌病中约占10.4%。现结合我院近3年收治的26例布鲁菌性脊柱炎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牧区儿童布鲁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为非牧区儿童布鲁菌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西安市儿童医院确诊的45例非牧区布鲁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3~9月份为非牧区儿童布鲁菌病发病高峰期,且2014年至2018年儿童布鲁菌病发病呈逐年增多趋势。45例布鲁菌病患儿中,男19例、女26例,0~3岁儿童为非牧区儿童布鲁菌病主要发病人群(53.3%、24/45),传播途径以消化道传播(64.4%、29/45)为主;临床表现多样,发热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82.2%、37/45),其次为关节肿痛(40.0%、18/45)和肝肿大(28.9%、13/45),但多汗(11.1%、5/45)和乏力(6.7%、3/45)较少见。实验室检查以炎症指标异常为主,降钙素原升高者30例(66.7%),红细胞沉降率者(ESR)增快者10例(22.2%),C-反应蛋白(CRP)升高者7例(15.6%);血常规检查中无全血细胞数下降的患儿;45例患儿血培养布鲁杆菌阳性者35例(77.8%),另外10例(22.2%)试管凝集试验阳性。45例患儿中4例(8.9%)出现神经系统受累症状,且其脑脊液均培养出布鲁杆菌。 结论儿童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复杂,非牧区儿童存在长期发热、关节肿痛或肝脏肿大等症状时,儿科医师应高度怀疑布鲁菌病,以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本院收治的96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就诊、确诊经历,总结布鲁菌病早诊断、早治疗的经验,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方法收集济南市传染病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确诊的96例布鲁菌病住院患者,采用调查问卷及出院后门诊随访的方法,获得包括患者的流行病学、就诊经过、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多样化,不规则长期发热、多汗和关节痛仍为首发主导症状。羊及其制品为主要传染源(88/96,91.67%)。在本院确诊前,入组患者中94.79%(91/96)就诊于1家以上3级医院。结论布鲁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易误诊,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的成功率,合理、高效地利用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5种常用诊断人布鲁菌病的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效果,为布鲁菌病的诊断制定最有效、最实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案,并评估试管凝集滴度在判断布鲁杆菌感染严重程度中意义。 方法收集37例布鲁菌病确诊病例血清标本作为实验组,78例非布鲁菌患者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虎红凝集试验(RBPT)、乳胶凝集试验(LAT)、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免疫胶体金法(GICA)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抗-布鲁菌,比较以上5种检测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析其诊断意义;并分析试管凝集试验不同抗体滴度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变化,评价试管凝集试验滴度效价在评估布鲁菌病严重程度中的作用。 结果RBPT、LAT、SAT、iELISA和GICA 5种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分别为97.08%、97.81%、95.62%、95.62%和90.51%,特异度分别为97.44%、96.15%、98.72%、79.49%和93.59%,约登指数分别为0.95、0.94、0.94、0.75和0.84;不同SAT滴度患者的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 = 3.706、P > 0.05)。 结论临床实践中应根据病程选择合适的血清学检测方法;RBPT、LAT、SAT的检测效果均较好,RBPT联合LAT进行初筛以减少漏诊;而SAT滴度效价并不能反映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以牛、羊、猪为传染源,人主要是接触病畜而感染。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轻重不一,可侵犯全身多个系统,常表现为发热、乏力、多汗、关节痛、肝脾肿大等,但症状缺乏典型性。该病一般在内蒙古等北方牧区流行,南方地区很少有该病流行。我们分析了浙江省金华市6例布鲁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治疗等情况,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医务工作者对非典型布鲁菌病的认识。 方法分析1例布鲁菌病合并肝脓肿及初发糖尿病患者的诊疗过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结果1例66岁老年男性布鲁菌病合并肝脓肿及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综合抗感染治疗,引流肝脓肿及降糖对症治疗后,患者体温正常,布鲁菌病及肝脓肿病情好转后出院,后期随访疗效显著。 结论及时确诊及规范治疗是控制布鲁菌病、肝脓肿病情及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正>布鲁菌病是全球最常见的细菌性人畜共患疾病,2020年我国布鲁菌病发病率为3.37/10万人[1]。布鲁菌可导致全身感染,表现为发热、多汗、乏力等;部分患者有局部感染,累及骨关节最常见,表现为骶髂关节、髋、膝肩关节的游走性疼痛,也可表现为脊柱炎、周围关节炎、骨髓炎等[2]。国内外肩关节布鲁菌病的相关报告罕见,尚无合并肩袖损伤的病例,因此本文报告1例肩关节布鲁菌病合并肩袖损伤的病例。  相似文献   

11.
大肠癌误诊与漏诊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大肠癌的误诊与漏诊原因,以提高早期诊断率,及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8月至2002年12月住院治疗的432例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被误诊或漏诊的大肠癌患者120例,误诊与漏诊率为27.8%。平均误诊与漏诊时间为7.3个月。误诊疾病为:慢性肠炎9例、痔32例、细菌性痢疾5例、消化性溃疡20例、上消化道溃疡并出血18例、缺铁性贫血7例、泌尿系感染2例、肠功能紊乱4例、慢性阑尾炎、阑尾脓肿17例、胆囊炎6例。结论:大肠癌误诊与漏诊的主要原因是:①病史的询问和病程未作全面的分析,体格检查不细致;②对大肠癌的临床症状认识不足;③忽视直肠指检;④满足于某一疾病的诊断,对大肠癌可以和直肠肛管其它良性疾病并存认识不足;⑤肠镜操作技术不熟练或操作不细心,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欠妥;⑥不重视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不同类型痔病的误诊原因,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回顾性分析各种痔病107例,其中内痔52例,外痔29例,混合痔26例,比较3种痔病的误诊率及其误诊的疾病。结果显示,内、外痔及混合痔的误诊率分别是32.7%(17例)、17.2%(5例)和19.2%(5例);3者主要误诊疾病分别是:低位早期直肠癌、直肠息肉、直肠脱垂(内痔);肛裂、直肠肛门炎性病变、肛缘良性肿瘤(外痔);直肠脱垂、肛门性病、低位直肠肿瘤(混合痔)。结果表明,痔病须与7种常见肛门直肠疾病仔细鉴别,痔病中内痔最容易误诊.误诊的主要原因是临床症状重叠、缺少相关实验室检查和直肠镜检应用率低。  相似文献   

13.
为减少直肠癌误诊漏诊,对阗院外误诊漏诊而失去最佳治疗时机的42例直肠癌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2例中,22例直肠指诊即能触及的低位直肠癌被误诊为其他疾病,20例中、高位直肠癌未经规范检查而误诊。结果表明,重视病史采集和肛门指诊为主的规范性检查,提高直肠癌和良性疾病并发直肠癌的警惕性是减少误诊的重要措施,也是直肠癌手术后提高生存率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早期梅毒误诊情况,分析误诊原因,提高临床医生对早期梅毒的诊断水平、总结临床经验,从而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09年本院早期梅毒误诊病例23例,对该组临床误诊的早期梅毒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并总结分析其误诊原因。结果早期梅毒的皮疹具有多形性,与许多皮肤病症状相似。因此,一期梅毒容易误诊为软下疳、固定性药疹、生殖器疱疹、白塞病(Behcet)等疾病;二期梅毒容易误诊为玫瑰糠疹、股癣、银屑病、扁平苔藓等疾病。结论早期梅毒误诊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各种主客观因素,应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临床医生应加强业务学习,扩大知识面,工作要认真负责,对临床可疑病例,应详细追问病史,并行梅毒血清学检查以确诊,减少本病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科近年来误将胃底疾病诊断为左肾上腺疾病的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报道分析误诊原因,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断准确性。 方法通过分析我科将1例胃底憩室误诊为左肾上腺囊肿和1例胃间质瘤误诊为左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别是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报道分析疾病的特点。 结果误诊为左肾上腺囊肿和肿瘤的胃底憩室和胃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特别是实体肿瘤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易引起误诊;术前应特别重视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影像学资料可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结论胃底疾病如胃憩室、胃间质瘤等虽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左侧肾上腺占位病变时当影像学读片发现肿瘤位置偏高,与胃壁粘连等,应高度怀疑胃底疾病,应该进一步行胃镜和上消化道造影等检查,对术前怀疑为胃底疾病的肾上腺区占位,经腹腔行腹腔镜手术能够从容处理胃底疾病,避免后腹膜途径术中需改变手术体位和路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误诊的原因 ,探讨避免误诊的办法 .方法对 15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免疫组化观察 .结果临床误诊率为 86 7% (13/15).其中误诊为良性病变占 66 7% (10/15),误诊为痔或痔伴有肛周脓肿 7例、息肉 2例及慢性炎症 1例; 3例误诊为肛管直肠癌 .延误诊治时间 3个月至 1年 .活检病理误诊率为 53 3% (8/15),其中误诊为低分化腺癌 6例 ,平滑肌肉瘤、类癌各 1例 . 5例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全部误诊 .结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误诊率高 ,病理活检难以准确分型 .临床和病理医生应密切配合 ,作直肠指诊 ,及时活检;对病理标本多作切片 ,仔细寻找黑色素颗粒并对可疑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有助明确诊断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主动脉疾患误诊为下肢动脉血栓栓塞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主动脉疾患误诊病例的临床表现、误诊误治情况及确诊方法.结果 9例均初诊为下肢动脉血栓栓塞.其中3例急诊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术后通过三维CT血管造影(3-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3DCTA)检查明确诊断;另6例于术前行3DCTA而确诊为主动脉疾患.本组中5例为主动脉夹层累及髂股动脉,其中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放弃治疗后1 d死亡;另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拒绝治疗,离院后失访;3例成功施行腔内修复术.1例为腹主动脉瘤腔内附壁血栓脱落,施行动脉瘤切除术.其余3例为Leriehe综合征合并急性主动脉末端血栓形成,施行主髂动脉旁路术.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治疗后患肢缺血均改善.结论 主动脉疾患也可引起急性下肢缺血,易被误诊为肢体动脉血栓栓塞,影像学检查能够确立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甲下黑色素瘤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分析甲下黑色素瘤的误诊原因,探索其早期诊断依据.方法 总结8例甲下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8例中误诊为其他指甲疾病并对应治疗(抗感染及抗真菌)6例(其中4例曾行拔甲,1例反复激光冷冻),误诊为血管瘤1例.7例于我院行跨关节截指术,病理均证实为甲下黑色素瘤.结论 临床表现多样、无黑色素性黑色素瘤的存在、局部活组织取材病理检查不充分以及病变初期的病理诊断困难,是导致甲下黑色素瘤误诊的常见原因.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知度和敏感度有助于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甲下黑色素瘤的误诊原因,探索其早期诊断依据.方法 总结8例甲下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8例中误诊为其他指甲疾病并对应治疗(抗感染及抗真菌)6例(其中4例曾行拔甲,1例反复激光冷冻),误诊为血管瘤1例.7例于我院行跨关节截指术,病理均证实为甲下黑色素瘤.结论 临床表现多样、无黑色素性黑色素瘤的存在、局部活组织取材病理检查不充分以及病变初期的病理诊断困难,是导致甲下黑色素瘤误诊的常见原因.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知度和敏感度有助于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甲下黑色素瘤的误诊原因,探索其早期诊断依据.方法 总结8例甲下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8例中误诊为其他指甲疾病并对应治疗(抗感染及抗真菌)6例(其中4例曾行拔甲,1例反复激光冷冻),误诊为血管瘤1例.7例于我院行跨关节截指术,病理均证实为甲下黑色素瘤.结论 临床表现多样、无黑色素性黑色素瘤的存在、局部活组织取材病理检查不充分以及病变初期的病理诊断困难,是导致甲下黑色素瘤误诊的常见原因.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知度和敏感度有助于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