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肾移植术后并发卡氏肺囊虫性肺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肾移植病人并发卡氏肺囊虫性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肾移植病人并发PCP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病人分别在术后3~11个月起病,5例以FK506、2例以CSA为基础免疫抑制剂.发热、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明显,但肺部体征少,早期即出现低氧血症,胸片变化迅速.给予磺胺嘧啶钠治疗的2例死亡,改予复方新诺明、类固醇激素、免疫增强剂联合治疗的5例有4例痊愈.结论:肾移植病人具有高的PCP发生率及死亡率,争取早期诊断及给予及时合适的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HIV)感染而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它能使病人免疫功能部分或完全消失 ,使机体处于严重的免疫缺陷状态 ,完全丧失自卫能力 ,继之引发感染、肿瘤等 ,最终导致死亡。 1 998~ 2 0 0 1年我科收治1 8例 AIDS合并肺炎病人 ,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8例中 ,男 1 6例、女 2例 ,年龄 2 5~ 4 0岁。均为吸毒或曾经吸毒人员 (吸毒方式为几人共用注射器注射海洛因、静脉自注海洛因 ) ,血清抗艾滋病抗体检测均为阳性而确诊。其中以肺炎为首发症状 1 5例 ,3例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继之发生肺炎…  相似文献   

3.
器官移植后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卡氏肺孢子虫概况,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临床症状、实验室和影像学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综述了器官移植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后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术后卡氏肺囊虫肺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提高对卡氏肺囊虫肺炎(PCP)的认识,探索电镜对卡氏肺囊虫肺炎的诊断意义以及预防PCP的方法。方法:通过对95例肾移植术后受者中有发热,呼吸困难伴干咳的16例患者作回顾性分析,X线胸片及肺部CT显示此16例患者两肺弥漫性渗出性病变,其中13例作支气管镜检,六胺银染色(Jones)结合电镜活检确诊为卡氏肺囊虫肺炎。结果:选用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SMZco)治疗,15例康复,治疗过程中4例血肌酐及胆红素轻度增高,停药后恢复正常,随访2-12个月,PCP未复发,有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结论:肾移植术后易罹患卡氏肺囊虫肺炎,PCP关键在于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电镜对诊断PCP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肾移植术后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临床特征。方法:报告5例肾移植术后并发PCP患者的临床资料。PCP发病于术后第95~172天。3例患者经支气管镜肺泡穿刺活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确诊,2例通过诊断性治疗确诊。根据肾功能及耐受情况予以复方新诺明(SMZ50~70mg·kg~(-1)·d~(-1),TMP10~14mg·kg~(-1)·d-1)治疗3周,同时根据患者外周血CD4 /CD8 计数及比值调整免疫抑制方案。结果:5例患者均治愈。结论:PCP确诊有赖于肺组织活检找到病原体,必要时诊断性治疗不失为有效方法。治疗首选复方SMZ,但剂量应结合患者肾功能和耐受情况,并根据患者免疫状态适当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患者的护理.方法 对76例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主要症状护理 抗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及抗病毒药物依从性及药物副作用的护理 改善低氧血症 实施保护性隔离 做好健康教育.结果 54例患者好转出院,1例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痊愈出院,6例因其他原因放弃治疗,死亡15例.结论 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患者病情重,死亡率高,治疗和护理很重要.  相似文献   

7.
肾移植术后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3例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生前经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活检(2例)和经气管插管冲洗吸引物检查(1例)确诊,分别发生于肾移植术后50、90、97天。复方新诺明治疗均获痊愈,其中2例随访至今无复发,结合国内外文献,探讨并提出了肾移植术后并发PCP诊治的初步体会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肾移植术后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1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多发于免疫功能缺陷或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肾移植术后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并发PCP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有报道其发生率可高达86%。本文总结了2000年~2003年6月我院并发PCP的11例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探讨了其诊断方法、治疗和免疫抑制剂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器官移植后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卡氏肺孢子虫概况,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临床症状、实验室和影像学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综述了器官移植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后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并眼底病变者检查的护理方案及职业防护措施。 方法对32例AIDS患者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及CD4+ T淋巴细胞检测。 结果32例AIDS患者中,15例出现眼底改变,检出率为46.9%。其中眼部表现眼前黑影、视物模糊者7例,无眼部症状者8例。10例眼底表现为棉绒斑,4例单纯视网膜出血,17例眼底正常,1例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占眼底病变AIDS患者的3%。 结论AIDS患者可通过临床表现及眼底检查进行诊断,早期即可发现眼底病变,积极治疗可防止失明的发生,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肺孢子菌性肺炎(PCP)患者病情的影响因素。 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1 001例AIDS合并PC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aO2将患者分为轻度PCP组(PaO2 ≥ 70 mmHg)(543例)和中重度PCP组(PaO2 <70 mmHg)(458例),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年龄、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增高、肺部混合感染、低蛋白血症和气胸等因素是否影响AIDS合并PCP患者的病情进展。 结果轻度PCP组和中重度PCP组患者气胸发生率分别为1.1%(6/543)和7.6%(35/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027、P < 0.001);轻度PCP组和中重度PCP组患者肺部混合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86.4%(469/543)和95.0%(435/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1.027、P < 0.001);轻度PCP组和中重度PCP组患者低蛋白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9.47%(160/543)和42.58%(195/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658、P < 0.001);轻度PCP组和中重度PCP组患者中LDH ≥ 350 U/L者分别为32.04%(174/543)和61.57%(282/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7.338、P < 0.001)。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 50岁、LDH ≥ 350 U/L、肺部混合感染、低蛋白血症和气胸等因素在轻度和中重度PCP两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 = 0.489、95%CI:0.354~0.676、P < 0.001,OR = 0.294、95%CI:0.227~0.382、P < 0.001,OR = 0.335、95%CI:0.206~0.545、P < 0.001,OR = 0.563、95%CI:0.434~0.732、P < 0.001,OR = 0.135、95%CI:0.056~0.324、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引起AIDS合并PCP患者病情加重的独立风险因素为年龄≥ 50岁(OR = 0.410、95%CI:0.288~0.582,P < 0.001)、肺部混合感染(OR = 0.417、95%CI:0.251~0.692,P < 0.001)、LDH ≥ 350 U/L(OR = 0.298、95%CI:0.227~0.392,P < 0.001)、低蛋白血症(OR = 0.685、95%CI:0.516~0.908,P = 0.009)和气胸(OR = 0.172、95%CI:0.070~0.424,P < 0.001)。 结论年龄≥ 50岁、肺部混合感染、LDH水平过高(≥ 350 U/L)、低蛋白血症和气胸等风险因素均可导致AIDS合并PCP患者病情加重,对相关风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可减缓患者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CP)急诊处置能力。方法对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病急诊收治的50例AIDS合并PCP患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检查、影像学特征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给予入组患者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噁唑(TMP-SMZ)或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 h、12 h、24 h、48 h和72 h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监测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和氧合指数(OI)动态变化,评估急诊处置效果。结果50例患者中36例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以发热、干咳和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外周血淋巴细胞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胸部CT主要表现为弥漫性磨玻璃影。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六胺银染色阳性9例。47例患者给予TMP-SMZ联合静脉或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余3例单独给予TMP-SMZ治疗。经急诊处置后,患者PaO2和OI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提升,而A-aDO2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降低。结论AIDS合并PCP有典型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一旦临床考虑合并PCP,应尽早使用TMP-SMZ,以降低病死率。TMP-SMZ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PCP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马红球菌肺炎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15例AIDS合并马红球菌肺炎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15例患者影像学表现如下:①12例(12/15,80.00%)病灶呈结节型,1例为单发结节,11例为多发结节;②2例(2/15,13.33%)病灶呈肿块型,其中1例约10.0cm×12.0cm,边缘光滑,另1例约3.7cm×4.1cm,边缘模糊;③1例(1/15,6.67%)病灶呈斑片型。15例中,13例(13/15,86.67%)病灶内出现空洞;9例(9/15,60.00%)合并少量胸腔积液或胸膜肥厚;2例(2/15,13.33%)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治疗后随访3~26个月,1例病灶完全吸收,11例明显吸收,1例失访,2例死亡。结论AIDS合并马红球菌肺炎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肺野多发结节影,发现巨大肿块影可能对诊断具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艾滋病(AIDS)患者的临床特征,明确对AIDS诊疗的认识。方法收集本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231例住院确诊的AIDS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并加以归纳总结。结果所收集患者的男女比例接近2∶1,传播途径以静脉吸毒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52例,22.51%)、咳嗽(49例,21.21%)、消瘦(17例,7.36%)、皮疹(24例,10.39%),腹泻(15例,6.49%)、贫血(14例,6.06%)为主。病变常累及呼吸系统(66例,28.57%)、消化系统(24例,10.39%)、血液系统(31例,13.41%);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为肺部感染(46例,19.91%)、肺结核(14例,6.06%),腹泻(15例,6.49%)、带状疱疹(13例,5.63%),发生率与文献报道类似。结论 AIDS病情复杂,预后差。对反复发热、慢性咳嗽及长程腹泻的患者应尽早行抗-HIV检测,从而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5.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具有高病死率、高传播率的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HIV主要侵犯人体免疫系统,靶向攻击CD4+T淋巴细胞,使其数量进行性减少(200个/μl或低于总淋巴细胞的14%),易引发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意识的变化,HIV/AIDS患者病例数逐渐增多,相应的HIV/AIDS相关性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亦逐渐增高。与一般眼部疾病相比,HIV/AIDS相关性眼病的临床表现特殊,治疗困难。本文对HIV/AIDS几种常见眼部疾病展开综述,对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此类疾病,及时准确地诊断病情以及合理地指导治疗,从而改善患者视力,减少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重症肺炎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及治疗情况,提高对危重症AIDS的认识及诊治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收治的1例AIDS合并重症肺炎及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并结合相关国内文献进行复习。 结果研究纳入1例32岁女性AIDS合并重症肺炎及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给予联合抗肺孢子菌、细菌、真菌及巨细胞病毒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肺部病变逐渐吸收,马尔尼菲青霉病治愈,经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重建良好。 结论危重症AIDS治疗早期需强调经验性抢先治疗及联合治疗,但同时不能忽略循证医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分析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2018年10月3日收治的1例AIDS合并M5型AML的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以发热、出血、淋巴结及肝脏肿大为主要表现,外周血白细胞、单核及淋巴细胞计数增高,继而迅速下降,骨髓活检示为AML-M5。经抗感染、纠正凝血、脏器功能支持等治疗无效,16 d后死亡。结论AIDS合并AML较少见,确诊需骨髓活检,治疗方法包括抗逆转录病毒联合化疗和干细胞移植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骨科手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行骨科手术的HIV/AIDS患者共79例,根据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将其分为手术切口感染组(21例)和非感染组(58例)。分析两组患者SSI发生率,筛选SSI影响因素,并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79例行骨科手术的HIV/AIDS患者中发生SSI者共21例(26.58%),其中13例为切口浅部感染,5例为深部感染,3例为腔隙感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糖尿病)、合并疾病(结核)、术前HIV RNA载量、术后1周红细胞沉降率(ESR)、术后1周C-反应蛋白(CRP)、手术时程、住院时间、腰部及下肢手术部位、BMI指数、CD4+ T计数、CD8+ T计数、CD4+/CD8+ T、白细胞(WBC)和血红蛋白(HG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将临床中及以往文献报道的SSI相关因素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LB、BMI、CD4+ T计数、HGB、WBC、合并疾病(结核)、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时程、切口类型、麻醉类型和术中出血量均为HIV/AIDS患者骨科相关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 0.05)。 结论行骨科手术的HIV/AIDS患者为SSI高危人群,应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干预,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合理围手术期用药包括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进行免疫重建、应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尽量控制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可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耳部病变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因耳部疾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就诊的91例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150例有耳部疾患的非AIDS患者为对照组。对患者耳部症状及体征进行分析,并比较不同CD4+ T水平AIDS患者及对照组耳部疾患的治疗及转归。 结果91例AIDS患者中急慢性炎性疾病34例(37.4%);耳聋44例(48.4%),其中感音神经性聋25例,含突发性聋9例;耳疱疹10例(11.0%);耳部肿物5例(5.5%),其中卡波西肉瘤4例,表皮囊肿1例;单纯耳神经及前庭功能异常15例(16.5%),临床症状为单纯耳鸣7例,眩晕5例,神经性耳痛3例。72例AIDS患者接受HAART治疗,78例接受耳部疾病的针对性治疗,3例未行任何治疗;对照组150例患者均接受耳部疾病的针对性治疗。经耳部针对性治疗后,CD4+ T> 200个/μl的AIDS患者耳部疾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CD4+ T< 200个/μl AID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734、P = 0.005),而较对照组耳部疾病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03、P = 0.959)。 结论AIDS患者的耳部疾患以炎症性疾病为主,症状重、易反复发作、不易治愈。除炎症外,还可出现耳聋、疱疹及特异性疾病,如卡波西肉瘤等。其治疗以改善全身免疫状态为主,局部对症治疗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